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兒童面對應激 減緩心理創傷

  512汶川大地震,災區兒童的悲慘遭遇以及一個個感人場面讓人們不禁卒然淚下,衛生部在前往災區救助的醫療隊中也強調心理醫生加入,加強對災區人民特別是兒童的心理創傷干預,這讓公眾意識到心理干預在災難性事件中的重要。國際上,對重大事故、災難中的兒童進行心理創傷性的應激干預日益受到重視,被列為公共衛生問題,國內的精神衛生專家、心理醫生已對此開展了不少工作。

  發生重大災難的後果嚴重但幾率小,而對於一名兒童而言,遇到各種大大小小危機事件的可能則很大,帶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在心理上被稱為應激,如何幫助兒童順利渡過應激呢?

  張勁松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兒童與青少年保健科主任

  擅長疾病 :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心理行為問題治療,以及成人心理諮詢和治療

  門診時間:周二、五下午,周六上午。周四上午特需門診。

  一、兒童應激由什麼事情引起?

  當胎兒從母親溫暖的子宮降臨人世,自「哇」的第一聲哭泣就意味著開始經歷應激。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應激事件不時地出現,從日常小事到嚴重的事故、自然災害,引起應激的事情很多,好事和壞事都可以成為應激事件,有的是正常、可以預見的,有的則突然發生。應激可以造成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有的帶來機會和好處,有的則造成軀體和心靈的創傷。當兒童適應了一個個應激就意味著在人生的坦途中適應能力不斷增強、更成熟。但當應激超出了孩子的應付能力,就會產生不良影響,出現一系列的身心問題,嚴重到一定的程度則成為應激障礙,如重大傷害、災難事件可以引起多數人的創傷後應激障礙或急性應激障礙,更多見的則是對一般應激的適應障礙。

  重大應激事件對任何成人來說都是嚴重創傷或災難,如:至親亡故、嚴重車禍、燒傷、火災、地震、洪水、戰爭等災難。比較重要或影響較大的事件,如:移民、自己生病住院、父母關係不和甚至離異,親人重病、與家人分離、受到暴力、虐待/忽視、強姦、被嚴重欺負、寵物死亡……。有些應激事件是多數兒童生活中的常見事情,如上託兒所/幼兒園、換老師和班級、搬遷新居、變換照養者、異地旅遊、參加考試、被過高要求、被指責批評、長期作業負擔沉重等。另外,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雖然對很多孩子不引起不良反應,但也會引起有些孩子的應激反應,如,被小朋友推了一下,玩具被搶,看見老師比較嚴厲地對其他小朋友講話,甚至令有些孩子感到有樂趣的事情,如遊戲比賽、開玩笑,卻會讓另些孩子感到沮喪。

  應激也可來自自己身體內部,如:飢餓,疼痛,對聲音、光線、溫度、擁擠敏感,疲乏,身體突然受到刺激(如打針)。

  應激反應可以立刻出現也可延遲到數周后或更晚出現。兒童的應激反應與成人有所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表達對事件的恐懼、焦慮,如生病、退縮、緊張、發怒、尋求被注意。

  二、兒童對應激的反應

  兒童的應激處理能力很弱,容易受到應激的影響。氣質屬於難養型或啟動緩慢型的兒童、認知能力差、家庭功能不良、生活環境中有暴力傾向、對刺激敏感的兒童受應激的消極影響更大。兒童應激的表現常有:

  1.情緒異常:控制不住地哭泣,煩躁,容易被激怒、發脾氣,傷心、憂鬱,過分不安或擔憂,如老是考慮「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緊張、害怕,怕獨處,特別依戀、粘人。

  2. 行為異常:行為習慣改變;攻擊、破壞性行為,如打人、踢人或摔東西;緊張和自慰行為,如拔頭髮、吸吮手指、咬手指甲、咬東西;過分好動或發獃不動;迴避行為,如躲避、退縮、怕見人;暫時出現退化行為,表現「幼稚」,說話和舉止表現像個嬰兒,如尿床、舔指、要求喂飯和穿衣;交往障礙,如變得孤僻、不與小朋友交往。尤其6歲以前的兒童,不善於口頭表達,他們更多地通過退縮行為表現恐懼和焦慮。

  3. 言語表達困難,不能告訴大人他們的感受,結巴;

  4. 容易受驚嚇,對突然的聲響很敏感;

  5. 軀體癥狀,如頭痛、肚子痛、心慌、呼吸急促;

  6. 睡眠障礙,常見入睡困難、夜驚、做噩夢;

  6. 食慾下降,飲食習慣改變;

  7. 大小便失禁,尿床;

  8. 興趣改變,如對玩具或遊戲的興趣改變、重複做相同的遊戲或破壞性遊戲;

  9. 容易出事故

  10. 大些的孩子還有拒絕上幼兒園或上學、說謊、學習成績下降、注意不易集中的現象。易激惹、不服從、抑鬱、頭痛和視覺、聽覺問題。

  青少年,常見反應包括退縮和孤立,心身反應如頭痛和胃痛,悲傷,無助、無望甚至有自殺觀念,反社會行為(偷竊、攻擊、行為出格)、學習成績下降,睡眠問題。災難嚴重破壞了學校和生活的常規,青少年會感到生活變得失去希望,尤其在與同伴和家庭分離時更有此想法。

  隨著年齡增長,兒童也會採取一些解決策略,如、鼓勵自己、設法保持鎮靜、尋求救助、解決簡單的問題。在這次地震中,一名被埋在廢墟中的幼兒唱著兒歌「兩隻老虎跑得快……」給自己壯膽,一些學生設法自救並勇於救助他人。

  三、如何幫助應激中的兒童?

  幫助兒童理解和採用有效的適應方法或應對策略一定要根據兒童的發展水平和對應激事件本質的理解能力。

  1. 對可預見的應激採取預防措施,如盡量避免發生或學習如何應對的方法:平日設計一些遊戲或練習,製造輕度的應激情景,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應對技巧,提高處理問題的技能。例如:遇到一些危險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在公共場合與家長走散時如何保持鎮靜,向什麼樣的人尋求幫助;房屋中著火了應怎樣處理;地震時如何保護自己。

  2. 創造良好的環境,建立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非常重要,至少有一名家長或親近的成人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花時間陪伴兒童,在夜晚讓他們感到安全,如在睡覺時屋子裡點一盞夜燈。提供保護,保護兒童免受更多傷害,恢復安全感。讓兒童知道有人關心幫助他們,但並非無條件滿足要求,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而非過度關注。

  3. 儘快恢復正常生活:促進重建穩定的家庭生活,鼓勵他們繼續日常活動,盡量遵守孩子平日的生活規律,如按時就寢、有固定的講故事、遊戲時間。

  4. 對兒童的應激行為要能理解,這些反應是常見的而且暫時的,不要驚訝、嘲笑、指責,不要過於擔心或懲罰兒童,例如,不能嘲笑孩子吸吮手,不強迫孩子吃飯。表揚孩子的恰當行為。

  5. 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不做主觀判斷,如傾聽他們有關噩夢經歷的描述。理解兒童的恐懼,引導和幫助孩子看到事情積極的方面。

  6. 練習積極的自我言語,說自我鼓勵的話。

  7. 講故事,故事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並學小主人公如何戰勝困難,讓孩子自己給故事編結尾,最後找到了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7. 做遊戲,進行手工、繪畫、音樂、泥塑等活動表達感受,緩解緊張。

  8. 幫助兒童適當參與應激事件。但對恐怖場面的過度渲染會增加應激的影響,讓孩子更緊張。

  9.不要讓兒童感到所發生的不幸事情是因為自己的「壞」行為所造成,如「媽媽生病了是因為寶寶表現不好」,要反覆保證不是他的錯誤。

  10. 教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倒計數、肌肉放鬆、跳舞、唱歌,以及積極的運動等。

  11. 就應激事件給孩子合理解釋,直接、誠實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要隱瞞或欺騙孩子,不需要告訴細節,以免令孩子恐懼,告訴真相時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例如,在面對親人傷亡或失去的時候要幫助兒童理解發生了什麼,以適合他們年齡的方式解釋。避免在解釋死亡的時候用善意的謊言,如「XX永遠地睡著了」、「XX旅行去了」,幼兒會字面理解這些意思並與死亡聯繫起來,造成不敢睡覺或害怕旅行,或老是抱有希望、盼望著親人回來,以致神不守舍,而且全家人都為了保守秘密而處在緊張狀態。避免說簡單地說「XX到醫院去了之後就去世了」,「病了後就去世了」,以免孩子以後去醫院或生病就與死亡聯繫起來,相信自己也會死去。最好說「得了很嚴重的病或受了很嚴重的傷,治療不好,去世了」,這樣孩子就能理解並不是所有生病、受傷或上醫院後就死亡。

  很多應激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不主張家長為迴避應激而過度保護孩子,積極的態度是幫助兒童學習一些應對技能,發展起良好的問題解決策略和適應能力,如:被人欺負時如何尋求幫助,告訴別人不喜歡這樣,走開;幫助兒童恰當地識別、命名和表達他們的情感。家長、老師和其他照養者要一致幫助孩子積極地面對應激,孩子周圍如果有大人良好的支持,一般會發展起各種應對策略,順應性更強。如果孩子的反應過於強烈,以上方法不能有效地緩解,則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處理應激反應明顯的兒童應找經驗豐富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諮詢,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和應激干預技術進行治療。針對災難和緊急事件中的兒童,世界衛生組織有專業的培訓計劃,在世界範圍內應用。

推薦閱讀:

複雜性創傷——養育者指南(譯自美國NCTSN資料)
專欄 | 創傷當下,如何正確對待:六種消極防禦機制+一種積極防禦機制
6歲孩目睹爸爸錘殺媽媽 心理創傷難撫平
有關創傷的內容:急性應激障礙診斷標準
強迫症的系統治癒(實時更新八)

TAG:兒童 | 心理 | 心理創傷 | 面對 | 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