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意志論的人生觀概述

唯意志論的人生觀概述 ——以叔本華、尼採為代表 【著者】楊雨晨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201111022006 【關鍵詞】唯意志論 叔本華 生命意志論 尼采 「超人」哲學 權力意志 【摘要】唯意志論是一種主張意志高於理性並且是宇宙本體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唯意志論哲學最突出的特點在於拋棄理性思維,而把情感意志奉為宇宙的中心。叔本華是唯意志論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生命意志論」的主張,並以生命意志為世界本體的非理性主義哲學來對抗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以絕對理性本體論為核心的傳統形而上學。尼采繼承和發展了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宣揚積極行動的「權力意志論」,提出「超人」哲學:「唯有我才掌握著真理的準繩,我是惟一的仲裁者。」 【正文】 唯意志論產生於19世紀20年代的德國,是一種主張意志是宇宙的本體,意志高於理性的唯心主義和非理性哲學。唯意志論者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萬物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是求生的意志,這種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礎,人的每一器官甚至是細胞都是意志的產物。理性是意志的奴僕和工具。人之初並無理性可言,只是後來需要體現意志時意志才造出了理性,但理性是不可能認識到世界的本質的,直覺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途徑。」 亞瑟·叔本華和尼采是唯意志論代表人物。 叔本華開創了唯意志主義哲學及生命意志哲學流派,一方面揭示了生存在意志和表象所構成的世界中的人的不可救贖的悲劇性,另一方面叔本華並沒有放棄人類自身的救贖,那就是個體走出慾望的網羅,走向藝術的境界,達到內心的真正平靜。尼采繼承和發展了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提出「超人」哲學,倡導過一種「超人」的生活。 唯意志論是建立在對理性哲學的否定基礎之上的。不論是叔本華還是尼采,不論是對人生境遇的悲劇論調還是「超人價值」,唯意志論的人生觀都反映了對唯物主義哲學和理性哲學的反思和批判。雖然唯意志論被稱為一種「非理性哲學」,但這並不代表唯意志論不理性,甚至可以說,意志是理性的基礎。 一、唯意志論背景:理性主義哲學 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奠基者是柏拉圖。柏拉圖視絕對理念的世界為客觀實在,進而視感性的人生和現象世界為理念世界虛幻的影象或摹仿,理性理念才是終極本體,現象世界和感性人生則是虛幻的,理性理念是感性人生的終極價值和生命意義。但是當中世紀經院哲學用希臘理性邏輯來論證神學信仰時,理性以思維上帝為唯一內容。由此,感性人生和自我意識在上帝面前毫無意義。 文藝復興運動高揚「理性」大旗,反對神學化了的哲學,理性由神的屬性回歸到人的本質。「知識就是力量」 就是這一時代的心聲。理性造就了科學的發展,卻在一定程度上淪為科學的工具。康德和黑格爾都試圖調整哲學與科學之間的矛盾。康德哲學實質是一種二元論哲學,他將世界分為兩部分:客觀的物自體和根據先驗感覺而形成的主觀現象。黑格爾也試圖改變哲學從「神學的婢女淪為科學的僕從」的現象,他高度評價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思想,但又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批判。與康德關於現象與物自體絕對對立、通過現象不能認識本質的觀點相反,黑格爾將現象與本質視為同質的事物。「本質性在現象中出現,所以現象不單純是沒有本質的東西,而是本質的顯現」 。「當我們認識了現象時,我們因而同時即認識了本質」 。可以看出,黑格爾對於康德物自體學說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不可知論因素,以建立其以理性為基礎的絕對唯心主義哲學。 叔本華哲學同樣淵源於康德哲學,但他對於康德物自體學說的態度卻不同於黑格爾,並對於黑格爾的理性主義觀點深感不滿。「它滿足於對有限和無限、現象和本體的抽象理性沉思,而人作為大寫的『人』則變成一個存在物,被隱沒於哲學對世界整體的邏輯推演中。感性的、個別的、具體的人,此時此地存在著、生活著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其意義被徹底遺忘了——人成了理性邏輯的抽象物」 。在叔本華看來,理性並不是什麼世界的本原,它只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認識能力:「這使人異於動物的能力,達到概念的能力,自來就被稱為理性。」 這就是說,理性在叔本華的思想中不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而只是屬於認識論的範疇。他稱讚「康德的最大功績是劃清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區別」 。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為現象與物自體的觀點,承認在現象之外存在著理性認識所無法抵達的物自體,並將這一觀點作為自己哲學的出發點,這也是叔本華創立唯意志論學說的由來。在他的體系中,處於核心的範疇的是意志,在他看來,意志是一種非理性的「求生慾望」。而尼采又發展了這種「非理性的慾望」,認為生命的意志不僅僅在於求生的慾望,「權力意志」才是生命的本質,也是推動世界前行的原動力。 二、叔本華:生命意志論與悲劇主義人生觀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開篇提到「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質是意志」。表象,就是指直觀的客體對象,而關於意志,叔本華解釋到,「一切表象都有著共同的本質,這就是意志;意志是自在之物,它的客體化就是表象,即現象世界的萬事萬物」。叔本華認為意志是「自在之物」,世界的本質就是意志。意志在是盲目而無止境的欲求滿足的衝動,因此稱為生存意志。這種意志無所不在地表現在世界中,是一切事物形成的根據和動力,而一切事物不過是意志的客體化。於是,叔本華把哲學的視角從傳統形而上學對實體、理性、絕對理念的探究轉向對個人生存境遇的關懷,讓生命意志取代理性的絕對理念成了世界的終極本體。 「生命因意志而起,如影隨形一樣地與意志分不開;如果意志存在,生命世界便也存在。所以,生命能體現生活的意志,生命作為外在形式而存在。人屬於宇宙大集團的一部分,既然人有意志和慾望來支配其他事物,那麼整個宇宙也必然是這樣存在著。意志無處不在,不僅人有意志,動物和植物同樣也都有自己的意志。這不僅體現了全體事物的實質,也體現了個體事物的實質,所以,意志就是全體事物和個體事物共有的本性。所以,每人自己就是這全世界,就是小宇宙,並看到這世界的兩方面都完整無遺地皆備於我,而每人這樣認作自己固有的本質的東西,這東西也就囊括了整個世界的大宇宙的本質,所以世界和人自己一樣。徹頭徹尾是意志,又徹頭徹尾是表象,此外,再沒有剩下什麼東西了。」 叔本華在研究世界的本質時,以作為個體的人為出發點,先探究出人的本質是意志,進而探究出世界的本質也是意志。在我看來,意志只是屬於人類的一種精神狀態,或者人類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叔本華卻把人的這種精神現象絕對化,讓意志成為世界的本質,並用意志去解釋外界的一切事物。也就是說,在叔本華看來,人等同於意志,也等同於世界。 這種虛無的生命意志論與他悲劇主義的人生觀息息相關。王國維曾經提到過,「在叔本華看來,悲劇有三種之別:第一種,由極惡之人,極其所有能力以交構;第二種,由於盲目的運命者;第三種,由於劇中人物的位置與關係不得不然者」 。這體現了叔本華悲劇主義的人生觀。在叔本華看來,世界是不存在的,完全虛無、無法把控的事物。人的生命意志才是世界的本體。而生命意志本質上是有盲目的貪慾的,總是要求達到跟高的高度。滿足是暫時的,貪慾會驅使人向更高的高度攀升,進而又不滿足。這種貪慾和不滿足就是痛苦的根源。欲求無止境,痛苦也就無止境,因而人世是苦。叔本華的這種悲劇主義人生觀是受到了印度佛教影響的結果,兩者有相似之處。佛教哲學主要是以闡釋人生的真理以及如何擺脫人生的痛苦為目的,宣揚人生充滿著痛苦,痛苦無處不在,只有信仰佛教才能得到人生的解脫,才能真正消除痛苦。這種苦難和解脫的方法就是「四諦說」。四諦是「苦」「集」「滅」「道」。「苦」諦是講現實存在的種種痛苦現象,「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或根據,「滅」諦是講作為佛教最後理想的無苦境界,「道」諦是講實現佛教理想境界所應遵循的手段和方法。 與佛教教義相似,叔本華也認為現實世界是完全的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是人的慾念的不滿足,解脫的方式只有修心禁慾。叔本華的悲劇主義人生哲學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人的一生會有不停的慾望產生,就如同鐘擺一樣,永不停止,循環往複,人一輩子無法擺脫和逃離這種矛盾,這慾念是痛苦的根源,所以人生就沒有幸福的存在;第二,在叔本華看來,人的本質和內在內容就是意志,慾望和衝動是生存意志的表現,當人有了慾望和衝動的時候,人就只能是痛苦的,而人的意志是與生俱來的,人生會永遠受意志的控制和驅使,不會停止,所以人生猶如一場噩夢。第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不會按別人的慾望去做,人人都是為了自己。 在叔本華看來,要擺脫人生的痛苦需要通過以下途徑:第一,道德的修養、「藝術的審美」以及哲學的沉思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忽視物質利益,暫時擺脫慾念的束縛;第二,禁欲主義可以解脫人生的痛苦,因為人生的痛苦來源於意志和欲求,只有將欲求禁錮,將意志徹底否定,才可能解脫人生的痛苦。 若生命意志被徹底否定,人得到解脫,可是人生也失去意義。從表面看這是一種極其消極的人生觀,但我認為,這看似悲劇的背後也有其積極的所在。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有時代背景的。資本主義高度膨脹的時代,世界變成一個巨大而盲目的貪慾的囚籠,個人的追求淹沒在人類盲目的大慾望之中,一切高尚的東西都被摧毀,終極價值和宗教信仰逐漸崩塌,世界本身變成了煉獄甚至地獄,然而卻很少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充滿朝氣和活力——人類表現出空前的自信,似乎這個世界沒有人所不能辦到的事情。人類精神的危機被一種表面的興盛所掩蓋。叔本華捕捉到了這一危機,這種否定生命意志的悲劇人生觀實則是對理性過度膨脹的一種反思,但這種從承認生命意志到棄絕生命意志的過程,不僅矛盾重重,也最終導致了虛無主義的走向。 尼采:權力意志與「超人」哲學 尼採的「權力意志」學說是對叔本華「生命意志論」的批判性繼承,兩者都是求生存的慾望與本能。尼采肯定了叔本華對絕對理性的道德意義和權威的否定,但他同時也批判了叔本華的悲劇主義人生觀。尼采不能同意叔本華把作為世界根本的意志看作是只能帶來痛苦的、應該給予消滅的東西。「在尼采看來,意志衰弱之人只看到意志的「生存」意願,看不到意志的「權力」意願;只看到意願的不滿足、生存的毀滅帶來的痛苦,看不到意志征服障礙、勇於犧牲帶來的歡樂。而生命力充盈之人眼中的世界則是爭高競長、此起彼伏的力量海洋,他從自身生存中感受到的人的生命也不僅是不幸和苦難,更有歡樂和陶醉。兩相比較,生命力衰竭之人眼中的生命及其意志就太缺少積極主動性和肯定意義了」 。尼采強調權力意志,認為強權和出於支配的權力才是世界的核心,這種積極的權力觀就把尼采和叔本華的悲劇人生觀區分開了。 不同於叔本華將生命意義定義為「求生存」,尼采認為生命意志還在於求得超越、升華、擴張和進步。被賦予這種意義的生命意志就是「權力意志」,作為「活著」的生命在本質上就是權力意志。尼采說:「什麼叫生命?這就必須給生命的要領下一個新的、確切的定義了。我給它開列的公式如下:生命就是權力意志。」 尼采認為,人的本質就是權力意志,這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意志,它不只是單純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統治、渴望權力。這裡的「權力」並不指政治權力,而是泛指對自我以及環境的把控和創造。人生的本質就在於不斷地表現自己、創造自己、擴張自己,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發揮自己的權力。正是這種權力意志創造並決定了人生命過程中所有的一切,從各種肉體活動到精神活動,從個體到全世界,都是權力意志的表現。並且,這種權力意志是永世輪迴的,循環不止的,它是人生命的本質,人無法擺脫,並將依賴它而前行。 部分學者把尼採的權力意志區分為「原創的權力意志」和「頹廢的權力意志」,它們的對立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原創的權力意志肯定生命,而頹廢的權力意志則否定生命。是否肯定生命、肯定生命中的對立、相互依存的苦難和歡樂以及它們的永恆輪迴,是尼採區別原創的權力意志和頹廢的權力意志的前提和基本條件;第二,原創的權力意志是個性化的,而頹廢的權力意志則是受到他人強力干涉的,即「他律」的。「成為你自己」是尼採的基本價值取向。「成為你自己」,即充分發展自我個性,不受外界有意或無意的精神壓迫。個性化意志是使生命保持生機力量的必需前提,相反,同質化、普遍化、他律化則會摧殘人的特異性,壓抑和損害人的生命力。 從「原創的生命意志」到權力意志的「永世輪迴」,從生命擴張到「成為你自己」,尼采逐漸在權力意志的基礎上建立了「超人哲學」的人生觀,並最終成書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何為「超人」?尼采將超人與末人對比以解釋超人的概念。末人就是性質與超人相反的人,他們個性泯滅、缺乏創造性和自主性,庸庸碌碌生活。與之相反的超人就是權力意志得到充分張揚的人,是有著健全的 生命本能和旺盛的權力意志的強者,是具有強烈的創造慾望和能力的人,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是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才能,從而支配世界,支配命運,主宰平庸之輩,是衝破一切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規範的束縛、具有鮮明個性和創造性的人。「超人是充滿酒 神精神的生命的肯定者和生之歡樂的享受者,有著健全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強力意志的強者,有著獨特個性的人,是自然和社會的立法者,本身不受任何法律約束,超越一切傳統道德規範,處於善惡彼岸,是不為文明所累的『未來之子』。」「上帝已死,我們渴求超人。」 尼采認為,人類要想成為超人,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的磨練:精神變駱駝、駱駝變獅子、獅子變小孩。駱駝步履堅實,耐力持久,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因而是成為超人第一步,由此可見,雖然尼采被視為「非理性主義」代表,他並不否定物質的基礎性作用;然而,駱駝木訥憨厚,終生為人服務,而獅子充滿力量與野心,兇悍威武,敢於衝破秩序,是動物中的首領,因此駱駝變獅子是成為超人的第二步;最後,獅子又要變成小孩,一方面因為小孩畢竟是人,這體現了尼采對彼岸世界的否定,「上帝死了」,另一方面因為「小孩是天真與遺忘,是一個開始, 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 ,就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查拉圖斯特拉在山上隱居10年,在老人眼中卻已變成一個孩子。這也暗藏「永恆輪迴」的觀點。當然,這種永恆輪迴不是機械的,而是有邏輯、有周期的意志突進。 要成為超人,不僅要求個人意志的激發和覺醒,也要求社會環境的改善和制度的力量。尼采否定基督教會對人的個性的禁錮,同時他也否定了理性道德對人的精神壓迫,因為生命的存在是一切價值創新的基礎和動力,而通過一種抽象道德理想否定現實生命的價值則會使任何創新陷入枯竭,使生命陷入停滯和衰退。尼采指出:「道德會危害生命:危害對生命的享受;危害對生命的美化和崇敬;危害對生命的認識;危害生命的發展,因為生命試圖使自身的最高現象同自身分裂。」 尼采「超人哲學」的意義在於高揚了人的尊嚴和力量,提倡人衝破宗教和道德的禁錮,將主宰命運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創造自己,開拓自己,發展自己,成為「超人」。當然,尼採的「超人哲學」也有很多矛盾和不足。例如,在尼采眼中超人應該是人類完美的偶像或典範,但尼采強調「超人並不是什麼脫離現實生活的、與己無涉的新神或英雄,而就是每一個人,每個人應有的生活過程和準則」 ,儘管目前超人還是一個夢, 但「他遲早會朝我們走來」。然而,尼采又指 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成為超人,超人始終只能是少數人,這又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傾向。 不論是叔本華還是尼采,唯意志論者都被看作是否定理性主義的代表。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非理性主義」內里還是含有理性的實質。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雖然經歷了從承認生命意志到棄絕生命意志的矛盾,但這種極端的觀念實則是對理性膨脹的反思,並且,叔本華雖然對人生持有悲觀的態度,他並不認可通過自殺得到解脫。在他看來,自殺雖然能夠達到肉體的毀滅卻不能讓個體生前慾望的意志一同毀滅,甚至可以說自殺不僅不能使得個體解脫,相反在某種程度上放大了個體的慾望。而尼采看似瘋狂的「超人」哲學,實則是對道德和宗教禁慾的批判,強調人的覺醒,成為可以創造自己、主宰世界的超人。這種「理性」的思考隱藏於看似非理性的表面下,甚至連叔本華和尼采本人也不承認,但他們對人生的態度都暗含了一些積極地、批判性的力量。 【參考文獻】 奚潔人主編《科學發展觀百科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黑格爾【德】《邏輯學》下卷 商務印書館 黑格爾【德】《小邏輯》商務印書館 叔本華【德】《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商務印書館 尼采【德】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江蘇文藝出版社 尼采【德】 《快樂的知識》 上海商務印書館 尼采【德】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中央編譯局 戴文麟《向理性主義哲學權威的挑戰——評叔本華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南京 大學學報 宋建平《原始佛教與叔本華的人生哲學》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張傑 《解讀尼采:權力意志》 王宜林《淺談叔本華生命意志論》三峽大學學報


推薦閱讀:

儒家的「人生觀
胡適:略談人生觀———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不可不讀 愛因斯坦《我的人生觀》
兩種不同的人生觀
掌握編程技能可能對人生觀有哪些改變或啟發?

TAG:人生 | 人生觀 | 意志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