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是否應該是一個勇敢者?
07-09
最近幾起博士自殺事件,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博士,是否應該是一個勇敢者?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高級知識分子就是文弱的書生,他們有著清瘦的面孔、缺乏運動的身體、懦弱的意志和厚厚的眼鏡片。也就是說,中國人觀念中的知識分子是一個懦弱無力的形象。他們只有一個局部發達的大腦,僅僅在知識研究方面比較發達,作為一個整體的人,他們是懦弱不堪的。 因為這種刻板的印象,中國人在培養和選拔高級知識分子時並不看重他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品質。這也導致了很多懦弱的、不敢面對競爭的、自卑的人選擇了讀博作為逃避壓力的避風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博士群體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低於社會普通水平。 在最近這個新聞中,西安交大的一位博士投水自盡了。原因呢?說不清道不明,有人說畢業壓力大,有人說是導師壓迫他。但你說他的壓力有多大呢?他博士才讀了一年半,還沒有倒閉業的時候啊?怎麼就精神崩潰了?退一步說,即使自己讀博士失敗了,也才29歲,人生也還可以再走別的路嘛,為什麼如此的懦弱懦?如果是導師給了的不公正的待遇,那就是應該去投訴她呀,去告她啊,恰恰是應該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啊!作為一個博士,這點維權的精神力量都沒有嗎? 所以,我覺得中國知識精英的選拔和培養一定是要突破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不能忽視其精神意志力和身體素質。我們要從一個整的人的角度來選拔博士。只有一個人他是完整健康的,他才能在學術上做卓越的貢獻,成為時代的引領者,而不是一個精神上的乞丐。 如果一個博士他面臨的學業的巨大壓力,能夠具有承受力和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如果他遇到不公正的老師,不公正的畢業考評環節,敢於抗爭和鬥爭。這才是一個人格健康的人。如果讀博失敗,一個人依然有勇氣選擇另外的人生道路,繼續做一番事業,這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在任何環境都不屈不饒,堅持自己內心的道德原則和人生目標,這樣的人才是值得我們敬仰和追隨,才是知識精英階層所應該具有的精神品質。知識精英是社會的引領者,他們不僅僅要在科技方面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還應該是時代和社會的精神領袖,是普通人人格和意志力的榜樣,這才是知識精英在一個社會中最大的意義。如果一個社會中大部分普通人都在精神上俯視和藐視博士群體,那麼對雙方來說都是巨大損失。 所以,我非常渴望看到我們的博士群體是由一群勇敢誠實、富有正義感和道德良知的人構成的。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在科學技術上做出卓越的貢獻。因為科研之路艱險漫長,非精神乞丐所能達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寫文章也要按基本法來
※鍾茂森博士的 宋尚宮女論語研習報告 正文
※德國醫學院校哪家強?
※這個普通家庭,6個孩子,5個博士,只因父親這四大教育秘訣
※讀不下去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