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考古專家首次發現秦始皇時期世界最大木橋
熟悉了古羅馬時代的高大石橋建築,誰還會在意兩千年前古代中國的橋樑科技?而今中國專家的最新考古發現表明,一座秦始皇時期已存在的跨越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木橋,應屬於迄今為止發現的兩千年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木橋。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毓芳告訴記者,這座舉世罕見的木橋的最初作用,是用於聯繫跨渭河建設的秦都咸陽的南北兩岸,是秦始皇居住的咸陽宮和位於渭河南岸的興樂宮的重要交通樞紐。
「至少在秦始皇時期的世界範圍內,此前還沒有發現過長約300米、寬達20米的巨型木橋,它在古代都城考古、尤其是世界橋樑建築史和交通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李毓芳說。
經初步考古勘探和測量,專家確認這座在西安市北郊新發現的大型橋樑,主要由眾多巨型木頭和部分石塊構築而成。目前雖然沒有完整揭露出一個橋樁,但殘存立木中最長立木達9米,一般胸徑在30至50多厘米,測量的橋樁寬度約18.5米,推測橋面寬度達20米。如此寬大的跨河大橋對於溝通渭河南北的作用顯而易見。
今年4月中旬,農民在西安市北三環外西席村、高廟村北農田中挖沙時,意外發現許多古代木樁。經中國社科院與陝西省、西安考古研究機構開展的考古調查確認,其為兩千多年前的秦漢古橋,並初步認為是漢長安城向北跨越渭河的大橋。這為研究渭河交通及其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李毓芳說,經過一段時間的野外考古調查與試掘,根據發現的眾多文物標本(如陶片)等資料綜合判斷,可以說目前發現了三座渭河木橋,其最初年代兩座為秦代、一座為西漢初年。與上述巨型木橋時代相一致的,還有一座位於巨型木橋西邊200米左右的一座小型木橋,二者一定意義上可說是兩千多年前渭河上的「姊妹橋」。
其實,兩座秦代已存在的木橋,除了在秦始皇時期發揮過重要作用外,應該還延續到了漢代,尤其是巨型木橋還成為漢長安城北跨渭河的重要橋樑,與另外一座西漢初年的大型木橋一起,共同構成了漢都長安北跨渭河的交通體系。
李毓芳說,巨型木橋至少延續到漢代,成為正對漢長安城北牆中部城門廚城門的「廚城門橋」,而巨型木橋東邊1700米左右發現的西漢初年的木橋,則應是漢帝修建以聯通渭河北塬陽陵等皇家陵園的大道樞紐。
據文獻記載,巨型木橋因位於漢長安城北側的渭河之上,是長安城北向、西向交通的第一關鍵。譬如漢文帝入京繼位大統、南匈奴單于歸順入京等重要大事均發生於渭橋之上,使渭橋除了具有無可替代的交通地位,還包含豐富的文化含義。
記者現場看到,在巨型木橋的沙坑中還存在許多巨大的石構件,從其粗糙而有型的榫卯結構不難看出,石塊主要是建築分水橋礅的構件,一些如船頭般的石塊與一些長方形的等厚石塊,一起在水中保護著主要由立木支撐起的橋樁,從而整體上提高大橋的穩固性和耐用性,開闢了中國木石混用的橋樑建築典範。
李毓芳說,這三座木橋除了巨型木橋開始發掘之外,其他兩座近期不會進行考古發掘,但是它們三個是目前渭河幹流上發現的唯一共處的秦漢木橋,為秦都咸陽、漢都長安的交通咽喉,當時其軍事意義十分重要。
古代木橋如今成了挖沙之地,漢長安城北靠以為壑的渭河哪兒去了?專家分析,渭河在歷史時期以來一直存在向北移的傾向,雖然秦漢時期的渭河與秦漢的都城基本相安無事,但隨著時間推移,渭河幹流不斷北移,不僅沖毀了北岸秦都咸陽的宮殿,也與漢長安城及其北邊的渭河木橋漸行漸遠。
李毓芳告訴記者,如今的渭河距離發現木橋的地方,初步測量已有7公里左右的距離。渭河的變遷一方面毀壞了秦咸陽宮,一方面也讓三座兩千多年前的木橋保存下來。這是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絕佳例證,對於人類文明與生態的演變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推薦閱讀:
※秦始皇陵謎團
※秦始皇事情發生幾大詭異事件,他的死都是天意?
※秦始皇陵(中)
※揭露秦始皇的生父之謎?
※秦始皇的親爹到底是誰?趙姬懷有身孕嫁給異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