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路怎麼走?
李顯龍總理以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行動報》撰文,談執政黨未來的方向,題為《未來之路》。文中,他闡述了執政黨接下來該怎麼做以及做些什麼,顯示大選和總統選舉過後,這個連續執政已經跨越半個世紀的政黨,面對所謂的政治「新常態」,正在進行深刻的反思,並自我重構,以便繼續獲取最大多數選民的支持。
新加坡政治的「新常態」
新加坡出現政治的「新常態」,一般解讀為新一代選民要有更大的參與,要求更大的包容和多元性。但與此同時,人們也注意到一個可能更加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政治和社會的分化。目前,高收入階層、中產階級以及低收入階層的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而這三個階層都有不同的政治訴求,政府的各種政策要如何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欲求?這個問題也變得愈加複雜棘手。
顯然的,「新常態」和舊常態有很大的不同。行動黨崛起於窮人占極大多數的年代。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能凝聚普羅大眾的力量,並獲得他們的認同。大家形成了不明文的「社會契約」,要趕走腐敗的政權,建立公正平等的新社會。
在社會主義思潮風起雲湧的時代,行動黨抓住了主導權,走對了路線,1959 年上台後,也執行了近乎社會主義的各種利民政策,深得民心。比如,能從亞答屋搬進廉價組屋的人都很感恩,許多人也成了絲毫不計回報、獻身為行動黨服務的黨工。
隨著社會的演變,政策思路的調整,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選民的同質性(homogeneity)不再,漸漸地也感恩不再。比方,在很多年輕人心目中,組屋幾乎變成了權益。加上政策逐漸向市場靠攏,不再那麼社會主義,人們漸漸感受到「擠壓」,比方,在許多人心目中,組屋售價已顯得不廉價。如今,在世界通脹壓力下,中產階層的「擠壓」感也更大。於是,民心開始流失。
有幾位年逾古稀的前公務員朋友談起了有趣的往事。當年,行動黨的黨員卡,成了許多人手中的「王牌」。他們到政府部門辦事,總會亮出黨員卡來給公務員一個下馬威。露骨的會把卡直接從褲袋裡掏出來就放到櫃檯上,比較含蓄的,是穿上透明度相當高的襯衫,把卡放在胸前的衣袋裡,確保辦事的公務員看得到。這的確有點囂張,但也折射當年行動黨的氣勢,如日中天。這是那時的「新常態」。
如今我們又迎來了另一個「新常態」,60%的選民還是擁護「閃電」老招牌,但閃電的威力已經減弱。為什麼?這該是執政黨必須集體反思的重點。是選民變了,還是黨變了?是群眾脫離了黨,還是黨脫離了群眾?我想這應該是個互為因果的過程。反思必須回溯過往,重拾一路走來的每個腳印,然後把這些腳印都串聯起來,才能清楚地看出軌跡,明白問題的根源,看清自己是否已偏離了正道或中道。
行動黨須繼續加強其優點 行動黨一路走來,最難能可貴和繼續深得民心之處,應是它的廉潔不貪。貪腐是政治之癌,連共產黨政府也難以免疫,這是一個政府失去民心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任人唯才的制度,沒有濫竽充數的「官二代」或「太子黨」,不任人唯親,也大致上避免了官商勾結,錢權勾搭。其三,是保持了良好的執政和治理能力。一個貪腐的政府必然要被選民唾棄,一個廉潔但平庸的政府,交不出政績,也會被選民唾棄。所以,政府廉潔固然重要,治國能力也不可或缺,何況我們的部長拿的是可觀的薪水。其四,是有一個能在全國範圍內發掘和網羅治國人才,以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機制。很多執政黨之所以由盛轉衰,是因為它們採取了黨內分肥的做法。在野的時候,大家賣力打天下,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分肥,而肥水不流外人田,更不會想到要引進或起用黨外人才。迄今為止,行動黨的這些強處,較之反對黨可說還是無與倫比,要繼續獲得選民強有力的委託,就必須加強這些優點,也就是它執政的最大本錢。與此同時,它必須檢視自己的路線是否已出現了一些偏差?部長和議員以及整個基層組織網路是否已沒那麼貼近群眾,甚或與群眾產生了隔閡?
「積極聆聽人民的聲音」
筆者最常從行動黨一些老黨員處聽到的一個反饋,是黨聽取逆耳忠言的能力和意願已經減弱。這或許是因為黨內領導,尤其是部長和議員,教育背景一代比一代好,很自然的和老一輩黨員之間就產生了隔閡。對所謂精英的反感與怨尤之聲由此而起並不奇怪。高薪政策則成了進一步刺激和疏離民心的因素,加深了行動黨不再親民的印象。
李顯龍總理強調「必須更積極聆聽人民的聲音」,顯示對此有深切的體悟。議員和部長們確實都稱得上是人中之傑,但一踏入政壇,坐上政治位子,就該馬上意識到自己是人民選出來的,必須全心全意為民服務,而不是以自己為精英而高高在上,沾沾自喜,或是被自己一個小圈子的善媚之人所包圍,聽不到諤諤之士的忠言與反饋。
相對而言,政策調整是比較容易的,要重塑黨的親民形象就沒那麼簡單。但這卻是行動黨今後要繼續佔據中流,引領新加坡發展和前進的當務之急。
推薦閱讀:
※秋日裡的一抹暖紅,寫意柿子該怎麼畫
※夏天怎麼護理新生兒
※「婚內財產協議」和「離婚協議」怎麼簽訂才具有法律效力?
※孫中山:一個兒子三個女兒歸宿(女兒怎麼各個是美女)
※AlphaGo 具體是怎麼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