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微哲學

古希臘時期,著名文獻家拉爾修曾經以一部《明哲言行錄》享譽全球,本書試圖打造新時代的「明哲言行錄」,將哲學家的故事、哲學家所講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筆調娓娓道來,並以「微博」的形式給予點評。讓讀者能夠做到:一本書讀懂哲學,一本書讀透哲學史,一本書看清哲學家。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全」、「簡」、「賅」。全:將中西著名的哲學故事幾乎一網打盡;簡:規避長篇大論,以短文為主,迎合快餐時代的特點;賅:力圖做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是一部人人都能讀懂且讀後有所思考的哲學書,更是一部「俗講」但「不庸講」的哲學書。

據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曾打算給大一的學生開一次講座,解釋量子力學中的費米-狄拉克統計。最終他放棄了這個打算,理由是他沒有辦法把它簡化到大學一年級的水平。費曼因此反思道:「這意味著實際上我們並不理解它。」

就哲學而言,費曼的感慨同樣適用。如果一門哲學無法用人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表述,無法與鮮活的生活緊密結合,我們就不能說這門哲學是真正的哲學,至多只能算只有少人把玩的思想遊戲。

哲學在本性上是不喜歡長篇大論的。因為但凡長篇大論,都好似在論證,而不是在啟發。論證和闡釋是科學的專利,而不是哲學的專長。哲學的專長是暗示,是讓人超越語言的障礙直達生活的本質,而不是通過幾萬字來堆積高潮。而事實上,論證的越多,闡釋的越複雜,暗示的東西也就越少。暗示的東西越少,離哲學也就越遠。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人願意喝白開水;在哲學中,也沒有人喜歡那種把什麼都闡釋清楚的哲學。

在哲學中,簡單是一種品質,模糊是一種美德。哲學源於生活,而生活從來就不是有著固定答案的方程式,只能去悟,而不能去知。哲學若跟著科學後面亦步亦趨,終究不會有出頭之日。孔子講:「道不遠人。」意思是說,「道」必然也只能藉助人來展現,人道就是天道,離開人道更無天道。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是「日用而不知」罷了。每個人對生活都有獨特的反思,每個人對生活都有私密的感悟。一旦有了反思和感悟,就進入了哲學。哲學不必弄虛作假,否則只會成為沒有活生生的人行走的空中樓閣。

今天,知識的汪洋大海已經淹沒了智慧的光芒,每個現代人都在信息的洪流中不知所措,彷徨徘徊。而哲學,也開始以知識的面目出現,或追求時髦,或迎合大眾。豈不知,智慧的火花只能零星閃現,正如高潮只能在尖峰停留。不相信,我們可以回到哲學的源頭處和本真處,去讀一讀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殘篇,去讀一讀孔子的《論語》和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根本就沒有知識的體系和理論的框架,只有智慧的星星火花。一旦形成燎原之勢,星星之火就會變成赫拉克利特眼中的熊熊焰火,在一定分寸上熄滅,但又在一定分寸上燃燒。

領悟哲學,無非就是去領悟那些給人啟迪的思考;進入哲學,無非是學會哲學式的思考。除此之外,不再有哲學。莊子講:「非精非誠,不足以動人。」而真正「精誠」的東西,自然不會脫離日常的柴米油鹽。即物窮理,格物致知,擔柴挑水,自有妙處。正如莊子筆下的那位庖丁,正是在日復一日宰牛的經驗中開悟。正所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今天的哲學似乎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而出發。抽象而空洞的理論,再加上以佈道者自居的身份和以真理佔有者出現的面孔,自然令人心生厭煩。大家喜歡喜聞樂見,不喜歡故弄玄虛。所以,喜歡讀《莊子》的人多,而願意讀黑格爾的人卻少之又少。

以微見著,滴水藏海。本書以「微」命名,就是要褪去哲學令人生厭的面孔,尋找哲學久違了的表達方式,讓哲學重歸人生,親近生活,再現魅力。正如阿伯拉爾所說:「尋找,你將會發現;走近,它向你敞開。」


推薦閱讀:

夢想的故步自封與殘酷的稀缺現實
柯小剛 | 理性與沉思:海德格爾《哲學論稿》中關於科學的反思
中國哲學界的五大混亂
從《金融鍊金術》看投資時空的形而上學(上)
【學術前沿】再論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論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