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銷瓷器
外銷瓷是指以對外貿易為目的而生產的銷往海外的瓷器。中國的瓷器外銷始於唐代,作為中國獨有的商品,宋代瓷器的對外輸出有了急劇的增長。宋朝政府在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先後設立了專門負責對外貿易管理和營運的機構—市舶司。元帝國建立後,統治者更加重視對外商貿,在律令上給商人以各種優惠和特權,這一時期極具中國特色的青花瓷器曾遠銷中東、西亞等地,深受世界各地特別是伊斯蘭國家的青睞。明初鄭和下西洋,曾帶去了不少瓷器分贈沿途各地。16世紀初,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海峽後,便開拓與中國的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瓷器的大量外銷。明代外銷瓷的高峰是在嘉靖、萬曆年間。因為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商品在歐洲市場可以獲得巨大利潤,當荷蘭通過戰爭取代葡萄牙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後,也隨即成為中國瓷器的最大買家。1602年(一說1609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17世紀歐洲殖民主義者最龐大的商業機構。據不完全統計,僅17世紀上半葉,就有大約300萬件中國瓷器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被運載到荷蘭和世界各地。
由於明末清初中國社會動蕩不安,瓷器的外銷也因此一度陷入困境。隨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解除海禁,重開通商口岸,中國瓷器的外銷迎來了又一個高峰,與歐洲各國的瓷器貿易也日益擴大化。當時瓷器主要銷往的國家有荷蘭、瑞典、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隨著中國瓷器影響的不斷深入,使用與收藏中國瓷器,逐漸成為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流行時尚和彰顯權貴的象徵,同時也為18世紀後期中國外銷瓷進入歐洲尋常百姓家奠定了基礎。為了能不斷適應歐洲市場需求的變化,出口的中國瓷器在對海外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瓷器貿易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開始留意西方人的喜好,使自己的瓷器更適應當地市場,從而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大量瓷器的形制、紋飾要根據歐洲商人的要求而定(圖1),以便更符合西方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藝術審美情趣。所以,不少中國外銷瓷上都具有明顯的歐洲藝術風格與元素。
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敘述稱:「洋器,專售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載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從十七世紀晚期到十八世紀末,是中國清代外銷瓷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外銷瓷器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和廣彩瓷器。
推薦閱讀:
※劉熀松:從國際前例看中國未來20年
※「老外們」的中國移居故事
※公曆中國百年記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7-17)宋代花鳥畫·文同、易元吉
※中國單身媽媽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