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螞蟻」到「花蝴蝶」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時尚風衣。(資料圖片) 服裝是我們這個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它就像一面多稜鏡,通過堆紅疊翠的衣著折射出我們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中山裝、墊肩衫到西裝、皮衣;從女工裝、蝙蝠衫到T恤衫、露背裝;從一步裙、百褶裙到韓版裙、波西米亞裙;從喇叭褲、闊腿褲到吊襠褲、低腰褲……30年,我們「身上」經過了太多改變。 【核心提示】 【人物名片】 講述人:李金娣,70歲,原寧波市服裝一廠退休工人 講述人:周強,46歲,市某外貿公司總經理 講述人:蔡艷玲,38歲,小學老師 講述人:苗婷,26歲,金融投資諮詢公司行政助理 寧波服裝協會秘書長張曉峰: 服裝是穿在人身上的歷史。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可以透過不同時代人們的穿著變化來尋找到最為直接、細微的答案。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從全國一片藍色的海洋到五彩繽紛的街頭時尚,人們從簡單的跟隨潮流,到現在的引領潮流,從盲目崇拜名牌到追求休閑、自然的DIY個性服裝,無不體現出了時代的更替和進步。首先,改革開放解放了思想,人們分辨能力增強,政治觀念淡出非政治領域,服裝審美不再和意識形態直接掛鉤,因此牛仔褲、喇叭褲等得以被人接受。其次,改革開放讓人民的口袋鼓起來了,人們穿衣不再僅僅為了保暖,而要展示個性、表達自己。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服裝產業得以繁榮。再次,改革開放增進了與外界的交流,大眾見多識廣、接受能力變強。 隨著時間推移以及科技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全球服裝會趨向同一化,國內外水平基本持平。寧波作為沿海開放城市,有其自身的優勢。雖然在改革開放前15年相對上海、深圳等發達地區要落後一些,但是後15年變化很快。特別是後10年,寧波經濟發展迅猛,人均收入增長很多,因此在此過程中走得比較靠前。 【專家點評】 改革初期: 「一群藍螞蟻」 「一群藍螞蟻」,這是當時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穿著的印象。「螞蟻」在於中國人數量之多,「藍」則是中國人著裝的統一顏色。 30年前,綠、藍、黑、灰一直在中國人的服飾顏色上佔據「統治地位」。誰要是穿顏色稍微鮮艷一點的服裝,自己都不好意思出門。那時的服裝不僅顏色單一,樣式也很簡單,款式稍微獨特一點的衣服就會被看作「奇裝異服」。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那個年代的人們對穿衣的普遍認識,那一代年輕人似乎並不是把好看的衣服穿在身上,而是把革命、熱情和理想這樣一些簡單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 李金娣講述: 一家人的衣服一個衣櫥子就裝下 30年前,一家幾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個衣櫥就可以輕鬆裝下。用好聽的話講,人們的衣著穿戴以艱苦樸素為榮,其實根本上還是供應緊張。那時買布得有布票,一個人一年就給三四米布,加上掙得也少,一個月三四十元錢的工資,想置辦件新衣裳得在過年時。 那時我已經有三個孩子了,我親手給老大做了一條藍色的布褲子,第一年穿後因為沒有補丁,於是就給老二穿;當時把老二開心得那條褲子一年四季都穿在身上;可等到老三穿時,已經是破了幾個洞洞,雖然老三不樂意,但也沒有辦法。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縫縫補補老三接著穿。老三就在家裡衣服鏈的最底端,但這在當時的各個家庭是很常見的事。如今,我家老三條件好了,衣服是一堆堆的買,換季時清理衣櫃總是和我說,還是以前好,穿上一件衣服就出門,現在出門都不知道穿哪件好了。 80年代: 魅惑眾生喇叭褲 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封閉的大門被打開。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文化和港台時尚迅速進入大陸,向年輕一代傳遞著最新的潮流信息。外面的世界使中國人眼花繚亂,中國女性開始以審視和懷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銀幕上的「紅裙子」使中國女性從單一刻板的服裝樣式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點的服裝。一個多樣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裝時代正式到來。 喇叭褲作為一種「怪現象」出現,打破了之前中國服裝的「統一制」,讓人們大開眼界,成了最招人喜歡的服裝。 後來一部叫《霹靂舞》的歌舞片成了當時青年的「時尚風向標」,劇中人身著蝙蝠衫,頭上裹布,腳踩高幫運動鞋,成為當時年輕人追逐的對象。 周強講述: 見義勇為的「流氓」穿喇叭褲 上世紀80年代初,你常常會在現在的中山東路看到留著大鬢角、戴著不揭下商標的「蛤蟆鏡」、穿著花格子襯衣和喇叭褲、手中提著雙卡收錄機的小年輕,人們叫他們「阿飛」、「業餘華僑」,當時這無疑就是流氓的代名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喇叭褲,屁股蹦得緊緊的,而褲腳很寬大,走起路來,掃得灰塵四起。記得那時候我們學校採取了應對措施,老師手持剪刀站在校門口,見到喇叭褲,「咔嚓咔嚓」就剪。記得我們班的一個男生新買的喇叭褲被剪成兩截後,當場就大哭。 當時一般人都認為穿喇叭褲的人思想有問題,不是好人。但是事實往往與人們開玩笑,記得當時報紙寫了某地一個小孩落水,十分危急,這時一個穿喇叭褲的年輕人奮不顧身跳到水中將小孩救起。見義勇為當然要受表揚,但是救人的人竟然穿的是喇叭褲!由此引起了一場大討論,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當時的《中國青年》雜誌曾經對青年的打扮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頭髮的長短、褲腳的大小和思想的好壞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90年代: 專賣店和服裝攤 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變化較快的年代,一種潮流還沒有完全盛行幾乎就面臨著過時的尷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廣州上大學的同學捎帶當時很時髦的健美褲,沒想到同學暑假回家時帶的好幾條健美褲大家都不願意要,原因是健美褲已經過時了。 在大城市裡,這一時期的女人傾向到專賣店買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女性則更多地光顧各種服裝攤,那裡有更大量的款式與花色的服裝供人選擇,價格也更加便宜。而統治了中國消費市場幾十年,高不成低不就的國營百貨商店的服裝櫃檯,一時間門可羅雀。昂貴的專賣店和便宜的地攤,成為上世紀90年代中國年輕女性們選購服裝分化的兩極,中間地帶幾乎不存在。 蔡艷玲講述: 這是一個隨波逐流的時代 我們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跟風。一開始時興穿踩腳的健美褲,一時間大街小巷滿是穿緊身褲的人,不論什麼腿型都被裹得緊緊,線條清晰。冬天天冷,為了保暖,大家還都在裡面套毛褲,箍緊的雙腿就像圓規。那時還流行腰身比較長的外套和西服,蓋住屁股,正好和緊身褲相配。下身緊,上身長,也不無美學道理。寬大的毛外套和毛線長裙搭配的毛線套裝也盛行了一陣。那會兒,圓頭的珠光皮鞋很受青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就是松糕鞋的市場了。這種前後底都很厚的鞋子穿起來並不舒服,比較笨、不靈活,現在改良過的就不同了。那個時代的服裝裝飾很少,主要是胸針。眼鏡也是玻璃的,又厚又重。新潮來襲,我總是迫不及待地去嘗新,這一點,任何時代的女性可能都差不多。剛流行冬天穿短裙配毛線褲襪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好看,趕緊添上一套。後來很少穿,主要是因為冷,我們那個時候還沒有長靴子。換了個潮流,我會把以前的衣服都處理了,一般是送給那些時代步伐較慢的人。畢竟從喇叭褲到健身褲,變化太大,穿出去很不入流。 服裝攤和專賣店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服裝類的主要購物場所。專賣店的衣服雖然相對較貴,卻更上檔次,所以即使花了錢,大家還是會覺得很開心,這也是追逐時尚後的滿足心理。有了專賣店,國營百貨公司的生意就差了,因為只有引領潮流的地方才有市場。其實,以前人們趕時髦是看到別人穿著好看,去模仿,現在則不同了,這和審美水平的提高有關係。上世紀90年代的潮流是跟風,21世紀是個性。隨著年齡增長,我漸漸知道自己該怎樣在適應時代潮流的同時,找到適合自己的服裝,穿出自己的品位和氣質。 21世紀: 煥然「衣」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世界服裝時尚給中國人的服裝注入新鮮活力的同時,中國元素也開始在世界服裝藝術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體現。唐裝走俏全球、旗袍熱遍世界,中國服裝作為文化潮流在全世界備受矚目。 21世紀,中國人對服裝訴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個性——最好是獨一無二。服裝的主要作用已經不再是禦寒,而是一種個性魅力的展現。對於很多現代女性來說,最尷尬的事也許並不是穿了一件不得體的衣服,而是發現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樣的衣服,這叫「撞衫」,是現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一部分有條件的高端女性開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而更多中國女性,則會選擇自己DIY的方式,以做出「混搭」加「個性」的衣服來穿。她們在追逐時尚、追求個性的同時,還不忘專門去買一些時尚流行的服飾雜誌以研究穿衣的學問。服裝的大膽尺度也開始挑戰中國人的眼球,內衣外穿、露臍裝、哈韓服等站到了流行前沿。21世紀是張揚個性的時代,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時代,更是「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自由時代,一時間滿大街都是五顏六色的「花蝴蝶」。 苗婷講述: 我們追求的是個性 21世紀,沒有什麼能獨佔鰲頭。記得高中快畢業那會兒,很流行假小子裝扮,女孩子非要把自己弄成個男孩子,才覺得比較帥。每天早上洗澡後,穿上一身清爽的中性衣服,騎著跑車去上課,覺得特別拉風。上大學後,受安妮寶貝小說的影響,女生宿舍放眼望去清一色的棉布衣服。大概三四年前,波西米亞風靡了一陣,之後就開始混搭了。去年《色戒》後又開始流行修身風衣及貝雷帽,現在又開始有點返古的苗頭。牛仔褲的變化也很大,曾經流行過乞丐牛仔,還有潑上各色顏料、像油漆工穿的那種,現在流行DIY各種帶鑽、帶花紋的牛仔褲,但是我一直覺得牛仔褲的樣式是越簡單越好。民族風和韓潮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不過,韓版衣服不合我胃口,比較適合乖乖女,是那些小孩子的追寵。 現在衣服的顏色都很奇特,雖然也有正色,但是很多是調出來的叫不上名的混合色。黑白灰當然是永遠的流行色,這兩年還特流行金色銀色。 我不喜歡和別人穿一樣的衣服,所以經常去外貿小店淘些特別的。每每淘到中意的衣服就等著變天。一般秋裝上了,可是天氣還沒有變,這時就巴不得天氣快快變冷,趕快穿著秀一下。 |
推薦閱讀:
※蝴蝶:淺夏嫣然,淡而生香
※很難解開的蝴蝶結,誰能解開
※給你一個蝴蝶吻
※布藝教程----縫製裝飾枕「蝴蝶」
※PNG花朵、蝴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