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各地鄧氏家族

時間:2014-1-19 17:29:53 點擊:493核心提示:木京鄧氏乃入粵始祖鄧志齋(太乙)公的後裔,屬第八房智公世系...

江西贛縣茅店鄧氏江西贛縣茅店鄧氏子孫的始祖,是曼公一百一十三世孫鄧光文,在清朝康熙年間,光文公與祖母龔氏,攜男帶女,從信豐長途跋涉來到茅店西坑成家立業。現在他的後代已有一兩千人散居在全國各地,大家尊稱他(她)為贛縣茅店西坑鄧姓始祖。木京鄧氏木京鄧氏宗祠坐落在木京村的南沿,東江河在門前不遠處由左向右逶迤而去,最遠處的梧桐山在天幕下顯得格外雄偉巍峨。該祠宇由祖屋改建而成,典雅大方,兩進兩廊兩廳四房一天井,幾近300平方米。祠堂大門上方門楣懸掛「鄧氏」牌匾,大門對聯為:「高密家聲遠,南陽世澤長」。上堂正中供奉著「南陽郡鄧氏堂上歷代始高曾祖之神位」的牌匾,香煙繚繞,紅燭高燒。神主牌的上方,大紅紙上大書「南陽堂」的堂號橫批,正堂兩側的對聯為:「敬念先祖祠宇重光承感祖德蜚聲,牌登龍位宗枝永祀啟報宗功名揚」。據了解,木京鄧氏乃入粵始祖鄧志齋(太乙)公的後裔,屬第八房智公世系,其先祖在三百年前從紫金臨江遷入木京居住至今。由於早年受洪水之害,所留族譜悉數盡失,具體的先祖世系無從查考。現在的木京鄧氏由年屆74歲的兄長鄧貴發及其弟弟鄧貴來、鄧貴盛、鄧貴平等四兄弟的子孫後代組成,總人口約計50人。他們中,有的從政從警,有的辦廠經商,有的留家務農……。天津靜海鄧氏鄧雲馥整理我直隸靖海(後改天津靜海)鄧氏開基始祖系禹公42世孫,於元時落戶靜海潦爾灣起大鄧家莊,先祖們探道遷載,擔當環渤海地域防洪泄鹼職責。潦爾灣因鑿直擴瀉,西移三里上連清涼江,保護了京都和大運河的蓄泄及航運暢通,因功奉皇帝旨,建前、後鄧家莊,興藥王廟、車王店、造舟車、鹽草、鹵柳等鎮守方使,大鄧庄旨于海峰馬頰河東南岸,確保了魯北的耕家桑蔴,使北方鄧氏興極一時,賜匾為「清河世系,渤海名家」。值燕王掃北,被誣為族群擁盛,北方的鄧家宅殿、墳瑩盡遭燹毀,且北方平原處於霖潦險阻狀態,鑒於運河防汛艱難。永樂二年(1404年)經戶部協調,族人們又分別派往黃河南北運河東西,耕塞植鹵之信地,克服了官艇民舟挺進甚難的局面,八世祖公遷至河西王莊,將鄧家莊50餘座被亂軍所毀祖瑩,只擬五世單傳,植於王莊,念守墳瑩。從此遠不訴,近遠葬,開基保本擬來歷,立業暫勿姓立村等,後來為防威睹見,又擬五世單傳。康熙年間,鄧仕育(故宮九堂大總管)賢祖,曾想恢復南北聯親,險些遭接黨羽之株連,後因驚人的祖傳密訓及仙祖偉業,黃帝賜與金馬駒葬於鄧家墳,並將後孫們派於各要地。到崇禎14年(1641年)立大儒祖為中瑩,《河西恰處分遷各地似米字之中》回復東龍西虎風水台,一脈貫通,朗然有序。清末史官鄧長耀族爺(後任國民政府陝西民政廳長)與鄧哲熙曾多次聯誼克傑、克岩公,思發、紹祥、鴻信、煥彝、德堂族叔且因戰亂等故,無奈落筆,「四次未果是為憾事」。1992年得到鄧州鄧柏嶺宗親寄來的馬來西亞鄧維廉所藏祖譜,確信鄧禹公乃曼裔47世,大儒公為曼裔101世孫。花園鄧氏據鄧氏宗譜記載,四十八世祖汝儀公,於清初順治甲申年,公元一六四四年,由曹城裡田村遷居曹城花園,現已經三朝,歷十四代,共三百五十餘年,據統計,汝儀公後裔有千餘眾,真可謂莖粗桿壯,葉茂根深。花園村有如其名,得天時獨飲天王渡風水餘韻,位於江西省首縣南隅,依山傍水,稻菽繞村,土質肥美,風景秀麗,地利亨通,人氣鼎盛。在舊時,花園村便是交通網路中的一顆明珠,東鄰全國大樞紐——向塘鎮;西毗105國道,北有通往市汊古鎮的官馬大道。南眺新村墟街市古風。全村坐北面南,地勢平坦而高昂。村前天生二池,經族人修飾,紅石沿邊,築成壁壘。接通村西雷譚山之水,一直東流,四時清瑩,竟得見底。村東天燈架,高聳雲際,有青龍高萬丈之意。更有鄧氏宗祠五桂堂,一雙圓門東西對開,遙映黎家溪一弘清水,旭日初升,蓬萊紫氣,乘霧東來,沉漁競躍,頗具特色,村西有雷譚山,古木翠竹,蓬勃如蓋,四時綠蔭具備,人入其里,聽百鳥爭鳴,看野花竟放,原始生態,充滿一方靈氣,北有長沙庵,翠柏紅牆,暮鼓晨鐘,曲徑通幽,環抱欲滴,並駕桑梓之傑,實乃人間之仙都。村中花草樹木,夾竹芙蓉,桂花樟木,苦楝梧桐……,擁著住宅房屋,小橋廟宇,亭台樓閣,遠眺一色明清建築,儘是雕龍翹首,屋脊連鰲,互為聯袂,形成群鯨破浪之勢,蔚為壯觀,一條玉帶般的圍牆,又把如花似錦的村落圍合得似洋面風平浪靜中的航母,迎來一代又一代的財源滾滾,人傑風流。自汝儀公後,鄧氏子孫得天時地利,歷代人才輩出,從汝儀公置田購地,艱苦創業,到第三代時楊公一度買下十八座田莊,計良田千畝。至民國初始,寧之、春之、告之、謂之、會之五祖,良生、保生諸公,瞰維新進步,創辦實業,開設學堂,蓬勃發跡,名震省府。時至當代,花園鄧氏,人才更如群星祥雲,充滿寰宇,有擠身政界者四十一人,其中有少將一個,副廳級三人,正縣級五人,副縣級四人。花園禮儀之邦,早有共論,歷代文風,融合人氣,大學、大專學歷有七十一人,富商巨賈,新星湧現,堂保公入美經商,獲巨財令人矚目。另有新亞、新洲、新國兄弟開發高科技,飲譽南昌。不少能人志士,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尋求發展,揚我中華,留下佳話。移居海外鄧姓族人鴉片戰爭之後,鄧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美洲、歐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鴉片戰爭的炮聲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空前活躍,許多人或是為生活所迫出國謀生;或因外出求學,由此定居當地;或是赴他國開廠辦店,創辦實業,由此掀起了遷徙國外的浪潮。鄧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遷的行列。1)東南亞 東南亞是鄧姓族人外遷的首選地。廣東新會人鄧澤如,1886年便隨族人前往馬來西亞謀生,鄧家讓、鄧家仁兄弟也在1904年前往馬來西亞沙撈越創辦「新廣東港墾場」。 如今,鄧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在泰國有泰國春華兩合公司董事長、泰國客屬商會理事長鄧樹勛;泰國客屬商會副理事長鄧國勛、鄧干勛。廣西岑溪人鄧深元、鄧海元兄弟,遷居昔羅縣巴登鎮,深元任廣西會館秘書。在新加坡有江西人鄧荔生,創辦《星洲日報》。後辭職,將全部股權轉讓給胡文虎。還有星島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立人。在菲律賓有菲華裔聯總會秘書長鄧英達,鄧氏會計服務中心董事經理鄧浩槎,雪隆廣東會館董事鄧福霖。鄧承東任檳榔嶼廣西會館副主席,鄧漢房任萬濃廣西公所交際委員。2)美洲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鄧蔭南,美國華人政治家鄧悅寧,美國華人大法官鄧心平,美國華人女政治活動家鄧稚鳳,著名橋樑設計大師鄧文中。3)歐洲倫敦共和協會會長鄧甲興;倫敦鄧氏宗親會會長鄧勛輝、鄧德仁;史達福郡華人協會會長鄧樹權。在德國有鄧光榮,曾於1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學校。在荷蘭有鄧氏宗親會會長鄧錦華、荷蘭東方美食公司董事長鄧露明、荷蘭光明中文學校校長鄧潤納、旅荷華特蘭華僑會會長鄧樹德。鄧氏簡公家族簡公俗禰小二郎。宋高宗年間(約公元1160年),由貢生升為將士郎,妣趙氏,生三子:俊、佐、儔俊公生三子,其後裔東福公散居茌湖南樂昌、桂陽、江西崇義、四川、廣東興寧、羅定、高州新垌、廣西岑溪、合浦、靈山等地,裔孫亦繁衍昌盛。儔公有裔孫散居江西萬載高村鎮新井王竹嶺公、湖南瀏陽荷花坊恢緒祠等地,然而,四十九世「訓悝公」世系的九十二世亦有「儔公」,但其輩份相差一輩,很容易弄錯,因其後裔也散居在廣東新會、鶴山、新興、恩平、開平、惠州等地,予以鑒考。佐公,字庭輔,宋元佑年間(約公元1090年)原居福建汀州府石璧都寧化禾口村,妣駱氏生一子名相。(廣東志齋公系的梅州《鄧氏族譜》、五華《鄧氏族譜》、龍川《鄧氏文明公家譜》、南雄收載的《中華鄧氏族史》,都把「相公」刪去,都認為相公是「儔」公的兒子,文顯公的堂兄弟。從此,他們的裔孫則少排一輩。其中原委何如?《中華鄧族源流史匯卷二》有「相公輩份之誤」導論篇)。相公號三五郎妣游、馬二氏(相公與馬氏金骸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遷廣東豐順縣豐良鎮成東石嘴頭,建墳雙葬)。馬氏生一子文顯,字日章號耀堂俗稱望七郎妣朱、登氏,登氏生三子:志聖、志賢、志齋。顯公為南宋官吏,誥封中議大夫。卒葬於寧化禾口村,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歲(公元1782年),公金牌衣冠冢葬廣東梅縣畲坑小桑坑尾村。墓坐南向北,丙山兼巳,三度分金,穴曰「竹葉掃地」又曰「祥雲捧月)。祖墳歷至1919年,毀損不堪。後由梅縣石扇裔孫牽頭重修。公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地群眾藉開荒造田為由,又墓毀碑失。後經豐順縣豐良鎮冠草塘、石橋頭、竹洋,以及梅縣葉田等地裔孫代表前住交涉及倡議重修。逐於公元1985年農曆2月12日,按祖墳原祉、立向重修,至九月竣工。墓碑兩邊石刻墓聯云:「廣東開世系,大地漫孫枝」。同年10月19日圓墳,時有廣東、江西、福建三省,十八個縣市,裔孫代表五百餘人參加致祭。「登氏祖婆」金骸也於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從禾口村遷葬於廣東豐順縣豐良鎮石橋頭屋側角三角塘山東梨坑,穴曰「鼠子落壟」,公元1995年重修與志聖墓重修同時圓墳慶典。志聖公,字肇齋,號天乙俗稱伯二郎,文顯公之長子,妣鄒氏,生三子:孟、仲、季、春、秋。公世居福建禾口村。於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299年)攜眷屬遷徙潮州府程鄉之大椹石橋頭,即今豐順縣豐良鎮東成石橋頭,開基立業。(豐順於乾降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開縣)。志聖公憨厚為人,才德兼備以務農桑為本,創建祠堂,開基立業,為後世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遷入石橋頭後,首先建起一座祠堂,名曰:老屋。爾後,又建一座,曰:「鄧屋祠堂」。志聖公創業豐順石橋頭,迄今790 余年,繁衍世系二十七多代,遍布廣東梅縣葉田、青潭、孔畲、鴨葉尾,揭西縣南山寨、濂興、下沙,揭東縣後寮、淳塘、窗前寮,豐順竹洋、冠草塘,廣西玉林市南江廣恩、福棉區,興業縣山心,貴港市湛江,賀州蓮塘,湖南瀏陽、江西省興國、宜春、福建龍岩等地,還有遠涉重洋僑居泰國、東南亞各國僑胞裔子數萬眾,甚為昌盛。殊遺憾事,公終何時,已經失考,只見有墓,碑文詳記。墓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座落豐順豐良城東管區小坑屋背燕窩山上,穴曰:「蛇」形。是得之不易的吉穴佳城。祖墓歷至1995年,已有二百九十餘載,墓因年久失修,墓損碑斜變形。遂於二月重修,三月竣工,八月圓墳。由揭西南山旅泰僑胞粵二十三世孫烈暹宗賢贊助祭祀費一萬元。各處裔孫代表四百多人,旌旗招展,鼓樂齊鳴並備各類牲畜、財帛、糖酒等禮品、禮炮,以虔誠之心墓前禮拜,非常熱鬧。此次盛況已設照相、錄像載入史冊,榮宗耀祖,世代流芳。廣西鄧氏瑜公家族瑜公有五子:其中有「蘭公」自珠璣巷遷居廣東化州之史村;康」公遷居廣東徐聞;倫公」遷往河村;「志公」自珠璣巷遷廣西陸川烏石;「榮公」的後裔「調」現居廣西博白縣那耶、黃棱(三灘)鎮、合浦等地,裔孫繁衍昌盛。(備註:按本網所收集的史志、族譜記載來看,瑜公家族仍是我祖簡公一脈的分支,而且瑜公等先祖在別的省份中的名諱與廣西記載不一樣,現考慮到瑜公一支人丁已經達20多萬人,故在此將這一支獨立出來並列在了鄧氏簡公家族之後,以示瑜公一支是與簡公一脈相傳的。)小江族鄧氏族開基祖為粵12世林材公字榮興、積祿公長子,(積祿公生三子、林材、林桂、林楊)。上溯脈線:(志齋—恭公—祚公—文明—德昌—宗貴—維蔭—孜公—銀公—萬嵩—積祿—林材)。林材公於清朝康熙年間從廣東龍川縣登雲約老屋圍遷來湖南瀏陽中和鎮小江村鄧家灣。當時攜帶四男,長男子瑄、次男子琇、三男子琦、四男子華,現居住中和鎮小江村的均為二、三、四等,共三房的鄧姓後裔。大房子瑄公後裔遷到哪裡一直未能考究清楚。據我們小江族鄧家老前輩們傳說,林材公又帶著大兒子瑄公等返回原籍廣東登雲,又一說遷往江西省,小江鄧姓族記載:林材公墓葬龍川縣登雲約肥豬崗。如有林材公長男—子瑄公後裔看到此信息請與湖南瀏陽市中和鎮小江村鄧姓人聯繫。謝謝!聯繫人電話:鄧崇舜:15273120524 鄧崇寬:13874980988鄧蘭光:13467613384 QQ:2597584052合肥南鄉鄧氏(鄧成金)(安徽)合肥南鄉鄧氏是一世祖鄧彩雲的後裔,現聚居於合肥市的包河、蜀山、廬陽、瑤海和經濟開發區五區範圍內。據家譜記載,這支鄧氏與合肥市的肥西縣、長豐縣以及壽縣的鄧氏是一宗。千年前後,由中原「隨駕遠征,卜居於江南蘇州明月灣……後復由蘇遷贛,由贛遷皖之鳳陽懷遠縣,再遷於壽肥兩邑間,而分為東、西、南、北四分,……」先祖們從中原出發,背井離鄉的原因可能有多種,我們先祖即使「隨駕」恐怕也是難離故土。離開中原後,他們回過鄉嗎?沒有史料記載。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支鄧氏的祖父輩乃至曾祖輩抑或上三代祖都沒有回去過,他們祭祖恐怕只能和我們現在一樣:選擇一個十字路口燒一刀紙錢,點燃一掛鞭炮,焚燒一炷香來遙祭在天的先祖了。千百年來,回故鄉祭祖的夙願終成泡影,他們一個個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合肥南鄉鄧氏是龐大鄧氏家族的一個小小支脈。由於南鄉鄧氏家譜序言簡略,沒有我們是鄧禹後裔的記載,但太祖公文義在家譜序言中這樣寫道「義不肖常於趨庭時叩問世系先大人曰聞之祖父予宗之居此歷明至今凡數百歲只知高劉集鄧店一帶是予宗也而譜牒無傳即世次莫辨」。我們合肥南鄉鄧氏的始祖是彩雲公,二世祖廷選公,自江西遷徙來肥後,一直居住在廬州府(即現今的合肥市)西南郊七華里處的鄧崗。由於鄧氏從江西遷徙來肥後分居東、西、南、北四地,而彩雲公的後裔居住地在合肥的南面,故以「南鄉」之稱,這裡的「南鄉」不是現在區劃意義上的「鄉」,而是彩雲公後裔的代名詞。目前,彩雲公的後裔在合肥市的東南西北各個地方都有居住的。歷史上的鄧崗位於現在的合肥市望江路與合作化南路十字交叉口的東北角。由於時代變遷和城市建設的需要,歷史上的鄧崗在一九五八年被原合肥軸承廠徵用佔有,族人的居住地向鄧崗的東南位移了約三華里,又由於是整體搬遷,故族人的現住地,人們仍稱之為「鄧崗」。通過查閱眾多鄧氏譜牒,均記載有第四十七世先祖鄧禹的名諱,因此他們是鄧禹的後裔毋庸置疑。我們合肥南鄉的家譜雖無第四十七世先祖的名字。但我們有祖傳的對聯,能確鑿證明我們是鄧禹先祖的後裔,這說明合肥的鄧氏與江西鄧氏是一宗。這副對聯伴隨我們合肥南鄉鄧氏先祖從新野到魯州(山東)經蘇州和豫州,最後到廬州。這副對聯的歷程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十分陌生,就是老朽也是近年來因續修家譜的需要,翻閱了有關史料,才對此聯有所了解。為了防止失傳,續修家譜時,我們通過發簡報的形式介紹了第四十七世先祖和這副對聯。老朽也曾寫過一篇《我的鄧氏家族》拙文,在文中,老朽將這副對聯進行了一番拙解:這副對聯是在劉秀坐了皇位後,為了保住大臣的名節,防止他們犯「錯誤」,便早早安排他們退休。在這點上劉秀比劉邦和朱元璋要高明。這副對聯是在鄧禹先祖離任時劉秀御賜給他的。對聯中上聯的「家聲」是在宗法社會裡稱一家的名譽;「殷」是商朝,這是眾所周知的;「胄」的字面意思有兩種,一種是古代戰士所戴的頭盔;另一種解釋是子孫,後嗣。很顯然對聯中的「胄」理應是第二種含義。綜合上聯來看,第四十七世先祖鄧禹是商王室的後裔,是譽滿天下的家族,名望極高。下聯則是對鄧禹先祖曾任過大司徒且具備文韜武略才能的肯定。由此,我們作為鄧禹先祖的後裔也會感到十分的自豪和榮耀。雁田鄧氏北宋開寶六年(937)年,鄧氏先祖鄧漢黻,自江西吉水縣金灘鎮白沙村二次遷居南雄珠璣巷。北宋宣和年間,漢黻祖曾孫符協自珠璣巷三遷至香港新界(時屬東莞縣管轄)。南宋慶元年間,元禧祖四遷動過福隆(塘貝)。在福隆又繁衍了六代,至鄧鎮田時五遷橫瀝月塘。後他又於明洪武十一年(1388),自月塘六遷蝦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鄧鎮田又率妻子及兒子自蝦郎最後落居湴田(今雁田),繁衍生息,開發建設。鄧鎮田為雁田鄧氏始祖。香港屏山鄧氏香港屏山鄧氏與廣東雁田鄧氏,為一派系,均為漢黻公支派。祖根鄧城,後遷居江西省吉水縣白沙鄉,宋漢黻祖官承務郎曾於開寶六年宦遊南粵,為入粵始祖。至四世祖符協公,登宋宗寧進士。授廣東陽春縣令。後卜居於寶安縣岑田。符公生二子,長子名陽,次子名布,陽生一子名珪,布生一子名瑞。珪生二子曰元英、元禧,瑞生三子曰元禎、元亮、元和。合稱「五大房」。元英公子孫居東莞縣城及東莞竹園鄉一帶,元禧公子孫居東莞雁田一帶,和元公子孫居東莞懷德鄉及香山縣北山鄉,元亮公子孫居錦田鄉,元禎公子孫從光號萬里,自岑田遷居屏山,為屏山房始祖。屏山鄧氏多為元禎公之子從光後裔。作者:管理員收集 來源:中華鄧氏族譜網
推薦閱讀:

淚心【家族】
這個家族的兩代子孫為何個個遭殃
漢代衛氏家族的興衰史(4)
面相:眉毛看一個人的家族關係及婚姻子女
Shí Nián:家族①

TAG: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