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切除岩斜區腫瘤的手術新入路

【Ref: Lim J & Cho K. J Neurooncol.2016 May; 127(3): 541-50. doi: 10. 1007/s11060-016-2061-9. Epub 2016 Feb 17.】

岩斜區(PCJ)延伸到小腦橋腦角(CPA)前部的腦膜瘤或三叉神經鞘瘤等中、後顱底腫瘤,因位置深在,與顱神經、腦幹及眾多血管關係密切,手術切除難度極大。目前常採用的手術入路有經岩骨入路、乙狀竇後入路、額眶顴入路及其他聯合入路。

韓國CHA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的Jaejoon Lim和Kyunggi Cho在2016年2月的《J Neuroon col》在線上發表文章,提出改良的經眶上外側(MLSO)入路切除該區域的腫瘤,並與傳統的經岩骨聯合入路比較手術治療的效果。

自1996年至2011年間,該醫學中心收治50例PCJ包括CPA腫瘤患者,其中27例採用經岩骨入路,23例採用MLSO入路。作者回顧性分析這兩種入路手術患者的臨床數據,結果發現MLSO入路的手術時間較經岩骨入路明顯縮短(P=0.03),腫瘤切除率無明顯差別(P= 0.67)。手術後,MLSO入路的KPS評分和平均GOS評分均比經岩骨入路好,但無顯著性差別。經岩骨入路患者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要高於MLSO,最常見的為面癱,其次聽力減退;因此,MLSO入路相對於傳統經岩骨聯合入路,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PCJ包括CPA腫瘤切除,MLSO入路不失為很好的選擇。

現將改良眶上外側入路的手術過程描述如下:患者取仰卧位,頭部高於心臟,用頭架固定,並向對側旋轉10°-30°;皮膚切口於眉弓下緣,起自瞳孔內側上方0.5cm處,向外至顴骨額突的後方,並沿外側向下方延伸1cm;於額蝶縫鑽孔一枚後,遊離骨瓣,包含眶骨外上緣、額骨顴突和額骨;進一步咬除眶外側壁、部分眶頂和顳骨鱗部擴大骨窗;待完全暴露眶上裂後,切斷眶硬腦膜韌帶,以便從硬腦膜外到達前床突;去除眶頂並開放視神經管,然後磨除前床突;自硬腦膜外切開前後床突間的海綿竇外壁,暴露海綿竇內壁;以岩淺大神經為外界、弓狀隆起的前內側邊緣為後界以及中顱底三叉神經孔的三個解剖標誌,確認Kawase三角;將岩骨尖磨除,即可進入PCJ及CPA前部區域;切除腫瘤後,骨瓣複位,使用顱骨連接片固定。

圖1. A. 手術切口;B. 鑽孔位置及遊離骨瓣的範圍;C. 遊離骨瓣;D. 使用咬骨鉗擴大骨窗。

圖2. 手術中照片。A. 眉弓皮膚切口;B. 骨瓣;C. 術野;D. 顯露岩骨;E. 術後CT的顱骨重建圖像;F、G. 術後3個月皮膚癒合情況的正、側面照。

圖3. 1例岩斜區腦膜瘤,腫瘤切除術前先行腦室分流術。A和E. 術前MRI顯示岩斜區腫瘤;B和F. 術後當日複查MRI,腫瘤切除;C和G. 術後6個月複查MRI;D. MRI提示岩斜區腫瘤及術中所見;H. 切除腫瘤後可見基底動脈(黑色三角所示)。

圖4. 1例CPA前部三叉神經鞘瘤。A和E. 術前MRI示,左CPA前部腫瘤;B和F. 術後當日複查MRI顯示經MLSO入路全切腫瘤;C和G. 術後20個月複查MRI,未見腫瘤複發;D. 腫瘤MRI圖像和術中所見;H. 全切腫瘤後可見腦幹(黑色箭頭所示);減壓充分,第3、4顱神經(白色箭頭所示)保留完好。

作者認為,該MLSO入路有下列主要優點:

  • 手術時間短。

  • 面、聽神經功能保留率高。

  • 手術併發症和後遺症少。

  • 具有類似於眶顴入路的手術操作視野。

  • 皮膚切口小,不需要過多地切開顳肌,避免術後顳肌萎縮。

  • 同時,作者指出MLSO入路存在的不足:

  • 骨窗範圍小,當嚴重腦水腫時,無法充分外減壓。

  • 如患者患額竇炎則易導致顱內感染,因此相關的術前檢查很必要。

  • 當腫瘤侵犯顳部,需要較大的硬腦膜修補時,縫合較為困難。

  • 當腫瘤較小時,通過該入路很難安全到達上2/3斜坡區域。

  • (邢台市人民醫院張銳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花瑋博士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相關回顧

  • 顱路(四)| 張宏偉教授:枕下乙狀竇後入路切除岩斜區腦膜瘤的手術體會

  • 手術視頻| 王林教授: 顳下岩前入路(kawase)切除岩斜區腦膜瘤


  • 推薦閱讀:

    液體活檢(循環腫瘤細胞)與醫學影像學診斷的臨床相關性
    【科技快訊】靶向休眠的腸癌細胞防止繼發性腫瘤
    卵巢良性腫瘤
    良伴—腫瘤 24
    之二. 腫瘤早查:CTC/ctDNA/Exsome/microRNA

    TAG:手術 | 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