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待核恐慌
輻射無處不在,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體都存在放射性。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受到人為放射性物質發出的輻射。
一則以「BBC新聞台」名義發出的菲律賓將遭受日本核輻射的消息,近日在坊間廣為傳播。該消息稱,核輻射已蔓延至亞洲周邊國家。事實上,BBC工作人員、菲律賓衛生部已於第一時間出面闢謠,專家也提示公眾——
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0級大地震,引發海嘯和多座核電站事故。核污染問題引起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恐慌,我國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擔憂。為此,我們應該科學看待核污染,正確理解核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核污染地區刮東北風不會對我國造成影響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質泄露後的遺留物對環境的破壞,包括核輻射、原子塵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還有這些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後帶來的次生污染等。目前,日本核電站造成的核污染是指由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質泄漏,主要導致局部環境的污染。空氣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內容,指空氣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如放射性氣溶膠(一種微小顆粒、塵埃),它可以隨風飄移污染所到之地。據報道,日本核污染地區刮的東北風,向太平洋方向飄移,不會對我國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我國已經具有完善的核污染監測系統,據國家核安全局報道,截至17日我國輻射環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電事故影響。
從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知曉,日本核電站爆炸只是一般化學性爆炸,而不是反應堆的爆炸。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反應堆的爆炸,所以日本核電站爆炸,應不會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那樣造成危害。
小劑量放射性131碘
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
這次核污染至空氣中可以測得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放射性131碘和137銫,它們是泄漏的放射性物質在核裂變中產生。這兩种放射性核素如果進入人體,在劑量較大的情況下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前者影響甲狀腺功能,後者影響造血功能。由於碘有揮發性,所以空氣污染中的物質主要是131碘。
放射性輻射對人體造成損害需要一定的劑量,小劑量的輻射一般不會造成人體損害。我們生長在自然界,每天都會接觸少量輻射(天然)。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提出正常人(全身)允許一年接觸有效劑量限制量為1毫希。在特殊情況下,單獨偶爾1年可以接觸較高的有效劑量,但在5年內平均每年不要超過1毫希。一般的胸部、口腔、四肢的X射線診斷,接受的有效劑量每次約0.01毫希或者0.02毫希。所以對小劑量的醫學輻射(放射科、核醫學)檢查,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
在醫學上,我們常採用放射性131碘治療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分化型甲狀腺癌清掃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吃碘片是預防性措施但並不是人人都適用
如果面臨核污染,我們要科學、冷靜面對,做好輻射防護。
外照射防護(防照射)包括儘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儘可能遠離放射源;注意屏蔽,利用鉛板或牆壁擋住或降低照射強度。
內照射防護(防進入體內)主要包括避免食入、減少吸收、增加排泄、不要在污染地區逗留;及時清除污染;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和食品;進入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地區時,要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減少放射性物質的吸入;對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員應隔離清洗並接受監測;如果事故嚴重,需要居民撤離污染區。撤離出污染區的人員,應去除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進行監測和專門處理。
據報道,日本災區在一定範圍內發放碘片,這是預防放射性131碘污染的一種措施。目的是用穩定的碘(碘片)封閉甲狀腺組織,減少放射性碘進入。這好比一個小房間只能容納一把椅子,進了一人坐下後第二個人就進不去了,即穩定碘進了甲狀腺,放射性碘就進不去了,以此達到預防目的。
如果我們可能遇到放射性碘污染,可以預防性服用穩定性碘片,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碘過敏或某些皮膚病患者,如痤瘡、濕疹、牛皮癬,應慎用或不用穩定性碘。
推薦閱讀:
※讓中國男人恐慌的女人長什麼樣?
※【關於券商牌照放開速評】無需過度恐慌
※為什麼30歲的人容易職業恐慌?-小小斌科技的回答
※從房價說起——恐慌,是因為脆弱。
※20180206國內各省生豬、飼料原料報價:豬價遭屠企迎頭痛擊,又一起恐慌性拋售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