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 | 中國人為什麼深愛江南?
江南,自古以來就與「美好」聯繫在一起,幾乎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認知,那麼,江南有著怎樣的魅力,讓人們對它如此垂青呢?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字面意義為長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專指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區。
中國人自古對江南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對這片土地的讚美之詞,更成了歷代詩詞作品中的主流。
我們今天所說的江南,指的是蘇、松、常、鎮、杭、嘉、湖七府之地,可以擴大到江寧和皖江地區,是中國東部最富裕雅緻之地。
但是,人們愛江南,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富有。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偏愛江南呢?
兩漢以前,江南還不是如今的江南,吳越文化帶給這片土地的,是遠遠不及北方的財力與文化地位,江南還只是一塊邊緣之地。
《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當時的江南,還是一塊多貧而無奇的土地。
三國以後,江南的轉機開始出現,直到東晉末年。北方的戰亂頻仍,坐擁長江天險的南京,成了豪強大族們偏安的首選。
於是,大規模的永嘉南渡,成了江南經濟突飛猛進的肇端。
《宋書》卷五十四:「(東晉建立後)百許年中……(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莊稼成熟),則數郡忘飢。」
江南的經濟和文化都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並逐漸取代北方,成了全國的中心。
北方的漢人帶來的先進種植技術,也促進了江南經濟的多元化,為它走向富庶添磚加瓦。
唐代時,江南實現了水稻種植技術的兩項重大突破——發明了水稻的移植方法和水田犁「江東犁」。
江南的後來居上,與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更是密不可分。
長江、秦淮河等豐沛的水資源,使江南成了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江蘇、蘇州的「蘇」字的繁體蘇,便是有魚有禾,突出了這一屬性。
從此,無論漁業還是農耕,江南都走在了前列。
從蓮葉田田的清新到漁歌唱晚的煙火氣,抑或小橋流水的溫柔,江南的傳說離不開水的影子。
水鄉的滋養更是鍾靈毓秀,孕育出大批的文人墨客與才子佳人。
而且,直到北宋滅亡、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江浙地區承接了大量北方的人才,文化底蘊大大提升,一時文章興盛,風頭無二。
當地人受到這樣的文化熏陶,自然更加重視子弟的教育,各類公私學堂如雨後春筍般建立,人才呈現爆髮式增長。
從此,「江南多才子」成了中國人心中不變的信念與認知。
可以說,水鄉的濡養和時代的變遷,共同成就了江南文化的繁榮。
一塊得天獨厚、富可敵國的風水寶地,一片人才輩出的文化之都,江南的魅力有多大,其實可想而知。
而且,江南地區的人,多數思維靈活、善於吸收新鮮事物,敢為天下先。
從宋代的經濟繁榮,明代的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到近代依港口之便,對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江南無不引領著風向。
南宋《夢粱錄》中描寫杭州城的熱鬧鼎盛:
「杭城乃四方輻輳之地…其餘坊巷橋道,院落縱橫,城內外數十萬戶口,莫如其數,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麵店。」
清末《海上繁華夢》中上海的十里洋場:
「海上繁華,甲於天下。則人之游海上者,其人無一非夢中人,其境即無一非夢中境……」
如此種種,都訴說著江南的風華絕代,也是人們為何對這片土地魂牽夢縈的最好註腳。
十年一覺江南夢,多少樓台煙雨中。
中國人愛江南,正是鍾情它夢幻般的氣息,細水長流的優雅,以及歲月靜好中,那揮之不去的脈脈柔情...
江南,是一片絕對值得深愛的土地。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第一例紅顏禍水如何滅夏朝?
※百年前他主持修建中國第一條鐵路,如今我國鐵路已傲世全球
※易中天:別和中國人比「吃」
※什麼是中國文化?
※【毛澤東時代中國到底給了越南多少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