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未必是頸椎出毛病

  你知道現在都市人最害怕哪種病的折磨?調查顯示:是日常最常見的肩頸痛、頭暈頭痛、上肢發麻……發病的時候,病人往往坐立不安、輾轉難眠。而這種折磨又是日夜不分帶來的長時間的痛苦。頸椎病成了困擾都市人的常見病。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日益家庭化和普及,及伏案使用時間的成倍增加,頸椎病的發病更是趨向大眾化。「病人喊痛、醫生頭痛」,頸椎病,真的是頸椎的問題嗎?它的發病機制又是什麼?國家973首席科學家、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學會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房敏教授在對大量的臨床病例分析和研究中發現,頸椎病致病「元兇」並非一定是頸椎骨,頸部的頸筋病變才是頸椎病發病的關鍵致病因素之一。他提出的「筋骨失衡,以筋為先」這一理論糾正了以往很長時間存在的頸椎病就是頸椎出問題的誤區。從而為治療頸椎病找到了新方法。該項研究獲得了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九成年輕頸椎病患者頸椎骨正常頸椎病,「多半是頸椎出問題」的論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紮根於人們腦海里。許多白領看到網上盛傳的治療頸椎疼痛的「米字操」、「轉頭操」,便「依樣畫葫蘆」地去操作,可除了頸部稍微得到休息外,疼痛的癥狀並未得到根本緩解,有些甚至還扭傷了脖子。房敏介紹,來醫院看病的白領,大多捏著疼痛難忍的頸脖,吵嚷著趕緊讓醫生拍個X光片診斷一下,可片子拍下來顯示頸椎骨一切正常,白領們便以為是自己沒有好好休息,草草拿了葯回家,可怎料過了沒幾天,疼痛癥狀又開始發作,只得繼續往醫院跑。為什麼傳統X光影像學表現與病人癥狀不同步?臨床數據表明,在20-35歲的年輕病人中,除5%的病人是病理性表現外,近90%的年輕病人的X光影像學結果和他們表現出來的嚴重疼痛癥狀「對不上號」,而在35-45歲的病人中,也有三四成病人存在這種狀況。莫非引發頸椎病的「元兇」不是頸椎?那麼真正的病因又在哪裡?房敏在對大量的臨床病例研究後發現,這些存在嚴重癥狀的年輕病人往往本身的頸椎曲線、頸椎椎骨都未見明顯異常。而那些上了年紀的患者,頸椎由於衰老開始出現一些退變的骨性化表現,比如鈣沉積等,可他們的發病癥狀反倒沒有年輕人來的那麼強烈。換而言之,診斷頸椎毛病,光靠X光片的結果並不「靠譜」。由於尚未明確頸椎病的發病機制,過去在治療頸椎病時,臨床醫生對上述反常現象,也很是頭疼,只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猶如「機關槍打麻雀」,打著一個是一個。對此,房敏陷入了沉思,面對病症,中醫能干預什麼?推拿、針灸的手法不像手術、藥物那樣直接介入人體,而僅僅在病人的體表進行操作,即使能有效果緩解病症,那麼解決的究竟是什麼環節?肌肉退變在前,椎骨退變在後早在攻讀碩士學位時,房敏就開始探究病狀與影像學不同步的問題。他說道,人體有七塊頸椎骨,和下方的胸椎腰椎相比,這些頸椎骨有著自身特異性,它的小關節機構幾乎是冠狀面的,這樣就能保證頭頸在60度至70度的幅度內靈活轉動。但是,在七塊頸椎椎骨的周圍還附著眾多軟組織,一般而言,人體頸部共有40餘條肌肉,呈現大大小小、前後和淺中深不同的分布,其中又以頸後部分布為主。但當頸椎病癥狀最嚴重時,患者常出現手麻,頭暈,這又是如何引起的?房敏研究發現,頸椎的退變是必然的,退變後若影響到神經,就會出現手麻、頭暈、心跳加速的交感性頸椎病;影響到血管,血供不好,就會表現為缺血癥狀;影響脊髓,就出現了頸脊髓病的情況。那麼到底是椎骨退變導致肌肉退變,還是肌肉退變導致椎骨退變?人們應該先保養肌肉,還是先保養椎骨?曾經有一段時間,房敏就陷入這樣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怪圈。當時他大膽提出假說,頸肌即肌肉的問題出現在先,或者至少以肌肉退變為主。房敏說:「如果對比一個人20年前後頸椎X光片的變化,基本上,七塊頸椎骨的大小、前後結構一般不會有太大差異,最多在這二十年間會流失一些鈣質,骨密度會因此有所降低,而形態學變化則不大。但同等條件下,如果對比一個20年前後肌肉功能的變化,可以肯定的是,試驗者至少1/3的頸肌功能會發生退變。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使用最多的還是肌肉,它能帶動椎骨進行轉動。「橡皮筋」長期緊繃導致頸椎病房敏在研究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人們打盹時,常常做的是「點頭運動」,而並非「抬頭運動」?此後,他便在解剖實驗室里用標本進行模擬頸椎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人體頭顱的重心點在椎骨的前方,若非有頭顱後側肌肉群的牽拉,頭肯定就要往前下垂,人類將永遠抬不起頭。頸椎周圍的這40餘條肌肉正是為頭顱的前後、左右旋轉起到了主導、輔助和協調的作用。房敏介紹,寶寶剛出生時,脊椎呈C型,之後才會慢慢變直。一般在寶寶三個月大時就可以抬頭仰脖子,這其實就是頸後的伸肌在發生作用。「伸肌舒張的時候才能低頭;收縮的時候才能抬頭,因為一系列抬頭的動作,脊椎的上S段就出現了。」此時,頭顱被左右一組肌肉「橡皮筋」拉住,在活絡轉動的同時,既滿足了生理功能又保護了脊柱。「當我們的頭頸正常放鬆直立時,頸後的伸肌仍然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輕輕地使勁,否則頭就得向前低下去。因此,人這一生,在嬰兒期學會抬頭的那一刻起,頸後的伸肌就一直在用勁。」起初,當人們感覺頸部疲勞的時候,稍加休息,酸痛情況就可以得到緩解,因為這時的「橡皮筋」還處在鬆弛有度的階段。但是,倘若哪天過度使用了「橡皮筋」,一不小心把橡皮筋綳得過「緊」,就會使頸椎受到一些慢性損傷,發生退行性改變,久而久之,「橡皮筋」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彈性。「頸椎是由七塊椎骨搭起的一個整體,而長長短短、不同方向的肌肉保持了頸椎的動態平衡。頸椎病往往是因為人們對於頸部肌肉維護、保養不當,從而產生勞損,導致頸椎退變的加重。」房敏說道。這樣一來,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就清楚了。房敏確定,原來頸椎病不是「骨」出問題,而是「筋」出問題,這裡的「筋」包括肌肉、韌帶、腱膜等。頸部經筋病變是頸椎病發病的關鍵致病因素之一。房敏從生物力學角度揭示了推拿治療頸椎病經筋作用機制,從而提出「筋骨失衡,以筋為先」是脊柱病中醫學病因基礎,建立了「先治筋、後調骨」的脊柱病預防與治療思想。
推薦閱讀:

頸椎病 保健操
頸椎定點旋轉複位手法
頸椎病的康複評定
頭疼眩暈的交感型頸椎病,你了解嗎?
頸椎病保守治療要謹慎

TAG:頸椎 | 頸椎病 | 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