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郵票上的故事

《琴棋書畫》特種郵票創作生動(背景音樂—把心丟在草原 王子霆)

中國郵政定於2013年7月13日發行《琴棋書畫》特種郵票1套4枚,郵票面值4.80元,郵票圖案分別為:高山流水、弈秋課徒、懷素臨池、道子畫壁。彈琴、弈棋、書法、繪畫,指四種古人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藝,又稱雅人四好。「琴」,多指古琴,亦稱「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含蓄、深邃,中國古音樂文化的代表。琴棋書畫中,「琴」居首位,說明琴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高。「棋」,主要指圍棋,棋之鼻祖,幾千年來長盛不衰,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靈性。「書」,指書法,以漢字為表現對象,是中國獨有的傳承文明的載體。「畫」,指國畫,以描繪山水、器物、花鳥、人物為主,色調單純明快、畫風寫意抽象,具有獨立的美學體系和鮮明的民族風格。琴棋書畫,博大精深、格調高雅,代代相傳、延綿不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這套郵票特別約請當代著名書畫家范增先生手繪創作,以白描的手法和精湛的人物造型能力,描繪了中國古代關於琴棋書畫的四個著名典故。高山流水,取自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故事。弈秋課徒,表現棋手弈秋教徒授藝的典故。懷素臨池,表現唐代書法家懷素少年時蕉葉練字的軼事。道子畫壁,表現有畫聖之稱的唐代畫家吳道子壁上畫鍾馗的傳奇故事。琴棋書畫郵票設計精湛嫻熟,神采飛揚,簡筆潑墨,氣韻生動,表現了郵票設計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造詣和獨到見解。中國郵政近年來先後發行了文房四寶、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中國傳統文化題材郵票,琴棋書畫郵票是這一文化系列的延續。《琴棋書畫》「高山流水」郵票上的故事

《琴棋書畫》特種郵票於7月13日發行,該郵票全套郵票4枚,該套郵票由我國當代著名書畫巨匠范曾繪製。其中郵票上有一枚為高山流水,所發生的故事如下:俞伯牙和鍾子期故事的古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註:知音:歷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鍾子期間的故事。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全篇翻譯: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後人有詩讚美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高山流水」故事發生地—武漢古琴台

《琴棋書畫》中「弈秋課徒」郵票的故事【弈秋課徒】:《孟子·告子·弈秋》曰: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琴棋書畫》特種郵票將於7月13日發行,該郵票全套郵票4枚,該套郵票由我國當代著名書畫巨匠范曾繪製。其中郵票上有一枚為「弈秋課徒」,其故事如下: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叫秋的人特別喜歡下圍棋,潛心研究,終於成為當時的第一高手,人們不知道他姓什麼,因為古代圍棋他是因下圍棋而出名的,所以人們都叫他弈秋。這「弈」在古代是專指圍棋的意思。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並成為象徵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著其水平與國手相當。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天鵝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著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琴棋書畫》特種郵票「懷素臨池」的故事懷素(725-785),卒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字藏真,俗姓錢,生於零陵(見懷素《聖母貼》),中

國唐代書法家。從小家貧,7歲到城北20里之書堂寺為僧,後遷到東門外之「綠天庵」。懷素幼年好學,經禪之餘,尤喜書法。為節資練字,特在寺旁隙地種植芭蕉,以蕉葉代紙,因此,他的居處遂命名「綠天庵」。他對晉朝王羲之、王獻之以及同朝張旭的行書、草書都專心摹寫,從不間斷,專攻日久,自行一體。經長期精研勤練,禿筆成堆,埋于山下,名「筆冢」。傍有小石池、洗硯水常黑,稱「墨池」。懷素好飲酒,酒醉後,每遇寺壁、衣帶、都用來書寫,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縱橫恣肆,給人以龍騰虎躍、奔蛇走馬的藝術享受。為了進一步在書法藝術上有所成就,他又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到京都長安,拜師訪友向鄔彤、顏真卿等人求教、學習書法,後來名震京師狂草的成就,是唐代書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現。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張旭史稱「草聖」。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里開門見山地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為紀念懷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裡有古迹綠天奄,是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據零陵縣誌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 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70餘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在長安懷素聲譽青雲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貼》、《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律公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於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

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讚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提到過懷素的詩:《草書屏風》寫出了懷素「狂草」的精妙之處!在草書藝術史上,懷素其人和他的《自敘帖》,從唐代中葉開始,一直為書法愛好者談論了一千兩百多年。懷素,十歲出家為僧,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少時在經禪之暇,就愛好書法,貧窮無紙墨,他為練字種了一萬多棵芭蕉,用蕉葉代紙。由於住處觸目都是蕉林,因此風趣地把住所稱為「綠天庵」。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勤學精研,盤、板都寫穿了,寫壞了的筆頭也很多,埋在一起,名為「筆冢」。懷素善以中鋒筆純任氣勢作大草,如「驟雨旋風,聲勢滿堂」,到「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與眾多書家家草法混亂缺漏相比,如聖母、食魚、苦筍、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如小草千字文、聖母帖,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懷素公園簡介

懷素公園位於零陵區瀟湘中路,始建於1992年,佔地面積為120畝,其中水體面積約30畝。因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在此以蕉葉代紙習書,其草書獨步天下而聞名於世,故公園以「懷素」命名。為了紀念懷素,公園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投資1500萬元,逐步修復了醉僧樓、書禪精舍、種蕉亭、學書亭、筆冢、墨池等名勝古迹,建成了富有文化內涵的綜合性公園。現計劃投資280萬元,興建懷素草書藝術碑林、懷素雕像、懷素生平簡介展廳、楹聯匾牌。現已立項。1992年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湖南省書法家協會與原縣級永州市(現已改為零陵區)聯合舉辦了92』懷素書藝研討會暨草行書作品展共收到各地書法愛好者來稿和作品5000餘件,入選參展的精品共224件。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做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懷素草書藝術」的題詞,赴朴初、沈鵬、劉藝、王景芬、顏家龍等書法大家都曾在此留下了墨跡。

《琴棋書畫》中的「道子畫壁」郵票是對中國畫的詮釋(背景音樂—英雄頌 黃薇)中國郵政即將發行的《琴棋書畫》郵票,其中第4枚郵票是「畫」。「畫」是指中國畫,起源於象形字。國畫

按題材,分為「三科」即人物、花鳥、山水。人物畫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山水畫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范曾用一幅畫題為《道子畫壁》的作品,詮釋了中國畫的定義和中國畫的發展。吳道子(680年—759年),河南陽翟(今禹州市)人。吳道子是一位全能畫家,人物、鬼神、山水、樓閣、花木、鳥獸無所不精。後世尊稱他為 「畫聖」,民間畫工尊其為祖師。畫史上尊稱其為吳生,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玄宗賜他名「道玄」。宋代蘇軾《書吳道子畫後》文:「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偽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術,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游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吳道子的繪畫技法被稱為「吳家樣」,是「範本」。吳道子被推為國畫之祖師,他筆下的人物,被譽為「奇蹤異狀」,形象「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畫趙景公寺執爐女子壁畫,「竊眸欲語」表情實是動人。他畫長安千福寺西塔院菩薩,傳神生動。吳道子畫丈余大人物,或從手臂起筆,或從足部開始,人物形象新穎生動,透視關係比例準確無誤。他畫直線和曲線不用輔助工具,「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畫佛像後圓光,「立筆揮掃,勢若風旋」,「轉背渾墨,一筆而成」,驚動京城。他畫長安興善寺壁畫,出神入化,僅用白描線條,尚未著色,就顯現出了色彩感和立體感,形象生動,引得市民扶老攜幼前來觀畫,讓觀者無不驚嘆。開元年間將軍裴母親去世,邀請吳道子在洛陽天官寺作壁畫為母祈福。吳道子要求裴脫去喪服換上武將裝舞劍,劍隨人意「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揮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最後,劍直落入他高舉的劍鞘。觀者無不為之驚栗。此時吳道子「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唐玄宗愛看嘉陵江四時山水,令吳道子沿嘉陵江畫蜀山蜀水。沒幾日,吳道子空著手回來了,玄宗要看他的畫稿,並對吳道子說畫家李思訓去了幾個月,畫了很多精美的畫稿。吳道子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玄宗於大同殿觀他畫畫,吳道子先是開懷暢飲,以酒助興,醉筆染丹青,他揮毫潑墨,在一匹素絹上揮筆如疾風迅雨,成就了一幅構圖精妙的寫意山水,畫面虛實相及的渲染,層巒疊嶂,山重水複,動靜相宜,遠景淡染,近景工畫,雲霧、山林、流水,怪石崩灘,勢狀雄峻,厚實凝重,好一幅嘉陵江兩岸山水縱橫三百里。唐玄宗讚嘆不已,道:「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范曾稟賦中國畫的根本,用寫意傳神、氣韻生動、內涵深蘊的繪畫語言畫《道子畫壁》。將吳道子的形象和他筆下鍾馗的形象一同寫入《道子畫壁》。畫史上多有畫家酒後作畫,吳道子即為其中,他與酒有不解之緣,求畫者往往攜酒而來,才可得其一畫。吳道子飲酒趣事頗多,尤喜酒醉作畫,借酒抒懷,心潮澎湃之時揮動如椽大筆,若狂風驟雨飄忽而來,飛動之勢又像飛龍驚蛇倏忽而去。筆勢猛利迅疾,且常是「百杯而神轉」。吳道子得益嗜酒之好,酒能引發他的詩思、激勵

他的畫興。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說:吳道子 「每欲揮毫,必須酣飲」,時有以酒助興的功效,「立筆揮掃,勢若旋風」的氣勢。范曾《道子畫壁》源於沈括在《補夢溪筆談》之《補筆談》中記載有吳道子畫鍾馗之說。吳道子是畫史上第一個畫鍾馗之人,幾千年來鍾馗的形象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讓人一眼就認出。鍾馗的故事歷代相傳。據古籍記載及專家考證,鍾馗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7月7日生於陝西戶縣甘河鎮甘河村,後遷西安秦嶺中段戶縣終南山下歡樂谷石井鎮阿姑泉。《琴棋書畫》郵票發行之時,集郵者若能由西安市區南行三十分鐘至終南山下長安、周至、戶縣,三縣都有著豐富的「鍾馗」傳說、大量的文字記載和文物遺迹。《道子畫壁》畫中吳道子對壁揮毫收筆,此時正細品畫稿中人物形體曲線美、自然美以及筆墨之趣。鍾馗在背景中內涵深刻,人物形象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個性突出。畫面兼工帶寫,細緻嚴謹,筆法細密,墨色瀟洒,衣紋勾勒自如、流暢,筆力遒勁,線條簡括。大紅色彩艷而不俗,用挺秀縱逸的線條,沉渾質麗的設色,借用水、墨、色的交融,表達出深邃的意境。韻味可人。范曾筆下吳道子的形象令人有種似曾相識的親切之感。(來源:中國集郵報)唐代畫家唐代畫家——吳道子吳道子,傳為「畫聖」被玄宗賜名道玄。是中國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世(唐宣宗847年)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曾在韋嗣立幕中當大吏,做過兗州暇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漫遊洛陽時,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唐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開元年間,玄宗知其名,召入宮中,讓其教內宮子弟學畫,因封內教博士;後又教玄宗的哥哥寧王學畫,遂晉陞為寧王友,從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一文中說:「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至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一代宗師,千古流傳。吳道子長於山水畫,他主畫的《金橋圖》令人拍手稱絕。在他獨自畫《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的過程中,其繪畫技藝更有所創新。唐人張彥遠高度評價說:「因寫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其書跡似薛少保。」陳懷瓘也稱讚「禽獸山水,台殿草木,皆神妙也,國朝第一」。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吳道子的佛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東、西兩京寺觀作壁畫四十(一作四百)余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吳道子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競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圍觀的人群見他畫技如此高明,「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他畫的人物,使人感到「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可見,他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真切感人。他畫人物,人體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確。吳道子所畫的《地獄變相》是其代表之作。《東觀餘論》記吳道子在景雲寺所畫《地獄變相》時說:「視今寺剎所圖,殊弗同。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房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既然畫中無「刀林、沸鑊」的恐怖的直覺形象來輔助畫面的「陰慘」,那麼作品中當然要有比神靈鬼怪等更能強烈地感動人心的力量。據景雲寺的老僧玄縱說:「吳生(道子)畫此地獄變成之後,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其藝術效果如此驚人,足見吳道子在佛畫藝術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刻意求新,勇於創作。《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他這樣兩句話:「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由此可見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大膽創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為畫師們所學習的楷模,繪畫作品稱為「吳家樣」。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品評了唐朝諸畫家「近代畫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於陸(探微)、顧(愷之)。」吳道子還弘揚繪畫藝術,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藝傳給下一代,使繪畫藝術後繼有人。據《圖繪寶鑒》和《歷代名畫記》記載,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較知名的有盧稜伽、李生、張藏、韓虯、朱繇、翟琰等。韓虯「以丹青自污,學吳道玄,尤長於道釋」。朱繇從師於吳道玄,也「妙得道玄筆意」。吳道子對弟子言傳身帶,不是讓弟子們背誦口訣、研色等,就是讓弟子們臨摹他的畫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歷代名畫記》便有這樣的記載:「吳生(道子)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琰(翟琰)與張藏布色。」有時,吳道子作壁畫時只描一個大概,其餘便讓弟子來完成,在洛陽敬愛寺中,吳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經變」即由翟琰完成的。吳道子的繪畫藝術對唐代的繪畫有著深刻影響,他被畫工尊為「師祖」、「畫聖」,後來他的徒弟接替了「畫聖」的名號。
推薦閱讀:

亂象叢生、風波驟起,陝西美協換屆要重蹈書協鬧劇覆轍嗎?
看到李嘉誠、馬雲、王健林辦公室的書畫作品,有何感想?
書畫家曾凡成 筆墨橫資 風骨峭峻
《琴棋書畫》特種郵票小版張圖稿欣賞
《永漋河》詩詞書畫展廳 永漋河詩書畫友群英薈萃 249

TAG:故事 | 書畫 | 郵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