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臟腑經絡關係與臟腑別通

臟腑之間的關係一般認為是陰陽表裡關係,即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相表裡,其機理則是臟為陰,腑為陽,相關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相互勾聯。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醫學入門》最早記載了不同於陰陽表裡關係的關聯方式--臟腑別通,拓展了臟與腑之間的關係,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尤其是為經絡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以下試對臟腑別通的源流與機理及其應用做一闡述。

1、臟腑別通的源流與機理

1.1《醫學入門》中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醫學入門·臟腑條分》通過轉引《五臟穿鑿論》的內容,首先記載了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後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腎與命門相通(津液胃虛,宜大補右腎),此合一之妙也 "。《醫學入門》是將多種古人著作重新合併分類,提取其精華而成,雖然李梴在《醫學入門·集例》中指出:"臟腑遵《素》、《難》,兼采華佗《內照》、《編 注藥性》等書",但在上述諸書和筆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類著作中未能見到《五臟穿鑿論》的原文,亦無從知曉其別通的機理。

1.2、唐容川以實體器官三焦的連屬作為臟腑別通的理論基礎:清·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臟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內容,只是刪去了"腎與命門相通",並探討其機理曰:"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後憑空說 理,不按實跡,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連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認為臟腑的別通是 由於膜網中實質性的絲管相連而導致的氣血流通。周樹冬在《金針梅花詩鈔》中採用了唐氏的說法,詩曰:"心膽相通肝大腸,脾通小腸肺膀胱,腎與三焦相連屬,五臟五腑互推詳",但沒有做進一步的發揮。今人黃傑熙所著《醫經秘要》繼承了唐氏的觀點,明確提出包裹臟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網統稱為三焦,其中有微絲血管相連通以行氣行血,故臟腑別通"乃實有其道路相通,非憑空想像的氣化相通耳"。

考《醫學入門》中所引關於臟腑別通的內容見於"三焦"一節的末尾,是為了闡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臟腑以至全身的觀點。"觀三焦妙用,而後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故臟腑之間不僅存在著表裡配合關係,而且存在著互通關係。唐(容川)氏一系以實體器官三焦的連屬作為臟腑別通的基礎,體現了力圖匯通中西的思想,但與李梴"三焦有名無形,無形而有用"的觀點有異。膜網包裹臟腑固然可以作為臟腑之間相互連通的路徑,卻不足以說明其連通的特異性。

1.3、楊維傑認為臟腑別通的理論依據為六經開闔樞理論:中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解剖學差異巨大,更看重臟腑經脈在功能上的聯繫,雖然經絡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證實,卻絲毫不影響經絡學說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董氏奇穴傳人楊維傑先生認為臟腑別通實乃氣化相通,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hé指關閉),少陽為樞(shu指中心、關鍵);太陰為開,厥陰為 闔,少陰為樞",太陽與太陰互通則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陽明與厥陰互通則胃與心包通、肝與大腸通,少陽與少陰互通則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

楊(維傑)氏氣化之說與《醫學入門》的觀點略同,並擴展了胃與心包通,且論述簡略,現試詳論如下:

楊維傑先生根據徐靈胎所說:"敷布陽氣謂之開,受持陽氣謂之闔,轉輸陽氣謂之樞;敷布元陰謂之開,受納陰氣謂之闔,轉輸陰氣謂之樞",將開闔樞的意義分別 歸納為敷布、受納、轉輸三個方面。太陽號稱"六經之藩蘺",為三陽之表,氣化主上行外達,敷布陽氣於外;肺主宣發敷布精微,脾為胃行其津液,運化轉輸精微,則津液的布達均為太陰所司,故太陽、太陰主開。胃與大腸氣化均主內行下達,心包為神明之守護,肝藏陰血,故陽明、厥陰主闔。少陽能使陽氣出於表裡之間,調節內外陽氣之盛衰,樞轉表裡之氣;少陰心腎為水火之臟,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主納氣,水火上下交通互濟,故少陽、少陰主樞。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裡關係。太陽、太陰皆屬"開",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則側重運化水液;陽明、厥陰皆屬"闔",陽明主受納通降,厥陰司陰血潛藏;少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於樞氣,少陰偏於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係。如太陽、太陰的關係不僅體現在氣與水液的關係,而且肺司衛氣主皮毛,太陽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協同性;在病機上可相互傳變,太陽受邪會導致水液輸布異常,如風水泛濫型水腫;水液輸布異常亦會阻礙太陽經氣的運行,如《傷寒論》28條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其原因在於氣化不利、水邪內停。陽明與厥陰、少陽與少陰與此相類。在生理、病理上,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有著特殊的關聯,按照手經與足經為一組對應起來,就形成了臟腑別通的關係。

另外一些理論從其他角度支持臟腑別通,如《難經·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明確指出腎與三焦具有相通的關係。《素問·經脈別論》指出肺具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功能,而"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應用亦從實踐上證明肺與膀胱的相關性。 2、臟腑別通的應用

藏象學說注重各臟腑間的聯繫,傳統的五臟調節模型存在著五大功能系統之間關係的不足,金元以後的眾多醫家對五髒的關係進行了補充和修改,臟腑別通學說則擴展了臟與腑之間功能、病機傳變、經絡等多因素間的關係,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對後世五大功能系統的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醫學入門》中基於臟腑別通理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治療肝病注重疏通大腸,大腸病如痢疾、泄瀉、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時治肺宜利水的"提壺揭蓋"法等,在臨證時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廣東省中醫院根據"心與膽通,治心宜先溫膽,膽通則心自安",結合理脾法組方治療心臟手術圍手術期病症取得 良好療效。

根據臟腑別通理論,相通的臟腑所連屬的經絡之間雖然在經脈循行上未必通連,但在氣化上卻密切相關,從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針灸學上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解釋、擴展穴位功用:由於互通臟腑之經氣相互連通,則一條經上的穴位可治療相通經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這樣首先可以對一些穴位的功用從理論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統的解釋。如內關穴治療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療心悸。傳統上一般分別從心包經的體內支脈聯絡三焦與足三里的強壯作用來說明其機理,而"胃與心包通"則提供了更具特異性的解釋。針刺曲池穴可用來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其機理可從"肝與大腸通"得到很好的說明。四關穴堪稱經典配穴,具有開關宣竅、調暢氣機、活血通絡之功,臨床應用廣泛,其機理除與氣血、陰陽、標本等有關外,"肝與大腸通"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腸經的原穴,透過"脾與小腸通",具清脾濕、退黃疸之功,自古為治黃要穴。

其次根據臟腑互通,可以擴展穴位的治療範圍。中渚在三焦經上,由於"腎與三焦通",擴展其功用可以治療腎虛腰痛。胃經通過膝部,因為"胃與心包通",擴展心包經內關穴的功用以治療膝痛,取得很好的療效。秩邊、承扶在膀胱經上,透過"肺與膀胱通",成為治療扁桃體疾病的有效穴位。

2.2、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傳統的配穴方法有本經配穴、表裡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據臟腑別通理論,選擇互通兩經上的穴位配伍應用,可以確立新的"別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時調節互通兩經的氣血,協調互用,擴大治療範圍,提高治療效果。如"胃與心包通",分別選取胃經的足三里和心包經的內關配穴,既可以治療胃痛、嘔吐,又可以治療胸痹、心悸。"脾與小腸通",選取腕骨配伍陰陵泉,共奏健脾利濕之功。"肺與膀胱通",選取尺澤委中點刺放血,既可以治療水液運化失常所致的吐瀉,又對手足乾燥皸裂具有卓效。

2.3、奇穴的發現與歸經研究:奇穴是尚未歸入正經的經驗效穴,許多所謂"奇穴"、"新穴"並非與經脈無關,而且有很多是在經脈之上。在奇穴的發現、確立的過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的收穫,但如果藉助臟腑別通、全息對應等理論進行有目的的探索,無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機會。在奇穴的整理、規範化過程中,歸經是對經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種趨勢。一般都從文獻記載、功能主治、針感傳導等方面進行歸經,而臟腑別通理論擴展了經脈的聯繫及功能主治,從而為奇穴的歸經提供了新的思路。

臟腑別通又稱臟腑通治,首見於明代.李梴「醫學入門」,引自《臟腑穿鑿論》曰: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後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清代.唐宗海在「醫經精義」雖有較詳細的解說,但仍以氣化為主,且李唐二人並未涉及其源流。 經研究探索發現,其初始來源,則本源於《易經》六爻及《黃帝內經》引伸而來的六經之開合樞變化。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及《靈樞.根結篇》說:「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 按三陰三陽同氣相求,以臟腑手足經絡相配通, 這樣就構成了手太陰肺與足太陽膀胱通,足太陰脾與手太陽小腸通,余類推。

若要說明的更簡單,即陽經的開闔樞,與陰經的開闔樞,正好成對,即:

開:太陽-太陰闔:陽明-厥陰樞:少陽-少陰

此外另一個類同的董氏針灸運用法,即每日氣在身體的流行對應: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及巳亥六組對應。

子時:足少陽膽經 午時:手少陰心經丑時:足厥陰肝經 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寅時:手太陰肺經 申時:足太陽膀胱經卯時:手陽明大腸經 酉時:足少陰腎經辰時:足陽明胃經 戌時:手厥陰心胞經巳時:足太陰脾經 亥時:手少陽三焦經

這個對應與臟腑別通理論,略不同。


推薦閱讀:

十二經絡「值班表」
經絡學說
經絡彙編
全身穴位治療口訣,配圖精華版,想學經絡穴位的看過來
十二時辰經絡養生法則

TAG:關係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