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回的經文原為「梵夾裝」
書籍是文化的載體,閱讀是歷史的延續。作為藝術收藏的重要門類,古籍善本融合了天然的墨紙,考究的裝幀,開啟一片靜謐沉凝的精神世界。那麼,「丹書鐵券」是不是真實存在?最早的圖書保護概念起源於何時?紙質書的裝幀分為哪幾種?著名的「敦煌遺書」如何裝幀修復?24日,由西泠印社發起的「古籍裝幀形式與修復」公益講堂在首都圖書館開講,國圖古籍館研究館員杜偉生為到場聽眾解讀了上述疑問。
唐僧取經」取回的經文使用的是「梵夾裝」
紙質書裝幀分卷裝、龍鱗裝、梵夾裝等。卷裝是模仿竹簡而來,最開始的裝幀很樸素,隋朝以後則比較講究,開始使用金銀或者琉璃的軸頭。「敦煌遺書」的裝裱是把紙張接在一起,就很可能會出現書頁不直的現象。有些裝幀材料會用動物的骨頭,但如果古籍為佛經,由於佛教講究不能殺生,所以,相關的裝幀或存放材料會改用玉或者竹子。
「梵夾裝」並不是中國的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但卻與其有著緊密的聯繫。杜偉生介紹說,唐僧取經,從印度拿回的經文裝幀形式多使用的這一類。「梵夾裝」的材料源自一種樹的葉子,形似香蕉葉,經過煮和刮,每片樹葉上可以出兩條書頁,經過工藝晾乾後就可以使用工具往上面刻字,之後用某種工具沾上顏色,在葉面上來回擦,刻傷的地方就會顯出字的痕迹。「梵夾裝」傳到中國後,經過一定程度的改造,變為了適合中國書籍的裝幀手法。蒙文、滿文、藏文留下的「梵夾裝」比較多,書頁前後都畫有精美佛像,或者書頁兩邊繪有花紋,既美觀又起到了排序的作用,如果發現花紋的順序發生了變化,那麼就說明,書頁也亂了。至唐五代時期,正規書的裝訂形式已經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走向了規範。 梵夾裝 - 歷史記載
梵夾裝《酉陽雜俎》卷十八:「貝多,出摩伽陁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中國隋代杜寶《大業雜記》:「……新翻經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葉形似枇杷,葉面厚大,橫作行書。約經多少,綴其一邊,牒牒然,今呼為梵。」
元代胡三省給《資治通鑒》作注,於唐懿宗「自唱經,手持梵夾」句下,注曰「梵夾者,貝葉經也。以板夾之,謂之梵夾」。[1]
梵夾裝 - 發展
梵夾裝
早期中國書籍的製作材料,不同於印度。先後採用過竹、木簡、版牘、縑帛,最後採用了紙張。這種材料製作的書籍,無法採用梵夾裝;且梵經譯漢,亦無所謂梵稱。故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書籍沒有梵夾裝。
但梵經譯漢之後,特別是譯成中國的少數民族語文之後,例如藏文、蒙文藏經,其用紙張書寫或雕印的經葉,也有仿效貝葉經的。這種經集數葉成一摞之後,也有上、下用木板相夾,而後用繩索、布帶相捆的。雖非貝葉經的梵夾裝,但顯然是對梵夾裝的模仿,故亦可稱為梵夾裝。
「梵夾裝」傳到中國後,經過一定程度的改造,變為了適合中國書籍的裝幀手法。蒙文、滿文、藏文留下的「梵夾裝」比較多,書頁前後都畫有精美佛像,或者書頁兩邊繪有花紋,既美觀又起到了排序的作用,如果發現花紋的順序發生了變化,那麼就說明,書頁也亂了。
至唐五代時期,正規書的裝訂形式已經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走向了規範。[2]
梵夾裝 - 裝幀方法
表明梵夾裝,系專指古印度用梵文書寫的貝葉經的裝幀。其方法是將刻寫好經文的貝多樹葉,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夾配一塊與經葉大小長短相同的竹片或木板。於夾板中段,隔開一定距離,連同經葉垂直穿兩個小圓洞。再用繩索兩端分別穿入兩個洞,直至穿過另一邊的夾板,將繩索勒緊結扣,一部梵夾裝的書籍就算裝幀完畢。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代表作品: 《成唯識論》、《大唐西域記》譯作 《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玄奘取回的經文原為「梵夾裝」:「」並不是中國的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但卻與其有著緊密的聯繫。取經,從印度拿回的經文裝幀形式多使用的這一類。「梵夾裝」的材料源自一種樹的葉子,形似香蕉葉,經過煮和刮,每片樹葉上可以出兩條書頁,經過工藝晾乾後就可以使用工具往上面刻字,之後用某種工具沾上顏色,在葉面上來回擦,刻傷的地方就會顯出字的痕迹。「梵夾裝」傳到中國後,經過一定程度的改造,變為了適合中國書籍的裝幀手法。更新時間:2013-08-26 16:31:48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
玄奘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他13歲出家。貞觀三年(627),從長安(今西安)出發,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十九年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後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組成譯經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譯,世稱「新譯」。
他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早期生活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凈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凈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
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敬。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1]
西行求法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國時,得高昌王曲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奘師以為國之法導,奘師「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奘師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奘師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亦即「解脫天」。
翻譯經文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
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
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
顯慶二年657年正月,唐高宗至東都洛陽,敕命玄奘陪從。玄奘乘回洛陽之機,就近回鄉與惟一尚存的姐姐張陳氏晤面。這是他自617年離家後首次回到家鄉。在姐姐的幫助下,玄奘至父母墳塋祭掃拜謁,並求得高宗批准,改葬父母墳塋至故居西原,洛陽僧俗萬餘人參加了遷葬大典,之後返回長安,繼續譯經;
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奘師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
鳳棲原野龍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之後感慨說∶「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日?」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圓寂,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創立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識論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於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範。於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於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於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為實行的規範。於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於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莊嚴》等)」,差不多全部譯出,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其事迹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另外,由玄奘大師口述,弟子僧辯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更成為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而近現代以來,根據本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迹挖掘,亦證明玄奘當時所述真實可信,允為瑰寶。
著名小說《西遊記》把玄奘(唐僧,唐三藏)說成是佛祖弟子羅漢金蟬子轉世,雖然作者取材於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故事,但基本上仍屬於作者構想、創造的人物和故事,不應將之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小說。其中著名的孫悟空、豬八戒(悟能)和沙和尚,以及西遊除魔降妖生動活潑的豐富情節,顯然並非記述玄奘西遊天竺的故事,而是另有其獨特而廣泛的哲學、人文意義和社會、藝術價值。
佛教界對《西遊記》這部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近代禪宗高僧虛雲大師,指斥《西遊記》是道教徒寫來詆毀佛教的作品;而也有人認為,《西遊記》其實隱諱地記錄了修行的艱難歷程,若不了解佛教文化,則寫不出這部書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圓寂於長安玉華寺,葬於白鹿原。後遷至樊川。墓地毀於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
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時,日本軍隊侵入南京,修路掘地得之。
1944年被掠奪到日本。最早安放在東京佛教聯合會所在的增上寺。為了防止被戰火毀壞,放到埼玉縣的慈恩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在慈恩寺寄居的日本佛教聯合會顧問水野梅曉,就舍利是否歸還的問題,徵求蔣中正的意見。蔣答覆說:「頂骨不用歸還了,中日合作在於文化交流,能在日本弘揚三藏法師的遺德,我感到很高興,而且,因為祀奉之地是和法師有一些因緣的地方,所以我覺得可以把這裡定為祀奉之地。」這樣,日本佛教界才最終決定將頂骨舍利供奉在慈恩寺。
1949年日本東部鐵道公司根浸先生捐贈了十六噸重的花崗岩,在多方的協助下,開始修建玄奘塔。
1953年5月,落成典禮。
1980年,慈恩寺打開了玄奘塔,取出了舍利,住持大島法師分贈給了大阪藥師寺的高田法師。
1981年,藥師寺舉行落成典禮。
一般認為,頂骨舍利現供奉於世界上九個地方(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等),有不少學者撰文論證此觀點。
推薦閱讀:
※當玄奘遇到慧能:思想大眾化 自古是王道
※作為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中南《玄奘西行》大家怎麼看?
※【拂塵尋真】玄奘法師的感人故事(圖)
※唐玄奘: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 蝸牛看西遊
※玄奘命理:一秒鐘找到家中的財位,催旺財運,財源滾滾,富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