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文苑培訓班基礎總複習 (中華詩詞學院)
第二講複習22.什麼是替: 替是指一個分句中,2、4、6序位上的字平仄應是「平仄平」或「仄平仄」這樣交替的,不能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23.什麼是粘:所謂的「粘」[nian],是指韻句與其後一句(奇數句3、5、7),句子中第2、4、6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同。註:韻句:2、4、6、8分句(起句壓韻除外),奇數句:1、3、5、7分句。註:律詩中的粘主要指偶數句(2、4、6分句)與奇數句(3、5、7分句)中,第2、4、6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同稱為粘。23.什麼是對: 簡單的講,就是平仄相反。是指一句中,兩個分句之間的2、4、6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反。24.律詩的正確排列方式:注意:倒數第1、3個字的平仄正相反。 每一首七律共八個分句,我們把它叫做第一分句、第二分句……第八句,排列時兩句一行。正確的擺列方式如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25.粘替對的使用:總結一下就是:同一分句中,平仄用對;兩句緊鄰之間,平仄用粘。(兩句緊鄰之間,就是上句的第2分句,與下一句的第1分句。)兩句之間,上一句的後分句和下一句的前分句的平仄相同,而這個相同的平仄是指的2、4、6序位上的字的平仄。因為除了起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3、5、7分句的尾字都是仄,粘和對都是格律的硬性規定,是必須遵守的。26.七律的四種格式是:a):仄起平收式(仄起首句入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c):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入韻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平起仄收式(平起首句不入韻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6.五律的四種格式是:a):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入韻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起仄收式(平起首句不入韻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c):仄起平收式(仄起首句入韻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d):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三講複習27出律:出律指的是,隋朝以來的科舉考試中考生的答題,這錯那錯的,錯的地方實在太多,導致無法一一指出其錯誤之處,閱卷官員不勝其煩就簡單地在卷子上寫下「出律」二字。其意思是說你錯得實在太多,沒有必要浪費時間評,也就是沒有評閱的價值。28孤平:王士禎解釋說: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三不論,如果為仄,除去韻字,只有一個平聲字,就是孤平,孤獨,孤單也。29.孤平的條件:七言律句在殿試取狀元的情況下僅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在基礎格律(音律、聲律、韻律)都正確的情況下在韻句中在無可挑剔,必須是雞蛋裡面挑骨頭的情況下孤平後,清朝從未將這個概念納入格律中。因此,孤平從來就不是格律中的術語,當然也不是格律。到今天為止,孤平就從未被任何官方機構納入過格律的範疇。孤平只是網上的說法,不具備任何的官方性質。與律詩實際上已經沒有關係。孤平犯了也屬於平仄方面的問題,格律中並沒有這個忌諱,我們遵從的是格律。30.「孤仄」「孤仄」只是一種網路說法,歷史上所有有關律詩,填詞的書籍均無「孤仄」一說。注意:無「孤仄」一說!31.失替:指一個分句中,2、4、6序位上字的平仄應是「平仄平」或「仄平仄」這樣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32.失對: 「對」就是後分句在2、4、6序位上的平仄與前分句在2、4、6序位上的平仄剛好是相反的,反之,未做到相反就叫做「失對」。33.失粘: 失粘則是指兩個句子之間,後一句的前分句2、4、6序位上的平仄,與前一句後分句2、4、6序位上的平仄不一致叫做「失粘」。34.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明朝的一位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所著的《貫珠集·類聚雜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論,246分明」這個說法。全文是:「平對仄,仄對平,反切要分明。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上去入音為仄韻,東西南字是平聲。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確,目的就是為了壓韻。由反切而誕生了《切韻》。《唐韻》就是在《切韻》的基礎上完成的。「135不論」,其實指的是詩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數句,是不需要壓韻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韻部論。「246分明」指的是詩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數句,必須壓韻,必須按韻部論。「135不論,246分明」特指壓韻,
第四講複習35.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律詩的基本骨架,在七律和五律中,一共有起、承、轉、合四句:起句(1、2兩分句)為首聯:首就是頭,在以後上課中會說起句,不直接說首聯;承句(3、4兩分句)為頜聯:頜:下巴(頷:下巴)也就是我們以後上課中說到的承句;轉句(5、6兩分句)為頸聯:頸:脖子,也就是我們以後上課中說到的轉句;合句(7、8兩分句)為尾聯:就是合句,最後一聯,尾字就不解釋了。36.偶句:偶句不是對仗。就律詩來講,第一句,可以是偶句,也可以不是偶句。通常內容相對嚴肅一點的,起句較多採用偶句的形式,反之,內容相對不那麼嚴肅的,較少使用偶句。首句押韻時候,絕大多數不是偶句,所以使用偶句的時候,首句不押韻。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杜甫起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偶句時,除非是特例,通常情況下,兩個分句2、4、6序位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對,兩個分句尾字的平仄,也是必須相對的。簡單的講,必須是偶句的部分:承句:3、4兩分句,互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組成偶句。轉句:5、6兩分句,互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組成偶句。偶句的四個句子間的關係是相連、互補、遞進的關係,不能說哪個更重要,哪個不重要,其重要程度是一樣的。37.音節: 七律每個分句的7個字,正確的音節劃分是:12/34/5/6/7 《唐詩三百首》沒有一首是違反了音節的,全部都是按照音節來做的。根據音節的劃分,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兩個相互搭配起來的字,必須是在同一個音節。五律的劃分:就是把七律的12字拿掉就可以了:12/3/4/5是五律音節的劃法。
第五講複習38.合掌:合掌到底要不要忌?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做出決定。我們先看王力先生的這樣一段原話:「合掌是詩文對偶意義相同的現象,事實上就是同義詞相對。整個對聯都用同義詞的情況是罕見的。我們也很難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歷史上的合掌,屬於佛教的專用術語,與律詩完全沒有關係。39.偶句與對聯(對仗)的區別。第一個區別:偶句與對聯的作用完全不一樣,對聯要求上下聯意思表達相對完整,合起來是一篇短文。而偶句呢,僅僅是律詩的中的一個部分,只有承句、轉句四個分句,不是律詩的全部。第二區別:就作用而言,對聯表達的是作者全部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偶句卻屬於律詩中起承轉合的承與轉,承句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承句的前分句承起句,後分句為轉句做轉的準備。轉句的作用是轉,轉向什麼呢?當然是轉向抒情。但對聯卻沒這麼多,兩聯就直抒胸意了。偶句與對聯的功能與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詩與對聯是不同文體,各自有各自的發展脈絡。偶句的四個句子間的關係是相連、互補、遞進的關係。第三點區別:對聯可以是全景全情,而偶句卻不能這樣。對聯(對仗)是景情分明的,寫景是為抒情做輔塹。40.義對:定義:1:義:字義,意義。2:對:相對(成雙成對),不相等。合起來,義對:上下句序位上的詞或者字意義相對。【相對並非指相反】義對:就是偶句中,字義不能是一樣或者是近似。注意:字義因為各不相同而相互增輝。義:不能一致或者近似。因為一致或近似就無法達到相互增輝的目的。義和對分開來理解,義可以理解為:意義,字義;對:不是相反,而是成雙成對。字義成雙成對,但不相同、不近似。義對的條件:1:≠2:不近似3:義對,不是意思相反;義對是字義不同:成雙成對。不近似、不相等、字義成雙成對就是義對。舉例:「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兩個分句中,青+白,山+水,橫+繞,北+東。青≠白,山≠水,橫≠繞,北≠東。既成雙成對,又不等於,這才是真正的義對,非常完美的義對。反覆強調一下: 1、字義,該字所包含的所有的信息。 2、對:匹配成雙(成偶),不相等。互相增輝 合起來,義對=上下分句相同序位上的字、由字組成的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相匹配。義對可以忽略詞性。義對與平仄無關。41.韻:中華詩詞學院的要求是統一壓《平水韻》。今天我們熟悉的《平水韻》106個韻部。平水韻中,上平和下平沒有區別。平聲韻:共有30部。律詩押韻只能押平聲。仄韻詩不在今天我們所說的律詩的交流範圍內。押韻只可以押同一韻部的字。唐詩所押的韻不是平水韻。事實上,唐詩押韻是按照《唐韻》。所以,我們看到唐詩中,如果按照《平水韻》去論,有的作品就不符合。無論《切韻》或是《唐韻》,都是以兩個地方音為主,分別是,長安音(今天的西安),金陵音(今天的南京)。歷史上的韻書是由官方發布,具有官方的性質。今天我們看到的《平水韻》,實際是清朝的《佩文韻府》(也稱《佩文詩韻》),已經不是宋朝時候的《平水韻》
推薦閱讀:
※S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歸類總複習一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資料
※日照圖與太陽視運動專題複習
※2016資格考試臨床免疫分章節複習(一)
※鞏固複習月建和日建對爻的旺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