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 | 一種讓人融化的復古溫情

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2014年。Mielnikiewicz說:「我從頓涅茨克和斯拉維安斯克來到這裡。在河邊散步的人看起來生活在一個不同的國家,沒有檢查站,也沒有全副武裝的人。幾天前,一個羅馬家庭在分裂主義分子的大本營斯拉維安斯克被拿著武器的蒙面人襲擊。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這些來自羅馬的姐妹都還好,沒有人打擾她們。」頓涅茨克和斯拉維安斯克,是兩個位於衝突地帶的城市。

撰文:Alexa Keefe

攝影:JUSTYNA MIELNIKIEWICZ

  Justyna Mielnikiewicz最近得到了W·尤金·史密斯基金會的一筆資金,可以繼續之前的工作:探討俄羅斯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問題。

辛菲羅波爾,克里米亞,2008年。在《斯大林之路》的首演之夜,劇院周圍部署了不少警察,以避免城市裡的親俄分子引發衝突。《斯大林之路》這部戲劇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為了懲罰烏克蘭人的反蘇民族主義,人為地導致烏克蘭大饑荒,而親俄分子完全不認同劇中的觀點。

  第聶伯河是烏克蘭的母親河,流經全國,最後注入黑海。對於一些烏爾蘭人而言,這條河就是國家地位和國家身份的象徵;對於另一些人而言,這裡是集會、游泳、和親朋好友消磨時光的好去處。而在攝影師Justyna Mielnikiewicz眼中,這則是現代烏克蘭的隱喻,由於歷史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這個國家被分為了兩部分:一邊親西方民主思想,另一邊則和俄羅斯站在一起。

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2015年。在孟納斯提斯基島的小動物園裡,一條鱷魚正百無聊賴地趴著。

  Mielnikiewicz常駐喬治亞,過去12年里一直在記錄前蘇聯各國的狀態。她的拍攝項目「烏克蘭貫穿始終」(A Ukraine Runs Through It)始於2008年,當時她正在克里米亞拍攝。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在俄羅斯和前蘇聯各國之間觀察到一個熟悉的現象,對歷史的不同解讀導致的衝突不斷上演,她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烏克蘭的情況。

第聶伯普羅夫卡,2015年。金色無頭列寧像,靜靜地佇立在小村莊的中央。

  2014年2月,她來到烏克蘭的首都基輔,當時,支持與歐盟保持更緊密關係的親歐盟示威運動已經接近尾聲。她經歷了示威運動最初的熱情和抗議成功後的政權更迭。幾個月後,隨著親俄分裂分子和烏克蘭軍方在頓巴斯東部地區爆發衝突,她目睹了事態慢慢演變為為生存而奮鬥。Mielnikiewicz說,這場衝突持續主導著政治格局,全國7%的地方在分裂分子的掌控之下,除了兩次休戰之外,邊界地區的小衝突不斷。

敖德薩,2015年。來自敖德薩和烏克蘭的人們紛紛來到療養勝地Kuyalnik Sanatorium Im. Pirogova,享受泥浴。

  她所拍攝的這個國家的故事,無意之中也成了關於戰爭的記錄——流離失所的人們 (IDPs)和普通平民放棄了之前的生活,全力為國家服務:商人變成了警察局長,理髮師先後成了士兵和市議會女議員,旅遊經理則成了醫院的志願者。

頓涅茨克,2015年。在五一慶祝活動中,一群小學生打扮成小丑的樣子,準備登台表演。

  Mielnikiewicz把自己的工作方式描繪成「敘事詩」——她先解構一個故事,再把各部分拼合起來。她沉浸在烏克蘭的歷史、新聞、政治和文化中,以了解前蘇聯時期這個國家的複雜情況,然後再以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融入作品之中。

基輔,2015年。在筆會的大廳中,裝飾著烏克蘭作家的肖像。

  她說:「在我看來,攝影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法。一些人會去研究歷史(或)民族志,他們會選擇週遊世界的職業,用這樣的方式來探索。而我選擇了攝影,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地區或是選題,踏上旅途,用相機探索世界。」

基輔,2015年。Mielnikiewicz說:「我在頓涅茨克之戰前遇到了Olga,她是當地報媒的攝影師。我們第二次聊天時,她和丈夫Stanislav以及家人住在基輔的郊區。很快她的父母返回了頓涅茨克,但她留了下來,打算在基輔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Olga從來沒有抱怨,她和Stanislav不喜歡稱自己為IDPs,他們覺得這是把人區別對待的標籤。」

  Mielnikiewicz經常和城鎮里的人交談。她沿著第聶伯河走著,走過了基輔、卡尼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馬里烏波爾;她也會親赴衝突的中心地帶,比如頓涅茨克和斯拉維安斯克,這些地方對於未來的走向有著直接影響。

葉納基耶沃,2014年。葉納基耶沃是烏克蘭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的出生地。2014年2月,他被推翻;同年4月,這座城市被親俄分裂分子佔領。

  Mielnikiewicz講述的故事融合了現代烏克蘭形成過程中複雜的歷史、種族和事件。她很小心地指出,當前的衝突源於對歷史和國家地位的不同解讀,而非種族。「雖然目前的政治態勢、戰爭和人們的生活都在極速變化,但烏克蘭的山川河流依舊如故。」

基輔,2014年。親歐盟示威中,抗議分子臨時製作的盾牌和棍棒就放在基輔市政廳的辦公椅旁。

卡尼夫,2014年。烏克蘭人聚集在博物館前,紀念19世紀的畫家、詩人、民族志學者塔拉斯·舍甫琴科。舍甫琴科被尊為「現代烏克蘭語之父」,也是烏克蘭建國的關鍵人物。他的願望是被埋在第聶伯河畔。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將世界收入囊中!


推薦閱讀:

基辛格:烏克蘭對俄羅斯有特殊意義 美國需了解|俄羅斯|普京
烏克蘭——美國失誤
烏克蘭前總統為什麼哭了?
從美國國務卿克里索契之行看烏克蘭危機走勢
烏克蘭留學簽證流程解讀

TAG:復古 | 烏克蘭 | 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