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地區以景物命名的衚衕(3)

什剎海地區以景物命名的衚衕(3)

標籤: 雜談

大石虎衚衕位於德勝門內大街東側。衚衕呈東西走向,全長242米,均寬4米。

衚衕形成於明代,因衚衕西口有一石質雕刻的老虎,故稱「石虎兒衚衕」。據稱該石虎為元代遺物,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現存於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館。

清宣統年間改為石虎衚衕。後因名稱與西單的石虎衚衕重名,1965年改名為大石虎衚衕。

衚衕中曾設有清正黃旗蒙古都領署。民國時衚衕中設有私立平民大學,後更名平民大學。

大、小石碑衚衕位於銀錠橋北側,形成於清代中期。因華北協和修道院(現為鴉兒衚衕23號院)存有兩塊明代崇禎皇帝為曹化淳所題的御制碑,故稱「石碑」。崇禎皇帝御制碑僅有這兩塊碑存世。

1925年析出兩條衚衕,西側叫小石碑衚衕,北側的為大石碑衚衕。

大石碑衚衕南北斜形走向,北端通向鼓樓西大街,中間與小石碑衚衕相連,南端與煙袋斜街銜接。全長261米,均寬3·5米。

小石碑衚衕呈南北斜形走向,北端為大石碑衚衕,南端為煙袋斜街。全長80米,均寬2·5米。

什剎海地區以橋樑命名的街巷衚衕達10條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銀錠橋衚衕。

銀錠橋衚衕南北曲折走向,北端與北官房衚衕、後海南沿、大金絲衚衕相通,南端為南官房衚衕。全長94米,均寬4米。

衚衕形成於明代。因為9號院有海潮庵,被稱為海潮庵衚衕。清乾隆年間改稱「海潮庵」。因衚衕北端有銀錠橋,1965年變更為銀錠橋衚衕。

銀錠橋建於明代中葉,為什剎海地區僅存的古橋之一。該橋坐落在前海與後海結合處,為眺望西山景緻的絕佳處。「銀錠觀山」為「小燕京八景」之一。

衚衕中的海潮庵現為民居,前殿已經闢為經營義大利風味的酒吧。走上木樓能看到粱橢間殘留自明代至民國期間的彩繪。

永康里位於棉花衚衕東側,東南曲折走向。東起花枝衚衕,西端南折至後羅圈衚衕。全長85米,均寬2米。

衚衕形成於清末。因地勢低洼,並設有帶有賭博性質的鬥雞場所,故稱「鬥雞坑」。1965年變更為現名。

護國寺建於元代,為什剎海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寺廟之一,有「西廟市」之稱。以護國寺命名的街巷有護國寺街、護國寺大院、護國寺東巷、護國寺西巷、護國寺後廟、新太平衚衕(護國寺塔院)等。

護國寺街東西走向,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593米,車行道寬6米。與後鐵匠衚衕、藕芽衚衕、棉花衚衕、護倉衚衕、護國寺東巷、護國寺西巷相連。

護國寺街形成於明代,因街北有元代時期所建古剎——崇國寺,故名崇國寺街。明宣德年間,崇國寺改名為大隆善寺,成化年間改稱為大隆善護國寺街。清變更為護國寺街。民國時期曾叫護國寺大街。1965年再次更改為護國寺街。

護國寺街經過改造之後,以護國寺小吃店為龍頭,成為北京市「風味小吃一條街」。

街內有梅蘭芳先生和溥傑先生故居。原交通部部長葉飛將軍也在此居住。

《西城梨園史料》載:「護國寺75號院曾是京劇老生前輩名家劉洪昇先生故居。院門曾留有『聖代即今多雨露,諸君何以答昇平』的對聯」。

護國寺大院為護國寺舊址,佔地1·8萬平方米。民國以後,護國寺荒廢后逐漸形成居民區。護國寺大院分別與護國寺街、護國寺東巷、護國寺西巷、百花深處相通。1965年定名。

護國寺舊址尚存金剛殿、東西配殿等建築。人民劇場為西城區文保單位。

護國寺東巷與護國寺西巷分別在護國寺大院的東西兩側,舊稱「東廊下」和「西廊下」。

護國寺東巷南北走向,北端東折至棉花衚衕,南至護國寺街,全長397米,均寬4米,原為護國寺東側通道。1911年更名為現名。

護國寺西巷南北走向,南起護國寺街,北至百花深處。並與大、小楊家衚衕相通。全長280米,均寬3米,原為護國寺西側通道。1911年變更為護國寺西巷。

新太平衚衕位於新街口南大街東側,西南彎曲走向。南起百花深處,西折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長204米,均寬4米。

衚衕形成於清代,據《什剎海的寺廟》介紹,該衚衕曾叫「護國寺塔院」,後改稱太平衚衕。1965年定為現名。

虎城衚衕位於地安門西大街西南側,因明代這裡設有虎城故名。

《燕都遊覽志》載:「虎城在太液池西北隅,睥睨其上而阱其下,阱南為鐵門關而竇其南為小阱,小阱內有鐵柵如籠,以檻虎者。虎城西北隅有豹房。百獸房在虎城之後,連楹南向」。

明正德二年八月,又建造豹房,正德七年時,已添修房屋200餘間。正德皇帝「朝夕處此,不復入大內」。

什剎海地區歷代有眾多的王公貴族在此居住,衚衕名稱中也帶有這些府邸的痕迹。如定阜街、「府夾道」、「大牆縫」等等。

定阜街東西走向。東起龍頭井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與松樹街、旌勇里相連。全長475米,均寬10米。

衚衕形成於明代,始稱定府大街。明永樂年間,徐達四子徐增壽被追封為定國公。其子許景昌襲定國公後,府邸在此,故名。清代稱「定府樓街」。1911年更名定阜大街。1965年定為現名。

衚衕內有慶王府和濤貝勒府及輔仁大學舊址。

什剎海有兩條「府夾道」。其一在醇親王府(北府)花園西牆外,清代叫「府夾道」亦稱「西夾道」,1965年定名為後海夾道。其二在恭王府與阿拉善府之間,也稱「府夾道」。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夾道上建樓,夾道被堵死。

大、小翔鳳衚衕在恭王府北牆外,清初故叫「牆縫衚衕」。後雅化為現名。

愛民街四巷舊時叫「菜園」。棍貝子府東側有「府菜園」地名,這裡的「菜園」可能是庄親王府的「府菜園」轉換而成。

南官房衚衕和前井衚衕、後小井衚衕在清代統稱「南官府衚衕」。因衚衕內有康熙帝第十子的府邸,稱做「十王府」,故名。

南官房衚衕51號民國時間為溥氏祠堂舊址。溥氏姓名為溥燻(字堯臣),時任陸軍部次長。1938年春去世,享年54歲。

南官房衚衕還住有藝術評論家、著名演員鳳子和沙博理先生、翻譯家孫繩武先生、輔仁大學教授顧隨先生、溥儀侄子毓嵒先生等名人。

什剎海地區有幾條帶灣的衚衕,如小八道灣、前、中、後毛家灣等,它們都與水有著微妙的關係。

小八道灣位於鼓樓西大街北側,曲折走向。南起鼓樓西大街,北至大石橋衚衕,與景爾衚衕相連。全長134米,均寬2米。

衚衕形成於清代,因衚衕曲折多彎,故稱「八道灣」,亦稱「八調灣」。 1911年變更為「小八道灣」。

前、中、後毛家灣位於西黃城根北街。為明代大明壕岔河流經之處,因臨近河流,並有毛姓大戶居住此地,故稱「毛家灣」。清時稱「茅家灣」,並析為三條衚衕。

前毛家灣東西曲折走向。西起西黃城根北街,西端北折至中毛家灣。全長363米,均寬6米。

中毛家灣東西走向。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長314米,均寬4米。

後毛家灣南北曲折走向,南起中毛家灣,北至太平倉衚衕。全長288米,均寬3米。

解放後原國家副主席高崗、原國防部長林彪曾自此居住。

千芉衚衕在前海西街西側,東西走向。東起前海西街、西至三座橋衚衕。全長101米,均寬4米。明代附近設置射所,清代把該衚衕和三座橋衚衕統稱箭桿衚衕。名稱由來是衚衕形狀像弓箭的箭桿,故名。

1911年之後,南北路析出「三座橋」。剩餘部分更名為千芉衚衕。

北海公園西牆外曾有條「琉璃門」的衚衕。「琉璃門」名稱取自北海公園內「小西天極樂世界」四座琉璃牌坊及北側的三座琉璃隨牆門。


推薦閱讀:

「鳥趣」——說的可不是養鳥的事【衚衕口】
奶奶住的衚衕變成了商場,他在裡面做了一片山水
四合院麻小,半條衚衕都是它家的!味列三甲
一個印度留美學生談民主和自由 - 孫武子的角落 - 西祠衚衕
從台北到北京 衚衕台妹眼中的大陸--宮鈴(電腦藏書)

TAG:地區 | 命名 | 衚衕 | 海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