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經後期4

月經後期  [概述]  月經周期延後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的.稱為「月經後期」。如每次僅延後三、五天,或偶然延後一次,下次仍如期來潮的,均不作月經後期論。此外,或在青春期月經初潮後數月內.或更年期月經終止前.經期時有延後,如無其他證候者,亦不視為「月經後期」。  本病在中醫文獻中有稱為「經遲」、「月經落後」、「經水後期」及「經行後期」的.本節根據《女科秘要》稱為「月經後期」。  [歷史沿革]  本病首見於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該書在《婦人雜病脈證並治》中「溫經湯」方下,即有「至期不來」的記載。其後《備急千金要方》、《聖濟總錄》等在一些方劑下亦載有「或隔月不來.. 「或後期而至」,但仍未作為獨立的病證來研究。宋代王子亨,許叔微始從病理上加以論述。如《校注婦人良方.調經門.王子亨方論》載: 「陰不及則後時而來」,認為月經延後是陰血不足所致。《普濟本事方.婦人諸疾.紫石英圓》條載。「陰氣乘陽,則胞寒氣冷,血不運行……故今乍少而在月後」。又提出陰盛陽虛、胞寒氣冷是月經後期的病理,較之前人有所發展。元.朱丹溪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觀察,在《丹溪心法.婦人八十八》中提出:「血虛」、「血熱」、「痰多。是月經後期的病機.並指出相應的方葯,進一步豐富了月經後期的內容。明代薛己、萬全、張景岳等更提出了「脾經血虛」, 。肝經血少」.(「氣血虛弱」。「氣血虛少」、『「氣逆血少」、「脾胃虛損」、「痰濕壅滯」, 以及「水虧血少,燥澀而然」,「陽虛內寒,生化失期」等月經後期的發病機理,並提出補脾養血,滋水涵木,氣血雙補,疏肝理氣.導痰行氣,清熱滋陰,溫經活血.溫養氣血等治法和相應的方葯,使本病在病因、病理,治法、方葯等方面漸臻完備。  綜上所述, 月經後期一病在東漢時期即有記載,並有方葯治療,但非專為此病而設。經過歷代醫家不斷豐富和發展,為本病確立了理論基礎和辨證治療原則。這些寶貴經驗,至今仍為醫家所重視。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病機理有因營血虧虛.沖任不充;或陽氣不足.臟腑失於溫養,生化不及,沖任不盛;或真陰虧損,虛熱內生。水虧血少,沖任不足, 以致血海不能及時滿溢,月經周期因而退後,此類屬虛。若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血為寒凝.阻滯沖任;或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血不暢行,滯澀沖任;或痰濕停積,壅滯沖任,使血海不能如期滿溢。亦致月經後期。此類屬實。 .  一、血虛 體質素弱,營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產育過多,耗傷陰血,或脾氣虛弱,化源不足,均致營血虧虛,沖任不充.經血不能按時而下.遂使月經周期延後。丹溪心法。婦人八十八》云: 「過期而來,乃是血虛」即指此類而言。  二。陽虛 體質怯弱,陽氣本虛;或久病傷陽;或房室過度,耗損腎陽。陽虛臟腑失於溫煦, 因而機能衰減,影響血的生化, 以致沖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滿溢,月經因而延後。此即《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所謂:「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中生而生化失期」者是也。  三、陰虛 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或情志過極,陰津暗耗;或房室不節,損傷腎精。使陰液不足, 陰虛不能制陽,陽亢火動,灼津傷血,水虧血少,沖任不充,月經因而後期。《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說: 「其有陰火內灼,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即此類也。  四、寒凝 經期產後.調攝失宜,或感於風寒邪氣;或傷於生冷食物,或誤用寒涼藥物,寒搏於血,血為寒凝,運行不暢,阻滯沖任.因而月經延後。《女科證治約旨.經候門》云:「如因不慎口腹.恣食生冷,寒凝經脈,致成經遲腹痛之候。」以及如因不慎衛生,坐卧當風.風邪客於胞宮,致成寒凝血瘀之侯。即指因寒凝血滯以致後期者而言。

  五、氣滯 素多憂恚,氣機鬱結,氣結則血亦結而運行不暢,阻滯沖任,血海不能如期滿溢.因而月經延後。正如《萬氏女科.經過期後行》所說:「如性急躁,多怒多妒者,責其氣逆血少。」  六、痰阻 脾氣素虛,運化失常,聚濕生痰;或體質肥胖;多痰多濕;或嗜食肥甘,釀生痰濕,痰濕下注.壅滯沖任,有礙血海滿盈, 以致月經延後《萬氏女科.經過期後行》所說:「肥人及飲食過多之人.責其痰濕壅滯。。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一)臨床表現 、  本病以月經周期延後超過七天,並連續出現兩個月經周期以上為臨床特徵.可伴見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經量多見量少(亦有量多)。經色可見深紅。淡紅或黯紅,經質可有稠粘、稀薄或伴血塊。有的還可伴有胸、脅、小腹脹滿或疼痛。  (二)檢查 婦科檢查,必要時作妊娠試驗以排除妊娠。  二、鑒別診斷 本病以月經周期連續延後為特點,診斷並不困難,如是育齡婦女月經周期延後.應排除妊娠。若以往周期正常.現月經延後半月以上而有陰道下血,或伴有小腹疼痛者,應注意,與妊娠下血相鑒別(見妊娠疾病附表)。  [辨證論治]

  本病辨證.應根據經色、經量、經質及全身癥狀結合色、脈,辨其虛實寒熱.治療以調整周期為主,應重在平時。治法應本「虛者補之,實者泄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的原則分別施治.但不可過用滋膩或剛燥之劑,以免損傷陽氣或劫陰傷津。  一、血虛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月經周期延後,量少,色淡紅,質清,或小腹綿綿作痛。  2.全身癥狀: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發麻。唇舌淡白.脈細無力。  3。證候分析:體質素弱.營血本虛;或致病因素耗傷陰血;或脾氣虛弱,生化不足: 以致營血虧虛,沖任不充,血海不能及時滿溢,則月經周期延後。營血不足.血海雖滿而所溢不多,故經量減少。血虛赤色不足,精微不充故經色淡紅,經質清稀。血虛胞脈失養,故小腹綿綿作痛。血不能上榮於頭面,故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唇淡,不榮於四末則手足麻木。血不養心則心悸失眠,舌淡.血不充於脈則脈細無力。  (二)治療  1。治則:益血補沖調經。  2.方葯:可選用小營煎、歸地滋血湯等方。  (1)小營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適用於血虛月經後期有以上主證及兼證者。  當歸 熟地 芍藥 山藥 枸杞 炙甘草  原治血少陰虛。  方中當歸補肝血;芍藥和營養肝;斂陰益血:熟地、枸杞滋陰養血填精;山藥健脾滋腎:炙甘草益氣健脾。全方滋肝腎.益精血,資血之源.故主血少陰虛之證。血虛月經延後,乃營血虧損,沖任不足,腎為生精化血之所,肝為血之府庫.脾為生化之源.故調之重在滋水,重在補脾,本方填精滋血,益氣健脾,故亦宜之。

  如因脾虛運化無力,兼見脘悶食少,便溏者去當歸之潤腸加党參.白朮、砂仁益氣健脾止瀉。心悸不眠者加五味乎、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如兼潮,熱,盜汗、心煩者.為血虛陰虧、虛熱內生.酌加女貞子、旱蓮草、地骨皮以滋肝腎、清虛熱。如兼見四肢清冷,小腹冷,腰膝筋骨疼痛者為血虛兼寒。原方去芍藥之陰柔加杜仲,牛膝、肉桂以強筋骨,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2)歸地滋血湯(《中醫婦科治療學.月經後期》)宜於有上述諸證兼見少氣懶言,乏力自汗.四肢不溫等氣虛證者。  秦當歸 熟地 鹿角霜 党參 白朮 桑寄生 枸杞 山茱萸 香附  原治經行後期,色淡量少;身體瘦弱,面色蒼白帶黃.皮膚乾枯,頭暈,時有痛感.耳鳴眼花.心悸不眠.腰酸腿軟,四肢清冷,大便燥結;舌淡無苔,脈象虛細。  方中當歸、熟地,枸杞補肝腎,養血,益陰;山茱萸、鹿角霜溫腎陽、益精血;党參、白朮補氣健脾.益生化之源;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治腰酸腿軟;香附疏達氣機,使諸葯補而不滯,全方以補肝腎,益精血為主,佐以益氣健脾,有氣血雙補之效。故宜於血虛月經後期而兼見氣虛者。  二、陽虛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月經周期退後.量少或正常,色黯淡、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  2.全身癥狀:形寒肢冷一腰膝冷痛。或神疲乏力,蜷卧多睡。或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咣白.舌淡胖嫩,脈弱無力。  3。證候分析:素體陽氣虛弱;或久病傷陽;或房室不節,損傷腎陽。陽虛不能溫養臟腑,臟腑機能衰減,血的生化不足.運行遲滯,使沖任不充,血海不能及時滿溢,則經期延後.經量減少。陽虛血失溫煦、則經色黯淡,經質清稀。胞失溫養、血行遲澀,則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臟腑機能衰減,全身器官組織均失溫煦,故見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蜷卧多睡,溲清便溏等證。陽氣虛弱,氣失推動.血失生化.血脈不充.運行無力,故舌質淡嫩,脈弱無力。  (二)治療  1.治則:溫腎壯陽補沖調經。  2.方葯:可用溫腎調氣湯、右歸飲,右歸丸等方。  (1)溫腎調氣湯(《中醫婦科治療學.妊娠疾病、妊娠腹痛》):適宜於陽虛月經後期,量少,經色黯,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並伴見其他陽虛證狀者。  杜仲 續斷 桑寄生 台烏葯 補骨脂 菟絲子 焦艾 炒狗脊  原治妊娠腰酸作脹,少腹疼痛,有下墜感,小便多.脈沉緩者。  方中補骨脂補命門之火;菟絲子溫腎陽.益精氣,杜仲、續斷、桑寄生溫補肝腎,強筋健骨,養血安胎;炒狗脊補肝腎,強腰膝:台烏葯溫腎散寒。行氣止痛;艾葉溫肝腎,暖子宮,止痛安胎。全方有補腎助陽,強健腰膝,暖宮安胎之效。妊娠腰酸作脹,少腹疼痛,有下墜感,小便多,脈沉緩。乃腎陽不足,沖任虛寒,氣血運行遲滯,不能養胎固胎,故宜本方主治。此處用治陽虛月經後期,亦取其補腎助陽. 暖宮止痛之力。用時可酌加鹿角霜,仙茅、淫羊霍等補腎壯陽之品以加強補陽之效。

  如青春期初期較遲,既潮又周期延後,乃先天不足.腎氣未盛,沖任不充所致。上方加肉蓯蓉,紫河車補腎陽.益沖任。如小便清長,夜間尿多者加益智仁、桑螵蛸溫腎陽縮小便。便溏者加芡實,山藥以益腎健脾止瀉。  (2)右歸飲(《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宜用於月經後期有以上陽虛諸證,兼見神疲氣怯,脈沉細者。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 甘草 杜仲 肉桂 附子  原書云: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盛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本方以熟地為主,甘溫滋腎以填精;附子、肉桂.溫補腎陰而祛寒;山茱萸、枸杞子滋腎養肝;山藥、甘草補中健脾;杜仲補肝腎、壯筋骨。各葯合用,有溫腎填精之功,故治腎陽衰弱諸病。陽虛月經後期兼有精血不足者用之尤宜。  本方去甘草加菟絲子、鹿角膠、當歸為右歸丸,其溫腎填精之力.較右歸飲更強。且作丸服,宜於緩緩收效.對病程較長,陽氣更虛者尤宜。  三、陰虛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期延後.量少,色質正常.或經色跺紅、紫紅、質稠粘.或有小血塊。  2。全身癥狀:顴紅潮熱、盜汗骨蒸。或咽干口燥,或五心煩熱,或頭暈耳鳴,或心煩失眠,舌光紅無苔或苔少,或花剝苔.脈細數。  3.證候分析: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多產房勞,損傷精血.使陰津耗損。水虧血少,沖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滿溢,則經期退後,經量減少.  若陰虛而火不旺,則舌質正常。如陰虛不能制陽.陽亢火動.血為火灼,則經色深紅或紫紅而質稠粘.熱灼血燥,澀滯而瘀.則可見血塊。陰虛不能守陽,陽氣外泄,則顴紅,潮熱、盜汗。陰虛生內熱,則五心煩熱,骨蒸。虛熱乘心,則心煩不眠.陰虧津傷,則咽干口燥。陽亢於上.則頭暈耳鳴。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徵。  (二)治療  1.治則:滋腎養陰,益沖調經。  2。方葯:可選用左歸飲或加減一陰煎。 .  (1)左歸飲(《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適用於月經後期,量少,色質正常,伴見腰痠,咽干,舌光紅,脈細者。  熟地 山藥 枸杞子 炙甘草 茯苓 山茱萸 、  原書云: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方中熟地滋腎水以填真陰. 山茱萸、枸杞子滋肝腎以養血,合熟地以加強滋腎陰,養肝血之效. 山藥益陰滋腎健脾.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全方滋腎、養肝、健脾,為純甘壯水之劑。而無丹皮,澤瀉、知母,黃柏等清泄之品,宜於真陰虛而火不旺者。月經後期、量少為虛,色質正常為內無寒熱.兼見咽干口燥、舌光紅無苔,脈細為陰虛津虧.亦屬陰虛而火不旺之證。故宜用本方施治。  (2)加減一陰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宜用於經行後期.量少,色深紅或紫紅.質稠,伴見顴紅潮熱,或骨蒸盜汗,或五心煩熱或頭暈目眩.或咽干口燥,舌紅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諸證者。  生地 芍藥 麥冬 熟地 炙甘草 知母 地骨皮  原治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而火之甚者.方中生地養陰滋液.清熱涼血;熟地滋腎水以填真陰; 白芍養血和陰.平肝抑陽;麥冬養陰清熱.潤燥生津;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地骨皮清虛熱.善退骨蒸;炙甘草調和諸葯又能和中益脾。全方重在補陰滋液,清熱生津.即壯水制火之意.故主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之證。陰虛火旺之經行後期,法當滋陰清熱,此宜用本方主治。  用時可酌加北沙參以養陰生津,丹皮、黃柏以涼血泄火,當歸以養血調經。如心煩不眠者加酸棗仁以養心安神。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以補腎養心斂汗。小便熱澀者加梔子以清熱通淋。   四、寒凝型 、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期延後,量少或正常,經色黯紅,質正常,有血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減。   2。全身癥狀: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紅.舌紫而黯.或有瘀點,脈沉緊或沉澀。  3。證候分析:經行產後,外感寒涼,或內傷生冷.寒邪乘虛侵襲與血相搏.血為寒凝運行不暢,阻滯沖任,血海不能及時滿溢,則經期延後,經量減少。寒邪客於胞中,凝血滯氣,則小腹冷痛拒按,經色黯紅、有塊。溫則血消而瘀滯稍通.故得熱則冷痛稍減。寒邪阻滯於內。陽不外達,則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紫黯.脈沉緊或沉澀,亦寒邪內阻,陽氣鬱遏,血行不暢之徵.  (二)治療  1.治則:溫經散寒,活血行滯。  2.方葯:可選用薑黃散或溫經湯。  (1)薑黃散(《證治準繩。女科.調經門》):適用於月經後期,經色黯紅,量少,有塊,小腹冷痛拒按者。  薑黃 白芍藥 玄胡索 牡丹皮 當歸 蓬術 紅花 桂心 川芎  原治血臟久冷,月水不調,臍腹刺痛。  方中桂心辛甘大熱,溫通血脈.散寒止痛;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調經:薑黃、蓬術破血祛瘀,行氣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氣止痛;丹皮、紅花活血祛瘀, 白芍藥養血柔肝止痛。全方除丹皮、白芍外,均為辛溫之品,合用能溫經散寒.破血祛瘀,行氣止痛.故治血臟久冷,月水不調.臍腹刺痛等寒凝血瘀之證.月經後期,經色黯紅,量少有塊.小腹冷痛拒按,亦屬寒凝血瘀。採用本方施治,頗為相宜。  (2)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月水行或不行腹刺痛方論》)宜於有上述證候兼見氣短倦怠者。  當歸 川芎 芍藥 桂心 蓬術 牡丹皮 人蔘 牛膝 甘草(炒)  原治寒氣客於血室,以致血氣凝滯;臍腹作痛、其脈沉緊。  方中桂心溫經散寒通血脈而止痛, 當歸補血調經,又能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人蔘補氣扶正.助桂、歸、芎宣通陽氣而散寒邪:蓬術、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全方有益氣通陽,溫經散寒,活血祛瘀之效。故宜於寒氣客於血室. 以致血氣凝滯,臍腹作痛之證。今用以治寒凝血瘀.月經後期,小腹冷痛拒按.兼見氣短神疲者.亦取其益氣通陽、溫經活血之力,如腹痛甚者酌加蒲黃、五靈脂或延胡索以化瘀止痛,經量過多者去莪術、牛膝之破血祛瘀加炮姜炭.焦艾葉以溫經止血。    五、氣滯型 .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月經周期延後,量少或正常。色質正常或色紅質稠,行而不暢.或有小血塊。小腹脹痛.按之不減。 2。全身癥狀:精神鬱悶。胸脅脹滿不舒,時欲嘆息,或胸悶脅脹或乳房脹痛。舌質正常或偏紅。苔正常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3。證候分析:抑鬱傷肝、疏泄不及,氣機不暢,血為氣滯,運行遲澀,沖任欠通。血海不能如期而滿,則經期退後,經量減少。內無寒熱,則量,色、質正常。若郁巳化熱,則色紅質稠。血得熱則行,故量亦可多。氣血滯於胞宮,則小腹脹痛,經行不暢,或有小血塊。肝鬱氣滯,則精神鬱悶,時欲嘆息,胸悶脅脹。乳房為肝胃經脈所過之處.氣機不舒.則乳房脹痛。若巳化熱.則舌紅、苔黃、脈弦數。 (二)治療 1.治則:理氣行滯,活血調經。 2。方葯:可選用加味烏沉湯或疏肝解郁湯。 (1)加味烏沉湯(《證治準繩.女科.調經門》):宜用於氣滯月經後期量少,或有塊。小腹脹甚而痛,伴見胸膈滿悶或脹痛者。 烏葯 縮炒仁 木香 玄胡索 香附(炒,去毛) 甘草 原治婦人經水欲來.臍腹痾痛。 方中烏葯、香附理氣行滯,木香行氣止痛,砂仁和中氣行氣,養胃醒脾,甘草和中,兼能調和諸葯。全方重在理氣行滯以調經止痛。婦人經前臍腹療痛,痛在經前為實.痛而拘急為氣滯,.治宜理氣行滯止痛.故用本方主之。此處以治氣滯所致的月經後期,亦取其理氣行滯之功,用時加當歸、川芎增強活血調經之力,使氣血流暢.則病自愈。如兼見經量過多,經色深紅,舌質紅、苔黃、脈弦數者為氣邪化熱。上方加丹皮、梔子清泄鬱熱.兩脅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氣柔肝上痛。 (2)疏肝解郁湯(《中醫婦科治療學.月經疾病.痛經》):治月經後期.量少,色紅,有塊.小腹脹痛,胸脅脹滿,舌紅,苔微黃,脈弦澀者。 香附 青皮 柴胡 鬱金 丹參 川芎. 澤蘭 延胡 金鈴炭 原治經前或經期腰腹脹痛,月經量少,行而不暢,脘脅脹滿,天氣即舒,苔微黃,脈弦者。 . 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鬱金解郁行氣疏肝;丹參、川芎、紅澤蘭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金鈴炭行氣止痛兼能清熱。諸葯合用有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故宜於痛經證見月經量少,行而不暢,脘脅脹滿.矢氣即舒等氣鬱血滯之證而兼有微熱者。月經後期量少、有塊,小腹脹痛,胸脅脹滿為氣鬱血滯。經血紅,舌質紅,苔微黃為郁已化熱。脈弦澀,為氣鬱血滯之徵。故亦屬氣鬱血滯化熱之證,宜用此方加黃芩、山梔。經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溫活血,加益母草、茜草炭,炒地榆以清熱止血。

六、痰阻型 、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期延後,經量或多或少.經血夾雜粘液。色淡,質稠,或平時帶多質稠。  2.全身癥狀:平素咳嗽多痰,或體質肥胖,或脘悶嘔惡,或眩暈心悸,苔厚膩、脈弦滑。   3.證候分析:脾氣素虛.或過食肥甘傷脾,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聚生痰;或體質肥胖.素多痰濕.痰濕流注下焦,壅滯沖任,血海不能滿溢,遂致經期延後,量少。如經血與痰濁相雜而下,則經量增多,夾有粘液,色淡質稠。痰濕積於沖任,故平時帶下量多。痰濕內停,滯於肺則咳嗽多痰;滯於胃則脘悶嘔惡;乘於頭則眩暈,擾於心則心悸。苔厚膩為痰濕內盛之象。脈弦滑亦痰濕停積之徵。 『  (二)治療  1.治則: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  2.方葯:可用二陳湯加川芎、當歸、或六君子加歸芎湯。 (1)二陳湯加川芎、當歸(《丹溪心法。婦人八十八》):宜用於月經延後,量少質稠.平時帶多色白,飲食正常而體不虛者。 . 、  半夏 橘紅 茯苓 炙甘草 生薑 烏梅  原治經水過多,色淡.屬痰多者。 . .  方中半夏辛溫而燥,善能燥濕化痰、兼能和胃降逆止嘔;佐以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而痰行,氣化而痰化;茯苓健脾滲濕,脾健濕除則痰無由生,乃兼顧其本之法;甘草和中健脾,脾健則濕化痰消;生薑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陳皮行氣消痰;少用烏梅以斂肺氣,且與半夏相伍,有收有散、相反相成。全方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故為燥濕化痰之基礎方。丹溪用此方加川芎以活血行氣, 當歸補血調經,共奏燥濕化痰,活血調經之效。故宜於痰濕阻滯,月經後期者。如體質肥盛喜食膏梁厚味者加蒼朮、香附以燥濕行氣。兼熱者加黃連。  (2)六君子加歸芎湯(《萬氏女科。經過期後行》)適宜於月經後期,證如前,兼見飲食減少,四肢無力或痞滿,或短氣.或痰多稀白.舌淡苔白.脈滑無力者。  人蔘(用党參代)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法夏 歸身 川芎 香附 生薑  原治肥人及飲食過多之人,痰濕壅滯、經過期後行者。  方中党參益氣補中, 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滲濕健脾,甘草和中,四葯合用益氣補中.健脾養胃。陳皮、法夏燥濕化痰.生薑溫中和胃,降逆化痰;歸身、川芎、香附養血理氣調經。全方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兼能養血調經。肥胖及飲食不節之人.脾胃多虛.易生痰濕,痰濕阻滯血海, 因而月經延後,故宜本方主治.痰滯月經後期,伴見飲食減少,四肢無力、短氣,痰多稀白等為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濕聚生痰所致。舌淡,苔白。脈滑無力為氣虛兼痰之象,亦可用本方治療。如平素帶多者加蒼朮、苡仁;眩暈者加天麻,胸悶嘔惡者加砂仁;痰多者加膽星、枳殼。  [預防護理] 、  同月經先期。  [預後]

  木病常與月經量少同時出現,如治療及時、得當.一般預後更好。但若治不及時.或治而未當.則無論虛實,均可發展為閉經。  [結語]  月經後期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具臨床特徵為月經周期延後超過七天,並連續出現兩一個周期以上。本病常與月經量少並見,可導致「不孕」和發展為「閉經」,須予以足夠重視。其病機可分為虛實兩類,虛者,或因營血虧虛,經脈失養;或因陽虛內寒,『生化失期:或因陰虛津虧,水虧血少, 以致沖任不充。實者有因寒邪凝滯,血不暢行;有因肝失疏泄.氣鬱血滯;有因痰濕壅滯,經脈欠通, 以致沖任阻滯。治法虛者補之,滯者行之;營血虧虛者補其血,陽失溫煦者溫其陽,陰虧血少者滋其陰,寒凝血瘀者溫經散寒,氣鬱血滯者行氣活血,痰濕阻滯者燥濕化痰,均應佐以調經,用藥無過滋膩或辛燥.更不宜過用攻破,以滋膩傷陽,辛燥劫陰,大攻大破,損其氣血也。  [文獻摘錄]  《丹溪心法。婦人八十八》): 「婦人經水過期,血少也,四物加參、術。帶痰加南星,半夏。」  。過期色紫有塊,亦血熱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黃連。」  「過期淡色來者,痰多也。二陳加當歸、川芎。」  「過期而來乃是血虛,用四物加黃芪、陳皮、升麻。」  《薛氏醫按選。女科撮要.經候不調》;「其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有因肝經血少,有因氣虛血弱。主治之法……脾經血虛者,人蔘養榮湯;肝經血少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者,八珍湯。」  《萬氏女科.調經章》: 「胃主受納五穀, 長養氣血灌溉臟腑,流行經脈, 乃水谷之海,氣血之母也。惟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氣受傷,脾氣失養.鬱結不通,腸化不行。胃雖能受而所謂長養,灌溉,流行者皆失其令矣。故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氣曰漸耗,血曰漸少,斯有血枯、血閉反血少色淡,過期始行,數月一次行之病。」  「蓋婦女之身,內而腸胃開通無所阻塞,外而經脈流利無所凝滯,則血氣和暢,經水應期。惟彼肥碩者,膏脂充滿,玄室之戶不開;挾痰者痰延壅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月而經一行,及為濁為帶、為經閉、為無子之病。」  《邯鄲遺稿.經候》; 「經水過期而來。有血虛、血寒、血滯、血熱。血虛者腹痛,微微身熱,宜生氣調血,用八物湯加香附,或四物湯加黃芪、升麻、陳皮。血寒者宜四物湯加木香、香附.陳皮。甘草,紅花,或用歸附丸、艾煎丸。血滯者腰腹疼痛,胸膈.飽滿,宜四物湯加醋炒香附、延胡索。腹不痛者為血熱,宜四物湯加黃連、香附。過期而來,並痰色者,此痰多血少也,宜補血豁痰,治以川芎、當歸、生地合二陳.或加參。芪,阿膠.肥人過期是氣虛挾痰也, 以二四湯去熟地加香附、參、芪。或二陳加芎、歸、蒼,附、南星。(註:二四湯: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熟地、當歸.川芎、芍藥)」「瘦人過期是熱多血少也,宜四物加歸,地、甘、芪,少佐桃仁、紅花。」  。經水過期不調,或一二月不至,或三四月不行,艾煎丸. 醋附丸主之。。  。若經水過期.骨蒸發熱更兼白帶者,宜四物湯加杜仲、續斷、巴戟,丹皮、柴胡,香附.白朮、地骨皮。」  「經水過期紫黑有二;有氣血混並而成紫黑者,有塊痛是也;有血熱而成紫黑者.腹不痛是也,統以四物湯加連、附治之。。  《景岳全書.婦人規》: 「血熱者,經期常早,此營血流利及未甚虧者多有之,其有陰火內灼,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治宜清火滋陰, 以加味四物湯。加減一陰煎、滋陰八味丸之類主之,」  《傅青主女科.調經》: 「婦人有經水後期而來多者,人以為血虛之病也。誰知非血虛乎,蓋後期之多少.每有不同,不可執一而論。蓋後期而來少,血寒而不足:後期而來多,血寒而有餘。夫經本於腎,而其流五臟六腑之血皆歸之,故經來而諸經之血盡來附益。以經水行而門啟不遑迅闔,諸經之血乘其隙皆出也。」  《劉奉五婦科經驗》: 「月經後錯是由氣血運行不暢,沖任受阻所引起的。多因經期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涼,寒邪乘虛侵入沖任,血為寒凝.經脈不通。或因素體陽虛寒盛.影響肝脾腎等臟腑功能,或因長期大量失血;或為重病久病傷血耗陰.以致沖任血虛,血海不能按時滿盈。或因肝鬱血滯,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沖任脈絡,均可引起月經錯後或稀發。」  [思考題]  月經後期的臨床特點,診治月經後期初診時應考慮些什麼問題;在確診為月經後期時如何審證求因,辨因論治.


推薦閱讀:

拋開參數 用理論來教你如何後期
月經後期1
感冒後期最需要喝健脾開胃湯
後期如何開始
PS後期,三步給照片調個暖調調

TAG:月經 | 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