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備受關注?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向新浪網友獨家解析,為何此次全會關注度不同以往。他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被廣泛關注是因為我們處在雙重轉型期,這次我們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話語,真正面對的是分配問題和權力問題,而這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的改革領域。所以這次任務更艱巨,大家都期待有一個比較好的迴音。
為什麼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備受關注?
十八屆三中全會被廣泛關注,是因為我們處在雙重轉型期。
一方面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到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觀念方式、思維方式,造成我們對於人類文明未來的預期是多樣化的。同時中國和其它國家不一樣,和發達國家不一樣,我們還處在重大社會轉型期,很多矛盾與問題的產生是文明轉型和社會轉型疊加所形成的。因此,中國現在遇到要解決轉型中的問題更多,難度更大,需要我們有改革的勇氣來推進改革。社會轉型把我們帶入對未來充滿預期的時代,對政府的預期非常大,大家非常關注這次會議,因為這次會議會有一個定調、定位。定調是改革的路徑、改革的方向。定位是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自身的建設和改革,政治啟動體制改革,政府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政府。十八屆三中全會很重要被廣泛關注是,因為我們處在雙重轉型期,轉型期的矛盾和問題比較多,大家期待有一個比較好的迴音,讓老百姓看到中國發展的希望,看到中國夢實現的路徑,看到中華民族振興的可能性。
三中全會一直是中國重大的公共政策、戰略性方針密集發布、出台的一個時間,所以三中全會歷來很重要,它是一個戰略性會議,是一次關乎黨和國家發展前途的會議,是一次關乎社會主義發展前途的會議,是一次關乎民族未來走向的會議,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與地位。
如何理解「改革範圍和力度都將是空前的」?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
中國現在進入新的改革時期、改革階段。35年前,改革開放初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一次偉大的社會結構性的轉型。什麼叫「社會結構性轉型」?在社會主義體制里引入了市場因素、市場體制,儘管這是逐步完成的,但在社會體制里納入社會因素、市場體制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飛速發展。
現在又面臨著一次結構性升級。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的性質已經發生變化。如果說30年前存在著普遍貧困問題的話,現在是存在著普遍公正性問題,這個矛盾不能迴避。現在社會有很多問題都是由於社會不公正造成的,這些不公正性包括分配、權力運行規範等。我們要在社會主義體制因素里關注社會管理體制和政治行政體制的建設。社會管理體制和政治行政體制建設的目標是要解決社會結構性問題,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改革里。我們必須要開放:觀念開放、體制開放,要吸收新因素來充實完善社會主義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政治行政體制,目標是要解決社會公正性問題。這點我們必須堅信,所以我始終提兩點:
未來30年我們必須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話語
一是改革要有價值高度。是改革必須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話題。30年前我們以經濟為中心構建改革為話語,未來30年我們必須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話語,話語體系要變,思維方式要變,觀念要變,把「公正」突出出來。所以我說改革要有價值高度,改革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社會的終極價值來設計,我們說的中國夢也好、科學發展觀也好,按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來設計,不能為了個人利益、團體利益或者一部分利益來犧牲民主利益、國家利益、社會主義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必須強調人民是改革的主體。30年前的改革開放正是動員了廣大人民群眾積极參与市場活動才形成了今天的繁榮和發展,所以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是改革的動力。未來改革更應該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地政治參與、民主參與,使人民群眾成為我們的權利主體,成為推動改革的主導利益,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
改革任務更加艱巨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全面深化的改革與開放,「全面」這個詞很重要。「全面」不光是經濟體制,包括政治體制、行政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文化體制,都要進行改革。這次我們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話語,真正面對的是分配問題和權力問題,而這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的改革領域。所以這次任務更艱巨。
改革如何讓民眾滿意?
中國智庫將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現在媒體對「383方案」解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中國智庫在中國重大會議之前發表自己的政策建議,這在共和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不過這只是中國官方眾多智庫里的一個智庫的研究報告、政策建議,並不代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些內容。當然提出的這些東西,可能與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的內容有所涉及,因為所提出的問題也是最近這幾年社會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以後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智庫在中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決策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是肯定的。
改善民生的措施將重點討論
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兩方面:一方面是民生改善問題,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土地,但事實上老百姓最關心的是改善民生的這些措施。我們現在要抓住重點是離民生最近的,離民生最近也就是離老百姓最近,也是老百姓最渴望的,所以土地制度改革、經濟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都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但在這次報告里不會詳細說,不過都會點到、提到,也就是發展方向,具體改善就業,怎麼改,戶籍制度怎麼改要經過認真研究後才行,但拖的時間不會太長,因為中國改革處在重大轉型期,這個轉型是確定的:轉型方向必須讓老百姓滿意。這是一方面,從經濟角度來講。
必須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改革里
另一方面,30年來的發展,中國富裕了,但又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我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怎麼分配。現在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權力對資源佔用過多是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老百姓強調自己的精神價值,希望能夠在社會裡感受到公平,希望感受到權力很謙低,希望能權力恭恭敬敬地為我服務,而不是專橫跋扈,對老百姓搞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甚至腐敗。我們現在到了以公正為核心的改革話語,而公正首先是分配的公正,要實現分配的公正必須對權力結構進行改革,所謂權力結構是按照社會主義憲法的原則和價值真正確立人民群眾在權力結構中的主體地位。資源少數人分配,老百姓不能參與分配,不能參與自己的徵求意見,那這種分配肯定就是不公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應該重點關注分配問題,因為中國社會轉型已經到了下決心、以公眾為核心、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為趨向、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的改革階段,社會主義體制的價值、社會主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主義。
民眾的期待與改革的結果會不會產生落差?
好多問題還是要給改革以空間,不能一刀切
我們關注改革首先要關注兩點:一點是改革的傳統文化環境。中國是一個有兩千多年傳統文化的國家,在兩千多年封建專制下形成了民族心理和社會心理,中國老百姓對改革懷疑度比較大,對政府的聽從力比較強,這是中國傳統所形成的社會心理結構。因此在談改革時,比較照顧這種民族心理。換句話說,好多問題還是要給改革以空間,不能一刀切,要一步一步積極又穩妥地推進改革。如果改革一步到位,在中國大環境下是不可能的。二是制度環境。現在中國制度環境是一種有利於改革的環境,有利於改革的環境必須利用好,不能對改革的措施、改革的領域著急而一刀切,分析不透徹而匆忙出台一些改革措施。總的判斷是,由於文化環境和制度環境的影響,對於中國改革贊成漸進式改革,所謂漸進式改革不是不改革,拖延必要的改革,而是我們在重點環節看準、抓穩、積極穩妥地推進這樣的改革,改革是大趨勢。
文明體制下,老百姓不會產生民粹主義情緒
「民粹主義」完全是專制體制下的一個概念,在民主體制下沒有「民粹主義」,因為老百姓都是通過有序合理的渠道來規範政治和民主參與,不會發生「民粹主義」的傾向。在封建專制下會發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件,會發生狡猾、愚昧或殘酷、暴力、自殘、相互殘害,之所以發生這種現象是因為自我表達能力非常差。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包括在其它國家文明體制下,有充分的自我表達下就不會產生暴力,有正式渠道發表我的意見,老百姓才會感到有依靠。
推薦閱讀:
※三中全會前瞻:全面深化改革該從哪裡突破【3】
※十八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進入全面改革階段
※圖解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
※三中全會籌備進入關鍵階段,兩個建議受高層重視
※三中全會後:中國改革如何持續推進?(11月13日節目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