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過好端午節?
屈原
龍舟
香包
粽子
端午節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聞一多先生曾深情地說:「唯其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中國人同樣的古老,足見它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離。」在我國第一次將傳統節日端午節作為法定假日首次來臨之際,我們將怎樣過好端午節?如何使端午節成為當代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節日?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民協副主席羅楊。
問:在中國人的印象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形成的,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羅楊:其實端午節的起源要比屈原早,它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不過,關於端午的起源自古就有很多爭論。從目前學術界研究的成果來看,如果全面地考察端午和各種習俗,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於古人的辟邪觀念。雖然民間和典籍中有各種說法,如紀念屈原說,仿效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或曹娥說,吳越民族祭祀龍圖騰說,古代越人新年說等等,但只有辟邪說與歷史更加吻合,它的發端應是戰國時代。
端午節在兩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從名稱、內容到象徵意義都發生過很大變化。在不同的時代端午有過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陽、天中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娃娃節、五月節等等。到了漢晉之際,人們才把憑弔屈原與端午節結合起來,?賦予了競渡和吃粽子以豐富內涵和想像力。《續齊諧記》(南朝)第一次完整記錄了粽子源於屈原的故事傳說:屈原在端午日投汨羅江,楚人為哀悼他便每逢端午把米裝在竹筒里投入江中以祭屈原,後來到了東漢光武年間,屈原顯靈告訴人們:「竹筒粽子都被蛟龍偷走了,以後要纏上五色絲和楝樹葉則可以辟邪。」人們按照屈原的囑咐,形成了後來包粽子的習俗。《歲時雜記》中說:「五日競渡起于越王勾踐,後以為拯屈原。」按照傳說屈原投江之日百姓竭力營救他,最後則為他招魂。
由此可見,端午節的源起不在屈原,而早於屈原,歷史上的中國人民把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力量。
問:那麼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呢?這些習俗的內容形式、內涵寓意又是什麼?
羅楊: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外,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而且內容多樣、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劉禹錫在一首描寫端午節競渡的詩中曾寫道「風俗如狂重此時」。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是辟邪與祈福方面。端午在夏曆中是一年之陽的開始,春夏之交疾病與災異都陡然多了起來。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的「惡月」,當時的人們也弄不清疾病增多的原因,也沒有很好的防病除疫的辦法,就藉助他們可以信賴的巫術手段,祛病辟邪,求吉祈祥。客觀地說,很多方法並非無效,有些還很「靈驗」。比如說採藥:古人認為端午之日採擷的藥材有特別的功效;懸掛菖蒲、艾草:把這兩種藥材懸掛在房門上可祛病辟邪,菖蒲葉子本身像一把寶劍,艾草則可以做成「艾虎」和「艾人」,求得健康吉祥;飲藥酒:喝雄黃酒、蒲酒等藥酒以祛毒健身;洗葯澡:用蘭草或菖蒲、艾草泡水或煎水來洗浴以除疫;占驗:如以端午是否有雨占卜今年的吉凶;辟邪佩飾:人們用五彩絲、五色繒、肚兜、繡球等小飾品以驅邪辟害等等。
其二是懷念與紀念或曰祭祀方面。除前面說到的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屈原外,還有很多地區和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以紀念不同的歷史人物。比如江浙一帶的部分地區沿襲本地古老傳統,以端午節紀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此外,還有紀念介子推,紀念張天師,紀念鍾馗,紀念黃巢多種說法。
第三是團聚和娛樂等方面的。比如鬥百草:白居易有詩:「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反映了鬥草遊戲的喜慶氣氛;回娘家等:端午又稱「女兒節」,包括把小閨女打扮漂亮和已嫁之女回娘家吃粽子,突出反映了傳統節日的一個共同指向,即親情團聚和天倫之樂;送扇子:夏季來臨,互贈扇子互相祝願。如此等等,可以看出端午節的風俗不勝枚舉。當然這些習俗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增加和變化著,很多端午之初的風俗也在逐漸地淡化和退出。
問: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獨自的內涵和自身特點,端午節的主要內涵和標誌是什麼?
羅楊: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和文化創造,它強烈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徵。縱觀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有著一些共性,共性中又包含著個性。我們的節日都是對生命的頌歌。我們的節日都是對幸福的美好願望和期盼。我們的節日都以人和家庭為主體。我們的節日都體現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使人感到親近自然及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的節日都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就端午節的文化精神來講,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人類與自然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二是尊重一種捨身報國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信仰;三是崇尚一種剛正不阿如明月清風的道德人品。這正是數千年中華儒家文化所蘊育出的端午精神,也是為什麼端午節曾經附麗過很多古人而最後最廣泛地固定在屈原身上的原因。中華民族尊崇的是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命運、國家的命運以及中華文明命運聯繫在一起時才能產生的崇高和偉大。
問:我們知道端午節源於中國,它是一個民俗的節日也是一個民族的節日,2005年韓國的「端午江陵祭」被聯合國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也曾引起國人嘩然,您怎麼看呢?
羅楊:簡單地說就是「彼端午非此端午」。韓國的端午「不吃粽子,不賽龍舟,也不紀念屈原」,不同於中國的端午節,它的出現可以算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一種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現象。端午節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而且隨著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陸續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日本的端午很多習俗如吃粽子、喝菖蒲酒、沐菖蒲浴等均和我們一樣。而韓國則發展為以「山神祭」為核心的節日。
問: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文化的開放與國際交流的擴大,很多西方的節日為很多年輕人接受,也被商家炒作,像聖誕節、情人節都很有市場。現在我們自己的端午等傳統節日放假了,是否可以改變西方節日喧賓奪主的狀況?
羅楊:端午節的放假表明我們國家的文化自覺和對民俗的尊重及保護,也為使端午文化的傳承和光大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節日還受到市場的左右。比如在我國聖誕節和情人節都是不放假的,也沒有列入中國人的節日中,它卻在快速地升溫,這就是因為市場需要它,青年人喜歡它。據一次網上對當代大學生的調查,居然有95%的人了解「聖誕節」,90%的人了解「情人節」,有55%的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表示出不夠熱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認為洋人的節好玩,中國的節僅僅就是吃,春節吃餃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當代中國節日的形式和花樣略顯老套,這也說明我們自己的節日在傳承中文化內涵在逐漸缺失。抽掉了應有的文化內涵,節日就會空洞無物,失去魅力。同時也說明我們自己宣傳和教育不夠。可以說,我們的節日不僅需要放假,還需要重建,需要文化的啟迪和傳統的銜接。
問:端午這個被無數先人紀念和詠誦的傳統節日,在當今有著何種的文化內涵或意義?現代人應以何種方式延續和傳承它?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羅楊:任何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極強的文化整合力,當然端午節也不例外。我們在繼承端午傳統習俗的同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代社會在那些古老的節日習俗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後,節日的形式和內容都不應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承和延續,而是傳統節日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和重塑,是從內涵到外延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代,傳統節日的發展都有著縱向和橫向的兩條線索:縱向是本民族傳統的傳承,它帶著民族的特色和血脈;橫向的是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里,這是一個令我們無法迴避的課題。我們不能迴避商品經濟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滲透,但是,不應讓商家們把傳統節日都辦成旅遊日、購物日、消費日及花錢日……而應該為端午注入更多的文化情感和文化風俗。這裡就使人想到一個「誰來操辦節日」的問題。我們特別高興地看到,中央文明辦不久前已把紀念端午節列入到「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部署」中,並決定在今年端午節期間在全國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文化活動。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日,我們要把端午節這一富有詩意的日子,裝點成一個絢麗多彩的節日,讓我們已經有些淡去的端午情懷開出更加健康、燦爛的文化生命之花。
推薦閱讀:
※端午將至,想做粽子不會包?動圖來教你
※民俗錢里的端午節
※端午節遐思
※別人在端午節」曬「龍舟,你可以曬什麼呢?
※天香 端午節懷古 張子耀
TAG: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