白茶發源地有這些證據!!
一、白茶是最初製成的茶
關於白茶的歷史究竟起於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白茶始於神農嘗百草時期。上古時代尚無制茶法,人們運用的自然晾青的茶葉「萎凋」工序,就是一種古老的制草藥方法。由此可見,最早的茶按製造方式來看應該是白茶,或者說這是中國茶葉史上「古代白茶」的誕生史。湖南農業大學的楊文輝教授認為白茶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之,比綠茶誕生還要早2000多年。理由是先人用採摘的茶葉最初作藥用,由於茶樹萌發新芽有季節性,為了隨時都能喝到茶葉,便將採集的幼嫩茶葉晒乾收藏起來,干曬的方法屬於白茶製法的範疇,這是茶葉加工的開端。因此,楊文輝教授認為白茶應始於神農嘗百草時期。史書中曾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嘗百草遇毒時,正是從茶樹上摘下鮮葉咀嚼而解毒,從而認識了茶的藥用價值。從此之後,人們開始採摘茶樹上的鮮葉,自然晾乾收藏。茶學界專家陳椽教授同樣認為「如現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
白茶是六大類茶中最先被製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採取了「晒乾或陰乾」這種與製作現代白茶相類似的方式對茶葉進行簡單加工,保存茶葉以備祭祀、治病、靜修、品飲等不時之需,我們稱之為古白茶。
二、太姥山自古有白茶
無獨有偶,與「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相呼應,福鼎太姥山地區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個相類似的神話傳說:說堯時有一老母,居才山(今太姥山)種藍,見山下麻疹流行,並將茶的芽芯晒乾用於救治麻疹,這便是白茶的最初雛形。藍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動上蒼,羽化成仙,後人尊其為「太姥娘娘」,並向她學習種茶。用白茶治療小兒麻疹、無名高燒、牙痛、咽喉痛的習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而且療效顯著。
剝去傳說的神話外殼,並從中尋找與傳說相合拍的現實證據,不難印證傳說的真實性,從而獲得傳說所承載的太姥山先民在生產生活方面的真實信息。幾年前,我省考古專家對福鼎店下馬欄山和白琳考古發現,太姥山一帶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古人類活動,後人也考證出太姥娘娘其實就是神話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閩越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或者說是當時古人類集群的代表性人物。
之後,隨著綠茶等其它種類的茶品出現,原始的古白茶便不再是主流茶飲,漸漸地淡出歷史舞台。幸虧,那些隱身崇山峻岭中的太姥山原著民們,默默地將這種原始的茶葉加工方式保存了下來,並延續了千百年。到了明朝,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贊道:「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尤為可愛」。 後來,明代聞龍在《茶箋》(1630年)進一步追述「田子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為佳,亦未之試耳」。這種「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當今白茶製法的特點,即將「取芽」、「生曬」、不炒不揉融為一體。
三、歷史文獻和專家考證進一步印證1、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茶經》中記載:「永嘉東南三百里有白茶山。」著名茶學專家、我國茶葉教育體系奠基人之一的陳椽教授在《茶業通史》中指出:永嘉(今溫州)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茶經》所載永嘉南三百里是今天的福建省福鼎市(唐時為長溪縣轄區)。
2、大約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開始走出山門,有人還給它取了個很貼切、很雅緻的名字,叫「綠雪芽」,並很快在名茶叢中佔據一席之地,這就是明《廣輿記》所說的「福寧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綠雪芽」。明代謝肇淛在《太姥山志》有「太姥山人結茅為舍,種茶為生」的記載,文章里還有多處提到太姥山產茶。明陳仲溱在其文章中也描寫了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賣茶,可見此時的太姥山區不但廣泛種茶,而且開始出售。明末清初時,太姥綠雪芽白茶聲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閩小記》、郭柏蒼《閩產錄異》、吳振臣《閩游偶記》、邱古園《太姥山指掌》等文獻中都有關於「綠雪芽茶」的記載。此時的太姥山古白茶堪為奇珍,常人難得親近,難怪清代汪懋麟詩嘆:「貽我綠雪芽,重比南山賈」。
3、清傅維祖《太姥山寺產印冊》對太姥山寺院茶園進行登記,明林祖恕、林愛民和清王孫恭、謝金鑾等游太姥山時,曾將太姥山山茶烹煮著喝,這也與白茶出水較慢的茶性相一致。民國卓劍舟《太姥山全志》也有詩云:「聞道鄭漁仲,品泉蘭水涯,可曾到此洞,一試綠雪芽」之句,鄭漁仲即宋朝史學家莆田人鄭樵,從詩中可以看出卓劍舟認為宋朝的鄭樵曾品飲過「綠雪芽」白茶。可見,當時太姥山茶種植和精加工的歷史不會晚於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視為珍品的綠雪芽。
但綠雪芽是不是白茶呢?其實前人就已經告訴我們了。清邱古園《太姥山指掌》記載,太姥山平崗,有十餘家人種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綠雪芽茶是也」;清初學者周亮工的《閩小記》中記載:「太姥山古有綠雪芽」;卓劍舟著《太姥山全志》時就已考證出:「綠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絕,而猶以鴻雪洞產者為最。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葯。」。另外,太姥山一片瓦寺(鴻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製作綠雪芽,還每年架梯到鴻雪洞頂採摘野生茶樹的芽,晾晒成茶後待客,成品如白毫銀針。由此,我們不難斷定,古人所說的綠雪芽茶,就是今之白毫銀針的前身,為太姥山古白茶之上品。
4、2008年,在首屆中國白茶文化節高峰論壇上,姚國坤、魯成銀、俞其坤、俞益武、尹軍峰、陳榮冰和袁弟順等七位國內著名茶葉專家,通過對福鼎太姥山、點頭、白琳等白茶原產地認真細緻地考察和深入研討,形成了《福鼎白茶共識》。《共識》指出,白茶源於福鼎,文化豐厚。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栽培歷史悠久,福鼎是白茶之王—白毫銀針的發祥地,福鼎太姥山就是陸羽所述的「白茶山」。
5、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部原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院研究員姚國坤教授多次考察福鼎茶區。他認為,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歷史,如果再將它與古老而又多樣的區域文化和民俗(如畲族)飲茶法,以及隱藏在深山谷地的飲茶風情,還有太姥山道教和佛教文化結合起來,福鼎是當時人們探知仙山、名境(生態)和佳茗的共存之地。
6、據央視報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經創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呂氏家庭墓的發掘中,發現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葉,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些千年以前的茶葉還是茶葉中少之又少的極品白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張蘊講述了西安呂氏家族墓驚現「千年白茶」的過程,並證實其為福鼎生產的白茶。
四、太姥山野生古茶樹的存在
1、在唐宋時期,太姥山共有36個寺院,每個寺院都種植茶樹。現代考古發現,太姥山的白箬庵(今稱天門寺)旁邊500米處,有十多畝的古茶園,並且園中還保存了年代久遠的古茶樹群落。
2、1957年福建茶樹良種普查時,茶樹育種專家郭元超、詹梓金和科技人員周玉璠等調查組,對福鼎太姥山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太姥山區有高大野生古茶樹群落的存在,樹齡均在百年以上,這些茶樹的嫩芽滿披白毫,這正是生產白茶的茶樹良種。其中有一棵野生滿披白毫的古茶樹,據植物專家推斷樹齡至少200多年,而且這棵著名的野生古茶樹恰恰生長在傳說中太姥娘娘修鍊的道場一片瓦景區鴻雪洞附近,至今還生機勃然,這就是被命名為「綠雪芽」的福鼎白茶古茶樹,也就是傳說中太姥娘娘採摘葉子用於治病救人的那棵植物,現已被福建省綠化委列入「古樹名木」保護目錄,是真正意義的白茶生產歷史見證的「活化石」。如今,在太姥山麓的許許多多的山頭裡都可以見到野生茶樹的蹤跡。無論是傳說,還是實證,太姥山麓的大白茶古茶樹自古就存在,這進一步物證了古白茶發源於福鼎太姥山,太姥山是「白茶山」。
福鼎開茶節
2018.03.29
點擊查看開茶節活動福鼎茶農工匠精神
推動福鼎白茶文化、傳播茶知識。
推薦閱讀:
※《國家監察法》證據規則分析
※性取向並不是搜集證據,而是在於你的感受。
※婚前買房保留關鍵證據 保留好轉賬憑證
※「證據不足」輕傷害案件的三種處理方式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中國範式——基於1459個刑事案例的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