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探索教育】基礎理論
由於探索活動已歷經三十餘年的發展,累積相當多的理論基礎,本節僅整理和本研究較為相關的基本理論,如經驗學習圈,全方位價值契約,自發性學習,學習轉移理論等文獻。
一、經驗學習圈(The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探索活動的發源、原則和哲學,乃基於經驗教育的基礎(Gass,1993)。經驗學習計劃的信念,均認為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欲產生學習或行為上的改變,需強調直接性經驗需(Dewey,1938)。
所有的改變均需要某種形式的的經驗作為其來源,而經驗學習者儘可能接近此來源基礎。因為此種知識的轉換過程,比其它形式的學習更有價值。因此,經驗學習通常要求學習者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好奇探究的態度。它通常被定義為結合從作中學和反省思考(learning by doing and reflection),是一種積極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要求學習者具自發性的動機,並對學習本身負責(gass,1993,引自余紫瑛)。
經驗學習圈是探索活動的主要基礎理論架構,也是經驗教育的主要學習模式。不同的學者對經驗學習圈有不同的看法,包括Lewin、 Dewey、Piaget及Kolb等人都曾提出自己的模式(Kolb,1984)。但探索活動經驗學習圈(如圖2-1)的架構主要是以Kolb的模式轉化而來(廖炳煌,2001)。其過程分為四部分,分別為體驗(experiential)、反省(reflecting)、普遍化(generalizing)、應用(applying)(Luckner & Nadler,1997)。此四部分為一循環模式,訓練員應引導學員,從直接體驗吸收經驗。其次,從經驗中反思體會之後,能將體會的結果普遍化,並應用到真實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此一過程,也是探索活動元老的領導員之一Karl Rohnke,所歸納的經驗整理歷程---What(直接經驗回憶)、SoWhat(經驗的反思與體會與普遍化)、 Now What(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蔡居澤,2001)。
二、自發性挑戰(Challenge byChoice)
自發性挑戰是探索活動的中心思想之一,意指所有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有權利選擇何時參與活動和參與的程度,決定權總是操之在個人。如果個人因為任何理由而感到不舒服,或不確定是否參與某項活動,則可選擇先不加入活動而退到一旁。但這並不表示個人可藉者自發性挑戰的理由,在活動中消失或離開團體,團體尊重個人對活動選擇參與程度較低,而個人也應以一些方式來增加團體的經驗價值,即使是扮演一個較不活躍的角色,但仍與團體共同出席,這才是自發性挑戰的原意(Schoel,Prout & Radcliffe,1988)。
A、參與者有權選擇在何時、何種程度下參與活動。
B、參與者在任何時間均應提升與增加活動的經驗價值。
C、參與者應尊重與重視團體成員共同作成的決定。
D、嘗試一個困難任務的機會,並說明企圖心永遠比個人本領更重要。
由於自發性的挑戰是探索活動的核心理論之一,因此,團體成員參與的動機是否為自發性的,或是因外在誘因而參與活動,對於團體氣氛和休閑效益將會有所差異。本研究將探討不同參與動機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
三、全方位加值契約(Full ValueContract)
全方位價值契約是探索活動中最有價值、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此乃基於下列的信念:團體中的每個成員與團體本身均有價值,這些價值進而結合為團體的行為指導方針與規範(Ellmo & Graser,1995)。因此,全方位價值契約乃是藉以讓團體成員共同努力,發覺正面積極價值的一種進程。它通常表現在鼓勵、目標設定、團體討論、寬容精神、以及衝突處理上。全方位價值契約促使團體肯定下列四種價值:自我、他人、學習團體、和學習的經驗/機會。因此,在成為探索活動團體的成員時,每個人均須同意承諾團體所訂定的價值契約。
以下分述全方位價值契約的主要理念和行為規範(Schoel,Prout & Radcliffe,1988):
(一)全方位價值契約的主要理念
A、共同約定確保團體成員的身體及心理的健康安全,並遵守團體行為規範。
B、共同約定能像團體一樣的運作工作,並同心協力達成個人與團隊的目標。
C、共同約定真誠的給予和接受積極或消極的回饋,並致力於改變達成適當的行為。
D、拋棄負面想法及感覺,積極的參與學習及成長過程,與他人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E、藉者鼓勵肯定、目標設立與達成、團體商議討論、面對衝突處理,使得團體肯定自我及他人價值,找出每個人的正面特質,進一步肯定團體及其中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契機。
(二)全方位價值契約要求注意事項
A、出現(Show up):把握參加活動的機會,不但都能參加,儘可能將重心放在課程學習上,排除任何會分心的人、事、物。
B、專心(Pay attention):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體驗及了解活動上,聆聽其它人說的話,更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話,這些聲音所要傳達的想法常常是豐富且具有啟示性的,這對於個人的成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C、說真心話(Speak the truth):當下說出真心話,每個人在活動中的經驗和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對於全體的學習經驗都是重要的。每個人的感覺及想法,對於自己及他人都有潛在的學習價值。
D、開放的態度(Be open to outcomes):每個人對活動都有預期的想法和恐懼感,大家可試著忘卻預設立場,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活動中發生的狀況,並且避免在活動結束前做任何的評斷。若能如此,則學員可能在活動結束後,發現自己在心智上有意想不到的成長和收穫。
E、注意身心的安全(Attend to safety):團體中每個人都有責任確保學習環境的安全無慮。不論在口語上或肢體行為上,都要注意他人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安全需要,同時竭盡所能給予夥伴最大的鼓勵與支持,相信他人也會以真心扶持來回報(救國團,2001)。
由上述的描述可以了解,全方位價值契約有規範團體的功能,團體成員對於價值契約的承諾程度,對於團隊氣氛也會有相當的影響,因此本文擬進一步探討其相關性。
四、學習轉移理論(Transfer ofLearning)
探索活動真正的價值或效能,主要根基於參與活動者,在探索活動中所學習的經驗,能否有效的運用到未來實際生活中,此一效果可稱之為學習轉移(the transfer of learning),或只是轉移(transfer)(Gass,1990)。
探索活動學習轉移理論主要有三種,可用來解釋為何在探索活動中的經驗,可以轉移至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和成長,即特定性轉移、非特定性轉移(Bruner,1960)和隱喻性轉移(Gass,1990)。
(一)特定性轉移(specific transfer):
當學習者將初始的學習經驗,應用到與其相類似的特定任務中,心理學家推介此一特定現象為特定轉移,它也可以說是習慣的延伸和關聯。如個人在活動之初,學習到如何以繩索套到木栓,當學習運用繩索的過程,養成了確保安全的習慣,如面對攀岩垂降時,就能自然應用手部技巧作為煞車的功能。
(二)非特定性轉移(non-specific transfer):
如果學習者並不是以技巧為基礎,而是將原先的認知經驗普遍化為概念,是一種原則和態度的轉移,然後將之運用到另一新的學習環境。比如學習者在信任倒的活動中,體驗到如何「給」和「取」的關係,彼此相互支持,培養出信任感。當學習者面對生活中的環境時,就能將上述的美好經驗,實際運用在同儕團體或同事間,發展信任的互動關係,建立高效能的團體。
(三)隱喻性轉移(metaphoric transfer):
此一轉移同樣也需要學習者將某一情境中的學習體驗,普遍化至另一情境中,但在此一理論中,被轉移的原則並非結構上相同或共通的,而是相似的(similar)、類似的(analogous)、或隱喻的(metaphorical)。例如兩個人在劃雙人獨木舟時,學習到彼此動作要如何協調、有默契,目標一致的重要性。在此獨木舟的經驗並不是和實際的生活經驗完全一樣,而是相類似。因而將經驗轉移、運用到企業團體的分工合作(Godfrey,1980)。
決定是否為隱喻性轉移的主要因素,是介於隱喻性情境和真實情境結構相同的程度,如果兩者相似的程度高,那就是彼此互為隱喻性經驗(Bacon,1983)。
運用學習轉移理論,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缺乏學習轉移計劃。要有效的發揮其效用,必須有計劃的評估和規劃。而且不只應選擇合適的理論,還須選擇能增強轉移的技術和活動(Gass,1990)。此種技術有很多種,要如何選擇,必須根據此種技術是否能轉移特定計劃目標的能力,以及根據規劃者所採用的轉移理論而決定。Gass(1990)提出十種在探索教育活動中能夠運用的學習轉移技巧:
(一)在課程/方案/學習活動實際實施之前,先規劃轉移的條件。有些步驟可以增加在探索教育中的學習轉移,如:參與者先確認、發展和建立願意改變的承諾,學員對自我的學習經驗設定目標,為學員寫下和設定合適的學習目標,使學員設下的目標能創造學習轉移的堅定承諾,基於學員的能力而設計適當的探索經驗。
(二)創造和未來學習環境可能發生的要素相似的環境,如此才較有可能達到正向的轉移。
(三)當學員還在系列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提供學員練習學習轉移的機會,因為此時是最佳的學習時機,能獲得團體成員最離及和強烈的支持和回饋。
(四)促使學習的結果是自然發生的,不要人為的干預。訓練員太多的介入,以及用外在動機的作誘因,會降低其學習轉移的效果;內在的動機會讓學員更願意承擔責任。
(五)提供學員方法能內化(internalize)自己的學習經驗。常用的是透過自我察覺和省思,並將之口語表達出來,可增加轉移的效果(Kalisch,1979)。另外還有使用隱喻或是獨處的方法,來協助學員認定他們在未來將如何運用這些體驗。
(六)邀請過去有過成功經驗的學員,參與探索教育活動,藉者良好的學習典範,讓參學員有所預想和期待。
(七)邀請對學員而言是有重要意義的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一起參與活動,如重要的朋友、父母、諮商員、社工人員、老師等,都是很好的增強轉移效果之方法。
(八)儘可能的讓學員負擔更多的責任,如此不僅可增進學員的動機,並且能激勵其在未來經驗中運用以前所學。
(九)發展有助學習轉移效果,以聚焦在學習轉移過程的技巧,。常用的有進化(processing)、分享討論(debriefing)、和催化技巧(facilitating)等。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儘可能的分享、討論、回饋,而不只是在活動結束前才進行。
(十)提供學員能持續追隨的經驗(follow-up),幫助學習轉移。當學員開始將其學習經驗轉移時,追隨活動(如持續性的溝通、對學習的決定、過程的選擇和回饋)的出現,將增強其轉移的能力。
透過以上的描述,可知探索教育活動經過有效的規劃與安排,可以將在活動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經由學習轉移理論運用到未來的學習與工作範疇。加上經驗學習圈三階段的操作、討論和回饋,可將活動情境中的體會、啟發,運用到真實生活的世界,發揮體驗學習的效用。
推薦閱讀:
※中醫《手診》系列之看手指診病的理論基礎
※天罡地煞理論把人騙上梁山
※古筮六爻屬朱辰彬首創理論之十六:日月旺衰特徵之對比
※故宮專家王子林解析紫禁城建築中的周易、風水理論布局
※李國衡 > 論文 「骨錯縫筋出槽」的理論及其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