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誠信令今人羞愧

古人交友信字當頭

先人交拜,對天盟誓,視若同胞手足,出生入死,節義天鑒。今之世人,利字當頭,沒有信仰,何來信義?

我國古人對信義是非常重視的,被認為是道德修養和人格構成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人的立身之本,所以產生了許多講信義的動人事迹。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尾生的青年,與一位女子相愛,約會在一座橋下,後來恰遇潮泛到來,橋下河水上漲了,而那位女子還沒有到來。尾生堅守橋下抱著橋柱不放,直到被水淹沒而死。

這個故事出於《莊子·盜趾》:「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這位尾生好算是守信的典型了,因此後世人常以「尾生抱柱」、「柱下期信」或「抱柱」、「抱橋」作為守信的代詞。它常用於男女相會以示此情不渝。如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云:「尾生般抱柱正題橋,做到地文文星佳兆。」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是個重諾的人。一次他出使各諸侯國,經過徐國拜會了徐君,一見面徐君就看中了季布腰掛的劍,但礙於面子,沒好張口索求,但季布心裡明白,因出使為禮節所需要,打算回來時給他。但回來時徐君已死了。於是季布親自跑到徐君墓前,解下寶劍,系在墓旁的樹枝上。隨從人員很不理解說:「徐君業已死去,你還把劍掛在這裡幹什麼?」季布說:「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背)吾心哉!」此事記載於《史記·吳太伯世家》。

後來人們遂用「掛劍」、「懸劍」、「延陵許劍」(季布受封於延陵,故又稱其為延陵季子)、「許劍」、「生死一劍」等表示對亡友的許諾、追懷及信義;後又常用「留徐劍」、「徐劍墓」等指祭品,用「徐君墓」泛指亡友之墓。

季布重諾許劍的事在當時便傳開了,後來有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的一個諾言,重於黃金百斤。後來便用「一諾千金」、「千金一諾」、「季布諾」等表示誠信可靠,說話有信譽。

戰國時期有位燕昭王,他即位於兵敗國辱之際,為了增強實力與強齊抗衡,便問計於謀臣郭隗網羅人才。郭隗用買馬作喻,說古時有用五百金買千里馬的馬頭骨,用「重金買馬骨」以昭信於天下,因而在一年之內得到三匹千里馬。郭隗以此勸燕昭王,說:「大王要想招納賢士,不妨先把我當作一副馬骨,優禮相待,則四方賢達之士看到連我這樣的庸碌之材都得到了重用,他們就會聞風而至」。昭王於是拜郭隗為帥,在易水岸邊建築高台,置黃金其上,稱為「黃金台」,用以招攬賢士。於是,燕昭王尊賢愛士的名聲傳遍四方,士爭相赴,「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大批賢才紛紛來歸,與燕人同甘苦,日以富強,燕二十八年,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趙、韓、魏合力攻齊,入其都城臨淄,齊地除即墨外,盡為燕所得。這件事記載於《戰國策·燕一》和《史記·燕昭公世家》。

後遂用「千金市骨」、「千金市駿骨」、「千金買骨」、「燕昭市骨」、「市駿」等詞以不惜高價買良馬來比喻求賢招才之懇切、誠信不移。

由以上三則歷史故事可見,古人很早就懂得守信約是事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事,事關國家興亡,小則關係到個人操守信譽,所以他們往往不惜以生命來換取,其認識可謂深矣!

(原題:古人的誠信)

推薦閱讀:

誠信的名言警句
立會選情:民建聯批泛民無誠信 譚耀宗坐鎮
這幾個古代誠信故事讓今天的人無地自容!
做人=誠信 感恩 人品
關於誠信主題班會總結

TAG:古人 | 誠信 | 信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