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香滋養人生①回歸閱讀,拓展生活的光譜(人民論壇)
李浩燃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24日 04 版)
世界讀書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近八成,人均圖書閱讀量7.86本,與2015年相比均有增長。而在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僅1.7%的人認為自己閱讀數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覺自己閱讀量很少或比較少。國民閱讀率的與日俱增和個人對閱讀量的「不知足」,說明人們對讀書這件事,變得更加在乎了。
事有所成,常常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往往是讀有所得。閱讀有益於吸收知識、鍛煉思維、開闊眼界,更能讓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滋養浩然之氣。也正因此,古人有「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的感慨,而在忙碌非常的信息時代,「全民閱讀」這一關鍵詞連續4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楊絳小的時候,有一次被父親詢問:「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對於熱愛讀書者,書籍如同親密的精神伴侶。書海里,有遠比眼中更生動的風景。你不必穿越時空,通過《論語》《史記》《資治通鑒》等古代經典,便可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不必舟車勞頓,藉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領略「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絢麗、「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渺遠;不必遠渡重洋,翻閱《哈姆雷特》《紅與黑》《老人與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書籍,蘊含著神奇的魔力,潛藏著無限的可能。
讀書,意味著熟知世間萬物,品悟宇宙之妙。一個人的閱讀史,決定著他的精神長相;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心中自有溝壑,眼裡必有遠方。茨威格認為,「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的確,閱讀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面向現實的一種社交。融入一本書的具體場景,就不再僅僅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而是與作者和無數心靈為伴,去奔向生活的廣袤原野。「人是知識的這種特定存在和自為存在」,如果說書籍是知識的載體,那麼閱讀則堪稱人類的生存之道。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動情地寫道:「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今日之世界,科技迅猛發展、信息交流迅捷、價值多元多變,不少人常感慨跟不上時代的節拍,苦悶於庸常的局限。讀書,無疑為吮吸生活精華提供了一條捷徑。面對現實生活的蕪雜叢林,駐足閱讀,何嘗不是在為人生掬一捧清泉?以書籍為燈塔,不斷開掘、延展生活的光譜,必能找尋到通向美好的林中之路。
「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把書籍當作生活必需品,讓閱讀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個體與世界對話的能力自然越來越強。也許,讀書日正確的打開方式,恰在於此。
推薦閱讀:
※義大利傢具品牌測評——MINOTTI VS POLTRONA FRAU
※職場和商場的醉人冷幽默
※和紙膠帶有哪些可愛的用法?
※讓你後悔的事有哪些?什麼樣的事才值得後悔?
※有個很帥的男朋友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