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文化
廟底溝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廟底溝文化類型為代表,因首先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而得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相當於黃帝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徵與黃帝時代所發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陝西、山西三省,範圍較大。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釜,甑、罐、瓮、缽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見圜底缽。彩陶數量較多,顏色黑多紅少,全為外彩而無內彩,紋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渦紋、三角渦紋、條紋、網紋和圓點紋等,亦有動物紋飾。這些紋飾交互組成,並不均勻周整,也無一定規律。磨製石器以石鏟較多,骨器出土較少,種類也顯得簡單。
1950年代河南省陝縣發現的廟底溝遺址,是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堆積,是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證據。遺址中屬於仰韶文化遺存(公元前3900年)的有房址2座、窟穴168座,屋內還發現有火塘。出土的工具以打制砍斫器、刮削器、石刀、石鏟為代表。陶器多為紅陶,也有少數黑陶、灰陶,彩繪則以黑色為主。
摺疊 編輯本段 產物遺址廟底溝文化
廟底溝文化遺址位於陝州古城南,距市區4公里,是一處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河南省重點廟底溝文物保護單位。1956一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大壩的建設,考古人員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共發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
這裡的"仰韶人"住的房子是方形,半地穴式,屋內有一保存火種與取暖用的圓形火塘。四周牆壁用木柱作骨架,外邊敷一層草拌泥的牆壁。這裡龍山文化的房子是半地下圓形,底部鋪一層白灰作為居住面,牆壁也很光滑,是經火燒過呈灰白色的硬面,看來它可能是屬於尖錐頂形的房屋。
陶器的製作基本上是泥條盤築,也有用手捏制的。顏色主要是紅色,比較典型的陶器有卷緣曲腹盆、曲腹缽、斂口瓮、夾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彩陶紋飾主要有花瓣紋、豆夾紋、網紋、窄帶紋等。
廟底溝文化遺址與仰韶文化形式由於時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獨特的內容,因首先在廟底溝發現,所以稱廟底溝類型文化。"碳化"測定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動125年。
摺疊 編輯本段 分化傳播主要分布在豫陝晉黃河中游地區的廟底溝文化,雖然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但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卻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點的彩陶的傳播,更是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廟底溝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對文化差異明顯的南方兩湖地區影響也非常強烈。這種影響一直越過長江,最遠到達洞庭湖以南地區。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傳播,不僅只是一些紋飾題材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這些紋飾中的象徵意義的認同。由彩陶向兩湖地區的傳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趨同態勢,這種文化趨同是後來一統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礎。
廟底溝文化的影響,一定是越過了大江,到達了遙遠的江南。過去在長江南岸的一些遺址,曾經出土過有明顯廟底溝文化風格的彩陶,如枝江關廟山遺址的花瓣紋彩陶豆,器形雖不是廟底溝文化慣常見到的那種深腹盆,而是高柄的豆,說明這彩陶是在當地製作的。還有黃岡螺螄山遺址的旋紋彩陶罐,無論器形與紋飾都是廟底溝文化的風格。安徽肥西古埂遺址雖然地處江北,出土的花瓣紋彩陶片也帶有明顯的廟底溝文化色彩。這些發現雖然較為零散,但足以證明廟底溝文化彩陶的擴散力度是非常強勁的。
推薦閱讀:
※海外如英國、美國、印度等國存在類似中國的戶口制度嗎?
※西班牙在近代史中是怎麼從一個強盛國家變的衰落的?
※淺談中國琥珀文化及分類
※想自學木雕作為業餘愛好,有什麼相應的工具使用方法和入門書籍?
※漳州將建七首岩文化公園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