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1.天下為公    其實質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中的整體意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中的天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有以仁義為內容,以社會道德風氣為主要表現的天下。如顧炎武「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③。顯然,這兩個天下有不同的內涵和階級屬性。但它們或把統治階級的利益,升華為一種神聖的、必須普遍遵守天命的整體意識,或超越個體的、局部的利益,形成統一的、具有社會性利益的整體意識。       因此,出現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規範——公忠。什麼是公?『『背私之謂公」「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之謂也」②。即是說與私相背、相反,就是公。而『『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一,忠就是「盡己」,是對人、處事的一種態度。一個人為人處事能盡心儘力,全力以赴,沒有任何保留。「忠者,中心而盡乎已也」④。這樣「忠」外延就很廣,「臨患不忘國,忠也」⑤「教人以善謂之忠」⑥以身報國,儘力幫助別人,並且始終如一,都謂之「忠」。    「公忠」則兼有公與忠兩個字的含義。講的是對於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整體利益的忠誠。它強調的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以公滅私」、「至公無私」,強調的是為社會盡責、為天下盡忠的獻身精神。實際上包含了愛「君」之國家和愛「大家」之國家這兩種內容和性質的愛國主義。其中雖然具有局限性,卻也形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之類的政治倫理觀念。    2.為政以德    「為政以德」是孔子的觀點,他認為道德教化是為政的基礎,而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自覺則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繼承並深化了孔子的思想,指出「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如何才能實現「為政以德」呢?那就是執政者率先垂範。「政者,正也」,為政者應先正己。從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⑩同時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特別重視執政者的道德示範力量對於保持政治廉明的重要意義,認為國家政權的決策者和各級官吏的品德好壞,直接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治亂。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⑩    政治道德,體現為官員從政須加強道德修養和以「仁義』』為政配的要求。這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其階級的局限性,但它畢竟是歷代統治階級或集團對於治理國家實踐經驗的理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清正廉潔、開明政治的出現。所以有大禹『『過門不入」、。。周公吐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世民「任賢納諫」、于謙「兩袖清風」、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實事求是地說,「為政以德』』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德教為先    「德教為先」與「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倫理思想遞進的上下兩層。「德教為先」並不僅僅在說道德教育為先,同時還明示了道德在儒家的政治藍圖中的核心地位,即把道德視為治國安邦的最根本的手段,視為立國之本。    德教是否是可能的呢?孔子通過「性相近,習相遠」①回答了這個問題。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原來並不大,即「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②,並進一步分析「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③人與禽獸原本差別不大,人之所以為人,主要是因為有道德,道德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標誌,「德教」當然就是人成為人的基礎。反過來說,人必須「有教」,人也可以「教化」。所以,孟子回答別人「『人皆可以成堯舜,有諸?』孟子日『然。』」④荀子雖然持性本惡的觀點,但其德教思想卻和孔孟殊途同歸,認為人性本惡,但後天教化卻可以成善,人必須「有教」,人也可以「教化」。「『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正因為如此,兩千多年來儒家學說教育並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無論是在地主階級上升和發展時期,還是在沒落時期,都有許多士大夫從儒家學說中汲取了營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並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德教為先的思想下,形成了中國十分注重道德的倫理文化,被譽為倫理之邦。    4.修身為本    修身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裡被稱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孟子發揚光大之「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而苟子講得更清楚,「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從內容上講,修身就是要正其心,整飭自己的心情慾念,保持心地平和,凈化、純化自己的意念,不自負,嚴格要求自己,經常解剖自己,不掩飾自己的「不善」,逐步達到至善的境界。    但為什麼要「修身為本」呢?關鍵之處就在於「本」。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①,「克己」的目的在於「天下歸仁」j孟子說「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由此可見「修身為本」與「德教為先」是相貫通的,它們是實現「為政以德」的兩翼。只不過「德教為先」的著力點在社會、在統治階級整體或集體;「修身為本」的著力點在於從天子到庶民的個體。    《大學》中有這樣一段家喻戶曉的文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誠意,誠意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白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修身為本」的本就是「修」、「齊」、「治」、「平」。    修身為本的思想影響了封建社會兩千餘年,不僅知識分子多形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種安貧樂道的氣節。而且大多數志士仁人都把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前提,作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礎和前提,畢其一生去追求、去踐行。這種重視修身的道德思想,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不僅在知識分子群體當中,而且在廣大的勞動人民中間都表現出重視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推薦閱讀:

跆拳道58公斤趙帥奪冠 奪中國男子首金創歷史
** 中國寺廟 對聯
波音首架787「夢想」飛機終交付 多部件中國造
中國傳世山水畫:元代(三) - 香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中國此流亡政權,富得流油手握80萬雄兵,不到一年就全死光

TAG:道德 | 中國 | 倫理 | 中國傳統 | 思想 | 傳統 | 倫理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