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文化源於何時?16年「猴票」為何引起全國排隊熱搶?
近日,2016年「丙申」猴票發售,引發全國各地的「猴票」熱,連夜排隊、轉手價格翻倍的新聞層出不窮,集郵文化起源於何時?被人競相收藏小小郵票有著怎樣的價值?中國」猴票「為何能在世界市場獨樹一幟?
方寸之間,集郵曾是世界性文化
1840年英國「黑便士」郵票(以下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1840年5月6日,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於英國郵政總局(The General Post Office)正式發行。郵票誕生之前,郵政收費是按照信件的紙張數和投遞路程的遠近逐件計算,費用昂貴且只能由收件人支付,最高郵費幾近普通人的月工資。比起現代前所未有的發達物流業,我們感受下當時的傳說:蘇格蘭有位美麗的少女,每天有大批向她求婚的信通過郵局雪片般飛來,但按當時的郵件收費辦法,她必須為所有這些信件付出郵資,而這筆昂貴的費用是她無法負擔的。她只好拒收。而郵局在退信時,又往往找不到寄信人,結果往返徒勞,費力不討好。
隨著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的相繼到來,社會變革催動了郵政改革。1937年郵票之父羅蘭·希爾出版了:《郵政制度的改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一文。其大意為「一便士均一郵資法」,在英國本土對重量在二分之一盎司以內信件統一收取一便士的郵資,且郵資必須預付。英國政府最終採納了這一提案,現代郵政業正式誕生。而「黑便士」郵票也是由羅蘭·希爾設計,以威廉·韋恩雕刻的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側面像為基礎,在白色無底紋紙上,陽光照射便會看到郵票正中的小皇冠水印,集郵文化也正是源自此時。
羅蘭·希爾紀念郵票
「黑便士「郵票發行當天,便有不少人出於收藏目的購買並珍藏,但直到19世紀50年代,郵票種類逐漸增多,遍及歐陸20多個國家後,「集郵「方才盛行起來。如1849年法國郵政發行的第一版郵票「穀物女神色雷斯」,在吸引了眾多法國人集郵的同時,也引起不少人開展研究,仔細分辨郵票刷色、齒孔、紙質、版式等,已然將郵票作為一門學科,而專門的郵票商店也開始遍布歐洲大陸。
貼有「穀物女神色雷斯」郵票的信封
可能沒有那個時代比現代人更熱衷於收藏,上至各類石頭、草木,下至網路、小說動漫中的虛擬人物、裝備,收藏可能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郵票作為國家發行,抵付郵資的特殊「有價證券」,即是印刷精美的歷史見證人,亦有自身獨特的藝術性。在那個信息與生產力匱乏,家書抵萬金的時代,郵票本身更是被賦予了不同時代的感情承載。而設計上,各國出於展示自身形象,輸出本國文化的目的,不同種類的郵票更是成為各個國家整體形象的圖案代表。在那個交通尚不發達的時代,郵票的方寸之地為時人提供了對世界的圖案想像。郵票本身只有國家具備發行能力,發行結束便不再重印的不可複製性,在大量損耗後導致的稀缺性,更使其具備古董文物般的收藏價值。
不同版本的「大清龍票」
1852年,地理學家溫地美倫(Phillip Vandermailen)在比利時展出他所收藏的88種郵票,是最早的集郵展覽。1861年英國倫敦的柏青巷出現了露天的郵票交換所,成為當時集郵愛好者的一大聖地。同一時期,各類集郵團體紛紛建立。郵票誕生後,集郵迅速成為世界性的共同文化。
中國「大龍郵票」
而中國集郵則要稍晚出現,1878年彼時的清朝發行了第一張郵票」大龍郵票「,兩年後上海清心書院的《花圖新報》中發表一篇《各國信館之印圖》,為我國最早介紹集郵的中文文章。辛亥革命後,中國第一個集郵組織——神州郵票研究會在上海成立。中國集郵業進入高速發展期。並在未來產生了」祖國何山一片紅「、」猴票「等中國集郵界的傳奇珍郵。
「猴票」傳奇
2016年丙申猴票(以下圖片來源 互聯網)
2016年丙申猴票
「一張猴票一輛車,一版猴票一套房」。1980年發行「庚申」猴票在集郵界可謂傳奇,三十多餘年,從單張8分錢至單張萬元,升幅高達十萬多倍,整版估價更是高達百萬。可謂是中國郵票、甚至世界郵票中升值最快的個案。
第一版猴票:1980年T46 庚申猴票
庚申猴票計劃印刷約20萬版,每版80枚,總數約1600萬枚,但由於印刷技術問題,作廢大半,最終發行約500萬枚,整版猴票不足6萬張。發行初期,並沒有人注意到「猴票」的特殊價值,大多數人依舊當其為郵資替代物使用,這導致了「猴票」的損耗率極高,整版郵票到各地郵局後分撕再出售,導致整版猴票存世量更加稀少。隨著92年第二版猴票、04年第三版猴票的發行,第一版「庚申」猴票的稀缺屬性被進一步放大,收集齊不同版本十二生肖郵票成為諸多集郵愛好者的夢想,在商家的推波助瀾下,「庚申猴」的價格開始在市場飆升,1987年一枚幾十元,1996年、97年一枚3000元,2010年、2011年一枚0.8萬元-1.2萬元,在2011年蘇州郵票專場拍賣會上,1980 年T46庚申年猴票80枚大全張以120萬元成交。
稀缺性之外,郵票的工藝、設計亦是庚申「猴票」一枝獨秀的重要原因。在雕版印刷之下,其票面猴圖案身上毛皮的質感,在光線的照射下,猶如真猴一般顯示出毛皮的質感,而這也是甄別庚申猴票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
第一版猴票:1980年T46 庚申猴票
作為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第一張生肖特種郵票,庚申猴票的設計更是由藝術大家完成,畫面中憨態可掬的猴子圖案為黃永玉直接操刀,而整體設計由中國設計界泰斗邵柏林先生完成。關於那隻猴子,黃永玉曾在採訪中談到:「當年我養了一隻很可愛的猴,不久就死了,正好郵政局請我設計「庚申「年特種郵票,我就設計了那枚猴票,讓全世界都來紀念它。「而邵柏林先生在拿到猴子稿件後,在1980年2月16日新春的亞洲日全食中得到靈感,以日全食為圖案作為首口封,將太陽處理成黑色,這在文革剛剛結束的背景下可謂是非常大膽,但最終順利通過審查,至此庚申年猴票與猴票首日封正式誕生。
1980年 庚申猴票及猴票首日封
市場浪潮下的「猴票」
相對於古董文物收藏,郵票收藏因郵票本身的批量生產,相對低單價的性質,從收藏者群體而言相較更加理性,更關注集郵本身所帶來的樂趣,而非單純的投資目的。然而就這一張小小「猴票「,卻影響了一眾人的生活軌跡,與之相關的奇聞軼事數不勝數。在筆者收集的財經類報刊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36年前,80猴票只是普普通通、供寄信郵資的售賣郵票之一,發行價僅0.08元,每套80枚共計6.4元。曾有一位郵局的普通營業員,因為沒有完成銷售任務,被迫自己買了15套,共計96元,在那個當時月收入普遍只有2、30元的時代可不是個小數目。在「被迫」購買了這批郵票後,便將郵票放置家中未再理睬。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營業員偶然間發現在收藏品市場中一整套猴票已經瘋漲到了10萬元,依靠著出售三套猴票,他為兩個兒子分別買了婚房,而他現在手中還持有十套,估價已近千萬元。
第二版猴票:1992年壬申猴票.
大環境下,近些年投資領域中的股市、樓市、黃金投資波動起伏過於強烈。因此,很多投資者轉向相對穩定的郵票收藏,各方面因素綜合,在郵商的炒作下,各類郵票報價自然水漲船高。而庚申猴票在此時成為了郵票市場的「硬通貨」,其價格的走勢甚至被視為郵票收藏市場的晴雨表,更有業內人士表示:「任何時期、任何價位買80版猴票都是正確的選擇。」
第三版猴票:2004甲申年猴票
然而有投資就必然伴隨著風險,作為收藏行業,真偽問題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陰霾。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印刷術掃描術成為不法之徒造假的助力。目前流通的猴票中亦有為數眾多的假猴票。很多人將蓋戳的部分裁掉,然後與郵票重新拼接起來,看起來與真票一樣,但不具備任何價值。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猴票的進一步升值,造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假猴票必將如影隨形。
在當今郵票收藏市場,庚申猴票已屬於高端收藏品,郵局等常規途徑很難買到。稀缺的聯票更是要進入拍賣市場。這也是16年新版猴票引起瘋搶的原因之一,作為黃永玉時隔36年的再次創作,本次「猴票」在圖案上更是被附加了中國社會全面開放二胎的寓意。但顯然,作為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特殊產物,80年庚申猴票已經成為市場上的絕唱,有了前車之鑒,在這個郵票逐漸剝離實用性的時代,16新版猴票在保有量上將遠超80庚申猴票。如果能將本次「猴票熱」轉化為對集郵文化的興趣愛好,從集郵中找尋到樂趣,方才是猴票創作與收藏的初衷。
「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
老兵不死 只是逐漸凋零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郵票的使用場景已經由日常生活轉換為收藏、情懷,以往風靡世界的集郵已經逐步走出主流視野,成為小眾文化。平面、不立體、已無力承載太多信息的郵票很難在當下吸引大多數年輕人的注意。如果現狀不加以改變,可以預見的是,在缺少年輕人的參與情況下,集郵文化不會死去,但卻將隨著時代逐漸凋零,最終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回憶。
推薦閱讀:
※有哪些文筆好的古代言情小說值得推薦?
※法庭布局:訴訟文化的外在體現
※【節氣手帖】寒露:板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為什麼為父母洗腳經常被用來代表盡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