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真、善、美
xjjk雅儒人性的真、善、美類別:處事之道 作者:楊伯恆[個人雜文集] 日期:2011-11-5 22:10:52 編者按:在時下,正因為過於注重利益的追求而導致了人們價值取向的變味,於是,慾望里的迷失,道德的滑坡,誠信的倒退似乎成了普遍的現象,亦因此,本文關於人性的真、善、美的剖析與提倡就顯得別具社會意義。詳盡的論述,多個角度的透視,令真、善、美的含義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盡在文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文字,讀罷令人共感共知、共鳴共震。當然,倘若結合事例論述更能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與說服力,不至使人覺得略有空談之感。但文本的出發點與意義依然值得推薦。人性的真、善、美是人類實踐活動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是人的崇高和永恆的價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交融是人性的需要;人文的靈魂是自由、獨立、仁愛、尊嚴的和諧,人文的核心思想是把人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是實現人的價值和各種社會性需要,人有精神安撫、精神就有了歸宿;而精神性訴求又是無止境的,永遠處於不斷訴求之中。正是人的不斷追求真、善、美、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一個現代化人才素質的基本標準。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穩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熱愛祖國、崇尚真理、追求進步、努力學習、嚮往真、善、美的生活。因此,真是美的基礎,善是美的前提,人通過審美活動,可以激發、提高對真善的認識和追求的水平,培養求真向善愛美的精神,美感的形成是以美啟真和以美揚善的內在心理條件,以美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從而提高人的文明基本素質。是人類的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人性的真、善、美對於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歷史以來沒有明確的定位,是由不同社會發展變化而變化,人們一直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不曾也永遠不可能達成一致的看法。人類討論它,討論了幾千年;人類追求它,也追求了幾千年。比如《周易》思想中作為:中華先人觀物取象、格物窮理以求真;凝道、行道;以心循理來守真;觀感化物而求善;至誠得天而至善;合天人以求美,天人合而盡美。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真善美相互區別、相互涵育,在序卦系統中濃縮為:上經之首示天道而求真,下經之首示人道而求美。上經止守真,下經止至善,天道人道合一,便有陰陽交感到升降的求美與盡美。這揭示出天人同構,生生不息,玄妙有常的世界圖景。它的思想有促進當代人們對真、善、美的理解和把握。真,屬於哲學範疇;善,屬於倫理學範疇;美,屬於美學範疇,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真是存在的本體,善是存在的趨向,美是存在的表徵。美作為表徵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審美範疇,即美、崇高美、優美、丑等的表現形式及其淵源。審美觀是以「向善則美」、「富裕則美」、「和諧則美」的觀念。其原因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完整、堅實,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節奏、和諧。它既是人生的抒寫和營造,又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動力。人的真實情感,是把內心的喜悅、苦悶、憤懣,大膽地抒發出來,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實,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關心,並通過情感美、心靈美和描繪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來表達自己對美的追求。我認為,人性的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形成的忠、信、誠等道德觀念可謂影響深遠,它們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集真、善、美於一體。把追求「以中國人文主義為前提,以道德倫理為中心的真、善、美統一的理想」,界定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求真、向善、愛美是人類的天性。「真」是為人的基礎,真而後才能「善」,也才能「美」。真是人的生命脈搏,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善是人的道德準則,是對世間一切「假、惡、丑」的鞭撻。美是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價值能夠使人產生愉悅感覺,是人的心靈情感樂曲。因此,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才能成為文明人,「真」是基礎、「善」是本質、「美」是目的;真是人的認識之和諧,善是人的道德之和諧,美是人的情感之和諧。真,側重於主體對客體的一致;善,側重於主體自身實現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則是在真和善基礎上的側重於協調自由。人正是通過求真、求善、求美確證自己的「自在自為」的生命本性,覺解自身的理想生命狀態,豐富自身的思想視野和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的。從人性學上講,求真、向善、達美是人性共同追求的品質;人性就是「求我幸福」,生命的本能就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幸福與慾望成反比,慾望越小,幸福值越大。幸福是一種豐富、和諧、傳染、一種令人一生都無法忘懷的感情傳遞。幸福使人和人走近,走到了一起,結成了一個家庭、一個部落、一個民族。比如「廣東省推出口號幸福廣東」,這是一種人民追求的幸福意願。幸福觸動了人最底層的根基,是表現出最為深刻的人性。由於現代人的追求慾望值過大,得不到滿足使人痛苦的主要原因,人就不能把痛苦轉化成幸福。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各種「存在」都是有具體規定性的叫「在者」,即「變體」,人對『本』的反思性的尋求無非就是人性的不斷改變而已。人性的力量,就是不俗。這種不俗的本質,就是到位。人就獲得了自己的個性。同時,這種個性又讓人處在了「有根狀態」。從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取向來說,以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合理內核,科學方法以求真施巧為人的目的服務,科學精神以求善化美來提升人的境界。科學發展觀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因現代科技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而否認科學技術真、善、美統一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不能用消極的支流與現象否定積極的主流與本質,不能讓一些人對科學技術的錯誤使用敗壞科學技術真理,不能以偏概全地把科學技術可能誤入歧途用來否定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科學探索真,以自然替代文明、以情感僭越理智,自然使人善良,社會使人邪惡,自然使人幸福,社會使人痛苦。在經濟領域我們奉行「互利雙贏」的原則,講承諾,守信譽。因此,美育可以直接美化人、間接美化社會生活,進而培養優良公民群體,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我們生活的理想與目的,就是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統一的完善境界,不遺餘力地去消除假、惡、丑的事物與現象。人們越來越感到,越是發展市場經濟,越少不了這三個字。社會經濟發展引發的功利化思潮使生命存在單面化、物慾化;而禮廢樂壞造成信仰缺失,精神危機加劇。生命主體性理論畢竟是從孤獨的個體出發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自我心的佔有性主體的傾向,並由此產生了後現代對主體性的消解。現代化建設,如果沒有價值理性的指引,現代化就會缺失人性的意蘊,就不能形成以人為核心的全面發展觀。因此,求「真」是求「善」與求「美」的基礎,求「善」是求「真」的價值范導,而求「美」則是求「真」、求「善」的最高旨意。美的心靈是指人的內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本質美。它包括美好的理想,真摯的情感,堅貞的情操,誠實的品質,忠誠的友誼,助人為樂的精神等。這樣,就可以使人經常生活在美的海洋里,獲得審美的賞心悅目的愉快,達到滋潤心靈、陶冶情操的教化作用。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哲學最高目標是追求真、善、美,本體論是關於一般存在的哲學,它是真、善、美的統一。真,側重於主體對客體的一致;善,側重於主體自身實現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則是在真和善基礎上的側重於協調自由。但是「真」不一定美,「善」也不同於美,「美」卻是真、善的結合,「美」算得是人類文明的主體。真確定事物的本質,善規定事物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方向,美表達事物存在的方式與狀態。真、善、美:一個歷史之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古往今來,許多哲學流派各有各自的不同立場,一些極端的哲學家完全割裂了真、善、美之間的聯繫,把其中之一直線化、絕對化,發展成自己的哲學體系。一些唯心主義者僅僅以善或價值為出發點建立哲學體系。而一些唯物主義者絕對排斥價值判斷,僅僅以真或實事作為哲學體系的出發點。現代一些藝術家則絕對排斥真和善的內容,從而使得真、善、美的界碑混然,關係朴溯迷離。主要的原因在於沒有理清哲學真、善、美的在不同民族、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且有不同的內涵或迥異的解釋;但真善美無論怎麼界定,它都是一種最高的境界。真善美教育的含義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終目的是幫助人進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儒家理想也是如此: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統一,無論是「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還是以「聖賢」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們都包含著這三個基本要素。所謂「真」,即它來源於現實,反映了客觀規律提供的現實可能性,體現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和當然法則;所謂「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實現人的價值追求;所謂「美」,它是人們一種美好願望,是在現實的基礎上發揮想像力構想的一個藍圖,在人的思想和行動中協調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關係,達到一種融洽與和諧,而為主體帶來情感的愉悅。筆者認為文學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文學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是給人類輸送新鮮的「血液」,其最終的指向就是要在真善美三位一體的理想人性上,而人性之於人情,人情改造人性。人心生於形氣,易受外界物慾的影響,易趨於惡和私。因此,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是人精神活動的產物,無論自覺與否,都必然反映著人類社會特定階段對人的本質和生存狀況的認識,在直面人與現實的諸種關係中責無旁貸地肩負著承載人的思想品德。只有不斷地優化人性,優化人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例如: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作家,都竭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社會的真、善、美的東西,他們謳歌它,讚美它,從而激起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同時,又揭露和鞭撻社會的假、丑、惡的東西,以激起人們對之痛恨和鄙視。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隨之產生了人的物慾追求,唯利是圖、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貧富差距、環境惡化、道德滑坡、人情淡漠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果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社會,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也不會走的長久。一個沒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將來踏上工作崗位之後只能是中飽私囊、唯利是圖、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另一方面,由於體制障礙與道德價值觀發展滯後,使其價值紊亂和道德失范、個體精神出現道德迷失、價值混亂、現實生活世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流俗主義等道德失范現象屢見不鮮。人的價值遭到忽視或有意無意的迴避,既造成了理論上的嚴重缺失,同時也導致實踐中的重大失誤。從教育角度看,長期以來,教育失真、失善、失美。人自身的危機,即人性人心的危機,救人之本在於救心,即教化人心、改變人自身。教育的危機帶來現代教育價值的斷裂:教育現代性危機的根源在於「人」的觀念危機,「理性人」觀念是現代教育危機的深層根源所在。「理性人」觀念發展到現代蛻變為工具理性人,生活危機的實質是教育中人文價值的失落,使現代教育陷入到工具理性主義危機。是教育生活本體的危機。現代性危機主要原因表現為教育的追求效率、追求量化、追求確定性以及追求可控制性。從實體到關係、從塑造人到生成人的轉變。人的實踐生成是生命的生成,生活的本質即生性的激活,在生活的生性域中的生成,是在交往中的生成,而且貫穿於人的生命的始終的過程,關懷生命、回歸生活、趨向交往、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比如我平時寫文章,文章寫好了,做人的標準也在無形中得以提高,對於自身的要求也趨於嚴格,人品自然會變得高尚,也就是文品即是人品。相對而言,人品高尚的人,寫出來的文章也一定是給人以真的啟迪,以善的感染,以美的享受。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文章是人的生活閱歷、知識儲備、個人能力與道德境界的綜合反映,是思想的載體,是靈魂的升華。從道德的角度講,道德指向是導人向「善」,道德的支撐是以人為中心,道德作為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代表著社會的正麵價值取向,社會的發展需要道德的調節,人類的進步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人的自由和權利便自然成為法治的永恆主題。法治長成既離不開以人的現實利益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底蘊;也離不開道德對其優良品格的塑造,以及為其提供必要的觀念、秩序的支持。人們往往重視道德教化的「外求」與「他塑」,是一種灌輸與強迫,缺乏個體的覺醒,使得道德教化的效果差強人意。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道德教化審美化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這裡的道德不僅是知識,還是情感、意志與行動。因此,心理學表明:「情感教育是一切真、善、美的集中體現,它是一切丑、邪、惡的剋星」,積極良好的情緒是可促進人智力發展,形成健康人格的必要因素。道德教化的過程不止於認識的過程,還是一個情感塑造、性格陶冶、習慣養成、整體精神涵養的過程,它要求人的全部精神要素的投入。道德的指向不是「世俗僵化的道德規範」,而是「真正的道德精神」;而這裡的道德教化審美化也主要是指靈活、有效運用審美因素於道德教化的過程中,使道德教化即顯示一種內在規律的美,又有一種外加形式的美。文學對社會倫理道德的作用、功能的理論論證;文學道德教化的實現途徑與實踐過程;加強文學道德責任建設,改進道德教化,建設社會倫理道德的現狀等。例如:老莊指出生命價值的本質即自然。自然就是生命之真、善、美。在老莊思想中,「道」即自然,自然之「道」與生命密不可分。「德」是「道」的主體化和個體化,是具體生命對形上之「道」的稟受,「自然」是其最高表徵。追求生命之自然與自由的契合。因為「真、善、美」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標準,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理想。當人類社會存乎真誠、友善、信義時,我們才會擁有美好的生存空間,才能保持和諧、友善的氛圍。從人性學上來說,由於人性是被基因決定的,而基因又決定人心智,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質,也就是說明了人性是先天與後天相結合的人性進化產物。因此,道德的支撐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言行建立於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環境之中的。道德不同於法律,但它和法律都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它們具有內在的聯繫和功能互補的基礎。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來保證執行的行為規範,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是人類精神的「他律」。而道德則是依據社會輿論、生活習慣、傳統倫理,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來驅使和維持的一套軟的行為規範,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法治長成既離不開以人的現實利益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底蘊;也離不開道德對其優良品格的塑造,以及為其提供必要的觀念、秩序的支持。因此,法律的他律與道德的自律,以及它們這種表現為「硬」與「軟」手段,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維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筆者認為「真」即科學性,包括規律、真理、方法三個層次;真是人生美的基礎,善是人生美的前提,「善」是核心,其內涵是以人為本和與民共享;「美」是目標,體現的是和諧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兩個方面。真、善、美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的思想整合。由「真」的價值的絕對化,導致了被獲得真知把持的學習,它表達的是沒有邊界的知識僭越;由「善」的價值的絕對化,出現了被修養道德壟斷的學習,它表達的是沒有邊界的倫理控制;由「美」的價值的絕對化,造成了被體驗意境操縱的學習,它表達的是沒有邊界的情感泛濫。人是一個「真」、「善」、「美」的結合體,人生一方面是主體的自我生成,主體認知主導著境界的「求真」維度;主體意志主導著境界的「向善」維度;主體情感主導著境界的「審美」維度;人生境界內化於人的精神品質,外化為人的行為方式。通過思考人類命運、我們要清楚的了解三者各自的意義,回答真、善、美相統一的現實意義。真「真」,即真實性,是情真、意切、真實,真相、真誠、真理等等,「真」是為人的第一位價值取向。真包括真的理念(信念)和真的情感。求真的理念使人們對一切虛情假意表示出憤恨。認真而不認假,信實而不信空,與假相對立,是指現實存在的客觀事實以及認識和對待客觀事實的態度;「真」直接地對應於客觀事實,是命題所反映的思想當中最基本的一種特性。比如人要真城,真情,真心,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事,重實際、求實效,例如:一個人首先要做到真,不能虛偽的活在這個世上,如果沒有了真,即使有了善和美,也是偽善,虛假的。因此,人要有一棵之善良的愛心,這就是說,一個人做到了真城,真情,真心和有一棵善良的愛心,以愛心溫暖人心,以愛心贏得尊敬。比如:勞動驗證人生之真,鑄就人生之實,生成主體誠實的品性;在真的基礎上,勞動展示人生之善,延展至道德層面即善良;合真與善,勞動成就人生之美,自由勞動本身即為美,勞動在創造美的世界的同時,也在建構人們美的心靈;勞動使人生充實,並由此產生幸福感。毋庸置疑,幸福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人的一切行為是為滿足生命的需要。人是理性的動物,能以理智的眼光反觀人類自身及由人所組成的社會。在人與客觀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必會產生知與美、真與善的問題。知識是理智的產物,求知的過程便是追求「真」的過程。比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個人的心靈高尚、成熟理性、無私為他、敢負責任,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私慾。沒有私慾的感情是最真的,因為他只求給予、不求接受,要比那些一見美麗就要摘採的人高尚得多。善「善」是指善良、善心、善行,善是指道德觀念,德性以善為指向。「善」的理念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此即價值本體。與惡相對立,是指人的行為及其表現出的品德符合人性並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性質。「善」是人對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的鮮明態度,是宣揚褒勤貶惰、揚善抑惡、推崇孝悌、宣和樂助、崇尚禮儀、公正公平、寬容善良的倫理道德。善是人的一種標準,指的是一種通過高情感凝結而成的高度和諧。善是人的生命精神上升之路,也是道德自我不斷求超越之路。揭示了人類自覺地追求美、求真、求善,發展其道德天性,以仁者之心互相涵蓋、互相同情、互相了解,以各自完成擴大其人格的生命歷程。例如:愛默的思想,認為大自然中有萬物之「超靈」存在,「超靈」是萬物之靈,是真、善、美的體現。人在大自然與「超靈」進行交流,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凈化心靈,提高人的善性。康德認為人性是惡的,但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的道德「原型」,即善良意志,這個善的道德原型才使惡到善的轉變得以成功。他強調道德自律,個人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才能達「至善」。孟子的思想,主張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的「性善論」是先驗的,人的善與生具有,人性和天命是統一的,是至善的德性。這樣,善就成了個體與生俱有的一種內在的力量。「善」與惡相對立,比如:人們在生活中早已把官員的以權謀私、貪污腐化、官僚主義等行為視為缺德行為而加以鄙視。針對腐敗和廉政道德失范問題,進一步完善系統的廉政道德法規或廉政道德法,使廉政道德制度化、道德監督制度化,以法為教,不斷提高廣大公務人員的廉政道德水平:要針對公務人員的不同層次和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講求實效;要強化幹部的自律意識,引導廣大幹部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只有通過加強公務人員的廉政道德建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才能使腐敗現象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從而實現善政。筆者認為「善」並不單項指好心的意思,善只是一種「自明」,因為自明的人就是清楚的人,而這樣的人,就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善」表達人類世界的「應然」價值取向,關乎社會是否公正、合理以及人類向何處去等問題,儘管人們對善的理解表現為明顯的功利主義,但由於他們在善、美統一的基本理論原則上較接近於客觀規律性,因而他們的理論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並在實踐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存在著對真、美追求的偏執以及善的缺失。善和美更多的和人們的主觀感覺、價值偏好相關聯,對它們的精確刻畫也就很難切入。人性完滿實現的「至善」,是人類生命的內在規定性在不斷發現自我、確證自我和實現自我的過程中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美「美」是指美麗、美好、美景、美德等等,藝術追求美。美包括美人,美事和美物。美也是道德導向的象徵。與丑相對立,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價值能夠使人產生愉悅感覺的特徵。「美就是真、善的形象表現,在前面兩種品質上加以一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真就顯得美,善也顯得美」。因為美並不只是一種裝點,它還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但是把美離不開真和善的品質的看法無疑是正確的。真它一面透出真,一面釋出善的性,一面又呈出美的形,而真的光與善的性又熔鑄於美的形之中,人們只有通過美的鑒賞才能不斷地領悟到真的力度和善的情愫。美的心靈是人一切美的基礎,主要表現為情感美、情操美、誠實美、寬容美等。善的心靈縣反映護十美的鏡子,也是護士美的實質。美的社會環境、美的人際氛圍和美的心靈世界。真善美,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要求和進步標尺。以美揚真啟真,以美揚善導善,美能怡情怡性。美與真都附麗於善,是善的體現。真即是世界本身,善則是上升到美的境界的手段與過程。美真同一說,美必真說,真必美;美和善的關係:美是善的一種表現方式,美是善的源泉和倫理的起點,美能使人生善心和向善行;美可以作為真的指南,善本身就體現了美,真善美則是人類天生的追求和人間的理想。美以真為基礎,以善為靈魂,是真和善的統一。例如:商品包裝設計正是以真為依據,以善為目的,以美為手段,有真的內涵,又要有善的寓意,還要有美的形態。是人類的創造性活動,它是人性、物性、理性三位一體的產物。總之,以三者的完美結合來展現商品價值的。美是事物展現出來的生命力。愛美人類天性的追求。追求「美」,就要更加自覺地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提高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全體人民的精神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美更令人喜愛、陶醉、神往的了。面對美,人們「可以看到人本身的力量、智慧與才能、目的和理想的實現,可以感到自由創造的巨大喜悅。美的發現與創造的實質精神是美、真、善的發現與創造的實質,美感的根源,情感、啟示、滿足、愉悅,是人的對美的主觀反映。美的意識;美是美感的根源,美感的產生是隨著人的進化而產生文明。人們通過審美體驗,獲得的不僅僅是生命的高揚、生活的充實,而且還有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去征服自然,創造世界,擺脫野蠻,而不斷走向文明。在人體系統中,快感分機體覺快感、感官覺快感、中樞覺快感。決定美的快感只是感官覺快感和中樞覺快感。五官快感的對象構成形式美,中樞快感的對象構成內涵美。形式美是自由的美,內涵美是真善的美。美是一種心靈的樂曲。美的精神境界簡稱為心靈,美的心靈是指人的內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本質美。它包括美好的理想,真摯的情感,堅貞的情操,誠實的品質,忠誠的友誼,助人為樂的精神等。它又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這種素質美與倫理學中的「善」,哲學中的「真」,是相互聯繫和交融的,因此美學中有美的心靈是以真為基礎,以善為靈魂,以美為形態,達到真、善、美的統一之說。我們要清楚的了解三者各自的意義,主要把握時代脈搏,緊扣分析其主要特徵,對「真」、「善」、「美」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回答。了解「真」、「善」、「美」的重要意義。只有合乎人性、豐富人性、完善人性和發展人性,才能夠真正體現實效性。尤其是在今天人們普遍感到生活壓力加大,精神高度緊張,靈魂無法安頓等狀況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滿足人性的需要,能夠為人們真正起到精神安撫、精神家園「歸宿」和精神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具有實效性。人只要努力挖掘出人性中的真、善、美,發揮其獨有的睿智、善德和樂觀,一定能再造中國的人性輝煌。人類在真、善、美引領下,人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統一。即,物質文明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和物質保障;精神文明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製度保障;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轉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實踐中表現為崇真、向善、求美的過程。通過上述三個原則互為補充,不可或缺,真是前提,善是關鍵,美是提升,這就是「真善美」辯證融合對人的認識、意志和情感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具有特殊推進作用。從世界角度看,中西哲學在對待真、善、美的問題上有一定的分歧,西方哲學側重真、知的追求,中國哲學側重追求真、善、美的統一。西方哲學在堅信主客二分、天人對立的思維指引下注重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可說是種知識哲學。而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不同的價值追求產生不同的社會作用,導致不同文化的形成。也正是這一差異的存在使兩者的交流與借鑒成為可能。學術界許多論者在談價值問題時,都有意無意地把真與善、美一起歸入價值範疇。追求優秀和成為榜樣是西方人的人生哲理,他們因此發展了分析、邏輯、個性。在這競爭之中,生活的精度、廣度、強度和深度在西方人那裡變得非常重要,而單位制度、高情感、形象思維、集體性,反而顯得拖泥帶水。這樣,西方文明就成就了自己真正的特點。它是一種智者的文化,與東方的人文精神,即高情感、高度和諧的仁者文化正好互相補充。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東方人正在向西方人學習,要學習他們的高科技,西方人也正在向東方人學習,學習我們的高情感。筆者認為真、善、美一直是人類美學追求的最完美的理想,人世間的一切美善都源自觀念的美善。美善只是觀念真善美的投射,只是觀念界的模仿。是一切美學家和文藝學家都特別重視研究的問題。中西方美學、文藝學、哲學等各種學科的研究和發展都在不斷完善真、善、美理論。雖然真、善、美帶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但是理論學家們卻把這個理論系統、統一地應用於哲學求質、美學審美、文藝鑒賞等範疇之內。東方文化的發展模式是發展智慧的集大成,演繹的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求真、向善、達美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品質;人們不僅以真、善、美作為努力追求的目標,而且也以真、善、美作為必須遵循的基本尺度。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內在地包含著真、善、美的因素。發展真是指社會發展的客觀真實性,由此可自然地引出社會發展的真理尺度;發展善是社會發展的利人性或合目的性,由此可引出社會發展的功利尺度;發展美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和在社會發展結果上所存在的美;是發展真與發展善或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最後,筆者認為,真是事物本質,善是道德規範,美是心靈的樂曲。人生在世,當求自身的圓滿,即求真、至善、達美。人性就是「求我生存」與「求我幸福」。因此,一切科學、道德、政治、文化只有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才是合理的。人獲得了幸福與自得,就會回歸併保持自己的本真,即「返樸歸真」,從而歸復人類的自然本源,回歸其自然本真。「真、善、美」是人類社會推崇的道德準則,是對世間一切「假、惡、丑」的鞭撻。以真的秉性,率真的情懷,求真的毅力,和人一心向善,與人為善,時時積善的風格,融合互潤的智慧,鑄就了人的唯美。演繹的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求真、向善、詮釋了和諧生美之達美和美。真切之理、天道酬善、魅力和美,真是人的認識之和諧,善是人的道德之和諧,美是人的情感之和諧。是以心和、人和、是人類的存在之最高和諧發展的存在,是充滿人性光輝的人生。是推動人類與社會的全面和諧進步與發展。
推薦閱讀:
※人性 | 納尼?!Google公司因為堅守價值觀解僱員工
※川字掌的女人性格好不好
※反人性 才能賺錢(馬丁與反馬丁)
※高嘉:有弟子問: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養的此心不動。
※一個極度自以為是的人要怎麼樣才能變得自知之明?
TAG: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