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間怎樣形成的 宇宙之間的距離怎麼測量
07-09
宇宙空間的形成宇宙是膨脹在三維空間的現象,若 把它想像成二維空間的現象,則像 是吹脹的汽球的表面上的幾個點; 當汽球吹脹時,其表面積增加,而上 面的每個點的距離也同樣會拉開。 再經過千百萬年之久,這些氦和氫 逐漸形成了星系、恆星以及我們今 天所知道的宇宙。目前關於宇宙空間的學說很多,有的學者認為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有的則認為宇宙有盡頭,只是現在還沒有發現。至於宇宙的形成,很多學者認為宇宙的形成是恆星大爆炸。這裡對於其他學者對宇宙空間及形成的看法我不做較多說明。我想就我知道的做一下闡述,希望以此揭開宇宙空間及形成之謎。首先,我先表述一下宇宙空間。我本人認為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這裡所說的宇宙是大概念。那麼還有小概念的宇宙。小概念的宇宙和大概念的宇宙的區別在於,大概念的宇宙包含著小概念的宇宙。姑且將大概念宇宙稱之為宇宙,將小概念宇宙稱為空間。這裡就要引入一個嶄新的概念,疊層空間學。什麼是疊層空間學呢。簡而言之,宇宙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空間構成的,這一個又一個的空間是疊加的,更替的,並且是不斷擴展的。一個又一個在大爆炸中形成的空間,呈現相互更替並不斷向外擴展的狀態。我們會在之後的宇宙形成學說中加以詳細的闡述這個概念。宇宙就這樣由無數個疊層空間構成。對於疊層空間,由最外層開始,可以以wsh1號命名。最內層的是最新的,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空間。最外層的是最老的,形成及擴展度最好和最高的空間。直到現在,很多西方人還認為地球和天空是在6000年前是經超自然的創造形成的(至今很多人仍然堅信這一結 論,儘管這樣做了以後他們的智力看起來就和那些相信地球是平面的人一樣)。無論如何,現在大多數科學家都接 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太陽系是在46億年前由塵埃雲和氣體雲經過一個自然過程後形成的,而且也許在150 億年以前 宇宙形成後這些雲就已經存在了。 在宇宙的開端,在時空誕生後的最初30萬年里,宇宙是不透明的。隨著質子和電子互相結合成原子,輻射就可 以自由的通過了,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可觀測的宇宙。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大爆炸的時候並假設宇宙的所有物質和能量都集中在一個相當稠密的小球中,這個小球非常 熱,它發生爆炸形成了宇宙,那麼這個小球是從哪來的呢?它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一定要假設在這一階段里有超 自然創造嗎? 不一定,科學家們在1920年推出了一門叫量子力學的學科,它太複雜了以至於我們無法在這裡解釋它。這是一 個非常成功的理論,它恰當地解釋了其他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而且還可以預測新現象,所預測的新現象和實際上 發生的完全相同。 1980年,一個美國物理學家阿蘭。古司開始用量子力學研究了有關大爆炸起源的問題。我們可以假想在大爆炸 發生以前,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發光的海,裡面什麼都不存在。很明顯這種描述是不準確的,這些不存在包含著能量, 所以它不是真空,因為按定義真空里應該什麼都沒有。前宇宙含有能量,但它的所有組成部分和真空的成分相似, 所以它被叫做假真空。 在這個假真空里,一個微小的質點存在於有能量的地方,它是通過無規律變化的無目的的力量形成的。事實上, 我們可以把這個發光的假真空想像成一個泡沫狀的泡泡團,它可以在這兒或在那兒產生一小片存在物,就像海浪產 生的泡沫一樣。這些存在物中有的很快就消失了,回歸到假真空;而有的正相反變得很大或者經過大爆炸形成像宇 宙那樣的物體。我們就住在這樣一個成功存在下來的泡泡里。 但是這個模型有很多問題,科學家們一直在彌補和解決它們。如果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會不會有一個更 好的觀點來解釋宇宙從何而來呢? 當然,如果古司理論的一部分是正確的,我們可以簡單地往回走一步問假真空的能量最初是從哪來的。這個我 們說不出來,但這並不能幫助我們證實超自然物質的存在,因為我們還可以再往回走一步問超自然物質是從哪來。 這個問題的答案令人震驚,即「它不來自任何地方,它總是這樣存在的」。這是很難想像的,也許我們得說假 真空中的能量也是從來都這樣存在的。 其實最早本沒有宇宙,只是一個漆黑的完全沒有任何物質構成的空間,我稱其為——外空間。外空間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是一個完全不具有任何物質的黑暗世界。它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無邊無界的空間。過了很久,外空間內因某種的原因,產生出了一種物質,這些物質我稱其為——亞空間基礎物質。當亞空間基礎物質漸漸的聚集在一起,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物質後,慢慢的,物質之間相互摩擦,使這團「火球」的能量越來越高,最終一次劇烈的爆炸產生出的能量將這些物質擴散開來,一部分爆炸產生的一種物質在與同種物質之間的引力相互吸引,又漸漸緊密的聚集起來形成了宇宙的雛形。而這種物質,我稱其為——空間基礎物質。 亞空間基礎物質和空間基礎物質可以因一些強力的爆炸,如恆星衰竭這樣的爆炸而使其被湮滅。因為像恆星爆炸這樣劇烈的爆炸會產生與之對應的反物質——反亞空間基礎物質或反空間基礎物質。這些物質可以是黑洞形成乃至宇宙毀滅的罪魁禍首。 在大爆炸後,其餘的一些亞空間基礎物質或空間基礎物質重新聚集在一起,像之前那次大爆炸一樣,形成了另一個宇宙的雛形,依此類推。 宇宙剛剛形成,大爆炸產生了新的物質,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知的物質。如:中子、原子、質子、粒子等。接著,這些稀薄的物質漸漸聚集在一起,形成星雲,又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原恆星,慢慢的形成恆星。 一顆顆恆星不斷形成,這些恆星最終因為互相之間的引力聚集起來,隨後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星系。這時的宇宙已經很接近現在的宇宙了。 恆星因核裂變等原因不斷地通過直接或間接模式產生出亞空間基礎物質和空間基礎物質。亞空間基礎物質通過或大或小規模的爆炸,形成空間基礎物質。又由於宇宙空間基礎物質的形成,宇宙又慢慢地開始膨脹。位於宇宙邊緣的空間基礎物質在和其它同種物質的引力作用下沒有與之分離,才使的宇宙沒有因此而毀滅。 宇宙有它的開始,那必定有它的結束。它的結束有以下幾種方式:1.因為黑洞將亞空間基礎物質和空間基礎物質吞噬,宇宙將面臨大收縮,最終被毀滅。2.再一次強烈的大爆炸,產生大於亞空間基礎物質和空間基礎物質的反物質——反亞空間基礎物質和反空間基礎物質,最終宇宙毀滅。3.宇宙膨脹的過程中,與其它宇宙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宇宙,不過這倒不是毀滅這麼一個結局。宇宙間的距離宇宙間的距離以光年來計算。科學家在研究無邊無際的宇宙過程中,發 明了許多航天器,經歷了一系列時間與距離的跨越過程。例如,即便 是快如光速的星際太空船也要飛4年多,才能抵達最近的恆星。宇宙之間距離的測量方法:測定天體由近及遠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它們使用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精確度也越來越差。1.雷達波法:直接向天體發射雷達波,通過雷達被反射的時間確定距離。適用於太陽系內天體。2.三角視差法:通過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引起的觀測天體位置的變化來確定天體的距離。適用於1000光年以內天體。3.造父變星法:通過造父變星的亮度與光度變化周期之間的關係來確定天體的距離。適用於幾百萬光年以內(能分辨出一個星系內的造父變星)4.光譜光度法:利用主序星的亮度和光譜類型的關係確定距離,適用於幾千萬光年以內(能辨編出藍巨星——最明亮的主序星)5.I型超新星法:I型超新星的亮度是一個定值,通過測定它來測定天體的距離(適用於所有能有I型超新星的星系,不過比較少)6.哈勃定律法:通過天體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關係來確定天體的距離(所有星系)。上面幾種方法能夠測定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精確度越來越低。第一種方法可以精確到厘米級別(測定月球);但是最後一種方法有的是有誤差比數值還大,是實在沒辦法才用的方法。要是要根據所要測定天體的距離來選擇合適的方法。 比如樓主題目中所說的幾百萬光年,用造父變星法最為合適。分辨出某個星系中的一顆造父變星,就可以大致的確定距離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9張圖片,帶你近距離觀察俄羅斯發生的大事
※【瀅馨】我和你只隔一朵花開的距離
※【號外】這兩大美食天堂,只有一條斑馬線的距離
※有種愛輸給距離
※利用金星凌日測算「日地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