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鑰】「如實知見」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未來
當代漢傳佛教修學體系建設
——2014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協辦單位: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
承辦單位: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會議地點:什剎海書院(北京廣化寺東院)
召開時間:2014年12月2日
會議召集:義廣
研討會主題
當代漢傳佛教修學體系建設研討會議題
1、當代漢傳佛教修學的亂象
2、出家法師、在家信徒修學的不同需求
3、漢傳佛教傳統修學體系的困境
4、漢傳、南傳、藏傳修學體系的同異
5、建設當代佛教修學體系的基礎與關鍵
「如實知見」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未來
文 | 陳兵
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陳兵
【提要】
一、佛教信仰「真實性有餘,神聖性不足」
二、漢傳佛教的現狀
三、三大語系佛教的特色與漢傳佛教的希望
一、佛教信仰「真實性有餘,
神聖性不足」
佛教的根本精神我歸結為「如實知見」四個字,這個「如實知見」,不僅僅指作為一個佛教徒要如實知見我們自己的信仰,如實知見我們自身的生命法界,更重要的是在今天這個時代要如實知見佛教自身,如實知見佛教作為一個宗教自身的特色,尤其是漢傳佛教自身的短長。我退休這幾年,對自己的信仰和中國佛教的現狀做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反省,寫了五萬字左右的《佛教歷史及現狀的反省》。我很不客氣地反省到,佛教自身有它的特徵,也有它的缺陷。佛教是一個非常奇異的社會文化現象,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宗教。民國時期,歐陽竟無居士提出「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的著名論斷,我覺得佛教實際是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亦宗教、亦哲學、亦科學。佛教和我們宗教局所管理的其他宗教性質確實不同,佛教作為一個特殊的宗教其長處或者主要特徵,我把它歸結為「信仰的神聖性不足,而真實性有餘」。為什麼神聖性不足?這是通過和基督教、伊斯蘭教徒的對話逐漸認識到,基督徒往往說你們佛教信仰的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而非神。伊斯蘭教的領袖則認為,你們佛教信仰一個智,而非一個「主」。他們信仰的是他們認為全知全能的神,但是佛教信奉的教主佛陀在大乘佛教裡面是全知但是並不全能。當我們把佛當做一個信仰對象的時候,他作為「神祇」的「神聖性」顯然和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上帝和真主不是一個層面的。
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信仰的神聖性也是遞降的,隨著歷史發展的遞降,佛教由原來的佛陀教降為祖師教,再從祖師降到現在和尚教。從信仰神聖性這一點來講,佛教確實和基督教、伊斯蘭教有距離。佛教為什麼在印度滅亡?主要是滅亡於印度歷史上的伊斯蘭教統治時代,在印度當時的伊斯蘭教看來,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宗教,有很多的佛像,偶像崇拜、崇拜上師、崇拜某種人,在他來這是非常低級的。在伊斯蘭教裡面穆罕默德也是真主的一個使者而已,默罕默德沒有造像,他崇拜全知全能沒有形象的一個神,比起基督教崇拜一個有神像的神,他自認為又要高一級。所以公元十三世紀的伊斯蘭就是佛教的剋星。所以佛教不冷靜認識到自己這一「缺陷」,無論如何都無法面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這就是信仰的「神聖性」。
但是佛教又有他信仰的真實性,從真實性來講,他是一個超級的科學。神教的信仰是沒辦法證實的,神教徒沒有什麼理由證實自己信仰的是存在的,是全知全能的,只是你內心的一個信仰,他們也覺得宗教本身就是這樣。而佛教所說的一切教義教理都是可以實證的,只要你按照這些方法如法修行,各種條件具足後就都可以實證。包括今天西方人的研究,通過測量腦電波來檢驗佛教修行者的禪定功夫和心性修養,修行30年的人腦電波怎麼樣,α波怎麼樣;修行40年的人集中在頂區等等,通過科學的方法都可以檢驗。我自己通過40多年的研究和學習,認為佛法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包括佛教出家人所持守的戒律,都有很深刻的關於人的生理方面的科學原理。如果我們真能按照佛陀的教導修持的話,今生成道是可以證到的。佛教說「現法作證」,佛法所講的涅槃、明心見性,當下都可以現證,當下享受現法樂住,不推之於他生後世,這是佛教的最基本精神。如果從信仰的真實性來講,我個人認為,沒有那一家的哲學、宗教、科學,能夠高於佛法。這也是不少全球一流的科學家、一流的哲學家所承認。當他們真正了解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包括華嚴宗、天台宗等教理以後,沒有不認為是最高的哲學,也是最高的科學。大乘佛教和科學、哲學的最高發現都是時時相扣,互相印證的。愛因斯坦講得很清楚,「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這確實是佛教的特長,佛教因為這個特長,應該要比其他所有的宗教壽命都要長,對人類文明所發揮的引導作用也應該更大。尤其是我們今天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佛教在傳統文化中,向來以智慧著稱,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漢傳佛教的現狀
但是說到漢傳佛教的現狀,我對他的評價也是不容樂觀。1993年,我那時在北京,被趙朴老批准借調到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三個月,我向趙朴老反映當時佛教的現狀,就是四個字「群魔亂舞」。現在佛教的寺廟建設已經比那個時候好太多太多,佛教的表面現狀也比那個時候熱鬧得多,信眾人數也多得多。但是,從思想建設上講,可以用八個字概括,那就是「思想混亂,正不壓邪」,基本上是這樣。現在南傳佛教界、藏傳佛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當代漢傳佛教不僅僅是受到現代化、商業化的挑戰,宗教上還受到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佛教內部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挑戰。在種種挑戰之下,我看當代一些弘揚漢傳佛教的法師們,大部分思想都是比較混亂的。為什麼呢?濟群法師講得很清楚,自身的修持沒上去。
當代佛教所面臨的這些挑戰對弘揚漢傳佛教的法師們在思想上和修持上都是一個重大的考驗。佛教的宗教師比其他所有宗教的宗教師都要難做,他必須要有人格魅力,有修有證。佛教建設的核心是正法的建設,太虛大師講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教理建設是首先要完成的。關於漢傳佛教的重建,太虛大師早在20世紀2、30年代就提出非常具體的方案。解放前後,人間佛教的實踐在重慶和成都這兩地,這個模式已經做得相當成功。改革開放以後,我們佛教恢復到明清傳統,又恢復到清末,沒有真正接上民國佛教的革新。因此,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沒有完成現代轉型。這個轉型需要經過一番陣痛,需要經過一番艱苦的探索。中國佛教直接從封建社會長期流傳的模式,進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還沒有適應,又進到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佛教從來沒有遇到的狀況,現在又轉變成商業社會。這個轉型如果你不完成,正如王雷泉所說,佛教就不能進入主流文化,那就會迅速被邊緣化。
太虛大師提出,中國佛教的重建,必須要在兩千年傳統的漢傳佛教諸宗的基礎上重建,不能拋棄。漢傳佛教諸宗的教理是佛教智慧的最高的表現,不能拋棄這個寶貴財產。重建的基礎還是要站在漢傳佛教禪宗、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的基礎上。未來的佛教是多元的,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但是其中必須有一個主體模式,就是精英佛教。所以,關鍵是培養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現在佛學院的教學方式不少是學習佛教知識,培養佛教的教職人員者,政府相關部門大概都是這麼看待我們佛教的教育事業,不是培養高僧,而是培養宗教教職人員。但是,從佛教自身來說,佛法的振興,必須要靠高僧的住持。中國佛教從來都是以高僧為中心的,沒有高僧的話,不管廟修得再大,機構辦得再多,佛教都是很難振興的。中國佛教從整體上來說,需要有佛教傳統解行相應的方法培養佛教高級人才的機構,這是關鍵,佛教界應當把人力、物力、財力都集中到培養人才上來。
三、三大語系佛教的特色與
漢傳佛教的希望
中國佛教漢傳、藏傳、南傳是一家,漢傳佛教是其中主流。南傳佛教在各系佛教里是比較純正的一支,但是他並不是原始佛教,而是部派佛教當中的上座部。他基本上保存了佛滅500年以後印度的主流佛教模式,和佛陀時代的模式並不完全一樣。正因為它基本上堅持了佛陀時代的教制和教義,所以一直到今天還比較純正。所以漢傳佛教可以吸收南傳佛教的優點,教義、方法、教制方面都可以吸收,但是不能把漢傳佛教變為南傳佛教的一個宗派,那會變成歷史的倒退。藏傳佛教也有很多優良的傳統,它在發菩提心、道次第這一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確實有比漢傳佛教突出的特殊。但是,他也有致命的問題,因為它是以無上部的密教為主,密教不是依靠經論而是依靠成就的上師作指引。但是,密教里說得很清楚,八地以上的菩薩身才是真正的上師,才是真正可以皈依的僧寶。而且,密教必須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但是藏傳佛教的顯教的教理水平顯然不及漢傳,包括當代不少藏地學人的教理水平也遠遠趕不上漢師。因此,我認為藏傳佛教是藏區文化的核心,但是在漢地要長期流傳的話,那恐怕是不現實的。現在藏傳佛教的繁榮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他要進一步發展,也需要不斷克服自身的問題和困境。
漢傳佛教的振興,必須要對佛教進行改革,就是太虛所說的「三佛」革命,教理、教制、教產都要進行改革。如果能改革成功,那麼佛教最有希望能成為民族文化當中的主流的主流,這個是西方不少歷史學家和哲學家都表明過的。當前中國漢傳佛教雖然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過不了一二十年就都會逐步得到解決,中國漢傳佛教是非常有前途的。為什麼有前途呢?一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對佛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自然會孕造出佛教弘傳的政治、文化方面的時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從佛教的條件來看的,當前中國佛教的潛在實力,在人才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民國時代。另外,社會也培養出了不少佛教人才。中國佛教傳統的規律是修學者一般需要30年左右的學習實踐,因此,目前這些社會上的佛教人才再經過20年左右的歷練,其中不少都會修學成熟,會出現很多菩薩行的大居士,甚至在社會各界出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所以我對中國佛教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這是一個探索和考驗的過程,事實就在那裡擺著,就看我們佛教現在怎麼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佛教界能有不少高僧出現,帶動更多的人學佛,使我們的國民起碼是70%、80%以上的社會大眾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方向。佛教所起的作用,尤其是給社會精英、知識分子等等,這些決定民族文化命運的各界人士,提供一個理論體系精深、修行方法有效,堪於作安身立命之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把佛法的智慧用契合時代人心的方式弘揚出去,當社會需要時,讓很多人都能掌握他,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作者:陳兵】
推薦閱讀:
※中國妓女詩人
※博物館日,邂逅中國藍
※山西翼城:被淡忘的中國「人口特區」
※昨天,一個男人的去世震驚了全世界!連中國最好的殿堂級醫學院都是他建的!
※人生需要一次靈魂的壯遊 ■顏 旭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