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的起源

  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是現存佛教的三大分支宗派,當時根據佛教從古印度向處傳播的路線劃分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而中國因為地大物博,同時受到了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影響,當時古印度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流派就是北傳佛教,影響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然後進入朝鮮,越南,日本等國,而從南印度的海路傳入中國南區地區,如雲南,再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就是南傳佛教。

  漢傳佛教、南傳佛教雖然同出一脈,但是分屬不同的體系,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於大乘佛法,而南傳佛教屬於小乘佛法,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佛教教義的區分上,漢傳佛教歸屬的大乘佛法主張普渡眾生,悲憫有情的精神境界,而南傳佛教歸屬的小乘佛法則一直以來秉持人無我的小乘見解,托缽乞食在南傳佛教國度是很常見的,而在漢傳佛教的中國是很少見的,而且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在修習法門,佛法教育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各國民眾對佛教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

  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因為教義的不同,在相互溝通交流上一直有所隔閡,但是作為佛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都有著廣泛的信眾,能友好和平的促進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相互融合,是具有非常大德普世的法事。這不僅是宗教和政府的功德,也是萬千信眾的因緣。

1、漢傳佛教的特點

  漢傳佛教,是印度佛教經過中國中原地區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和藏傳佛教同屬於大乘佛教,但是在幾千年的傳播和發展中,已經和本地的文化習俗相結合,漢傳佛教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這和印度佛教,日本佛教等都有著顯著的區別。

  漢傳佛教的特點,從外在形式上就很能區分,國內出家僧侶都姓「釋」,比如少林寺住持釋永信,這是因為佛教初傳入中國時,晉朝的高僧道安法師有感於,出家人保留俗姓不符合出家人的本意,「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於是,後世出家人皆改姓「釋」,漢傳佛教的特點,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就是僧人不吃素,這和漢傳佛教相近的日本佛教就不一樣,日本佛教是沒有持素的戒律的,而且印度佛教和東南亞地區的佛教也沒有這個戒律,這就是漢傳佛教的本地化特徵了,原本,佛教在印度興起時,佛教徒行乞時是不分葷素的,只要有施捨都會吃。

  在以後的發展中,也沒有葷素的區分,只是傳入中國後,中國古代統治者在信仰佛教時,加入自己的信仰偏好,相傳梁武帝敬佛,為母親做法事時,見宮中僧侶吃肉有傷哀悼,於是就下令不許出家人吃葷,於是漢傳佛教戒葷就流傳下來了,這是漢傳佛教和其它佛教的顯著特點。在西藏地區流行的藏傳佛教中,也沒有持素的戒律,可以看出,佛教的發展是和當地的文化有很大影響的。

2、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

  印度佛教自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中原,經過了長期的傳播和發展,已經發展為具有本地化傾向的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在教義上脫胎於印度佛教,但是在宗教形式,流派分支,修習法則等等方面,和最開始傳播來的印度佛教已經有所不同,而且經過在中國幾千年傳播,漢傳佛教更是發展了眾多流派分支,這些流派都是從印度佛教的不同佛教典籍中分化來的。

  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也是本地化的產物,取自印度佛經里的「菩提薩埵」,含義是求道求大覺的人,求道之大心的人,與聲聞、緣覺並稱為三乘,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中原地區有很大的知名度,只要是信仰漢傳佛教的,都會供奉這四位菩薩,也有單供一位的,因為這四位菩薩分別代表著不同含義,有各自的信眾,文殊菩薩,代表著聰明智慧,在書香人家供奉的較多,應化道場在山西的五台山。

  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通過西遊記的普及,觀音菩薩可以說是中國最著名的一位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普賢菩薩代表菩薩行願,意為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諸佛剎土。地藏菩薩是發大願的象徵,又稱地藏王菩薩,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原型,應化道場在安徽的九華山。

  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從中可以看出漢傳佛教同其它大乘佛教的關係親疏,同為三大地理佛教的藏傳佛教,雖然也和漢傳佛教一樣同歸屬於大乘佛教,卻不信奉四大菩薩,根據本地同化的改變,有著和漢傳佛教不樣的信奉對象。

3、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區別

  漢傳佛教,是以印度佛教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後進行的本地化同化,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區分出來的,目前主要有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而漢傳佛教受北傳佛教的影響比較大,是北傳佛教里主要的一支流派,並以大乘佛教的教義為主,主張普渡眾生,往生極樂的思想。而漢傳佛教隨著中國勢力的擴張,也影響到了周邊日本,朝鮮等國家。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一同並稱為佛教三大地理體系。雖然也歸屬於大乘佛教之中,和漢傳佛教同出一脈,但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首先兩者的流傳區域不同,漢傳佛教主要在中國漢族內中原地區流行,藏傳佛教主要在西藏地區流行,兩者在教義的選擇上也稍微有所不同,漢傳佛教主要修的是顯宗,而藏傳佛教主要是修的是密宗。雖然都是從大乘佛教分出來的,但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區別,用通俗的語言說,可以這樣理解,漢傳佛教講究佛教理論,主要以念經講經為主,而藏傳佛教注重實修,主張從經書中修鍊自身,講究實修。兩者在佛教的教育上也有很大區別,藏傳佛教講究從小學佛,一生學佛,一般藏區的小孩出家入寺廟的時間在五六歲左右,而後要經過幾十年的修行才能出師講經,而且在修行的時間中,並不局限於學佛講經,和宗教相關的天文地理等都要修習,這和漢傳佛教的教育是不一樣的。

4、漢傳佛教是文化突變的結果嗎

  漢傳佛教,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進行的和本地文化相適應的同化,從而形成了的一個佛教新分支,漢傳佛教也歸屬於大乘佛教,在教義上主張普渡眾生的宗教思想,講究學佛念講講佛,注重佛教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並稱為佛教三大地理體系。

  漢傳佛教是文化突變的結果嗎?當然不是,佛教自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就從喜馬拉雅山一側的印度傳過來,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播和發展,深根於中國本土的文化信仰,進行了相適應的變革,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長期而緩慢的,從印度傳過來的佛教已經變成了漢傳佛教,雖然淵源是印度佛教,但是在教義,宗教儀式,佛法研習等方面,已經發生了改變,可以說,漢傳佛教不是文化突變的結果,而應該是文化相適應的結果,漢傳佛教前期在中國的傳播,是經過了中國古代統治者的有力推崇才能擴展到民間去的。

  根據史書記載,梁武帝是最早信仰漢傳佛教的皇帝,他在位時期,在國內修建了大量的寺廟,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就是梁武帝下令修建的,當時的印度高僧翻越喜馬拉雅山來中國傳教,並帶來了大量的佛教,於是梁武帝就專門修建了白馬寺供這些人居住,並在梁武帝的授意下,翻譯了中國的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而且梁武帝還下令漢傳佛教的僧侶不能吃葷,這個戒律一直流傳到現在,在佛教最開始階段,不管印度還是外傳國,僧侶是可以吃肉的,這也能說明,漢傳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根據本地的文化進行了適當改變,而具有更長遠的生命力。

  漢傳佛教是文化突變的結果嗎?這個答案已經不言而明,任何一個文化傳入本國,要想獲得落地生根並長遠發展,必須結合本地的文化進行自適應性改變,否則是融入不了本國文化信仰中的,這不僅僅只體現在宗教上,文學,音樂等都是一樣的道理。

推薦閱讀:

四種清凈明誨.序
佛教的起源
佛教轉文2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否矛盾?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四個菩薩哪個最厲害?

TAG:佛教 | 起源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