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無論你多麼憤怒,都要避免打罵這2種孩子!
【幼兒說】原創:bb-edu,關注可諮詢問題
儘管幼兒說經常鼓勵父母盡量不要打自己的孩子,但仍舊有不少父母堅持打罵是最有效的「教育」,每一個童年經歷過被打罵的成年人,只要能記起的,都不會喜歡被打罵的感覺。
(一)
不是親眼目睹,幼兒說小編難以相信這世上竟然還有這樣的父母。某天乘地鐵,坐在對面的是一對看似是剛進城的年輕父母,背後一大袋行李,懷裡是一個不夠1歲的嬰兒。孩子可能鬧覺了,哇哇地大哭,只見年輕的媽媽不知從哪裡掏出一條小荊條,往嬰兒的腳心就是一頓抽。奇怪的是,抽了幾下後,寶寶就不哭了,臉上帶著捉摸不透的表情,隨後就安靜地睡了。
旁邊一個老媽子看著不忍心,問他們為什麼要打這麼小的寶寶,年輕爸爸靦腆地說:「寶寶睡覺前哭鬧是不良習慣,打了長記性,以後睡覺前就不會哭鬧了……老家的人都是這麼做的。」
看著小寶寶腳底的紅印子,和那張天真的漂亮小臉,真的難以置信怎麼會有人如此狠心對待他。莫名的想起了馬戲團的小海豚,寶寶之所以不哭是因為他感受到了痛苦,而不是因為他知道父母想讓他養成睡前不鬧覺的習慣。
相比之下,這樣的畫面給人帶來無限的溫暖:
一個哭鬧不止的小嬰兒在嬰兒床上哭,這時媽媽溫柔的手抱起寶寶,親了親後,將寶寶抱到胸前。隨著「撲通撲通」的心跳聲的響起,寶寶的哭鬧漸漸小了,慢慢地閉上了眼睛進入夢鄉。媽媽的心跳聲是寶寶最溫暖熟悉的旋律,會讓寶寶感受到似乎回到子宮的那種舒適和安全感,情緒也就慢慢地歸於平靜。所以說母親的胸膛是最有效的嬰兒情緒鎮定劑。
用愛而不是用暴力,帶給寶寶不同的生命感受。對於3歲前的嬰兒來說,打罵可以說是如同「虐待」那麼的殘忍,因為這年齡的孩子,他們的一切行為是圍繞「吃喝拉撒」進行,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生理導致的自然反應,是無意識的,如果跟毫無行為意識的寶寶較勁,是不是有點過於殘忍?他們少得可憐的那麼一點智力,是聽不進大人的「說教」的,反而可能會導致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比如由於大人粗野對待導致的遺尿、抽搐,或者會由於沒有安全感而哭鬧不止。
(二)
安安是鄰居家6歲的小男孩,一次阿瓜生日時幾個小屁孩說到生日願望,安安的願望讓瓜媽大吃一驚,因為他的夢想是「離家出走,覺得在家裡沒意思」。一個6歲的孩子竟然有這種想法,瓜媽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將安安的想法告訴他的父母,因為這樣的「告密」很可能又會給孩子帶來一頓揍。
因為安安的父母脾氣暴躁,瓜媽曾經目睹安安被父母修理的情形,那次他媽媽的蠻橫以及安安的表情一度在瓜媽心裡回蕩。當時安安家裡不少客人,淘氣的安安跟小朋友打鬧,將瓜子殼亂扔。
她媽媽二話不說,操起雞毛撣子就往安安身上抽,安安一邊哭鬧一邊還不忘瞟向客廳的幾個客人,前一秒幾個還跟他打鬧的小朋友這時也呆若木雞。被打之後的安安安分了,雖然裝作有點無所謂,但旁人能感受到孩子強烈的尷尬和羞辱感,但孩子一再把這樣的情緒掩埋起來,就像技藝拙劣的農夫用土掩埋雨後的春筍,但仍舊無濟於事的那種感覺。那一幕給瓜媽帶來的感覺是難受。
即使大人相互指責都會避開旁人,這是對人的起碼尊重,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6歲後的孩子,他們的心智和自主意識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孩子這時已經具備自尊感、榮辱感,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如果這時父母蠻橫的態度、在公共場所或眾目睽睽下打罵,孩子會感受到羞辱和自尊被踐踏,由此導致的心理陰影會長久滯留,甚至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怨恨父母,當然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對於6歲後的孩子來說,打罵其實是最拙劣的教育方式,不僅效果甚微,更有可能讓事情朝著相反方向發展:
有兩個同齡孩子,到一家雜貨店偷零食被同時抓住。
兩個孩子都被店老闆綁在了門前的柱子上示眾,一個穿紅衣服、一個穿藍衣服。路上行人的目光讓兩個孩子都低下了頭,羞辱感無以言表。
沒多久,兩個孩子的媽媽來了,兩個孩子被鬆綁後,兩位母親做出了不同的舉動:
紅衣服孩子的媽媽怒不可遏,扇了紅衣孩子兩個耳光,然後罵罵咧咧牽著孩子回家了,孩子的臉紅得發紫;
藍衣服孩子的媽媽擁抱了一下孩子,沒有責備打罵,而是輕輕地說了一句:「媽媽相信你這是最後一次」。
結果呢?結果是紅衣孩子染上了小偷小摸的陋習,並在初中時輟學離家出走了;藍衣孩子再也沒有偷竊的行為,他尊重自己的媽媽,並且學習也很努力。
打罵容易讓自尊感喪失的孩子破罐子破摔,而尊重,卻能給孩子帶來希望和感恩,對於6歲後的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不要打罵3歲內的寶寶和6歲後的孩子,記住了么?
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標出處,否則會被追究!
推薦閱讀:
※生氣憤怒的時候,止語,只需念這句咒語!
※面對這種極惡,除了憤怒我們還該做什麼
※這些華人憤怒地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生氣湯》教你如何面對孩子的憤怒
※葉劉淑儀撰文:香港人,到底在憤怒什麼?(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