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別陷入「標準」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愛玩、愛笑的孩子,
免疫力、智力更好,居然有科學依據!
-科學家庭育兒 2017.5.22 -
無論是之前扎心版的《小蝌蚪找媽媽外傳》,還是近期引發全民深思的「8個月大寶寶太安靜太乖 被確診為智力低下」,在為人父母不允許失敗的這份事業中,我們往往很容易在「玩與學習」、「聽話與不聽話」之間迷失方向,以至於經常出現「一秒變後媽」的年度親情大戲。
雖然,腦癱、智力低下、多動症,並不常見,但是0~6歲是孩子智力發育最快的時候,50%的智力在4歲前形成。
So,關鍵時刻,即使是面對嬰兒這種完全無法溝通,沒有任何說明書的神奇物種,爹媽可不能掉以輕心的進行「啞巴式」育兒哦!注意哦,今天文章尾部有超值大禮,著急的可以先拉到尾部參與活動!
1孩子太安靜,別不當回事我們老以為,不哭不鬧,就代表著孩子沒生病,很好帶!但是你知道孩子這個階段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嗎?
大家永遠都別忘了,愛哭、愛玩那是孩子的天性,一旦孩子表現的過於安靜時,寶爸媽反而要引起注意!
下面我們就一塊看看,孩子太過安靜時,我們要檢測哪些方面?
大運動是否合格
趴著是大運動發育的起點。嬰兒由趴→抬頭→抬胸→坐→爬→扶站→扶走→獨站→獨走……
1.抬頭、舉胸
①1個月時,孩子在俯卧的情況下可以有抬頭的動作。
②滿2個月時,不僅可以抬頭,而且抬頭時胸部也可以離開床面。
2.翻身
①如果嬰兒的發育正常,從3個月開始有翻身動作,甚至可翻身。
②而有家長反應,孩子已經3個多月了,豎抱時頭還會後仰。只有頸背部肌肉「結實」了,豎抱時才可能承受頭部。
3.坐
①一般來說,孩子滿5個月後就不滿足於繼續躺著了,總想自己坐著。
②只要是在滿9個月前完成,孩子的發育就是正常的。如果在應該獨坐的階段孩子做不到,一定鼓勵孩子多趴著。
(圖片內容非常重要,建議點擊查閱或收藏!)
4.爬行
①嬰兒到6~8個月時才會有自主爬行慾望。
②如果孩子到10個月還不會爬,家長應該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以確定神經和下肢肌肉發育是否有問題。
③如果嬰兒爬得不夠「標準」,即不是手膝爬,可以多給孩子練習爬的機會。
5.站立
①練習:孩子如果腳掌能輕鬆著地,同時又能自己扶著物體站立,才能鼓勵他練習站立。
②一般在10個月後才會有這樣的能力。會站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能平衡身體自主的晃動。
一般來說,孩子在一歲之前會站,大動作發育就是正常的。
6.走
①會走是在會站的基礎上完成自身的位移而不跌倒,2歲完成即可。
②「坐、站、走」等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隨著發育水到渠成的事。過早幫孩子「學」坐、站、走,會對脊柱、下肢造成沒必要的損傷。
③有些羅圈腿就是過早站立所致。
肌張力或姿勢是否異常
肌張力異常的表現如下:
①寶寶的身體或四肢,特別僵硬 / 鬆軟,兩邊的身體不對稱,頭老是歪向一邊;
②寶寶的雙手還會出現一些不正常:不能拿到身體的中線,經常雙手握拳、拇指內收;
③此外,患病的寶寶常見雙腿併攏或交叉,同時腳尖朝下;坐著時蜷曲身體,或往後仰;站著時下肢彎曲,經常腳尖著地;
④有的寶寶,甚至無法維持一個穩定的姿勢,身體老在扭曲變動。
是否有體檢
寶寶體檢,遵循「越小越多」的原則。即月齡越小,體檢越密集。1歲之內需至少4次體檢。
2好動≠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
相反,孩子愛出去玩,坐不住,有點調皮就會很容易被大人想像成「多動症」,其實不然,這很有可能只是孩子生長過程中的一個敏感期抑或是好奇......
區別「偽裝」的多動症
多動症也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醫學上規定其癥狀發生在7歲以前,也就是說,多動症的起病時間是在7歲以前。
若你家孩子只是在學東西、寫作業時專心,但是在玩遊戲、干其他喜歡的事情能專註半小時以上,甚至更長就不是多動症。
注意力:一般來說,3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0~12分鐘,隨著年齡的增加,注意力集中時間延長,到5歲時達15分鐘。
治療
多動症的治療,藥物治療並不是唯一,現在醫學上強調多維治療。藥物治療是基礎,心理治療、教育管理等輔助方法也非常重要:
①想辦法消耗多動孩子的精力
多安排一些運動的機會,比如日常活動以及有計劃的體育鍛煉。如:把倒垃圾、買個小東西、拖地板、搬東西等需要運動的任務交給他們完成。
②將孩子引導到有序的運動上來
據說美國的游泳世界冠軍菲爾普斯就是一個多動症患者,游泳成其釋放體能的出口,當他從事喜歡的游泳運動後,最後取得了偉大成就。
③一天中固定安排可短時間完成的需要安靜的任務
畫畫、看書、做手工操作都是不錯的選擇。
完成後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獎勵,使他們有動力下次再這樣做,無形中逐漸養成安靜的習慣。
④注意環境布置,危險的物品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購買的傢具要結實耐用一些,家庭裝修不要太過整潔精細,要注意安全。要留一些空間給孩子運動。
3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利於身心健康笑一笑,精神好,還有利於增強免疫力哦
根據《自然·醫學》上的一篇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阿莎亞·勞斯(Asya Rolls)的研究報道顯示,「人逢喜事精神爽」,不是一句簡單的俗語,經科學驗證,遇上開心的獎勵,我們的免疫系統真的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運轉更加迅速,進而左右身體健康。
益於身高智力發育的互動遊戲要怎麼「玩」
原則:孩子是「玩」大的,多陪孩子玩對寶寶的智力是有影響的。1歲以內寶寶的智力主要反映在行為行動能力上。1歲以上的寶寶更多的就是語言及思維上面的引導。
①【寶寶醒來互動時刻】在新生兒覺醒時,母親可在新生兒耳邊距離10厘米左右,輕輕呼喚小寶寶,使他聽到你的聲音後轉過頭來。
還可以用能發出柔和聲音的吹塑玩具、彩色旋轉玩具、色彩鮮艷的球,懸掛在新生兒的床頭,吸引新生兒聽和看的興趣。
②【發現自己的小手】建議父母們在寶寶還沒有「發現」自己的小手前,一般是在0~3個月時,就經常和他一起做一些觸摸抓握的遊戲。
盡量讓他接觸各種不同質地和形狀的東西,如硬的小塊積木、塑料小球、小瓶蓋和小搖鈴;軟的海綿條、絨毛動物、橡皮娃娃、吹氣玩具、衣領被角,乾淨的樹葉、小草、芹菜根等,以豐富他的觸覺經驗,鍛煉手的抓握本領。
③【手指按摩操】1歲以內父母每天為寶寶做手指按摩操。
按摩的部位可以是手指的背部、腹部及兩側,但重點是指端,因為指尖上布滿了感覺神經,是感覺最敏銳的部位,按摩指端更能刺激大腦皮層的發育。
按摩時每個指頭每回按摩兩個8拍,每天1~2遍。
④【寶寶聽覺樂感培養】音樂可以訓練寶寶的聽覺、樂感和注意力,媽媽給寶寶餵奶時,將錄音機或音響的音量調小,播放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樂曲。
一定要注意了,別給寶寶聽很多不同的曲子哦,一段樂曲一天中可反覆播放幾次,每次十幾分鐘,過幾天後再換另一段曲子。
⑤【翻身互動】用一些好玩的發聲玩具,在寶寶的頭部兩側逗引他,使小傢伙轉頭注意玩具。
每天這樣逗引他幾次,就可以很好地促進寶寶頸肌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為日後的側翻身作準備。
⑥【視覺小遊戲】在教寶寶認識色彩的最初階段,不要同時呈現出很多種顏色,最好只教一個單色,比如紅色。
可以利用多種事物來教寶寶認識同一種顏色。比如,當看到紅色的傢具、紅色的衣服、紅色的玩具、紅色的汽車等,用多種不同的事物來強化寶寶的對同一種色彩的認識。
⑦【穿衣、親吻小遊戲】給寶寶穿衣時,如果他不願意讓媽媽穿,你可以對他說:「把小手伸過來讓媽媽親一下」。
寶寶伸過手來你真的親吻他一下,然後趁機把胳膊放入袖子里,一邊誇獎他做的真好,寶寶會因此而很高興,覺得穿衣服是件快樂的事。
⑧【創意問答小遊戲】成人可經常給幼兒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激發幼兒獨特的想法。
如:「如果地球上沒有水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馬路上沒有紅綠燈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有一對翅膀,你會做什麼?」以上這些假想的問題會激發出幼兒的奇思妙想,引發寶寶說出不同答案!
⑨【認字遊戲】用1~2厘米見方的硬紙塊兩面寫字。
家長要經常帶一些放在口袋裡。當與孩子上街,上公園,散步,走親戚或買東西排隊時,利用一分鐘左右鼓勵他集中注意認幾個字。這時袖珍卡片就是遊戲工具了,因為孩子的玩,本身也需要動靜結合。
⑩【一邊繪畫,一邊講故事】經研究發現,語言和繪畫的發展存在相互促進的關係。所以,當孩子不想用語言表達時,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的經歷用畫筆畫出來。在此基礎之上,請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圖畫,也是激發孩子表達的一種好方法。
什麼情況下不要輕易逗娃
注意:逗娃也是一門學問,需要把握好時機、強度與方法。
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逗寶寶發笑的,如進食時逗笑,容易導致食物誤入氣管引發嗆咳甚至窒息;
晚睡前逗笑,可能誘發寶寶失眠或者夜哭。
另外,逗笑要適度,過度大笑可能使嬰幼兒發生瞬間窒息、缺氧、暫時性腦貧血而損傷大腦,或者引起下頜關節脫臼。
推薦閱讀:
※剖腹產擇日財官印三奇的重要性
※論人際溝通在職組織中的重要性
※《法華經》重要偈頌解讀
※家長知道嗎?培養孩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有多重要?
※微語錄( 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