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複習訓練

桃花源記》複習訓練

松浦中學 王曉麗

一、 基礎夯實

1、翻譯下列加點的詞語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ā)岸

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

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

(zhòng)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

聞有此人,咸(xián)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

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

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

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2、翻譯句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二內容探究

1、文章第一段中間幾句富有詩意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寫桃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2、文章第二段寫漁人初進桃花源所見,寫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點?

自然環境的美好,社會環境的平靜,人們生活的恬適。或:美麗富饒,安寧和平,人們安居樂業。

3、聽了漁人的講述,桃花源里的人為什麼「皆嘆惋」?

為世外的戰亂紛爭而嘆惋,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嘆惋

4、「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麼作用?

反映桃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5、由《桃花源記》誕生了一條成語是什麼?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6、為什麼說桃花源是封建社會中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

環境美麗,沒有戰爭,沒有壓迫,生活富足,安居樂業

7、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

這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雖民風淳樸,但生產力低下,是封建社會狀態下的小農經濟,只能是當時的理想社會,而不是今天我們嚮往的理想社會。

8、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樣一個人?

對黑暗動蕩的現狀不滿,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

9、根據文章內容,上下兩句分別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寫一組不少於七言的對偶句。

桃花林芳草鮮美,桃花源土地平曠

10、用原文回答:

(1)寫世外桃源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屬

(2)、寫世外桃源社會環境平靜安定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寫桃源人生活恬靜舒適的句子

往來種作」和「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

(4)、寫桃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或:村中聞有人,咸來問訊。或: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記》中寫出漁人初進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語

豁然開朗。

(6)表達世事滄桑變化,渾然不覺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潛的《桃花源記》中的語句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7)、《桃花源記》中可以用來形容春色美妙景緻迷人的成語

落英繽紛

11、讀完全文,你認為桃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飽受戰亂之苦不願出去

12、文章開頭一段是什麼描寫?由此段描寫及第二段發現桃源你能聯想到古代哪兩句詩?

景物描寫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尋找桃源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表明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14、在文中找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寫在下面。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5、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

漁人的行蹤。(1分) 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

16、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時亂17、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3分)

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1分)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

(桃花源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沒有繁重的賦稅和無盡的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

18、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

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19、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得一兩處語句?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20、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什麼樣的願望?

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

21、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

一、環境方面(優美);二、物質方面(富足)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樂);四、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

22、用原文回答:

(1)寫世外桃源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

(2)寫世外桃源社會環境平靜安定的句子:

(3)寫桃源人生活恬靜舒適的句子:

(4)寫桃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記》中寫出漁人初進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語:

(6)表達世事滄桑變化,渾然不覺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潛的《桃花源記》中的語句:

(7)《桃花源記》中可以用來形容春色美妙景緻迷人的成語:

答案:(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屬。(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往來種作」和「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或:村中聞有人,咸來問訊。或: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豁然開朗。(6)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7)落英繽紛。

23、讀完全文,你認為桃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飽受戰亂之苦不願出去

24、文章開頭一段是什麼描寫?由此段描寫及第二段發現桃源你能聯想到古代哪兩句詩?

景物描寫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5、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尋找桃源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表明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26、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託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試作評價

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容?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過。28、 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29、 為什麼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願讓外人知道。30、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亂,這裡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31、 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32、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後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33、、 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34、作者虛構的這個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也反映了:

作者主張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35、、《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36、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換?

答:不能,「具」有詳盡的意思,而「咸」沒有,所以不能換。37、、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裡?(2)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答:(1)自然環境:優美富饒。 社會環境:安定和平。 人文環境:自由快樂。 (2)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定(第三段)來表現出來的。


推薦閱讀:

桃花源圖與桃花源記(圖冊)
【311】美若桃花:王羲之行書集字《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知識點歸納
讀冬日暖陽《桃花源記》有感
桃花源記

TAG:複習 | 訓練 | 桃花源 | 桃花源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