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澤東、周恩來不為人知的家事

周恩來不滿1歲時,他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膝下無子女。為了使叔父在彌留之際得到一點安慰,也使他留下的妻子陳氏能有所寄託,周恩來的父母把他過繼給周貽淦。

揭秘毛澤東、周恩來不為人知的家事

1945年,重慶談判時的毛澤東和周恩來

(一)毛澤東和周恩來自小所受的家庭影響,都在他們日後的品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毛澤東誕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毛貽昌與大多數中國農民一樣,希望靠自身的奮鬥擺脫貧困,一輩子克勤克儉,精明剛強。父親的這種性格,自然對早期毛澤東產生影響。從六歲起,毛澤東就參與做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柴,識字後也幫父親記賬。到了十四五歲,還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長工一同幹活。父親的嚴厲,深深影響了他。他後來回憶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幹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106、107頁。因此毛澤東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怕艱難的農家子弟本色,尤其對農民的疾苦,有切身體會。由於父親的高壓和嚴管手段,也促成了毛澤東內心的反抗心理。

周恩來則誕生在一個破落的師爺家中。除了自己的祖輩是師爺以外,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也是師爺出身。這種家庭所遺留下來的幕僚文化因素,對周恩來不無影響,從而使他養成了慎思明辨,忍辱負重,善於協作,勤於換位思考,替人排憂解難,習慣於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等行事風格。當然,家庭影響中的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不時要去借債、借了債還得給人家磕頭、破落以後遭人白眼等生活磨難,也養成了周恩來日後不屈的性格。

(二)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幼年生活中,都深受母親影響。毛澤東的母親文素勤,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純樸善良,極富同情心,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務。她還虔誠地燒香拜佛,把「積德行善」、「因果報應」一類的信念灌輸給孩子。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毛澤東從小知道同情貧弱,樂於助人。母親去世以後,毛澤東還專門寫過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追念母親「高風」,「博愛」,「慈祥」,「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稱頌母親「潔凈之風,傳遍戚里」。《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毛澤東對同學還說過,自己的母親是「可以損己以利人」的那種人。

由於特殊的家庭背景,少年周恩來在性格形成方面,承接了更多來自生母和嗣母的巨大影響。周恩來的生母萬冬兒性格開朗、精明果斷、樂於助人,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嫁到周家後,更顯賢惠能幹,家中大小事情,都離不開她。周恩來不滿1歲時,他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膝下無子女。為了使叔父在彌留之際得到一點安慰,也使他留下的妻子陳氏能有所寄託,周恩來的父母把他過繼給周貽淦。兩個月後,周貽淦去世,幼年的周恩來由守寡的嗣母陳氏撫養。陳氏出身於書香門第,性格溫和、待人誠摯、辦事細心、仁慈禮讓、學識廣博。嗣母的教育,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影響異常深刻。嗣母早逝以後,周恩來還曾寫過一篇《念娘文》。抗戰勝利後,他在重慶對記者說過:「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周恩來傳》(一),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同時,由於生母很有調解糾紛的能力,她總是帶著幼年周恩來同去排難解紛。周恩來邊看邊聽,很欣賞生母先詳細了解各方情況再發表意見的辦法,更嘆服其經過耐心做工作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的本事。從生母那裡,周恩來學到了許多辦事的方法,他從十歲開始,「佐理家務,井然有序」《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第8頁。。在旅歐時期,周恩來在一封表明自己「當信共產主義原理」的信中說道:自己一來「天性富於調和性」,二來「求真的心又極盛」。這兩大性格都與母親的早年熏陶有關。1946年9月,他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又一次深情地回憶母親:「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生了三個小孩──我和兩個弟弟……我出生後,因叔父周貽淦已去世,照傳統習慣,把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叔母即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5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轉引自楊明偉:《周恩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頁。

(三)毛澤東和周恩來自小養成了好學勤思的習慣。毛澤東在家鄉上私塾的時候,除了必讀的「四書」、「五經」外,他最愛讀被塾師稱為「閑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里,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裡,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毛澤東讀了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裡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後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裡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毛澤東在對這一點納悶的同時,開始思索並分析小說的內容,發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制,顯然讓農民替他們種田」。他覺得這樣是不平等的。參見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第109頁。

周恩來則從四歲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開始認字和背誦唐詩。五歲時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讀書。從家塾回到家裡,嗣母不僅進一步輔導他學習,而且經常給他講歷史故事和神話故事。後來周恩來到南開學校上學時寫了《射陽憶舊》一文,回憶他「幼時喜聞故事」,對嗣母講的故事具有「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的濃厚興趣。轉引自楊明偉:《周恩來》,第7頁。六歲時,周恩來隨父親、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縣清江浦鎮外祖父家居住。那裡有滿書房的書,詩詞歌賦、通鑒野史,還有很多小說,正好滿足了周恩來的求知慾。起先,生母和嗣母送他到萬家的家塾中繼續讀書,但他嫌教書先生講得不過癮,沒有外祖父藏書里的東西精彩,便抽時間跑到書房裡去如饑似渴地閱讀。生母和嗣母知道以後,只好針對他的情況,專門找了一個老師單獨教他,並鼓勵他讀了大量的小說。他讀的第一部小說,是淮安人吳承恩寫的《西遊記》。看不懂的地方,就請嗣母講解,如此這般,他對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和古典小說,更感興趣。八歲到十歲,周恩來開始讀《西遊記》、《鏡花緣》、《水滸傳》、《紅樓夢》,還有《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盛世危言》,等等。歷史小說和神話故事,對少年周恩來了解歷史,感知歷史人物以及開闊思路,發揮想像力,具有很大幫助。他從中也明白了為探求真理不畏艱辛、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等道理。


推薦閱讀:

文革毛澤東公開稱保哪位開國上將:他打不倒的
1972年毛澤東身穿睡衣出現在陳毅追悼會上
江青與毛澤東的這些合影,你見過幾幅?
毛澤東的風水傳說
《毛澤東選集》真相 (四)(轉)

TAG:為人 | 家事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