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鄭培凱:陸羽與茶道審美(上)

  今天來跟大家討論討論陸羽與茶道,特別是從唐代起通過飲茶所發展出的審美觀,涉及了非常有意義的文化現象。關於茶的歷史資料,我是很偶然進入的。我一直在美國教書,一九九一年我回到我的母校台灣大學教明代文化意識史,探討社會經濟演進與人們心理意識變化的關係。那個時候台灣發展茶室文化,提倡品茶,希望借著喝茶審美,從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有一位朋友說,日本人發展茶道,我們中國人也可以發展茶藝,我就說,道和藝之間是有區別的,道涉及形而上的思考、文化價值的思考;「茶藝」,只會引向技藝方面的提升,層次是比較低的。他說,你學歷史的,請你去找點茶文化資料,整理整理,讓我們知道中國歷代到底是怎麼喝茶的。給他們這麼一激勵,我就去整理了有關茶的歷史文化。

  我做的這些研究,是研究茶的歷史文化,研究茶飲文化的歷史進程。本來只是為了釐清歷代飲茶方式的不同,解釋茶道發展的原因,說明為什麼其中出現了審美意識,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出了很多跟茶有關的書,有的大陸出了簡體字版,有的大陸沒出版。在二〇〇〇年左右,我跟南京農業大學的朱自振先生一起做中國歷代茶書校注,包括散佚的,一共有一百一十四種,做了全面的、世界性的普查,校注了各種存世的版本,在二〇〇七年出了《中國歷代茶書校注本》上下兩冊。這個工作我們帶著一個團隊,整整做了六年,需要一些助理去全國各地圖書館查一些孤本,或者是秘而不宣的珍本,再進行校對。這套書到目前為止,應該是資料最好用的書。很可惜,在大陸不是很好買,因為是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的。時常有朋友說,可不可以幫我買一套,我又不好意思,只好買了送他們,很貴。後來我就跟香港商務印書館說,你們還是應該跟大陸出版社安排安排,在大陸出,結果因為版權及版稅沒談攏,到目前還沒出大陸版,只能網購。去年朱自振先生通知我,廣西有一對父子剽竊了這套書,刪削改編出版了簡體版,氣得他要到法院提告維權。這套書涉及很多學術、校注的問題,立論比較審慎,而且編輯得體,刪削了大量重複數據,又標明重複引述的來源,很好用,最近印行了第三版,雖然算不上暢銷,倒是本長銷書。

《中國歷代茶書校注本》(上、下)

鄭培凱 朱自振主編

商務印書館(香港)2007年版

  《茶書雋語》這本書就把歷代跟茶有關係的精粹語錄摘錄出來,是從《中國歷代茶書校注本》裡面選出來的;《茶道的開始》這本書大陸出版了,原先是我為台灣出版社寫的,價錢不菲,後來他們把版權賣給了海豚出版社,出了簡體字版,很便宜,才二十塊錢;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茶具博物館,收藏了很多歷代茶具,我幫他們辦了一個展覽,出了《茶飲天地寬》這一部書,基本上是帶有說明的圖錄;《茶與中國文化》是一本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是茶的歷史文化;一部分是茶科研,是研究茶的生物學、生化學,研究茶多酚、氨基酸等等東西,我不是很了解,有一位農業科學院的陳宗懋院士負責那個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茶產業,現在茶葉生產銷售成了一個很大的產業,在二〇〇七年的時候,茶產業才剛剛開始起飛,就有一些論文探討茶產業發展的前景;《茶香與美味的記憶》這本書,是我為台灣出版社寫的,最近好像是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一個簡體字版。內地出版這些書的情況,我不是很了解,都是出來以後朋友告訴我的,也就是說,是我被人「轉賣」之後,才有人來通風報信,說給人「賣掉」了。

  我們講茶文化,講到頭來,最了不起的,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茶文化深刻內涵的,就是陸羽先生,因為他寫了一部《茶經》。這部《茶經》是在唐代寫的,其中特別說到:「茶之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他講茶的功用,先講了茶的藥用。從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為一個可以解毒的藥物,是大家都認識的。可是,再下一步,陸羽提出的東西就很特別,說,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完全是精神境界的價值判斷,給茶賦予了道德意義,這是陸羽提出,並且一直強調的,從此之後,我們就發現,許多喝茶的人,都跟陸羽一樣,不斷討論茶跟人品的關係,使得茶不再是簡單的飲料。現在我們總不會說喝可口可樂,最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現在寫一部《可口可樂經》,千年以後的人都聽你的話,變成了一個文化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陸羽創造了歷史文化的一個新的脈絡。喝茶,本來是喝飲料,或者是喝葯,對身體比較好,他卻引出了精神境界與品格的考慮。

  一般都說,陸羽姓陸,名羽,字鴻漸,其實這並不是父母給他的名字。陸羽、陸鴻漸,大概是他長大以後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號桑苧翁的情況相似。陸羽是一個棄嬰,他的父母是誰,我們不知道,他誕生在湖北竟陵,生下來以後被丟在寺院旁邊的水濱,老和尚把他收養了。他應該有他的法名,後來沒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來自《易經》第五十三漸卦,「鴻漸於陸」,說是鴻雁降落在陸地上。然後,他就把陸變成他的姓,羽毛的羽,變成他的名,字鴻漸。你真要問陸羽到底姓甚名誰,我們只好說不知道,只能說他是竟陵人,因為寺廟在湖北竟陵。這個棄兒真的很了不起,從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審美取向都被他所影響。現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喝法,喝茶被賦予了很多修養與審美的意義,不單單是口感享受,還有另外的豐富文化意義,這都跟陸羽有關。

  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這個地步。醍醐是什麼東西?現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這是佛教從印度傳來的詞。在印度,浴佛的時候在佛頭上澆酥油,那就是醍醐。現在寫武俠小說的不懂,大談醍醐灌頂,是說老師父按著年輕人的頭頂,像輸液一樣,把畢生功力灌注過去。其實醍醐灌頂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最精華的東西就是醍醐。陸羽的貢獻,就是把原來只有物質性作為飲品的茶,提升到帶有宗教聯想的玄思領域,像佛教的醍醐與道教的甘露,成為精神境界的導引,給人類提供了一個茶道的開始。茶道的意義就在此。日本人經常講的茶道,也是從中國學來的,有學問的日本茶道大師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歐美人士,說到茶道,就說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為與中國文化無關,真是莫大的誤會。日本學習中國茶道,主要是唐宋時期。唐朝就開始學,到宋朝的時候,是非常系統地把整個儀式學過去了。日本學了之後,有一些在地的獨特發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儀式是陸羽創造的。

《茶道的開始》

〔唐〕陸 羽原著

鄭培凱導讀

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

  陸羽《茶經》很有意思,把種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當作學問,寫得清清楚楚,有很多規矩是他自己總結創造的。唐朝中葉的時候,喝茶的習慣已經相當普遍,不僅限於西南、華中、江南地區,甚至從中原傳到了塞外。陸羽總結了歷代喝茶的經驗,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寫了這本書。他最了不起的,是創造了二十四種茶具,規定了喝茶的儀式,並且賦予其文化與審美的意義,使得飲茶成為一種愉悅的文化修養過程,可以提升飲者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來,喝茶大概有三種方式。遠古的時候,應該是生煮羹飲,把茶葉摘了,煮成湯,喝茶就跟喝菜湯一個道理。古人發現,茶有藥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後,讓人比較舒服等等,但是苦澀,所以稱之為「荼」,就是一種苦菜。生煮羹飲這個習慣,到了隋唐時代就慢慢消失掉了,但是不代表沒有,很多偏遠的地方,依然有這個方法。第二種就是制團研末,為了保存摘下來的茶葉,就製成茶餅、茶團,有點像今天的普洱茶的製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還糊上米膏,或封上蠟。喝的時候,把外層刮掉,研成粉末,然後是煮,或者是調成茶膏,打成茶湯。我們發現,日本茶道的主流,還是所謂的制團研末。他們現在制茶,乾脆就研成茶末,稱之為抹茶。制團研末之法,大概始於魏晉南北朝時,隋唐大盛,宋朝走到頂端。日本在唐宋時期向中國學習佛法、茶道,抹茶就是這個時候傳到日本去的,變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傳統,繼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沒有變,沿用至今。第三種飲茶方式是芽葉沖泡,把茶葉從樹上摘下來,晾乾,殺青,炒青,揉捻,烘乾,用開水沖泡,這是我們現代中國人最主流的喝茶法。芽葉沖泡法成為主流,而備受文人雅士欣賞的時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後的事。

  陸羽的《茶經》大約是在八世紀中期出現的,《茶經》的出現是劃時代的。以文獻的有無來劃分,《茶經》劃分了茶的史前史和歷史期。陸羽之前,沒有這樣的系統調查研究與記錄,沒有通盤探討飲茶文化意義的專著,只有零散的文獻記載,就是所謂的史前史。講到喝茶的史前史,人類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喝茶的,我們並不知道。《茶經》說茶是神農發現的,當然是引述傳說。神農是傳說人物,你說是神農發現的,就等於說,我不知道是誰發現的,反正是了不起的文化英雄發現的。傳說神農嘗百草,亂吃,吃了毒草,後來吃茶,才解了毒。我們講歷史,沒有歷史證據,就不好這麼說,只能說,傳說神農發現了茶。而茶的原產地在哪裡,這是古生物學家可以告訴我們的,野生茶原產地是在中緬印這一帶。在中國西南、滇緬邊境,以及孟加拉國的東北角,有野生的古茶樹。不過,野生茶與喝茶的歷史是兩回事。我們知道,所有的植物,包括五穀雜糧,都有野生的物種,遠比人類出現要早,你總不能說,飲茶的歷史要追溯到恐龍時代吧。講茶文化、茶飲歷史,重要的,是在於人工採集、種植、栽培,人怎麼發現、怎麼馴化、栽培。我們發現,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最先把茶種植、馴化、栽培,變成一種飲料,成為經濟作物。人工栽培的最早產地,可能是在巴蜀。近來浙江有一個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的遺迹中有一種植物很像茶,到底是不是茶,還在爭論。日本提供的初步檢測,認為很像茶,既然在人類居住地區發現,會不會浙江在遠古時期也有茶呢?按照現有的考古資料以及上古文獻,我們覺得可能性不太大,不見得就是人工栽培作為飲料的茶。

  有很多歷史資料說到,茶成為作物,是從西南地區開始的。也有考古分布資料的跡象,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現了墓葬裡面陪葬了「檟一笥」,就證明墓主人是會喝茶的。湖南地區在西漢的時候,在貴族中喝茶已經很普遍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都是南方人喝茶,北方人不喝茶。茶的歷史傳播軌跡,顯然是從巴蜀,一直沿著長江而下,繁衍到太湖流域。這也就是陸羽《茶經》開篇就講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唐朝皮日休曾說,唐朝以前喝茶,都是生煮羹飲,跟喝菜湯沒大區別。製作茶餅,應該始於三國時候,但不是很普遍,到了隋唐的時候,才蔚然成風。陸羽寫《茶經》的時代,飲茶已經成為全國風尚,有些明顯的跡象。第一,不但北方人開始喝茶,飲茶習慣還傳到塞外,包括青藏高原地區。唐朝與吐蕃人有許多來往,吐蕃人也喝茶,而且有明確記載,說吐蕃贊普懂得喝高檔名茶。第二,茶馬貿易的發展,顯示了茶作為大宗經濟商品,在國防與外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國不大產馬,馬都在塞外,就用茶來換馬。第三,唐朝設立了專管茶業的機構與制度,有茶政,收茶稅,顯示茶有重要的商品經濟價值,已經納入政府稅收。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跡象,是禪寺普遍飲茶,也成為民間宗教生活習俗的組成部分。佛教在中國發展出禪宗,可算是中國式或中國化的佛教,特別講究開悟與坐禪。禪教大興是在唐朝,特別是唐朝中葉的時候,禪宗已經遍布全國。禪宗打坐,最重要的是靈台空靜,但是,不想什麼事情,坐在那裡,很容易就睡著了。禪師發現,和尚打坐經常打瞌睡,特別是小和尚,叫他打坐,過一會兒就睡覺了。打坐而又不能睡覺,那怎麼辦?禪師發現,喝茶可以提神,打坐就不至於昏睡,所以禪宗寺廟一律喝茶。寺院喝茶還發展出一些寺院儀式,所以禪宗的傳播,使得飲茶在全國傳播,還連帶散布一些宗教的規矩與儀式。茶葉變成經濟貿易大宗,飲茶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習慣,至少在唐末已經出現「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說法。陸羽寫《茶經》的時代背景,就是喝茶已經是很普遍的社會生活一部分,而陸羽的重要性,就在於他總結了歷來一切喝茶的經驗與規儀,創造性地轉化成一套文化審美系統,開創了茶道。

  根據陸羽自傳及《新唐書·陸羽傳》,我們知道,陸羽是個棄嬰,是湖北竟陵龍蓋寺智積和尚在寺外的水濱撿到的。他在廟裡長大,卻不喜歡讀佛經,喜歡讀「儒典」,顯然與老和尚的預期不同,有點離經叛道。我覺得,陸羽說的「儒典」,可能不只是「儒家經典」,而是佛典以外的中國典籍。他從小在寺院裡面長大,不喜歡讀佛經,看來是不想當和尚,就跟老和尚有很多衝突,衝突就使他逃家。他是一個出家人,居然還要「逃家」,當然是因為受不了寺廟的封閉性宗教生活,這反映了陸羽的性格有其叛逆的一面,想要海闊天空,任他魚躍鳶飛。老和尚想盡一切辦法,沒能約束住陸羽,到最後,他終於逃跑成功,流浪天涯。他參加了一個戲班子,這也說明陸羽是個有藝術才情的人,後來做了「伶正」,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劇團編導,帶著戲班子到處跑,所以陸羽是一個在全國各地流浪的藝人。他很聰明,終於被一位郡守發現,留下了他,給他讀書進學的機會,奠定了他發揮才學的基礎,開始了士大夫文人的高雅追求。

  陸羽的學問很好,而且知識面很廣,但是沒有功名。唐朝社會,不但講功名,還講出身、講家世,是個貴族集團掌權的時代。一直到安史之亂之後,世家的力量才慢慢削弱,科舉的力量才慢慢起來。到了宋朝,科舉制度才變成主流。唐朝沿襲魏晉南北朝制度,世族力量非常大。陸羽出身低微,全部靠自己努力,逐漸進入上流社會。當時很多人覺得陸羽有才,很了不起,願意跟他交往。物以類聚,他交的朋友不但有學問,對藝術審美都有興趣,像皎然、顏真卿等。陸羽寫過很多著作,絕大部分都喪失了,只有一部《茶經》,完完整整留存了下來。顯然大家都覺得這部書寫得好,在當時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影響。到了唐朝晚期的時候,已經有人稱呼他為茶神、茶聖,而且在當時的茶肆中還供奉陸羽的瓷像,使得賣茶這個行業以陸羽作為行業神了。茶肆每天都要用茶水澆在瓷像的頭上,就是把浴佛禮俗的醍醐灌頂,轉為浴茶神陸羽,可見當時人對陸羽開創茶道的崇敬。

鄭培凱書《陸羽茶經》(局部)

鄭培凱書《蔡襄茶錄》(局部)

  陸羽寫《茶經》,有意識地融合了儒釋道的精神,發展出茶道的文化審美追求。陸羽很有藝術細胞,而且在審美的體會上,境界也很高。他設計了一個風爐,模仿古鼎的形式,上面要有五行八卦,就是要跟自然合拍,又能繼承歷史文化。他在創製茶具的構思中,就把喝茶這個形而下的物質生活,提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他強調了一些文化因素,跟文化傳統儒釋道的精神很接近,例如中庸、和諧、主敬這類的超越性追求。陸羽的《茶經》並不長,一共有十節,先講茶的性質,這是屬於植物學及植物分類的,然後講採茶的方法,怎麼辨別茶樹的好壞,再列舉烹茶、喝茶的器具,再告訴你怎麼制茶、烤茶,必須要把茶烤了才能研末的。他還提出了茶和水的關係,他是很早寫《水品》的人,可惜那本書已經散失了。他講到飲茶的精粗之道,把古籍文獻中能看到的茶飲資料,都列舉下來,提供了中國茶飲的歷史概要。他還說了各地的茶產,等於繪製了唐代茶業經濟的地圖。由於他行蹤遍布全國,到各地區探訪植茶、制茶的情況,以實際考察的具體經驗,知道哪裡產什麼茶。《茶經》還要求,茶室裡面要掛一幅畫,或者是展示茶飲的道理。你到日本的茶室,裡面一定會掛一幅字,或者插畫,襯出文化的氛圍,有人說是武野紹鷗的創始。其實,對於飲茶環境與氛圍的要求,結合文化審美精神,陸羽早就提到了。

  我覺得《茶經》對茶文化最重要的影響,可以歸納成四點:一個是審美感覺的整體性與統一性。他講得最具體的是茶碗,也就是喝茶最重要的器具,然後延伸到其他的茶具環節。陸羽的《茶經》不但規範了飲茶的道理,還對中國傳統品鑒瓷器,產生很大的影響。喝茶要用瓷器,茶碗是很重要的,茶碗的審美就必須配合飲茶,這就影響到了對瓷器好壞的評鑒。他關注的重點,不完全是瓷器的本質區別,不是青瓷本身比白瓷好,而是強調喝茶的時候,青瓷比白瓷好,因為青瓷的釉色配合茶湯,給飲茶者提供的視覺美感經驗,可以聯想到青山綠水,可以感受大自然的色澤,可以由此體會天人合一的境界。有趣的是,這個對茶具審美的判斷,卻長期影響了中國對瓷器的評鑒,把本來是陸羽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飲茶審美標準,變成了評鑒瓷器品第高低的普遍準則,放之四海而皆準,使得越窯青瓷在中國瓷器史上獨佔鰲頭,品第第一。

  第二,陸羽講到了擇水與用火,講究「活水」與「活火」。「活水」容易理解,就是自然界流動的水,流動就清澈,就「活」,就不是一潭死水。蘇東坡貶謫到海南,曾寫過一首《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其中提到的「活水」與「活火」,講的就是陸羽提出的道理。不過,陸羽所說的「活火」比較複雜,除了蘇東坡詩中講的煮水用活火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烤茶時所用的「活火」。煮水的活火,要掌握火勢的均勻,不可一下子猛烈,一下子消微,目的是掌握水溫的平穩上升。在陸羽的時代,烹茶多用煮茶法,要求水沸三次;到了蘇東坡的時代,烹茶用研末調膏注水法,則要求水沸達到「蟹眼方至,魚眼未到」的標準。烤茶的活火,則反映唐代的主流喝茶方式的特殊程序,是制團研末法的茶飲講究。因為茶團保存不易,受潮之後影響茶湯的色香味,所以在研末之前,需要用「活火」把茶團烤透,使得內外乾燥均勻。

  第三,陸羽還強調茶的本色。茶本身就有自己的色香味,不要亂加東西。他在《茶經》中說得很清楚:「有人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類,和茶一起反覆煮沸,或揚棄雜質令其清,或煮掉泡沫來喝,這都無異於溝渠里的棄水,居然還一直成為習俗。」陸羽批評唐朝當時飲茶的習慣,認為亂放各種佐料之後,無異於喝陰溝水,罵得也夠凶的。自從陸羽發展茶道審美之後,中國精英階級喝茶,從來都不添加香料與果物。高雅之士一直尊重陸羽《茶經》的指示,從蔡襄、宋徽宗到明朝的文人雅士,都是遵循茶有本色的規矩。可是老百姓喝茶並不如此,喜歡裡面放各種東西,像宋代茶肆賣的七寶擂茶,什麼都放。到了現代,我們的老百姓喜歡標新立異,發展各種各樣的喝茶方法,從英國奶茶到絲襪奶茶,從泡沫紅茶到裡面有青蛙蛋的珍珠奶茶,花樣百出。可是中國傳統的茶道審美,主流一直是講究茶本身的真香、真味、本色,是崇尚簡約之美的。

  第四,陸羽說「茶性儉」,講求質樸,強調儉樸之美,發展出簡約哲學。《茶經》說「茶之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我譯成白話文,就是:「茶之為用,因其性寒,最適合品德端正儉樸的人飲用。」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把飲茶提升到道德倫理的精神領域,而且強調其苦澀清澹的本質,賦予茶飲簡樸平淡而又端正肅穆的品位,開創了延續至今的茶道。從唐朝後期,一直到宋元明的通俗文學中,都有人以茶與酒的差異,專門寫了文章,來討論飲茶與飲酒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人際處境與性格,很有意思。在敦煌的資料裡面,我們看到《茶酒論》,把茶跟酒擬人化,作為人物角色互相褒貶。茶列舉自己的優點,酒也不甘其後,自誇好處。茶說,我可以讓人們腦筋清醒,修身養性;酒說,我可以促進朋友之間的感情,帶來歡樂。吵來吵去,很有意思。在通俗文學傳統之中,茶與酒所表現的人際關係,不斷出現在宋元明的小說戲曲裡面,成了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對茶與酒的功能有了典型化的認識。好茶的人多為清修之士,追求精神領域的精進,修持自我內在的品德;好酒之人則任性縱情,沉溺於世間肉體的歡樂,甚至可能有縱慾的傾向。

  我覺得這四個方面很重要,都產生了長遠的文化影響。陸羽的重要性就在於,他開啟了茶飲之道,立下了規儀,指明的發展的取向,賦予文化審美的意義。之後所有的茶道的演變,都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唐宋宮廷的茶宴,士大夫點茶鬥茶,或者是寺廟裡面的飲茶規儀,明清文人清雅茶局,日本茶道的一期一會、茶禪一味,都是來自陸羽的茶道精神,一脈相承,只不過在不同時空中,各地會有相應的變化而已。

本文系作者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上海圖書館所作演講,文章刊發時經作者審定

本文選自2016年1月號


推薦閱讀:

日本茶道2
不食人間煙火的白茶
中國茶道的精髓
【問茶127】為什麼說中國的茶道成熟於唐代?
關於「茶」,哪些事情亦或哪些詩詞亦或哪些人讓你記憶猶新?

TAG:審美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