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薄如紙 大賣場要加碼母嬰、親子和餐飲
受電商衝擊、經濟下行壓力等影響,我國多個傳統商業項目經營情況惡化甚至虧損。去年以來,繼百盛、天虹、王府井等業內領先百貨公司關閉部分門店之後,萬達百貨也集中關閉了多達40多家虧損門店,轉型為電器專賣店與購物街。
同時,另一零售主力業態——大賣場,也陷入業績下滑的困境。一些賣場因為業績不佳,紛紛放慢甚至暫停了開店計劃。在北京,多家商場正在積極調整引入品牌種類屬性,互動性、客戶體驗性較強的母嬰、親子、餐飲企業佔比正在逐步增加,即使是服裝等傳統的百貨品類,引入的品牌也向著擁有年輕化、輕奢等共同特性的品牌傾斜。這種調整的背後,是百貨賣場的利潤情況日漸削薄如紙,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母嬰、親子、餐飲品牌的進駐,以試圖恢複線下賣場流量的背後,是這些行業在一定程度上付出的「慘烈代價」。
商場嘗試「去購物化」
最近,商業項目紛紛加大餐飲和娛樂比例,跨界融合體驗邁向高層次。但是,體驗業態並不等於體驗商業,體驗商業的品質、場景與服務是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業創新變革加快。」王永平說,在挑戰面前,企業積極探索創新變革,從O2O線上線下融合到文、商、旅等產業跨界融合,商場開始嘗試「去購物化」,增強體驗與服務;寫字樓開始嘗試「去辦公化」。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理事長、住建部住房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雲昌說,從供給側改革來說,應全面提高供給的質量,商業領域應注重滿足文化、教育、娛樂、健康、旅遊、養老等需求,在品質上更加精細化、差異化、綠色化。
加碼母嬰、親子及餐飲
以餐飲為例,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在2015年下半年一共關閉了161287家店,其中,上海下半年一共關閉了63296家店,佔據39.2%,這意味著,上海每個月平均有一萬餘家餐飲店關閉,平均每天350家,北京緊隨其後,零點有數發布的一份報告如是描述。
毫無疑問,零售行業正在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經濟的深度調整、線上企業的分流、成本壓力不減等多種因素之下,行業在積極尋求辦法突圍,合理評估行業價值,以重新定義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增加互動、加大與消費者聯繫力度上,百貨等線下實體店正在大比例地調整經營品類所佔比例,其中,加大母嬰、親子和餐飲品牌店的加入,成為業界的共識。對於營業額及利潤都陷入增長緩慢態勢中的線下零售業而言,母嬰、親子及餐飲企業的加碼,會成為拯救行業的「白衣騎士」嗎?
放緩擴張節奏
「上個月的一次巡店,我驚訝地發現這個商場里,有百分之二十幾的餐飲品牌發生更換。發生這種狀況,我認為有幾種原因:商場的過度開發、電商對傳統商場的影響。在過往,商場的餐飲只佔百分之十幾,而眼下則是節節攀升,有些商場甚至超過了50%。」在第15屆中國餐飲業連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王品集團董事長陳正輝不無感嘆,「商場希望更多的消費者能到店,這種體驗式消費所佔的商場比重由此提升,但商場的人流並沒有大幅度增加,而餐飲的比重增加卻使得競爭加劇,原本生意不錯的品牌也出現了生意被稀釋的情況。從數據上可以看到,GDP在下滑,但餐飲(數據)在成長,2014年和2015年餐飲的開店數量爆增,廣州、深圳都是90%的增長,北京也是50%增長,餐飲成長的速度趕不上開店的速度」。
嘉和一品創始人、董事長劉京京認為,企業是否要選擇進入賣場,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決定,不能盲目跟隨,比如,嘉和一品的營業時間跨度長,與賣場的「固定作息」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嘉和一品未來的開店策略,依舊會照著即定的目標發展。
一方面,賣場的調整帶來了擴張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慘烈的競爭又使得企業「壓力山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楚東建議,企業「重消費者的定位不能錯位,品牌競爭應以消費者為中心,而不是所謂的競爭對手,每家餐飲企業都有自己獨特之處,抓住品質才是永恆的賣點,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
未來還有希望么?
「跑馬圈地開店就能掙錢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彭建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開門見山,直抒己見。
他分析說,前幾年經濟環境好,只要開店就能掙錢。近幾年大賣場在一些城市扎堆開店,差不多已趨於飽和;其次,近幾年經濟增長平緩,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增速基本持平,開店和關店因而成為市場常態現象。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顯示,國內上市零售企業的凈利潤近4年來一直處於下滑態勢,凈利潤連續4年出現負增長。另外,電商逆勢「野蠻生長」客觀上對實體店也造成影響。「儘管幾個因素疊加一塊造成大賣場生意凋敝,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市場飽和。」
有資深人士認為,包括大型超市在內的傳統零售業,在互聯網時代迫切需要轉變經營思路,提升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根據艾瑞諮詢公司發布的年度電商報告顯示,2015年網路購物比上一年增長37.2%,將年增幅只有10%左右的社會商品零售增長率遠遠甩在背後,令傳統零售業望塵莫及。這也意味著,人們購物的方式已開始向線上購物傾斜,傳統零售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更大。
面對電商異軍突起,社會上對傳統零售業一片唱衰聲,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下結論還為時尚早」。深耕市場多年,包括大賣場在內的零售企業,不僅擁有廣泛的顧客資源,完善的品管體系,強大的物流配送能力,且「門店多、分布廣、貼近社區」,以及享有較高口碑的品牌認同度等,些優勢是電商平台一時所無法取代的。來源:中國商網
推薦閱讀:
※李可染作品為何一出現拍賣場就會受到追捧?
※傢具賣場擺場的具體方法
※進駐商場必知的36個賣場辭彙
※拍賣場上最貴的36幅過億國畫,大飽眼福!
※國畫清風雅集:拍賣場上的巨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