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成與反對」無法真正讀懂馬克思

摘要:西方「馬克思學」的著名代表海爾布隆納的《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通過「贊成與反對」的方式分別就哲學辯證法、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社會主義信念四部分表達了他對馬克思的認知和態度。作者自詡以不偏不倚的「公正」姿態對待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肢解馬克思主義進而徹底否定馬克思主義,是無法真正讀懂馬克思的。只有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內在地統一起來;只有理論聯繫實際、與工人階級的解放鬥爭密切結合,才能走出「贊成與反對」的迷障,真正讀懂馬克思。

關鍵詞:海爾布隆納;「贊成與反對」;馬克思主義

這本作為作者系統地闡述他對馬克思主義所持立場和看法的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2016年6月出版於東方出版社)一出版便在學界引起了一番熱議,作者選擇了對待馬克思主義兩極分化中的第三條道路,較為真誠地、客觀地評價馬克思主義,這本著作對於評價馬克思主義有著重要的啟發和警示作用,即便如此,由於作者沒有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內在地統一起來,沒有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最後走進「贊成與反對」的迷障,陷入了困境,因此無法真正讀懂馬克思主義。

一、讀懂馬克思,需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

海爾布隆納的《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之所以能夠引起熱議和一些學者的好評,侯惠勤認為:「不是源自作者主觀上的純客觀、純學術立場,而是來自他在深入地研究馬克思著作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和模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分析原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了重要的分析。」[[1]]在第一章的導言部分,作者高度地肯定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馬克思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2]]他認為馬克思創造了社會分析方法,這種成就可以與柏拉圖和弗洛伊德相提並論。作者告訴我們,如果想要理解社會存在的真實過程必須要學會透過表象、深入探察其本質。作者看到了馬克思在這方面的偉大之處,即作者稱之為「社會分析法」。作者認為正是這種「社會分析方法」,使得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使得馬克思在對待眾多的激烈的爭議中始終能夠保持魅力的原因所在,可見作者高度地認可「社會分析法」。這對於我們學習和對待馬克思主義是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的,我們對待事物就需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規律,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規律,才抓住了事物本身的「魂」,才能牢牢把握住事物。馬克思的《資本論》寫作其實就是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從商品這一資本主義的細胞開始剖析整個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交換關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體系的世界觀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海爾布隆納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馬克思思想的整體性,試圖去客觀地評價馬克思主義,他反對主觀任意曲解馬克思。他認為要從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實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需要有以下四個前提:一是運用哲學辯證法,即從運動變化發展中把握事物。「辯證法的這一精髓主要體現在這樣一種觀念中:考慮事物時,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3]]二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生產性的活動及其基礎上的階級鬥爭看作是歷史發展的動因,「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4]];三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即把資本主義看作是由歷史產生的一個動態的研究對象,「直到現在,這一見解仍被公認為是對辯證歷史觀的運用」[[5]];四是堅信社會主義的信念,即克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自覺開創的未來,「堅持社會主義信念仍然是將所有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統一起來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6]]。

以上四個前提是作者在書中詳細地闡述對馬克思主義四大核心要素即哲學辯證法、對歷史的唯物主義解釋、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和社會主義信念的認知和態度。他認為,目前儘管對馬克思主義的界定尚不明晰,但是所有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都離不開著幾大核心要素。作者從以上四大要素對馬克思主義的把握,實際上與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闡發與理解的「正統馬克思主義」闡釋者所總結的馬克思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有相通之處。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特別是矛盾分析的適用範圍、馬克思結論的檢驗、社會主義國家統治權力的解釋等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見解,很值得我們深思。

儘管我們說海爾布隆納在對馬克思的評價中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但是他沒有準確把握住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政治立場,這使得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又是殘缺和膚淺的。雖然作者看到了馬克思主義不是單純的知識體系,而是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的革命思想,「知識性內容可能很重要,但是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像,根源不在於此」,然而到此,當觸動到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和立場時,他卻試圖迴避和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將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打扮僅成供學術研究和「參考」的無害對象。這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偏見」。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階級訴求,馬克思曾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7]]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如果離開革命性和階級性、企圖從所謂純學術角度去理解,是無法真正與馬克思進行對話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不可能沒有政治立場,更不能迴避和淡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持的政治立場,遺憾的是,作者沒有始終貫徹這一政治立場,他想要做的是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兩極分化中走第三條的道路,即以不偏不倚的「公正」姿態對待馬克思主義,這實質上是肢解馬克思主義進而徹底否定馬克思主義,是無法真正讀懂馬克思的。

二、讀懂馬克思,需要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統一

海爾布隆納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統一,但是還有欠缺,限於篇幅以下就主要從作者對哲學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兩個方面進行批判性分析。

(一)關於哲學辯證法

海爾布隆納充分肯定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性,並且看到了「矛盾」的重要性,花了大量筆墨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觀,這是值得讚賞的,但是在看待唯物辯證法的過程中存在這眾多的模糊之處。海爾布隆納首先是從希臘的辯證法說起,隨即便武斷的對辯證法下判斷:「我們從中得到的見解無法容易地適應於常規的探究。」[[8]]此外,他沒有充分地理解辯證法對因果聯繫的運用。他說:「辯證觀念為我們理解聯繫提供了洞見,但是對理解因果聯繫並無多大益處。」[[9]]馬克思主義認為,因果聯繫是一種包括時間順序在內的某一現象必然引起另一現象的本質聯繫,一切現象無不處在因果鏈條之中,原因和結果既是確定又不確定,相互轉化,互為因果,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這充分體現著辯證法的思想。例如:一方面,世界組成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成為世界運動變化發展的終極原因,在普遍聯繫的相互制約之下,引起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另一方面,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產生了新事物,建立起了新的聯繫。聯繫和運動發展互為因果性,事物是普遍聯繫與永恆發展的內在統一。

(二)關於歷史唯物主義

在歷史唯物主義部分,作者充分肯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性,並且就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時是否會將歷史簡化為經濟決定論的問題,作者引用了1890年9月恩格斯《致約·布洛赫的信》中的話,提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不是狹義的經濟概念」[[10]]這告訴我們的是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能從單一的概念去理解,而應該整個過程去理解。作者還認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不能夠脫離辯證唯物主義,否則用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最終就會陷入經濟史觀和生產史觀。「讓馬克思主義史學具有了鮮明特徵的是,唯物主義出發點與歷史變遷過程的辯證觀相融合。這就是為什麼儘管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有用過『辯證唯物主義』這樣的說法,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研究仍被冠以此名」[[11]]。這一點上,作者的思路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將馬克思主義的體系割裂開來分析,目前學界就流行這樣一種謬見,認為馬克思沒有使用過辯證唯物主義,故而要否定馬克思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要解決歷史推動力的運動過程,必須和辯證唯物主義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馬克思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同唯心主義的一元論和二元論徹底劃清了界限;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強調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海爾布隆納還指出:「唯有馬克思主義殫精竭慮地構想出一種歷史進步的願景,其登峰造極的表現就是提出了無產階級和非異化社會的觀念。」[[12]]這難免有讓人產生誤解的嫌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烏托邦,對此問題,馬克思夫人燕妮就約·菲·貝克爾看過《資本論》第一卷時的感受,很精準地回應了這位朋友:「馬克思沒有醫治我們社會的膿血迸流的創傷的任何現成的特效藥(現在也以社會主義自許的資產階級世界正在大聲叫賣這種特效藥),沒有任何丸藥、藥膏或紗布;然而我以為,他從現代社會產生的自然歷史過程中得出了實際結果和運用這些結果的方法,直到做出最大膽的結論;這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利用統計數字和辯證方法把吃驚的庸夫俗子引導到下述原理的令人頭暈的高度:『暴力是一切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接生婆。它本身也是一種經濟力……今天在美國的許多身世不明的資本,僅僅在昨天都還是在英國資本化了的兒童血液……如果……貨幣「生來就在一頰帶有血痕」,那末新生的資本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滲透著血污……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響了……』一直到底。應當坦率地說,這種樸實得驚人的熱情深深地吸引了我,歷史對我來說已經像太陽光那樣明亮了。」[13]

當然,海爾布隆納還從對資本主義的分析、社會主義信念方面展開了相關論述,限於篇幅不作論述。

三、只有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才能走出「贊成與反對」的迷障,真正讀懂馬克思

人們習慣於把某種思想或事物看的過於偏激,尤其是對身處「馬克思主義大本營」、從小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人們來說,神化馬克思主義,認為它無所不能、毫無缺陷,如:教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奉為金科玉律。當然身處資本主義立場的人們把馬克思主義與邪惡、專制等聯繫起來,肢解馬克思主義,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這兩種思想都是採取極端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那麼是否還存在著第三種態度呢?本書《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作者選擇了對待馬克思主義兩極分化中的第三條道路:「贊成與反對」。作者所採取的態度是應該值得包容的,但存在的問題是,作者的「贊成與反對」陷入了歷史和邏輯上的矛盾,它無法從根本上解釋馬克思主義能夠長期長盛不衰的原因,也把自己逼進了「贊成與反對」的迷障,因為,如果是根本性的如果一旦被否定那麼馬克思主義則不能稱之為馬克思主義。

贊成與反對的態度,雖然看起來作者是兩邊不得罪,但是也反映出了作者面對馬克思主義所採取的「贊成與反對」的猶豫、困惑。並且這種折中最終導向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解和誤解;行文中常常前後是矛盾的。這裡集中選取三個例子佐證。

第一、對馬克思革命的、批判的思想認同上。他正確地看到:「只要資本主義存在,我認為我們就不能宣稱他對這一制度內在性質的認定是錯誤的。」[[14]]然而不禁要問:作者所承認的被馬克思所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到底是馬克思所分析的生產力和資本主義佔有方式的矛盾,以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還是在經濟合理化過程中私有制的活力被逐漸削落由此而導致的社會運行不協調,是各種社會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髮揮作用的結果?作者對這一問題的回復是模稜兩可的。

第二、在對於社會主義的理解上。看得出來作者實際上是不相信非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能夠走出一條超越資本主義的道路來。「人們相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產生的『理性化』就已經發生了,這也使得資本主義有可能在受損最小的情況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管理……『武裝工人』保衛下的政府指導下的『辦公室和工廠』。列寧的看法是一種幻想。」[[15]]這裡則用「理性化」的說辭搪塞了讀者,取代了對於革命和過渡時期階級鬥爭狀況的真實分析,頗有鼓吹和平過渡否定暴力革命的嫌疑。還說:「自列寧以來,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描繪歷史可謂是一種尷尬的倒退,它放棄了列寧的觀念,卻與技術和組織需求產生了令人不安的衝突,這些需求是從資本主義的過去繼承下來的工業設備導致的或者是由社會主義政權改造的作為對其工業生產方式的一般性訂購的一部分。」[[16]]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國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差異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等原因,因而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但這並不是尷尬的倒退,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第三、關於看待社會主義自由上。作者認為社會主義自由完全只是經濟上的自由,還指責《共產黨宣言》沒有說明真正對自由構成威脅的因素。「《共產黨宣言》中沒有提及被當代看來對自由構成最大威脅的社會和政治生活方面。關於持不同政見者、公民權利、社會或性別解放,尤其是知識自由,《共產黨宣言》沒有談及任何願望或主張」。顯然海爾布隆納並沒有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歷史理論的主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們所取得的任何自由和社會進步,歸根結底只有在由物質生產力發展所提供的基礎和可能性空間之內才成為一種現實性;物質生活的過程制約著每一個社會的政治的和精神的生活過程。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明確指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並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係,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關係的狀況促成的。」資本主義現代性之下在人們生存各方面凸顯出來的所謂「其他領域的自由問題」——例如政治危機、文化精神衰敗、性別壓迫、公民權利受到踐踏等等,歸根結底是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衰竭的癥候表達,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也不在於什麼公民運動或文化運動,而在於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徹底的、革命的公有制改造,亦即社會主義革命。對於任何一個稍有常識的馬克思主義者而言,如下事實是顯然的:在任何社會變革中,經濟解放都是一切社會解放的先導和最終推動力量。「生產者只有在佔有生產資料之後才能獲得自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64頁)「對於現代社會而言,最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沒有將『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自由解放被擊敗』的論題視為戰略主題。」[[17]]作者這是無端指責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宣言》,在他看來社會主義是不自由的。作者之所以會誤判,是因為作者從脫離工人運動、與無產階級解放無涉的角度談。作為典型的學院派代表是無法真正理解馬克思的。他們只能在他們那個可憐的狹隘圈子裡自說自話、裝瘋賣傻。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製造成了無產階級的貧困,要真正消滅異化,實現自由,只有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社會主義的自由不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社會主義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礎上,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可見作者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是膚淺的。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是具有社會歷史性的,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屬於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產物,《共產黨宣言》儘管帶有時代的烙印,但也不必這麼吹毛求疵,這是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偏見,自然不能讀懂馬克思。

坦率地說,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確實如海爾布隆納所言,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但是這第三種態度並不是他所採取的那種籠統的「贊成與反對」,而應當是既不離經叛道,也不僵化教條,走繼承與發展、堅持與創新相統一的道路。

實踐也證明,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今天,我們洞察時事仍然要求助馬克思。正如作者所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時代,世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和引導。我們現在的任務是了解它。」此外,也不應忽視作者給我們提供的第三種既贊成又反對的態度去對待馬克思主義。

[[1]] 侯惠勤:「純客觀的學術研究無法真正讀懂馬克思主義——以海爾布隆納的《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為例」,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12期:第5-6頁。

[[2]]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1頁。

[[3]]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6頁。

[[4]]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6頁。

[[5]]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7頁。

[[6]]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7頁。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頁。

[[8]]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15頁。

[[9]]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22頁。

[[10]]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43頁。

[[11]]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43頁。

[[12]]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45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36頁。

[[14]]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65頁。

[[15]]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113頁。

[[16]]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113頁。

[[17]] [美] 海爾布隆納 《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馬林梅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第117-118頁。

推薦閱讀:

馮雪峰自稱反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批示批判以此為據
以馬克思、恩格斯為榜樣
中國思維網:馬克思主義故鄉——德國還流行馬克思主義嗎?
B 03 馬克思列寧主義
『哲學與邏輯』-馬克思的認識局限

TAG:反對 | 馬克思 | 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