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如觀音》第9課丨為什麼受持觀音菩薩名號,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德?
丨今日共讀內容丨
《大悲如觀音》 第9課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打卡,並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 看視頻,學習更有效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大悲如觀音》第9課
昌樂法師·講述
- 為什麼受持觀音菩薩名號,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德? -
那這樣做為什麼能夠讓我們身邊的人生起信心?或者讀誦《普門品》,誦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為什麼能夠讓沒有信仰的人突然就有了信仰?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看,信仰發生的路徑到底是怎麼樣的。
經文是這樣的,我們一起來念:「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與其他功德)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段經文同樣的是在用結果告訴大家,如果你開始了這段旅程,你的人生會變得有無限的風采。這種無限的風采就是,如果你開始修行,你的人生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哪怕你只是受持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你的人生也會具有無量無邊的福德。這一點我用我的人生可以給大家做一次見證。
我剛才開篇的時候說了,我曾經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沒有教養的孩子,脾氣特別的差,非常極端,在青春期內心當中特別陰暗的這樣的一個小孩子,人性特彆扭曲。我現在變得開朗、正直、有自豪感、有使命感,而且幸福指數還有點高。那這不是福德嗎?
我記得,自己18歲之前沒有出過我們那個縣城,而18歲之前去縣城沒有超過五次,偶爾能夠跟父親進城去,你知道我最擔心的是什麼嗎?丟了怎麼辦。而我現在,去任何地方都沒問題。
所以佛法對一個人塑造,無論你的根性有多麼的頑劣,你都能夠有極大的成長。《西遊記》上說得更狠,石頭總算是一竅不通吧,它都能夠做七十二變,何況人乎?當然,這個典故是來源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當然我們這裡不是說這個。我說的是,只要你去修行,只要你受持菩薩的名號,你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德。而見證奇蹟的人不是別人,是你自己。
為什麼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會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在這段經文當中,我們要了解到一個信仰的原理就是,信仰在發生的時候,它有一種效能,這種效能是被賦能的,而這種賦能又再次地去影響、刺激了你信念的產生。怎麼賦能呢?「持名功德,恭敬禮拜,乃至福不唐捐」。
首先看恭敬禮拜,從行為的場景到心力的延續。一開始你是拜佛拜著玩的,今天有一個家長到寺院來,他就特別的欣慰。奶奶帶著孫子,很喜歡拜佛,而且孫子拜佛的時候,他非要把頭在地下磕得咕咚咕咚,讓人聽到響才覺得過癮。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奶奶拜佛,所以孫子學奶奶。小孩子很小,剛剛會走路,而小孫子只要學著奶奶拜佛,就能獲得奶奶的誇獎。而拜佛怎麼樣才叫虔誠呢?弄點動靜出來,越弄點動靜出來,是不是越顯得虔誠?孫子其實沒有考慮到虔誠的問題,拜佛的時候弄出很大的動靜來,他只是想獲得奶奶更多的關注和誇獎。對孫子來講,只是要誇獎而已,他有沒有別的心理?他知不知道什麼是佛菩薩?我敢保證他不知道!
可是奇蹟的事情發生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模仿,會埋在他童年的記憶最深處。這個小孩長大之後,如果他選擇一個信仰,他信什麼?如果他選擇追尋信仰的生活,他心中最美好的記憶是什麼?是他奶奶拜佛,他模仿奶奶拜佛的那個歡樂的心境。雖然他並不了解佛,他只是為了需要誇獎。所以,這個心理事件的陳述過程當中,沒有任何的教義和文化的成分,有的只是行為本身,像小狗搖尾巴可以獲得食物一樣的一個簡單行為。可是,就是因為這個簡單的行為,在他一生的成長過程當中,會伴隨著他的信念,會去實踐他的信念,這就是從行為場景到心力延續。
所以各位不要小看很多人在拜佛,我們要鼓勵他們。這也是在我這裡皈依的人,我告訴他們,只有做早晚功課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沒有做早晚功課的人,還沒有入門,不管皈依沒有皈依。為什麼?早晚功課是什麼,是從行為場景到心力延續的很重要的環節。否則你只是理解,你沒有肌肉記憶,沒有行為記憶,你內心的理解只是你的一念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沒有自我改變的能力。
凡是胖子開始鍛煉了,他就跟別人炫耀,你看,我今天跑了兩萬步;我今天跑3萬步,我開始鍛煉了,昨天出了好多汗;我在健身房已經堅持一個月了……他跟別人說的是炫耀嗎?他真的減下了肥了嗎?不是,這不是炫耀,他是告訴別人,在分享,我有改變了,你們知道嗎?原來我沒有改變的,現在在改變了。早晚功課,就是起這樣的功效。每天要告訴自己有改變了,不是在腦子裡,而是在行動當中。因為只有行動才能延續,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持續地注入能量。所以信仰者一定要腳踏實地地修行,道理也在這裡。說很多道理,你不能改變自己,你只有行動起來才行。這是一點,恭敬禮拜。
那持名念佛,所謂持名的功德呢?持名的功德很大。經典當中說,你要是持名的話,能跟人布施很多的金銀財寶一樣,有功德。這功德是什麼?當我們念佛的時候,特別是初學者,為什麼很計較今天念了多少佛,明天念了多少佛,因為每念一句佛,他就覺得鈔票在往自己口袋裡面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所以有很多人拿著佛珠不停轉轉轉。為什麼?他念的不是佛,他念的是功德。這種心理增加了自己的信心,當信心增加以後,我們會有另外一種能力的增強,就是抵抗心理危機的能力,以及抵抗我們遇到災難的能力。一個有信心的人,他是無所畏懼的。為什麼?因為他有功德。
大家經常會討論這個公案,梁武帝問達摩,說:「我造了南朝四百八十寺,請問大師,我有功德嗎?」達摩怎麼說的?達摩說:「沒有功德。」在專業的人看來,達摩這個說法是失敗的,不是一個很好的說法者。為什麼?當然這樣問的時候,他需要的是鼓勵,需要的是肯定,需要的是幫助。或許他有些炫耀的傲慢心理,但是這種傲慢,是因為內心當中底氣不足,當你肯定了以後,他才會沒有傲慢。所以在這個案例當中,達摩不是很好的說法者,所以他才灰溜溜地,船都沒得坐,抱著一團蘆葦去了江北。但是後來面壁思過,久練成精。面壁思什麼過?作為一個印度來的和尚,這麼遠跑來弘法,都不會說法,他當然要面壁思過。後來也熬成了祖師。熬成祖師之後,他說什麼都是對的,然後人家翻他的公案翻出來,說達摩是個有骨氣的人,見到皇帝都敢說真話。
我們不考慮人格魅力,不考慮後來他的成就,考慮這個故事本身,這個人不是一個很好的說法者?因為說法者他需要具備的最起碼的一個能力是什麼?以客體為主體的同情心角色的自我轉化能力、換位思考能力。他仍然以自己為主體,不以客體為主體,所以他沒有做《金剛經》當中所說的善護念菩薩,善於護持來訪者內心當中這個孱弱的、快消失的信心。當然我們這裡說的是功德,功德對於初學者很重要,如果你不知道他們怎麼樣才有功德的話,你的誇獎對他們來說就是更有功德,最有功德。所以,不要那麼吝嗇對別人的誇獎,這很重要。對於弘法的人來講,你不會說法沒關係,懂得誇獎就好,好話還不是使人放心嗎?不會誇獎人都是因為自己自卑,怕別人混得比你好。
還有,福不唐捐。如果持名功德是在心理上的蓄能,因為人念了佛以後,自己就會有很大的功德,這是信心的增強。而福不唐捐是行為上的再次確認。為什麼?因為有一個很奇怪的時間概念,明天,或者叫未來,有沒有人能生活在未來?有沒有人見過未來是什麼樣子?沒有。為什麼?因為未來是永遠在未來發生,當下永遠不會發生。所以我自己的行為怎麼樣來確定在未來會有回報呢?因果,只有確信因果,你才能確定未來,;不了解因果,不確定因果,你是沒有未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因果是對學佛的人當中,對人生觀塑造最可行也是最佳的一個捷徑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確定未來,可是沒有人能生活在未來。那我們對未來怎麼確定?不能從事實上確定,只有從邏輯上確定。而生活的最大邏輯是什麼?因果,有因皆有果。這是信心,對行為信心的一個再次確認。
所以,福不唐捐就是所有你所做的功德,你對別人的幫助最終都會轉化成別人會幫助你。你要確信這一點。不相信你可以去觀察因果是否存在,這幾點都是信仰的賦能效應。在這個賦能當中,我們說的是,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哪怕是一點點嘗試,哪怕如《法華經》當中說,沒有修行,你只是玩玩而已,童子戲,聚沙成塔,小孩在那裡做一個遊戲,做遊戲演《西遊記》。我們有一個小夥伴,他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自己是有善根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小時候經常坐在八仙桌上披上床單演唐僧。他突然覺得,那是自己唯一能追溯到的有善根的生活場景。這只不過是個玩笑,是個童子戲,你也沒認真,家長也沒認真,所有人都沒有認真,可是長大了,你認真了。
這裡所說的就是,生活場景、行為場景以及我們的思維如何轉變成自己的信心。這都跟跟所謂的賦能、所謂的我們能獲得正面的動力與能量有關。賦能就是,你原來沒有能量,可是你做了這件事情,你覺得能量超乎你想像。
剛才提到了恭敬禮拜,持名念佛,福不唐捐,都是我們人作為一個快用光了、沒有電的電池,這三種方式都是我們的充電站。從這一點上來講,你看到的那些初學者的修行方法是不是不重要呢?太重要了。為什麼電動汽車現在普及得沒那麼快?最大的問題是充電站不夠。佛教為什麼能源遠流長?因為到處是充電樁嘛。哪個廟都是充電站,都是加油站。你想啊,朝陽區有30萬仁波切,那是多少充電站啊?為何屢試不爽,因為眾生需要。需要什麼?需要充電樁啊!不然沒辦法充電啊,這是賦能效應。
推薦閱讀:
※【救度眾生慈悲咒語】觀音菩薩滅業障真言
※「偽經」與觀音信仰
※碣石觀音山九月十九夠熱鬧
※觀音道場的文件夾【觀音經文 信仰】
※觀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