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生養死葬
07-09
陳思遜王國維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縣,位於杭州灣口,風景秀麗,人傑地靈。海寧縣的鹽官鎮,在錢塘江北岸,這是觀潮的最好去處,故有「聞名天下海寧潮」之說。海寧縣內,有清代相國陳元龍的故宅,這兒的相國又稱閣老,所以稱作「陳閣老宅」。歷史上海寧陳家,在清代出過三個閣來、五個尚書、三十二位進士、一百零三名舉人,名震朝野。穿行在海寧的古樸小巷,常能發現一些名人的舊跡,從唐朝詩人顧況,宋代女詞人朱淑真,清朝詩人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到近代數學家李善蘭,軍事家蔣百里,戲劇家沙可夫,紅學家吳世昌,漫畫家米穀等等。海寧人徐志摩,是有名的新月派詩人。在石硤鎮的徐家舊宅,已很難尋覓詩人早年的足跡,但這裡仍記錄著詩人邀約胡適、陶行之等好友一同觀潮,以及款待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軼事。然而從海寧走出的名人中,則要數民國初年的王國維最為有名,他對我國歷史、文學、哲學以及考古學都有極其深刻的研究,是公認的國學大師,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故居坐落在鹽官鎮西門周家兜,曾是王青少年時代學習和生宿之處。庭院坐北朝南,系清代建築,磚木結構。現存三間平房、三間樓廂房,面積二百九十平方米。到這兒參觀你可以看到,房屋分為前後兩進。前堂有王國維的半身銅像一尊,頗顯威儀。跨入後廳,古色傢具分列兩旁,東西廂房有簡陋陳設。庭柱似乎佇立已久。略微陳舊。過後廳,左轉上樓,見睡房三間,窗戶向海,風習爽人。廳後有小花園,古井一口,水甚清冽。高牆青瓦,一碧藍天,幾株綠樹。似乎這樸實的民居宅院,也透露出這位大學者的「靜庵」品質。故居經修葺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陳列內容包括介紹王氏的故鄉、家世、生平;介紹王氏的學術成就,展出其各種著作和手稿;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王國維的有關論著等三部分。故居開放後,吸引了眾多遊人、學者前來參觀、瞻仰。他們來此攬勝,不僅因為這裡有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潮,更是因為鹽官小鎮出了個聞名於世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王國維的家族祖籍河南開封,史載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傳,遠祖王圭、王光祖、王稟、王荀四世,均以戰功顯赫,其中王稟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禦敵而壯烈犧牲,是一位勛績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稟之孫王沆隨高宗南渡,襲安化王爵,賜第鹽官,遂定居於此,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到王國維的父親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裔孫。海寧舊有的安化王祠,始建於明弘治年間嘉靖壬子年毀於火,後又重建,移於邑治之東,今舊祠已不復存在。王氏雖屬世代書香門第,終因數代無人做官而逐漸成為尋常百姓,但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歷來受到當地人民的敬仰。王國維對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補家譜忠壯公傳》。王國維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一八七七年十二月三日(清光緒三年丁丑十月二十九日)生於鹽官鎮雙仁巷,起時他的家是一個中產之家,也是一個富有文化修養的家庭。自出生到一八九九年隨父赴上海就讀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故鄉海寧度過的。四歲時母親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蘊玉的生活由叔祖母照顧;他的讀書生活則深受其父家教影響。王的父親名王乃譽,字與言,早年做茶漆生意。經商之餘,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尤於書法、畫理用力最勤,曾著有游目錄八卷、古錢考一卷及其它文稿。王國維自幼身體羸弱,沉靜好思。七歲時師從鄰塾潘紫貴、陳壽田兩先生,並在乃父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涉獵了傳統文化 的許多領域,還初步接觸到近代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維新思想,並由此而引發了他畢生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奮鬥意志。王國維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資,成專家之業的思想家、大學者」,雖然,他「離開我們已半個多世紀了,他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各種創作、考釋、校注、跋論、專文等,其中許多論斷,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證明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不易之論」,為中外學術界所敬仰。王國維學識博大精深,著述宏富,通日、英、法諸國文字,先後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殷周史、漢晉木簡、漢魏碑刻、漢唐史、敦煌文獻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圖書管理學、版本目錄學等多學科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王國維的著作有《觀堂集林》24卷、《觀堂別集》4卷、《靜安文集》1卷、《續集》 1卷,合其他學術著作,刊為《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共43種,104卷。其中包括詞學研究方面的著作:《清真先生遺事》1卷、《唐五代二十一家詞》20卷、《後村別調補遺》1卷。他造詣至深,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做出超越前人和時代的成績,王國維學術思想和成就,其影響極為深遠。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說有之學人」;郭沫若則說他「留給我們的是知識的產物,那好象一座崔巍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粲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有人將王國維學術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的轉折與變化。即以1907年為界,在此前主要是哲學研究,著力對西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尼採的介紹與研究。他將東西方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做悉心比較研究,從而獲得獨到的心得。如他在做《紅樓夢評論》中所用的觀點,大抵上是叔本華思想。在研究叔本華、尼采與康德同時,還將很大精力傾注於儒學、諸子乃至清儒思想的研究。王國維的第二個學術階段由哲學轉向文學和戲曲的研究。1907年他經羅振玉介紹得到學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榮祿的賞識,此後即任學部總務司行走,並任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這個時期大體延續了4年左右。早有《屈原文學之精神》,後有《人間詞話》及《宋元戲曲考》,為王的重要研究成果。1911年是王學術的最重要的分界線。此年為宣統三年,時35歲。他隨羅振玉全家遷往日本,滯日5年之久。從此後他的學問發生了重大轉折,學術歷程轉向第三變化期,將主要精力置於經史小學與歷史地理研究。尤在用甲骨文考證古史方面作出里程碑式的貢獻。1925年吳宓負責籌辦清華研究院,聘王為導師,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四大導師「教授的教授」。此後他的研究轉以西北地理及元史為主。可誰也沒有想到,正當他學術生涯達到顛峰之際,會於一九二七年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自沉棄世,這不僅令人萬分遺憾,也留下了一個「中國文化世紀之謎」。王國維投湖的經過大抵是這樣的:6月2日,王國維像往常一樣,吃完早飯便去了研究院。 到校後,他先記起自己忘了把學生們的成績冊帶到辦公室,於是就讓 研究院的工友去家中取。此後他遇到研究院辦公室秘書侯厚培,便與 侯聊起下學期招生安排的話題。臨別時,王向侯借了點錢,雇了一輛人力車,去離清華園不遠的頤和園。初夏時節,頤和園青山綠水,鬱鬱蔥蔥。不過臨 近中午,園內遊人稀少。王國維來到排雲殿西面的魚藻軒駐足許久, 抽完了最後一口煙,然後縱身跳入昆明湖。當時有一園工(又有說是 巡警)正距王國維投水處不遠,聽到落水聲後,急忙跑來解救,也不 過約一二分鐘的時間,可王國維卻已斷氣了。 一代國學大師就這樣悄然離去。 噩耗傳到清華園,是日晚九時許,校長、教務長、研究院諸教授、 助教及學生約三十餘人共乘兩輛汽車趕到頤和園,但此時園門已閉,守兵不允進入,經過再 三交涉梅貽琦和守衛處的烏處長入內探 視。次日,清華園教職員工、學生及王國維家屬眾多人又齊赴頤和園。 這時王國維的遺體仍停放在魚藻軒亭內,家人和驗屍官從王國維的衣 袋中尋出一封遺書,是王國維在死前 一天就寫下的,臨行前裝在自己的衣袋內。隨後,人們將王國維遺體 移送到園西北角門外舊內庭太監下處三間小屋中入殮。當天傍晚七時, 王國維的靈柩被送到清華園南部的剛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懷念】魯迅:王國維才可以算是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詩詞人物】王國欽 || 雲籠綠水雲猶綠,雨洗青山雨更青。
※咖啡王國的新秀,你喝過嗎?
※李嘉誠重整「地產王國」「規模」顯著提升
※王國信:為日本地震災區祈福不應有問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