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灸臨床|淺談針刺手法

淺談針刺手法

作者:杜曉山

編輯:王哲 陳臻 審核:范寧

作者簡介:杜曉山,男,針灸科,主任醫師,1921年出生,1937年-1941年從師學習中醫專科,滿師後個人開業(解放後1950-1952年參加市組織醫學學校進修),1954年參加創辦無錫市第一聯合中醫院,1956年起名無錫市中醫院。1964年曾赴日本講學,1987-1988年赴巴布亞紐幾內亞講學,1993年赴美國參加學術交流會議(主講針灸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等活動。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江蘇省無錫市人。省名中醫,江蘇省及無錫市針灸學會名譽會長。曾任無錫市中醫院副院長、無錫市中醫學會副會長、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務。擅長面癱、中風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等病症。神經系統等特殊病症等。曾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近20-30篇文章,主編《弘揚針術》電視片一部(介紹針刺手法為主)。

作者語:針刺治病,必須掌握好辨證、選穴、手法三個重要環節,亦即是融理法方穴術於一體,應用恰當,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茲就本人學習有關文獻資料,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實踐,淺談有關針刺手法的一些經驗體會,就教於同道。

1常用針刺基本手法

1.1進針法———手法輕巧 無痛少痛 進針是整個針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進針時少痛或無痛是患者樂意接受針刺治療的重要方面,故醫者要達到手法嫻熟輕巧。具體操作如下:

(1)速刺法:進針時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針身下端,無名指頂住針身,針具靠在押手指甲緣,在進針時切按稍重,右手運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壓刺入皮下,而後將針緩慢插入或稍帶捻轉,使針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較多的適用於1.5寸以內的毫針。長針進針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針身下端,在押手的協同下,一壓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轉至一定深度。若針頭面部等皮膚淺表部或施透刺法時,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結合的速刺法。以上進針方法,只要定位準確,一般可以達到少痛或無痛的目的。亦即古人云: 「針入貴速,既入徐進」;「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緩捻法:在押手的協同配合下,用輕、慢、細的捻轉並微加壓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於腹部腧穴及體質虛弱者。總之,在進針時可根據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進針術式,但兩手的協同作用很重要。古人云:「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確為經驗之談。

1.2行針法———多種術式 務求得氣 進針後再施以一定手法,稱為行針。行針技術是針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轉法又是行針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練掌握,運用自如,這與針刺得氣有著直接的聯繫,而得氣是取得療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針刺補瀉手法的基礎。

(1)提插法:進針達一定深度後,均勻上下提插,待針下有沉緊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催令氣至,這是一種激發氣至(或氣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補瀉法時,在進針得氣基礎上,重插輕提為補,提重插輕為瀉。

(2)捻轉法:進針後拇食兩指均勻捻轉,以催氣至,或結合提插作上下捻轉,以加速得氣。在應用補瀉手法時,拇指向前力量增強,食指後退用力稍輕為補。反之,拇指後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強為瀉。

(3)搓針法:若用上法不得氣時,可用搓針法運氣,即將針單向捻轉幾次,這時多數能令氣至,而後將針反方向捻退1~2次,再輕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滯針。應用此法後,一般多能較快得氣。

(4)輔助法:其它如彈法、循法、刮法、搖法、飛法、弩法等等輔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氣、行氣作用,或可留針候氣片刻,再作行針手法。

1.3留針法———時間久暫 靈活應用 留針法是進針運用一定手法後,將針留置穴內,以加強針感的持續效應。目前常用動留針或靜留針兩種方式。

(1)動留針:於留針過程中,每隔若干時間,結合捻轉或提插等手法(或結合其它補瀉手法),又如電針等亦屬動留針範疇。

(2)靜留針:針刺得氣或行針後「靜以久留」,然後出針。使用動留針或靜留針,以及留針時間的久暫,均須視病情、針刺部位等靈活應用。

1.4出針法———雙手協同 輕捻緩提 施術完畢後即可出針,在出針時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輕捻轉,同時邊捻邊提,輕輕將針提出皮膚,押手按揉針孔,若遇針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並拭之。若用放血治療,則不閉孔(按補瀉法則以速閉其孔為補,不閉其孔為瀉)。

2補瀉手法的應用

針灸治病必須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歷代醫家創造了許多有關補瀉的操作方法,茲摘舉古典手法與筆者實踐中提煉後的補瀉操作手法幾則,簡介如下,請同道指下。

2.1燒山火又稱「熱補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轉、九六、開闔等單式手法中的補法組合而成。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先確定穴位的針刺深度,分為三等分(古稱「天、人、地三部」),隨呼氣進針至天部,用緊按慢提(重插輕提)法九次,然後將針插入人部,再緊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緊按慢提九次(也可結合捻轉法),若已有溫熱感,將針由地部退至天部,隨吸氣時出針,速閉其孔。若無溫熱感,可按上法重複操作多次,然後出針。

筆者操作方法:在進針得氣基礎上,將針插入1~ 2分( 「豆許」),重插輕提多次,然後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單向捻轉多次,緊握針柄,毋令氣散 (不使針尖脫離針感),使得氣感增強或有溫熱感,一次不效可重複數次,在出針時以拇指向後退1~ 2次,並輕提插1~ 2次,防止滯針,然後退出皮下,速閉其孔。此法有溫陽調氣作用,多用於寒麻冷痹虛寒性疾病。

2.2透天涼又稱「涼瀉法」 ,由呼吸、徐疾等單式補瀉手法中瀉法組合而成。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吸氣時進針,直達地部,用慢按緊提(輕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緊提六次,然後退至天部;慢按緊提六次為一度。若無涼麻感,再依前法重複施術多次,呼氣時退針,出針時不閉其孔(或搖大其孔)。

筆者操作方法:在進針得氣基礎上,將針提出1~ 2分( 「豆許」),然後重複提重插輕多次,再以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單向捻轉多次,緊握針柄,勿令氣散,使得氣感增強或有涼麻感。不效可重複數次,出針時搖大針孔或慢按其孔。此法有瀉熱作用,常用於熱痹或急性腫痛和實熱性疾病。

2.3陽中隱陰 先補後瀉法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五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一寸之內,卻得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後熱之證,先補後瀉也。」

筆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針之深度,分為淺深二層操作,先在淺部行補法(緊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轉數次,緊握針柄稍候,再進針至深層用瀉法(緊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後捻轉數次),稍停,然後出針。這是一種補瀉兼施的手法,常用於先寒後熱,虛中夾實的病證,含補中有瀉之意。

2.4陰中隱陽 先瀉後補法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一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微涼,即退至五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後寒之證,先瀉後補也。」

筆者操作方法:與陽中隱陰相反,先進針至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和拇指向後捻轉多次),稍停,將針提至淺層,行重插輕提,拇指向前捻轉多次行補法,稍停,將針起出,揉按針孔,這亦是一種補瀉兼施手法。常用於先熱後寒,實中夾虛的病證,含瀉中有補之意。

3注意點

在臨診中只要辨證、選穴、手法適當,一般均能應手取效。但在具體操作時應詳細觀察,對某個病人或某一病症,某個階段用某種手法,不能一成不變,必須以臨床效果作為檢驗標準。為此要因人、因病、因時制宜,隨機應變,不斷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應。

讀而思

duersi

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大寶論》)

推薦閱讀:

針灸為何具有補瀉效應?
針灸治療卵巢囊腫
別有病網-針灸穴位列表
【針灸】
百家針灸歌賦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