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對路了,學英語其實是件簡單的事
07-09
女兒7歲開始學英語,剛上一年級(3月出生,3月上學,所以,她是7歲整上的一年下),16歲托福考試637分。整個學英語的過程,除了剛開始走了一小段彎路外,之後的學習輕鬆順利,並沒有像論壇里部分家長那樣,費很多心事和精力。後來考上清華,沒有去,直接去了美國。 一直琢磨著讓孩子學英語,目的不是要應試,主要覺得英語其實是個交流工具,能夠用它來交流,也就ok了。 到孩子快上小學的時候,我和老婆一商量,那就開始讓她學吧。但真正開始找地方學的時候,還真傻了眼。93年,不像現在英語培訓班很多。打聽了下,市裡沒有太合適可以學的地方,只有院里有個叫諸葛的初中老師在辦班,她是鞍山師專英語專業畢業的,我老婆小時候的玩伴,我同學的老婆(有點複雜哈)。雖然當時不太贊同她的教學模式(講語法,記單詞),但沒得選擇呀。問過當時英語教研室主任(老婆同學的父親,這個同學的丈夫又是我同學,更複雜了哈),他是看著諸葛長大的,說諸葛的發音還不錯,就這樣,我老婆帶頭為孩子組了一個班,就這樣開始學習了。 我的初中是在仙桃彭場下面的一個現在稱作鄉的中學度過的,趕上了一點點72年教育回潮,之後記得有個河南馬振扶中學的女學生寫了一首打油詩:我是中國人,何必學英文,不懂ABC,照樣幹革命。之後,跳井自殺了。於是我們的英語課被取消了。 再後來到彭場中學讀了一年的高中,記得英語老師是武漢人,名字不記得了,語文老師是後來在武大,中南政法比較有名的漆多俊,因為當時在搞文化大革命,根本就沒有好好學英語,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再之後到了洪湖,76年入伍當了海軍,78年到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學習。 4年中,記憶深刻的是,在我們的要求下,安排了80小時的英語課,學的是當時的大連海運學院編的「科技英語」。可以想像,畢業後,基本沒有英語基礎。 再後來,我被派到二支隊163艦(當時的艦長就是現在的海軍司令吳勝利)見習雷聲部門長(營職部門),一年時間我將新概念英語翻到(叫學習可能不貼切)第四冊的十多課,後來我得到配套的磁帶,結果第一冊的第一課就聽不懂。 帶著反思,我去請教了上面提到的那個英語教研室主任(他是鄂西人,教會學校畢業的,後來參加國民黨海軍到英國接艦)。他批評了當時的英語教育的問題(現在仍然存在),並教我錄製美國之音,聽這個錄音,並將聽到的寫下來。可惜因為太忙,只堅持了很短一段時間,但告訴了我,學英語要從聽入手這個道理。後來我知道,同一個時間,在南京解放軍通信學院,有個副院長叫鍾道隆的,也在做這項工作,他聽壞了9個錄音機,並寫了」逆向學習法「一書推廣。據說,還因此有了復讀機的靈感,復讀機就是他的學生做出來的。 95年我從國外做訪問學者回國,發現孩子並不喜歡學英語,有時甚至為此而痛哭,我認識到,再這樣下去,她可能一輩子恨學英語。幸運的是,剛好這時,發現了一家剛剛登陸大連的以外教為主的英語培訓機構,沒有任何的猶豫,就將她送過去了。之後,大概是她讀4年級時,開始給她放磁帶,教材的名字叫」歡樂美語「,10盤帶子,一直聽到她初中畢業。另一個我們為她學英語做的事,就是在她初中學校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每次考試之前,便幫助她複習一下要考的內容,保證她的成績在前列,英語的自信得到了保證。 完成了英語語言的基本積累後,上了高中,她便從眾多的英語好手中突圍出來。典型的例子是,高一上學期結束時,學校安排部分同學(幾百人)做了一張托福卷,她的成績是617,記得第二名是597,其他的大部分分布在300-400分之間。這個分數是真實的,沒有做任何準備的。 也許朋友們會問,就這麼簡單呀?什麼也沒有啊?其實,我覺得所隱含的內容還是蠻豐富的。 首先,回答了,孩子多大學英語好。 我的孩子是7歲開始學的,雖然很成功,但如果更早點也許會更好。注意到,凡是英語的應試成績又好,還可以將英語作為工具用的孩子,大部分開始學的比較早。典型的是論壇版主陌上的公子,幾乎出生就開始學了,論壇版主摸金校尉的公主,以及曾在,或者還在我校學習的二中初三的學生嚴祚宇,外校初二學生劉紫薇,外校初一學生舒方霖等。 到底孩子多大開始學英語好呢?我不想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老實說,我也說不清楚,只從生活經驗來探討。如果讓你和你的孩子同時在比如廣東的白話區待幾個月,一般的結果是,你孩子的白話水平一定比你高。所以,結論是,孩子越小,對語言的分辨能力越強,其輸入越有效。 其次,要解決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問題。 孩子是為興趣而學的,絕不是為什麼目的去學的,像我前面提到的,聽完了,寫出來的,枯燥無味的辦法,顯然不適合孩子們學習。還要注意到,在培養孩子們英語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應保證有效的學習。 第三,聽說先行,培養語感,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從論壇摸金校尉的帖子里知道,她的公主在成長的各個階段聽了大量的英語資料,我的女兒在初中之前聽完了歡樂美語,剛才提到的劉紫薇已經聽完了走遍美國等等,只有通過大量的聽,學習者才能夠從剛開始腦子裡英文到中文,中文到英文,或者中文到英文,英文到中文的不斷轉換,慢慢過渡到少轉換,直至不轉換的輸出。這個過程便是英語語感以及英文思維形成的過程。 第四,即使方法對路了,英語學習仍然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版主陌上的公子已經學習英語至少10年,顯然還要繼續學習。 第五,聽說先行的孩子,只要開始的足夠早,應試成績一定優秀。 前面提到的論壇里的兩個孩子,以及那三個在二中,外校不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應試成績都很優秀,而且,非常的穩定。 第六,培訓學校的外教也非常的重要。 為什麼?孩子在家大量的聽了以後,會如火山爆發般形成輸出,通過外教,形成輸入,輸出的閉環。 第七,不要迷信外教,但不可無視外教的重要性 注意到,我的女兒初始學習就沒有外教,那是歪打正著,陌上的公子開始也是他們自己教的,後來才到有外教的學校,包括我們學校,而且,現在還在我們學校學習。基於此,我們的初始級別是沒有外教的。有人說,現在武漢的外教良莠不齊,這個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比如,我昨天注意到有報道說亞貿有培訓學校的外教老師打學生。這就需要家長去甄別了。 第八,除了語感的培養,以及英語思維習慣的養成外,英美文化的熏陶尤其重要。 是的,英文的材料本身包含著英美文化的部分,但這個是死得,需要人來傳達給學生,這時,一個認真負責的,具有教學資質的,英語為母語的外教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還應補充第九條,一本有序的教材也還是蠻重要的。 我一貫不主張唯教材論,一般正規出版社出版的,都可以用來作為教材,但仍然需要考慮這個教材是否符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生理特點等的問題,也還要考慮這個教材是否有序,也就是能否讓孩子從零基礎(或者可以方便的從該序列教材的某個節點進入)沿著這個教材的序列學到直至基本掌握這種語言。 談到關於孩子多大開始學英語好的問題,我注意到版主陌上不止一次的呼籲,越早越好,我是贊同的。但仍然有人說晚點學也沒有關係。其實,學外語,沒有開始年齡的限制,比如,我曾提到過的鐘道隆先生,他是從49歲開始學英語的,學的也很成功。但注意到,除了他採用了正確的學習方式外,當時他的學習是廢寢忘食的(可以在網上查到他的資料),一般人很難做到。這裡,我們談的是孩子學英語,我們希望他們學英語就像學中文那麼簡單,在中文環境條件下,早就是必須的了(前提是方法要對)。舉例來說,我女兒高中二年級曾到澳洲交流一段時間,附件 letter.pdf (345.55 KB, 下載次數: 267) 是當時她住的家庭家長給我和她媽的信。從信中,你可以看出當時在澳洲的語言表現。 簡單的說,這個方法就是:孩子學英語要早,並持續的培養孩子學英語的興趣,大量的聽,培養語感,並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做長期積累準備,應試的學習方式要避免。 無獨有偶,記得上個月我們開會時,水果湖校區的主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我們水果湖校區有個叫趙展樂的C6學生(,小學高年級,本學期讀C7),上學期有段遊學澳洲的經歷。每次有什麼要與澳洲方交流,同去的(也在外面學英語)都會請他出來,他媽媽很高興的對我們工作人員講了這段故事。本不想在這裡做廣告,但我必須有相應的數據和例子支撐我的觀點。 注意到,兩個在澳洲的例子,說明同一個問題,他們可以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比較通暢的交流,而他們的同伴要麼不敢,要麼交流起來有障礙。但也有不同(他們學習的方法基本相同的),我的女兒除可以進行基本的需求交流外,基本可以做比較深入的思想交流,還可以為她的同學在野生動物園做翻譯。而趙展樂則還只是停留在需求的交流。她媽媽講了這麼個細節,有幾個同伴和他住一個家庭,每次同伴有需求,都是要他去和澳洲家長溝通。區別出現的原因是,當時,我的女兒已經學習英語10年余,而趙展樂也就學習3-4年,他還沒有完成足夠的積累,但與他的同伴比較,已經看出兩種學習方法優劣之端倪。 我的女兒在去澳洲遊學之前,參加過兩次托福考試,第一次是學校組織的,另一次是在學校組織考試半年以後的真實考試。第一次考試是學校拿來「壓尾巴」的(她們學校是大連幾所重點高中之一),每年都這麼做,顯然不會讓學生做任何的準備,學生根本就不了解托福與托福卷,所以,這次所有學生的成績都是完全真實的英語能力的體現。而半年後得第二次真實的托福考試,她也只是在暑假做了幾張托福卷子,並沒有做更多的準備,也沒有到哪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637也是她真實水平的體現。 如果說,托福的高分體現了她真實的水平,那也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澳洲遊學的那十幾天才是對她英語能力的實戰檢驗。可以看出,與她的同學比較,檢驗的結果是優秀的。 我在論壇潛水多年,也讀了不少關於學英語的帖子,收穫頗豐。但對一些模糊的觀點與誘導,還是想做一些分析。比如,有的人說,你學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是想出國還是對付國內的應試?於是說,出國的應該怎麼學,搞應試的應該怎麼學。難道出國的人不需要應試嗎?請問,托福,雅思是為誰準備的?不可否認,中國學生學英語,應試是必須面對的,無論你是否想出國,但與英語應該怎麼學真的扯不上關係。除了公立學校的應試學習,我的女兒再沒有「沖」過,或者為特定的考試準備過,但應試成績特別優秀。論壇中兩位版主的孩子也沒有在外搞過應試的培訓,應試成績差了嗎?還有,我前面提到的二中和外校的三位同學以及無數在我校學習的同學們,應試成績在各自學校都是特別優秀的。這說明,無論你是在哪個時間空間,地域範圍,只要你的學習方法符合語言的學習規律,應試成績就一定出眾,與是否出國沒有任何關係。 不知道孩子有多大,學英語時間有多長? 在語言的初始學習階段,沒有必要,也不需要去檢驗。以母語(中文)學習為例,小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你怎麼以書面考試的形式檢驗他?真正對他們的檢驗(考試),一般是孩子上了小學才開始的。英語對我們的孩子是第二語言,也就是說,雖然孩子年齡蠻大了,但他的英語水平可能還處於母語為英語孩子呀呀學語階段,如果你要檢驗,一切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小學的外教班,形式很好,但有其局限性。一般一個班至少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吧,一節課多長時間?40分鐘,均分到每個孩子頭上,不到一分鐘,你說這個課怎麼講,還是灌輸式的吧?學習的效果當然就要大打折扣了。 當然,僅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在孩子回家後,利用早晚的時間(我過去是利用早上時間)讓孩子聽英語磁帶,我稱這個為「回歸搖籃」或者「每天半個小時到美國(美音)或者英國(英音)」,幫助孩子培養語感。 這就牽扯出另外一個話題,孩子是否應該自己教?我並不反對自己教自己孩子,我所不認同的是,有家長說,孩子送出去學了,還要我們在家裡搞,所以還不如自己教。我想問持這種觀點的家長,你將孩子送小學了,就再也不過問孩子的學習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結果你的孩子並沒有被你領回家自己教。所以,是否自己教自己的孩子,是根據你自己的情況確定的,與你是否應協助孩子學習無關。 反過來,哪些在家裡協助學習工作做的越好的,孩子學習的進步也就越大,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孩子,家長無一不做了相應的工作。 剛才有家長問,用來聽的什麼教材好?我的建議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標準語速的,連續劇形式的,符合你孩子年齡階段的(或者英語水平的),無論英音,還是美音,都可以用來作為聽力教材。材料要反覆聽,聽到能與磁帶同步說為止。講一個在我校學習孩子的家長講給我聽的故事,說,孩子3-4歲的時候,無意中得到一盤幼兒園用教材的磁帶,她便在孩子玩耍的時候放,半年時間孩子沒有什麼反應。之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停下玩耍,扭頭問wash your hand是什麼意思? 這裡需要說明一個現象,不能在孩子小的時候,或者英語級別低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又蹦又跳,以此引起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將教學的內容與遊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孩子稍大點,就開始灌輸,高壓,讓孩子大量背單詞,而不去練習這些單詞是怎麼用的,學習語法,試圖讓孩子們變成語法家,不是讓他們在實際語言背景下如何組織正確的句子結構。時間一長,他們會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正確的辦法是:如何讓孩子長久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以及讓孩子們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關於興趣培養和保持的問題,我這裡強調的是培養並持久保持,因為學英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試的學習方式為什麼為出問題,就是不能讓孩童學習者持久保持興趣。給出一個例子,自從05年來武漢後,我就一直在跟蹤二個分別姓李和姓劉的男孩(現在他們讀初三)。引起我興趣的是孩子的媽媽當時找到我,要我給打折,陳述的原因是他們在比賽中得過獎。我當時剛剛離開軍隊,說話可能不是很婉轉,基本意思是,孩子還剛剛學習這門語言,基本還處於母語國家孩子搖籃水平,這種比賽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當然也就沒有同意打折。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他們走了,繼續他們的應試培訓。這事也就過去了,巧的是,三年下的時候,他們班有對雙胞胎兄弟在試聽了很多學校展示課後,選擇了我們學校(後來家長告訴我,孩子父親說,沒有興趣,孩子肯定學不好)。後來再和雙胞胎家長聊天的時候,知道上面提到的劉,李姓同學與雙胞胎同班,說劉,李姓同學如何能大段的背英語,一直到6年級,學校的考試分數他們都在前面。上初中後,劉姓同學到了十一中,而李姓同學和雙胞胎上了二中。二中是一張卷子,還可以繼續比較。初一,李姓同學的考試成績大多數時候高於雙胞胎,但到了初二,情況發生了變化,尤其從初二下學期起,李姓同學的成績就再也沒有高過雙胞胎。為什麼呀?李姓同學對英語學習再也不感興趣了。 家長著急也是讓孩子失去學英語興趣的原因之一。這就像明明你孩子只能上一年級,你確偏偏要他上二年級,心理,生理,知識水平都達不到,他不厭學才怪呢?有家長說,我在家裡補,尤其有的可能說,我是老師,這個一年級學習的內容很簡單。但事實是效果並不好,孩子跟不上,厭學了。談一個典型的例子,水果湖有個孩子,當初我們給他測試的級別是C1,家長堅持要讓上C2,孩子媽媽說她是大學英語老師,可以幫助補,但結果是,孩子在慢慢失去興趣,到C4不得不停下來。本學期不得不再讀一個C4。學習一個單詞,及語法結構,不僅是講過了,學過了就算完了,而是要設計操練的環節,通過該操練讓學習者在今後的生活中能不假思索的自如運用。媽媽與孩子,很難模擬出老師與一群年齡相當,水平相近孩子的學習環境與氛圍。 孩子學英語,家長著急的表現形式通常有兩種,1 不急--著急(特急,哪些想考外校的家長)-急了也沒有用;2 急--更急--急了也沒有用。有第一種著急的表現形式的家長的思維活動是這樣的,著什麼急呀,等孩子到小學高年級再說,我們讀書的時候還是初中才開始學的呢,不是也照樣考上大學了嗎?又不準備出國(我前面提到的,似乎出國不考英語),可一旦開始學了,就著急上火,恨不得一夜之間成為英語高手,還有哪些想讓孩子上外校的家長,也不很客觀的衡量自己孩子的程度,貿然的「沖,沖,沖」,等到了初中,孩子們完全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這個時候孩子們的自我意思已經覺醒,他不喜歡了,家長毫無辦法,是不是急了也沒有用啊。寫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為什麼早稻不如晚稻好吃,南方米不如北方米好吃的事實。晚稻較早稻生長期長啊,南北比較,北方稻子的生長期也長。曾經有報道說(沒有考證)某洋快餐企業提供給食客的雞是,不見太陽,不長毛,僅由燈光照射,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就長成可以提供給食客的大雞,這樣的雞自然不好吃,為什麼呀?違背了自然規律。中國人學中文(母語)尚且需要時間的積累,何況英語(第二語言)呢。 第二種情況是,雖然學的早,但一開始就急三火四的,又是要大段的背,又是要求會寫,就是不強調聽,到了高年級,因為要上好的初中,就更急,結果到了初中的某個階段成績開始不升反降,家長急了也沒有用。我上面提到的那個李同學,就是典型的這個方面的例子。 討論一下母語為英文的孩子與母語為中文孩子英語能力的對應關係,或許我們會受到一點啟發。如果一個中國孩子英語學的比較早,而學習方法又對路,比如版主陌上的孩子喻言,假設他2歲時的英語水平對應母語為英語的1歲孩子的水平,3歲對應1.5歲,10歲對應5歲,12歲對應7歲。那麼,一個從7歲開始學,且學習方式相同的孩子,到12歲時,也許只能對應3歲的孩子。這就是在進行兩組孩子的英語水平比較時,因為時間空間的存在而形成的差異。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二中初三的嚴祚宇,以及那對雙胞胎兄弟,嚴至少比雙胞胎早三年開始學習,結果每次考試都有差距。比如這次江岸區的凋考,104對95和94。收集他們2年來學校考試的卷面成績,你會發現,這個差距在一個數學意義上的德爾塔區間振蕩。了解和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你就不會在指導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犯下錯誤。 這個差距是否會在某個節點消除,答案是肯定的。說中文的孩子,一般情況是,3歲和1歲比較,中文的水平,差異是明顯的。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這個差異會減小,直到某一天,比如一個18歲,而另一個20歲時,兩孩子的語言水平相當。 也只能供你參考。是否要背單詞,這要看孩子多大。一般來講,大一點的孩子,比如7歲,可以考慮背單詞了,但切忌貪多嚼不爛。要背的單詞一定是之前經過在句子中大量訓練過的,不能太多,3-5個足矣。時間一長,孩子們可用的辭彙就多了。 再回到是否可以自己教的問題上來。我是主張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但自己教,有幾個條件必須具備。1 是否有足夠的耐心;2 是否有足夠的時間;3 是否有教授的能力(包括足夠好的英語能力,以及不是作為父母,而更多是教師角色);4 是否有一個好的,比較適合你孩子的教學計劃;5 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6 是否有一套合適的教材。 讓我們來看看版主陌上當時的情況,從他在論壇的帖子中我們讀出,他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父親,自己學英語也有很多心得,而且當時有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的媽媽是幼兒教師,而且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英語教師,通過苦心收集,找到在當時可以找到的比較適合孩子的教材,培養計劃也合理。這些均符合上述6條,所以,對喻言的英語啟蒙成功了。 得知該貼被社區置頂,很是激動,說明過去對女兒英語學習的指導,以及這幾年在武漢負責英語學校運作所獲得的經驗對大家是有參考價值的。誠如我之前談到的,孩子們的時間是不可逆轉的,而我又看到太多的孩子在英語學習上走了彎路,家長卻不知所措,因幫不上忙,心疼不已。版主陌上在最近的帖子中談到,因為家長認識的差異,導致所選擇的英語學習的辦法異同,結果就會不同。不可否認,成功的學會英語,肯定不止一種方法。但研究母語的學習過程,你會發現,第二語言的學習也是有章可循的,尤其是孩童學英語,興趣是我們要強調的。母語的環境是自然給予的,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則不同,要我們去創造。是否為孩子們創造這個環境,以及創造環境的好壞,都會導致學習過程的差異。我們的目的是試圖尋找到讓孩童們能夠輕鬆,自如的學會英語的辦法,就像母語一樣,只要先天不失聰,到點就會說話。要摒棄那種枯燥,乏味的,連成人都感到難以堅持的英語學習方式。如果能夠經過這個帖子與各位家長的談論,我們能在孩童學習英語的方式,方法上達成共識,則我們就能避免孩童們學英語不走,或者少走彎路。 昨天上午在硚口校區,碰到一位硚口校區學生的媽媽,談到了關於寫的問題。她說,今年3月來阿斯頓學習之前,根據原來培訓學校的要求,她和孩子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寫上,似乎會蠻多單詞,但實際運用這些單詞的能力較差。從3月份到現在大半年,同樣在培訓學校的影響下,現在精力大量放在聽上,雖然不會寫,但聽,說能力上了一個大的台階。事實上,她的孩子雖然已讀三年級,在我們學校也已讀到C4上,但實際英語水平也就與英語為母語的3-4歲孩子相當。就母語而言,無論是中文還是英語,或者其它語言,3-4歲階段的孩子主要精力還是完善聽和說,基本沒有開始寫的訓練。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不會讓孩子在不應該做的時候做某件事。 如是說,我過去的辦法是,一方面送孩子到當時的大連阿斯頓英語學校,另一方面每天早上至少半個小時聽英語磁帶。因為大量的聽了,她就有說的慾望,每次上課(儘管每周只有一次課),她都非常活躍,這是一個說的途徑。另外一個是,同樣的內容聽的多了,她就會不自覺地跟著磁帶同步的說。這是比乾巴巴的背更好的辦法。 無論是自己教,還是送培訓學校,必須有一個系統的學習計劃,包括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舉例說,我們按學生(6歲半或者7歲以上,年齡更小的是另外一個系統)的水平從無基礎到流利的英語分成了14個級別,16本書與之相對應(第三級與第四級均分為上下冊)前9個級別按設計完成從一般現在時,到虛擬語氣的所有英語語法形式(嚴格的說,將語法作為教學點是從第二個級別開始的,第一個級別,只教日常用語,並不對某個語法做專門的訓練),之後的5個級別主要訓練學生:1 少犯錯誤(正確的組織語法結構,正確的使用所學單詞);2 大量的增加辭彙量;3 增強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理論上說,如果學生能用8年時間完成所有14級別,家長又能較好的配合,則無論什麼樣的考試,都可以拿高分,聽說自不用說。教學也以我們為例,圍繞教學內容,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遊戲,讓遊戲為教學服務。年齡越小,肢體動作的遊戲越多,反之,肢體運動的遊戲越少,讓孩子們動腦的遊戲越多。總之,要讓孩子們在整個上課期間保持足夠的興趣。上課的形式是第一個級別全中教上課,第二到第六個級別,一個小時的中教一個小時的外教,從第七個級別開始,全外教上課,但直到第九個級別,都會配一個中教作為外教的助教協助外教上課。 一套系列的教材非常重要,它能讓孩童學習者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區間內,以符合他們生理與心理特點的方式,完成英語語法的學習。在家長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有一種模糊的認識,認為凡是外教授課的,則是不會講語法的。這種模糊是由中文的「講」映射出來的,一般的理解就是,中國教師用中文解釋句子結構的組成,也會作一些分析,顯然這是傳統的英語(應試)教學模式。學習同樣的句子結構,外教會在一個情境中,讓孩子們去體驗這個語法結構的用法,並通過反覆的練習,熏陶並融入她所攜帶的文化。可以看出,前者,認為句子結構僅是一種形式,後者,認為句子結構除是一種形式外,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於是,差異便出現了。前者,學習者可能會得到高分,但即便是得高分者也不能很好的運用她,大多數的家長應該屬此類型。後者,在考試中得高分的同時,對英語的應用能力會不斷提升。這方面的例子,大家就可以舉出很多。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部分家長,孩子小低階段,還能夠選擇聽說先行的模式學習,一旦到了小高,就選擇應試的學習模式,另外一部分家長,一開始就選擇的是應試的教學模式。理由是,在中國學英語,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考試服務。對這個問題,我在前面的帖子中已經作了比較清晰的闡述,那就是:採用應試學習模式的學習者,考試不一定得高分,而採用聽說優先的學習者,考試一定會得高分。我這裡所說的是一般規律,並不排除有特例。很多人都以考上外校來衡量學生的英語水平,如果是這樣,那在我們學校學習的,每年都有考上外校的,他們並沒有為考外校而「沖,沖,沖」。 直到現在我沒有提到某本特定的教材,原因很簡單,我不是唯教材論者。但有一本教材我不得不提,那就是新概念。因為這本教材的影響力太大,我一直不敢在公開場合評論她。所以,關於我對這本教材的觀點,歡迎大家拍磚。 從我開始推薦這本教材給女兒學習遭到拒絕起,我就在思考,她適合孩童學習嗎?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尤其是這幾年專職從事英語教學管理後,認為,她不適合孩童們學習。理由很簡單,語法學習的進度太快,第一本書就接觸到幾乎英語的所有語法。雖然以後各冊的各個單元在不斷重複,但孩童們在第一次接觸時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某種語法現象,有的甚至與他們的心理與生理年齡不相符合。曾經有一位孩子學新概念的家長跟我講,老師翻來覆去的解釋某種語法現象,孩子就是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 我們所討論的輕鬆的英語學習模式,是指在母語為中文的環境下,構建與母語為英語學習環境儘可能相似的英語學習平台,即通過一套系列的,語法脈絡清晰的教材,合適的教學模式,完成英語語法的學習,同時,在家裡部分的模擬英語語言環境,不是走捷徑。但在浮躁的大背景下,還是有人急躁冒進。工作中,見到過不少這樣的家長,我們給孩子測試定級後,家長一看教材就說,這個教材的內容孩子都學過了,讓孩子上高一個級別吧。學過了,不等於會用了。而應試的學習模式,往往會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學了很多語法,但從不重視聽說的訓練,結果是學過了,不會用。 學英語,浮躁,急功近利是魔鬼,聽力訓練也要避而遠之。有的家長一聽說,聽很重要,馬上找來很多聽力資料,恨不得一天就將這些材料聽完,結果,不斷沒有收穫,可能還會讓孩子失去對聽的興趣。正確的辦法是,一盤磁帶要反覆聽,聽到孩子能夠不自覺的同步說為止,即使個別地方意思不清楚,但仍能將句子完整複述。用作日常聽力訓練的材料,最好聽之前不要給孩子看文字材料。 比如,當時我女兒聽的材料是10盤磁帶,用了6年聽完,每天早上半小時,6年從未間斷。為聽說讀寫的全面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的三年,她聽了大量的英文歌曲。這個信息是我在她離開家後,整理她的書櫃才完全知曉的。 孩童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般會接觸到三種英語材料。1 學校學習的教材;2 培訓學校(如果你送出去的話)使用的教材;3 家長為學生選擇的作為模擬英文環境使用的聽力材料。 學校使用的教材不屬於我推薦的範圍。培訓學校,如果你送孩子去的話,建議你選擇具備一套完整,且成系列教材的機構,為什麼?我在前面曾論述過。剩下的就是怎麼選擇為模擬英語環境而使用的聽力材料了。這個材料的選擇其實很簡單,我提供選擇的原則供你參考。1 正規出版社出版的;2 標準語速的美音或者英音(英美人編寫並錄製的);3 連續劇形式的;4 難度略高於孩子水平的。 不好意思,過國慶節放假了,今天才看到你的問題。 你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英語初學者,最忌諱的就是接觸的內容太多,而不能消化。所以,我對初學者的建議是:反覆的聽所用教材的聽力材料。 我們這個樂園3的聽力材料和視覺材料都很好,內容也很豐富,值得反覆聽和看。 初學者,如果以簡單的句子學習為主,一般是不會搞混的。而且,根據我的經驗,母語一般不會和第二語言搞混,倒是第二語言容易和第三語言搞混。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有一幫人學義大利語,學的過程中就經常冒出英語來,給義大利語老師氣的,以為我們是故意的,其實不是的。後來閑聊的時,談起這個事,一個美國外教聊了他的經驗。西班牙語是他的第二語言,後來來中國學中文,他就說他的母語英語沒有干擾,而西班牙語總是干擾中文。 聽可以利用早上的時間聽。 今天在水果湖校區,與我校一C4的學生家長聊起英語學習,聊了很多,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問題是:我什麼時候讓孩子學新概念比較好?於是我問她,為什麼要學新概念呢?結果她沒有給我一個很滿意的回答。像這位家長一樣。很多人因此而讓孩子的學習走了彎路。9月初,曾遇到一個非常認真的家長,除了孩子要試聽以外,她自己本人一定要進班聽課。同事介紹她到我們學校來的,同事的朋友的孩子在我們學校硚口校區學的家長很滿意,這種情況,一般是直接將孩子送過來就行了。從交談中,了解到,她女兒讀六年級,學英語也4年多了,先是在某個培訓機構學,大概2年後,跟著老師出來學,最好好像學的是新概念,而且,據說,她每次都跟著在班上聽課。可是我們給測試的結果是C3。六年級的孩子,,而且已經學習4年,如果在我校,至少應該學到c7,也就是內容完全覆蓋初中的教學內容。這個家長看了我們c4,甚至c5的教材後,覺得c4的內容都學了,可是她不會用啊。我們在辦學的過程中,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為什麼學過了,只是是曾相識?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定量聽的訓練,背了辭彙,會寫了,會讀了,但怎麼用卻缺乏足夠的訓練。 普遍的現象是,孩子剛剛學英語,家長就著急要孩子背單詞。不可否認,單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元,但當學習者沒有全面的句子結構概念之前,背過多的單詞是沒有用的。不會用,也不知道怎麼用之前而背太多的單詞,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也沒有實際意義。時間一長,他們就會厭煩英語的學習。正確的辦法是,學過的要能很好的用起來,能夠遣詞造句。而大量的背單詞應放到已經學完所有語法(應考慮在幾年的時間內,而不是突擊在很短時間內學完,還要考慮每一種句子結構都經過了聽說的訓練),而且已經有相當的辭彙量之後。 昨天晚上看中網比賽特松加對伯蒂奇,主持人在聊他們兩個人的特點時,說到是文化讓他們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一般認為法國浪漫的文化使得特松加比賽場上張揚,具有強烈的個性,在比分超前時,喜歡並善於表演;而伯蒂奇則一板一眼,不具備創造性,與捷克的文化背景有關。 寫到這裡,回想起幾年前在美國的一段經歷,與對美國文化看似了解,其實不深入有關。事情是這樣的,為了方便,我租了輛汽車出行。一天晚上8點多鐘回家,轉了幾圈沒有找到車位,於是,要老婆孩子下車先回去,我繼續去找。突然看到一個車位,暗自高興,很熟練的將車停入車位,對自己在老美地盤如此熟練的停車技術很是滿意,高高興興回家了,關於停車技術,還對老婆孩子吹噓了一番。 第二天,取車時,傻了眼,車沒有了,車位上停的是別人的車,再仔細觀察,此車位旁豎著一塊牌子,上寫:殘疾人車位,停車將被拖走。上網查吧,打了好幾個電話,才找到車被拖走後停放的位置,花了100美金,才將車取回來。當時是700多塊人民幣呀,這一個晚上的停車費也太貴了喲。 不要小看這件事,其實,他也是我們對美國文化不甚了解而造成的。我在想,美國人一般不會犯這樣的錯誤。而且,取車時,女兒對管理人員說:我爸爸初到美國,對美國情況不是太清楚,能不能不罰款,或者少罰款。他們才不管呢,一分也不少,中美文化的差異可見一斑。 所以,學英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甚至比語法更重要。 事實是,多數的孩子沒有條件去英美親身感受英美文化,怎麼辦?在國內,只要認識到,辦法還是有的。途徑是1 通過英文(包括視聽)教材;2 與英美人長期的接觸。對教材,不要貪多,要精學,並細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記得二十多年前,鍾道隆對當時的碩士,博士說過一句話,你們的英語能力上不去,是因為你們連初中英語課本都沒有學透,基礎不牢。現在看來,缺乏足夠的聽說訓練,一味追求語法與單詞量,趕進度,缺乏對英美文化的細嚼慢咽,必然導致英語學習難上一個高度。與英美人接觸,熏陶西方文化,這也是急不得的事。 在實際的工作中,碰到很多的家長,孩子剛剛開始學英語,或者學的時間並不長,就去追求考試得高分,這是不太現實的。不可否認,中國孩子學英語,無論是否出國,最終所要的結果就是考試得高分。為什麼說,前者是不現實,而後者的目的是可以達到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比如一個4年級的孩子,目前在我校C4班學習或者相當於我校C4的初始水平(學過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過去時,以及比較級等,並能較好的運用),也就相當於英語為母語國家1.5到2歲的孩子。這麼大的孩子,並不能很好的運用語言,你要他們去考試有意義嗎?基於這個原因,在我孩子初學英語的階段,對她的考試是否得高分,並不十分在意。孩子學英語,家長的心態要平和,只要讓孩子保持足夠量的聽,有合適說的渠道,學好英語是必然的事。如果你確實很在意這個考試的分數,我建議你在每次孩子考試之間,花很少的時間幫他複習所要考試的內容,一定能獲得家長滿意的分數。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帖子里談到的讓孩子聽磁帶,是通過放英語磁帶,部分的模擬英語環境。我將這種做法叫:「每天半個小時到美國(美音)或者英國(英音)」,也叫「回歸搖籃」。我們的孩子的生理年齡雖然比較大了,但英語的語言能力還只相當於英美國家搖籃的孩子。 只要孩子暴露在這個英語環境中就行,至於他做什麼,是沒有關係的。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他聽了嗎?回答是肯定的,聽了。但要起作用,要有一定時間的積累。先天失聰的孩子,不會說話,為什麼呀?因為他聽不到。反過來,所有聽的到的孩子,某一天都會開始說話。什麼樣的語言環境說什麼話,同一種語言,不同的地域,還會有口音之區別。 前面我談到,一般英語不會與中文混淆,前提是中文已經成為我們的母語。對一個剛剛牙牙學語的孩子,中文其實還不能稱其為母語,這個時候你要是不小心,就有可能混淆,甚至造成混亂。記得10多年前,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個報告,說孩子出生不久,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達成協議,發揮我們的語言優勢,讓孩子開始語言啟蒙就接觸多國語言。原來這一家人分別會英,法,德,意,日,加上中文,六種語言,六種語言齊上陣,後來孩子上幼兒園後,語言亂了,別人都不知道他說的什麼,最後,他乾脆就不說話了。當然,如果孩子以母語的學習為主,英語的學習為輔,應該不會有問題。陌上的孩子就是這麼學的,很成功的。 關於要不要跟著外教學英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看法不一定就是真理,或者有道理。道理是唯一,或者相對更合理的。這樣看來,我認為應該跟著外教學,而且,我過去也是這樣做的,孩子很成功,在武漢辦學幾年,我的多數學生也是很成功的。 我所說的外教應該具備如下幾條: 1 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無論他是白人,或者有色人種; 2 4年大學畢業,或者說他已獲得Degree; 3 持有教師資格證(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向說其他語言的人講授英語) 或者(TEFL=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英語外語教學); 4 具有教學經驗,或者在其上課前能獲得關於所上教材的足夠培訓,並在以後的上課過程中不斷有教學研討; 5 在一個有合理監督機制的環境中工作。 不符合以上條件的都不能稱作外教,而僅僅稱作外國人。就像不是所有的中國人不能稱作教師一樣。 跟外教學什麼?很多人說是發音,即使是50年前沒有合適的試聽資料時,這個回答也只是部分正確。正確的回答應該是在跟外教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熏陶西方文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發音也會改善。 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英語能力在那個階段。但總體來說,剛剛英語啟蒙的孩子,只要將課文聽爛熟就可以了,不需要到處找資料。在之後,可以聽經典的動畫片如貓和老鼠的錄音資料等。水平再高一點,如已經學過了,一般現在時,將來時,一般過去時,現在完成時,以及比較級等,並且有與這個相適應的聽說能力,就可以考慮聽「走遍美國」的錄音資料了。要真真切切是聽會的,切忌,不要貪多。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28種方法緩解腰部疼痛
※抑鬱症治療怎麼確定用什麼方法?
※【怎樣讓男友越來越愛你的方法?8個教女生談戀愛的技巧】-
※響螺片的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