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整天哭唧唧,只因父母做錯這件事!

作者:多多黛

  帶言寶和姐姐去朋友家做客,可算見識到了她「傳說中」的兒子,平時經常聽她吐槽兒子難帶,這幾天算是見到了「真身」。

  只要看見媽媽離開,同學家的兒子就會大哭,一定讓她陪在身邊。

  席間,朋友去樓下取了一個快遞,她兒子大哭大鬧,在朋友回來後,還打了媽媽好幾下,嘴巴里一直在說:「不要媽媽了,你走,我不喜歡你了!」

  不僅如此,他什麼玩具都不願意給言寶玩,即使是言寶拿自己的玩具交換也不同意。

  朋友無奈地說,差不多的孩子,為什麼你家的就這麼聽話,而我家的卻是這樣子呢。

  他的兒子每天上幼兒園都會大哭一場,等到放學媽媽來接,這個小傢伙就會賭氣不出校門。好說歹說商量著終於出來了,卻也要哭著捶打媽媽。

  朋友邊嘆氣邊跟我抱怨,她平時除了帶兩個孩子,還要做微商,能搞到飯吃都不容易,至於陪孩子玩遊戲、講故事的時間都很少。。

  朋友把兒子這種「反常行為」歸結於一個人帶娃的緣故。

  其實,這和她一個人帶孩子沒有多大的關係,反而是和她帶孩子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朋友的兒子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因為在孩子成長階段的敏感期,沒有做好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

什麼是親子依戀呢?

  親子依戀是指嬰兒與主要撫養者(一般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實踐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在0-3歲的嬰幼兒期,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媽媽是否能敏銳而適當地對寶寶做出反應,積極地給寶寶接觸,正確認識寶寶的能力及軟肋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母子依戀的形成。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

孩子對大人的依戀對於他們自身的心理發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戀的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Ainsworth劃分出三種基本的嬰兒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如何對親子依戀類型做出判斷呢?

  這裡提供一個方法:

  讓媽媽把孩子帶到一個陌生的屋子,屋子裡有各種各樣的玩具,然後媽媽離開,觀察孩子在媽媽在的時候、離開的時候以及再次回來的反應。

  通過孩子不同的反應就能看出孩子和媽媽不同的依戀關係。

安全型依戀

  處在這種依戀模式里的孩子,媽媽在的時候他們就很放鬆,能開心去玩玩具,當媽媽離開了,他們就會表現出心煩意亂。但當媽媽再次回來後,他們能積極地回到媽媽身邊尋求接觸,比如要求抱抱,或者主動親吻媽媽,然後會再繼續玩耍。

  在現實生活中,有70%的孩子屬於安全型依戀,這種類型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和別人發展穩定健康的關係。

迴避型依戀

  這種類型的孩子,對於媽媽的陪伴或者是離開,都沒有任何大的情緒波動,媽媽在,他們不會因此覺得高興,媽媽離開也不會覺得不安和難過,對媽媽很冷淡,甚至會躲避媽媽的親昵的動作。

  這一類的孩子,在長大後,依戀關係可能比較弱,陌生人也會難以靠近。

矛盾型依戀

  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大約有10%。

  他們對媽媽的情感狀態是一種既積極又很消極的混合反應。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緊隨媽媽的身後,不會去探索新環境。

  如果有陌生人介入,媽媽準備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很焦慮,會很難過或者特別生氣。

  但如果媽媽再次回來,他們一方面心裡表現出要和媽媽親近,而此時的負面情緒又會讓他們做出身體接觸的方法,比如會動手打媽媽,或者說「不要媽媽」。

  這一個類型長大的孩子,可能依戀感十分的強烈,嚴重缺乏安全感。

  由此不難看出,朋友家的孩子和她很顯然屬於矛盾性的依戀關係。

  如果沒有依戀,孩子可能就會驚慌和恐懼,甚至精神萎縮,這種會影響孩子的未來愛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做了一個母愛剝奪實驗:

把一隻剛出生的猴子單獨關在一個籠子里,同時籠子里還有它的兩隻「假媽媽」,一個用金屬做的,能提供食物(乳汁),一個是用柔軟的布做的,但是不能提供食物。

實驗中發現,如果強迫小猴子做出一個選擇,它寧願選擇與布做的「媽媽」接觸,因為它柔軟、溫暖。而另外一個金屬「媽媽」,雖然能提供食物,但卻不能擁抱。

從實驗中哈洛發現,小猴子雖然被照顧的很好,但是,它極度膽小,沒有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較高。

  可見,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安全型依戀)有多重要。

如何去建立起安全型依戀呢?1高質量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陪孩子的時候,人在心不在,低著頭玩手機,或者是看電視,只要保證孩子不磕著碰著,或者在視線範圍之內,就覺得是陪伴孩子。

  其實,這樣的「空殼陪伴」毫無意義,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重視。

  比如,有的父母帶孩子出去玩,卻總發現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打別的小朋友,很多的時候,這就是孩子在尋求一種關注,只有當我製造一些「事端」,父母才會注意我,關心我。

2傾聽孩子的內心

  2歲之後,孩子進入了一個語言高峰期,他們會追著父母問一些問題,有的問題在父母看來,可能是非常無聊,於是,敷衍就成了一個常有的態度。

  有時,孩子會主動跟父母說起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父母們一定不要假裝去聽孩子說話,而是應該認真地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你在用心地聽。

  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他們也會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去和父母相處。

3接納和鼓勵

  在平日的生活里,如果孩子犯錯了,不要一味去指責,應該看到錯誤背後他們的無奈和無力,比如,他們弄撒了水杯,可能是因為口渴,但是,又不想麻煩父母,所以選擇自己去做,力量有限,所以弄撒了水。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是接納他們的錯誤,告訴他們很棒,願意自己去做事,接著才去和孩子解釋,有一些事情,如果他們做不到,可以請父母來幫忙。

  心理學上有一種叫「三明治效應」,就是把批評夾在鼓勵和支持中間,這樣去教育孩子,他們才更容易接受。

  只有被愛「喂」大的孩子,才會不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內心是富足的。

  孩子的成長是無法逆行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黃金期,讓孩子呈現出一個最好的狀態。


推薦閱讀: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
你的三分脾氣,毀了孩子的七分人生!
孩子學畫畫對成長有七大好處
小心各類光 傷了孩子眼
為什麼你的孩子沒教養?幾張圖告訴你

TAG:孩子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