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航母》
《大國航母》房兵閱讀提示從水上飛機航母的艱難誕生,到真正意義上現代航母的發展、完善,從常規動力到核動力,從日德蘭海戰到敘利亞戰爭,航母問世已屆百年。一百年的如梭時光,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一百年的血火洗禮,歷史無情而又真實地昭示世界:航母是海上移動堡壘、海洋霸主,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是一個國家捍衛其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利益的鎮國利器。有關航母的話題,是當前社會的一個熱點。本報今起連載國防大學房兵教授的《大國航母》,以饗讀者。(一)艦載飛機試驗的源起1903年12月17日,在人類航空史上是一個永遠不應被忘記的日子。這一天,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奇地霍克的沙灘上,自行車修理工出身的萊特兄弟,駕駛著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稱之為「飛機」的裝置——一架以12馬力內燃機為動力的、雙螺旋槳推進的雙翼飛機「飛行者號」,第一次飛上了藍天。儘管在當天進行的4次飛行試驗中,第一次僅升空12秒,飛行了36.5米,成績最好的一次也不過升空59秒,飛行260米,但這畢竟是世界上首次出現比重大於空氣的飛行器依靠自身動力成功地實現動力飛行,它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了航空時代!然而,軍事家們敏銳的目光卻立即投向了飛機的軍事價值,因為在他們的眼中,人類進入航空時代有著更深一層的含義:平面戰場將被立體戰場所取代,天空將成為繼陸地、海洋之後的「第三維戰場空間」,為人類提供了又一個浴血廝殺的「戰爭舞台」。而這個新的「戰爭舞台」絕不僅僅限於陸地的上空,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的上空,不僅更為遼闊,同時也更加神秘和令人「嚮往」……其實,早在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飛機之前,一些有識之士就已經萌發了將傳統的海戰向空中拓展的設想。1889年,當時的美國海軍部副部長西奧多·羅斯福(於1901年—1909年出任美國第二十六任總統),對史密森學院教授塞姆爾·P.蘭格利所進行的航空氣球試驗極為關注,他接受了蘭格利教授的建議,決定將載人氣球用於海上作戰。然而,這一具有創見性的設想竟然沒有得到海軍部其他領導人的認可,因為他們認為,載人氣球的作戰用途僅限於陸地,絕不可能使用於海上作戰,因而對蘭格利教授的研究和試驗不給予任何資助與合作。1903年10月7日,蘭格利製造的「航空站號」氣球,在位於華盛頓波托馬克河上的駁船上進行起飛試驗時遭遇失敗,氣球墜入河中,海軍走向「航空化」的第一次嘗試就這樣擱淺了。萊特兄弟的飛行試驗成功之後,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敦促之下,陸軍部終於於1908年開始著手對「萊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便使之能夠用於陸上作戰。儘管這時的飛機各方面的性能還很不完善,但它在完成空中偵察、火炮校射等任務時的出色表現,已經使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飛機作為一種陸戰武器,在未來戰場上是具有強大的威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但是,飛機能否作為一種海戰武器,特別是飛機能否隨同艦隊在遠洋的海戰中發揮作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無法想像的問題,顯然,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飛機能否在軍艦上起落。(二)德國的「郵政試驗」使美國海軍的態度出現了轉機德國的「郵政試驗」使美國海軍的態度出現了轉機儘管在1908年美國陸軍部開始採用飛機的同時,美國海軍中已經有一些極富想像力的人,提出了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起飛的大膽設想,然而這也僅僅是設想而已,他們並沒有真正準備進行這種嘗試,海軍甚至連用于飛行試驗的飛機都沒有購買。就在這時,一則看來似乎是極為偶然的新聞報道,卻使美國海軍的態度出現了轉機。根據這則報道,德國人正在研究進行一項試驗,準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一艘由德國漢堡駛往美國紐約的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台上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這則消息剛一在報紙上刊出,就立即引起了美國海軍當局的警覺:德國——這個正在以驚人速度崛起的新興的海軍強國,其海軍實力增長之快,已經足以使英國這個老牌的「日不落帝國」感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而這一次的出奇舉動,是否意味著德國海軍又在以「郵政試驗」作掩護,正在演習一種「特殊」的越洋攻擊美國本土的新戰術?對於長期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人來說,「兩洋」是其賴以抵禦外來攻擊的天然屏障,因此,他們對於來自「兩洋」上的威脅極為敏感,對於德國人的這一出奇的「試驗」,美國海軍當然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落在別人後面!美國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隨即被任命為組織飛機在軍艦上起降試驗的總負責人。儘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總負責人,但是美國海軍部卻沒有資金支持他的試驗。面對如此的「無米之炊」,信心十足的錢伯斯上校並沒有望而卻步。他先是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頗感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里·瑞安,使其慷慨解囊,捐助了1 000美元。而後,他又說服了當時著名的飛機設計師——格倫·哈蒙德·柯蒂斯,以及他的學生、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的全力幫助。1910年1月9日,錢伯斯領導的起飛試驗小組在一艘新型的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台,並在平台上鋪設了一條長25.3米、寬7.3米的木製飛行跑道,從而建成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軍艦上的「飛機場」。與此同時,其他起飛試驗的準備工作也陸續就緒,起飛試驗的具體時間定在同年的11月14日。然而,就在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際,一個小小的插曲卻險些使美國海軍失去了這「飛機上艦、世界首飛」的殊榮。原來,就在美國海軍起飛試驗的決定公布之後,《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搶在海軍的試驗日期之前,於11月12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進行一次起飛試驗,準備給美國海軍一個「刺激」,以加快其艦載飛機試驗的進程。可惜的是,麥克迪在起動飛機引擎的時候,不慎打壞了螺旋槳的槳葉,從而使這次試驗歸於流產,這對於美國海軍來說,則是「不幸中的萬幸」了。這樣,在經歷了幾多的曲折之後,飛機與軍艦相結合的初次嘗試,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在一艘巡洋艦上拉開了帷幕。(三)「伯明翰」號上的一飛驚人1910年11月14日,是一個在海軍航空兵發展史上永遠不應被忘記的日子。這一天,「伯明翰」號輕巡洋艦靜靜地停泊在美國東海岸漢普頓的錨地,遠遠望去,艦首甲板上新近鋪設的木製飛行跑道格外引人注目。這條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開始,平緩地向前甲板傾斜、延伸。在飛行跑道的起點處,停放著一架以50馬力的內燃機為動力的「柯蒂斯」式單座雙翼民用飛機——「金鳥號」。巡洋艦上的艦員們這一刻顯得特別忙碌,他們正在進行起飛試驗之前的最後準備工作。在附近觀看的人們擁擠不堪,即將開始的試驗使他們感到既驚險又刺激,同時又都為駕駛員捏了一把汗,他們都屏住呼吸,幾乎是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那架即將起飛的飛機,誰也不知道等待它的,是創造奇蹟的榮耀,還是機毀人亡的慘劇……起飛的命令終於下達了。本來按照計劃,試驗應在軍艦逆風航行時進行,以加大飛機相對於空氣的速度,便於起飛,但天有不測風雲,由於突然颳起了狂風,為了能按時完成既定的試飛任務,駕駛員伊利果斷地決定:在軍艦停泊的條件下完成艦上起飛!飛機順利地發動了,隨著螺旋槳轉速的不斷加快,機身開始迅速向前滑去,近26米的跑道很快就到了盡頭,伊利駕駛著「金鳥號」一頭衝出了「伯明翰」號的甲板。由於艦上飛行跑道的長度所限,飛機滑跑的距離太短,未能達到應有的起飛速度,因此當飛機剛一離開飛行甲板,就因為機翼的升力不足而越飛越低,機頭幾乎一直向海面扎去。而恰巧在這時,飛行員同指揮台的通信聯絡又不知因何緣故突然中斷了。觀看的人群不由得驚叫起來,他們都認為一場機毀人亡的慘劇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就在飛機馬上要扎進海里的一瞬間,沉著的駕駛員伊利巧妙地操縱著飛機的尾水平舵,終於在即將要機毀人亡的一剎那將飛機拉了起來。他駕駛著飛機緊貼著海面又飛行了幾公里後,終於在海灘附近的一個廣場上安全著陸了。直到這時,觀看的人群才長出了一口氣,並開始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這有史以來第一次飛機從軍艦上起飛的成功。這次「有驚無險」的試驗,雖然成功得艱難,但畢竟證明了飛機是可以從軍艦上起飛的,因此試驗的結果受到了美國海軍部的極大關注。在當時的美國海軍中,有許多在「巨艦大炮主義」的熏陶中成長起來的海軍將領,仍然強烈地反對繼續在軍艦上進行這種「不三不四」的試驗,他們認為在巡洋艦,乃至戰列艦等大型戰艦上安裝飛行甲板,將會極大地影響艦炮火力的發揮,這對於他們所珍視的「巨艦大炮」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儘管如此,海軍部卻不為所動,堅持撥出專款,進行飛機艦上起飛試驗的後續試驗——飛機著艦試驗。於是,在飛機艦上起飛試驗成功的兩個月後,又一幕實際上將最終決定飛機上艦是否可行的飛機著艦試驗,再次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上演了。試驗的日期定在1911年1月18日,地點是停泊在舊金山海灣的另一艘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試飛員仍然是尤金·伊利。(四)飛機的「著艦」試驗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的後主甲板上方,鋪設了一條長約36米,寬約9.6米的木製飛行跑道,跑道從巡洋艦的主桅杆下面一直延伸到艦體之外。在飛行跑道上,每間隔一米就在橫方向上設置一道繩索,繩索的兩端用50磅重的沙袋固定,這實際上就是最原始的飛機著艦的「攔阻索」,這樣的繩索在跑道上一共設置了22道。當飛機著艦時,機身下裝有的一個特製的鉤子,就會鉤住這一道道「攔阻索」,在拖著一個個沉重的沙袋繼續向前滑行的同時,飛機著艦時的速度就會急劇下降,從而有可能在滑行距離非常有限的跑道上完成著艦。考慮到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飛機著艦試驗,攔阻裝置的把握性不大,於是在飛行甲板的盡頭還設置了一個用巨大的帆布做成的斜坡屏障。為了能使飛機在著艦時具有最小的相對速度,因此決定試驗應在軍艦航行時進行,這樣,著艦的飛機就可以利用逆風的風速,使著艦試驗的成功具有了更大的「保險係數」。1911年1月18日,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進行的飛機著艦試驗,終於如期開始了。然而這一天偏偏又是「天公不作美」,海上風浪很大,「賓夕法尼亞」號艦長認為,該艦所處的水域太小,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無法進行安全的機動,故此臨時決定讓軍艦拋錨,只是讓艦尾朝向迎風的方向。艦長的這一臨時決定,實際上給即將開始的飛機著艦試驗增加了相當的難度,同時也給擔任試飛任務的駕駛員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然而,伊利對艦長的這一臨時決定、以及由此而增加的風險幾乎一無所知,他仍然像平常一樣,信心百倍地駕機從舊金山海岸起飛,向實際上處於錨泊狀態的「賓夕法尼亞」號飛去。當飛機飛臨軍艦上空時,伊利操縱飛機迅速降低高度並對準艦尾的飛行跑道,而後果斷地向跑道俯衝下來,當機身接近跑道的傾斜尾板時,他又拉起了機頭,並迅速關閉了飛機的引擎。由於飛機著艦時的速度過大,機身下面特製的掛鉤只掛住了後面的11根攔阻索,最後,飛機終於在距離跑道終端約9米的地方穩穩地停了下來。緊接著,在1小時之後,伊利再次駕駛飛機從「賓夕法尼亞」號上起飛,並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海岸上。世界上首次飛機著艦試驗,實際上也是一次完整的降落和起飛試驗,又一次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這引起了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世界各海軍強國競相進行了類似的試驗,並先後取得了成功。然而,就在此次試驗成功之後不久,卻發生了一件令人悲痛和遺憾的事。1911年年底,兩次著名試驗的試飛員尤金·伊利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不幸喪生,而美國海軍部除了給過他一封感謝信以外,竟然未對伊利給予任何報酬。儘管海軍部的這一行為遭到了許多航空愛好者的紛紛譴責,但仍然無濟於事,事後只有一家民間性質的基金會為他支付了500美元。直到25年之後,尤金·伊利為美國海軍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才得到了應有的承認,美國國會追授伊利一枚飛行十字勳章。(五)水上飛機的捷足先登儘管在軍艦上起降飛機的試驗都相繼獲得了成功,但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一些艦載飛機所需的關鍵技術,特別是彈射起飛裝置和著艦攔阻裝置等技術還不夠成熟,加之當時的飛機各方面的性能都還很不完善,因此研製和建造真正意義上的「常規航空母艦」的條件尚不完全具備。當時有些人認為,「飛機艦上起飛」和「飛機著艦」這兩項試驗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駕駛員伊利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表演飛行員,其嫻熟的飛行技術遠非一般的飛行員可比,而他能夠完成的高難度的「特技飛行」也絕非是普通飛行員力所能及的。因此,艦載飛機直接在軍艦上起降,仍然被看作是一種雖然可以實現,但卻難以普及的設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轉而去尋求一種能夠在水面上起飛和降落的飛機——水上飛機。其實,各國海軍在最初研究將飛機應用于海戰時,就曾經提出過兩種設想:一種是將大型艦船經過改裝,在艦船上設置飛行甲板,以供飛機在軍艦上起降使用;另一種是改變現有飛機的構造,使之能夠在水面上起飛和降落。美國海軍所進行的兩次成功試驗證明了前一種設想是可行的。幾乎與此同時,水上飛機的試驗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由於水上飛機對其搭載艦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水上飛機對於海軍來說顯得更為「實用」一些,因而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先於普通飛機進入了海軍的序列,成為海軍航空兵,特別是艦載航空兵的首批「制式裝備」。在歐洲各國中,法國的航空技術一度處於領先的地位。1910年3月28日,由法布爾設計的浮筒式水上飛機,從馬賽附近的拉梅德港水面起飛,飛行了約500米後又降落在水面上,這架飛機於是就成為了首次實現飛機在水面上起降的第一架水上飛機。在這一時期,法國海軍對航空技術的發展同樣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早在1910年9月,他們就購買了一架「法爾曼」式雙翼飛機,並組織7名海軍軍官進行飛行訓練,從而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不久,法國海軍在其裝備的一些飛機上安裝了按照法布爾的專利所生產的浮筒,將其改裝為水上飛機。1912年,裝有法布爾浮筒的「瓦贊」式鴨式雙翼機,作為法國海軍的第一架艦載水上飛機,開始搭載在「雷電」號戰列艦上。不僅如此,法國人在發展海軍航空兵的理論上,也同樣有著驚人的建樹。早在1909年,一個名叫克萊門特·艾德爾的法國人就獨具慧眼,在他的一本名為《軍事飛行》的書中提到了飛機上艦的一些必要條件。他認為,未來用於搭載飛機的軍艦需要擁有一個寬敞平坦的飛行甲板、運送飛機的甲板升降機、飛行甲板上的島式上層建築以及艦上機庫等。同時他還認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要求軍艦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高速度。然而可惜的是,這些對於航母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卻沒有在作者的祖國受到應有的重視。法國雖然在海軍航空兵的建設上起步較早,但卻僅僅滿足於在大型水面艦隻上搭載水上飛機,艦載航空兵的發展長期停滯不前。也正因為如此,等到法國海軍真正建成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貝亞恩」號時,已經比英國和美國落後了整整十年,真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六)法美兩國海軍航空兵蒸蒸日上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水上飛機的發展速度同樣令人矚目。1911年2月17日,美國著名飛機設計師柯蒂斯親自駕駛著自己製造的浮筒式雙翼機從海上起飛,降落到停泊於聖迭戈灣的「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舷側的海面上,用艦上的起重機將飛機吊上軍艦,而後又將飛機吊放回海面,並在海面上再次起飛返回基地。就這樣,經過實際操作過程的檢驗,當時的美國海軍部部長邁耶對水上飛機的性能及其艦上使用的效果表示滿意,於是,美國海軍當即決定買下了這架「柯蒂斯」A-1式水上飛機。1911年5月8日,錢伯斯海軍上校正式為海軍訂購了兩架「柯蒂斯」A-1式水上飛機,這一天也就成為了美國海軍航空兵誕生紀念日。1912年11月12日,美國海軍中尉埃利遜駕駛的「柯蒂斯」A-1式水上飛機,首次成功地利用壓縮空氣彈射起飛,結束了水上飛機只能依靠起重機吊放到海面上起飛的歷史。而這種彈射起飛的方式,也逐漸成為艦載水上飛機在「二戰」結束以前的傳統起飛方式。同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也開始組建了海軍陸戰隊航空兵。1915年,美國海岸警衛隊也組建了航空兵部隊。在美國海軍航空兵的發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著名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格倫·哈蒙德·柯蒂斯,對艦載航空兵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同樣有著驚人的洞察力。早在1910年5月,他在參加了從奧爾巴至紐約的有獎飛行之後,就曾經發表過一則著名的預言:「未來的戰鬥將在空中進行,由於戰列艦受到炮塔和桅杆的限制,戰鬥機將不能從艦上起飛,而戰列艦離開飛機的保護將被擊沉!」其潛台詞無疑是必須建造專門用於搭載飛機的軍艦——航空母艦。但是,由於美國海軍中的大部分高級將領仍然對此持強烈的反對態度,海軍航空兵的進一步發展再次受阻,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美國海軍暫時未能建造出自己的水上飛機母艦。在此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水上飛機,已經開始「著手」參加了一些軍事行動。1914年4月,美國與墨西哥發生糾紛並導致軍事對抗。當時,美國海軍共擁有12架水上飛機,於是派遣「密西西比」號戰列艦搭載其中的6架,前往維拉克魯斯參加軍事行動。這6架水上飛機主要是用於執行偵察任務,幾乎沒有直接參戰。只有1架「柯蒂斯」AH-3型水上飛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機尾被輕武器擊穿了一個彈孔,但根本不妨礙飛行。儘管如此,好事的新聞界竟然還是把這次軍事行動稱為海軍航空兵的「第一次空戰」。面對法美兩國海軍航空兵的蒸蒸日上之勢,傳統的海軍強國,實力位居世界之首的英國海軍,再也不能「甘於寂寞」了。1909年7月25日,法國的著名飛行家布雷里奧駕駛著他的「布雷里奧Ⅳ」單翼機,從法國的加萊起飛,共用了36分鐘的時間飛越英吉利海峽到達英國的多佛爾,並獲得了《每日郵報》的1 000英鎊的獎金。這一舉動,使作為島國的英國第一次感到了來自空中的威脅,皇家海軍也開始認識到:英吉利海峽不再是一道僅僅依靠海軍艦艇就可以確保安全的天然屏障。所以,當同年8月在法國的蘭斯舉行第一屆國際航空競賽時,英國海軍大臣費希爾海軍上將當即派出了培根海軍上校前往參觀、採訪。(七)第一支搭載水上飛機的「航母艦隊」由於英國皇家海軍當時的主要對手是正在日益崛起的德國海軍,為了趕超德國所擁有的世界一流的「齊柏林」式飛艇,皇家海軍將主要的人力物力都用于飛艇的設計與試驗。但是結果卻很不理想,由於飛艇的升力不夠,加之試驗中事故不斷,英國最初的「飛艇航空事業」不久就被迫下馬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英國飛艇的夭折卻為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帶來了契機。曾經參加過飛艇試驗的人員,又自發地購買飛機進行各種試驗,飛機的優勢很快就在試驗中顯示了出來,皇家海軍於是也轉而向飛機來尋求自己航空事業發展的新天地。1912年1月10日,由薩姆森海軍中尉駕駛的「肖特」S.27雙翼飛機,從停泊的戰列艦「非洲」號上起飛成功。同年5月9日,海軍上尉格里戈里再次駕駛「肖特」S.27雙翼機,從正在以10.5節的航速行駛的「豪伊伯尼亞」號戰列艦上起飛成功,從而首創了飛機從航行中的軍艦上起飛的先例。英國人雖然在海軍航空兵的建設上起步稍晚,但只要他們認準了方向,一旦「出手」就絕不「手軟」。在水上飛機的使用上,皇家海軍沒有僅僅滿足於在戰列艦、巡洋艦等大中型水面艦隻上搭載水上飛機,而是開始嘗試建造一種專用的、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水面艦隻——水上飛機母艦。1913年5月,英國海軍對一艘排水量為5700噸的輕巡洋艦「競技神」號進行了改裝,該艦於1900年下水,在皇家海軍的歷史上是第八艘以「競技神」號命名的軍艦。英國海軍拆除了「競技神」號艦首和艦尾的火炮,在艦首安裝了飛行甲板作為起飛平台,艦尾作為停機平台,在軍艦的主桅下還用帆布搭成了一個機庫,可用於搭載3架「肖特」摺疊翼式水上偵察機,從而將「競技神」號改裝為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號是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飛機(儘管是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海軍戰艦,因此堪稱是現代航空母艦最原始的「鼻祖」。「競技神」號改裝完成後不久,就參加了英國海軍部組織的演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競技神」號在途經英吉利海峽,駛往法國敦刻爾克的途中,被德軍的U-27號潛艇以2枚魚雷擊沉,艦員死亡23人。為了彌補「競技神」號被擊沉後留下的「空缺」,英國海軍又於1914年改裝了一艘專用的水上飛機母艦「皇家方舟」號。「皇家方舟」號初建時是一艘運煤船,排水量為7450噸,1913年由海軍部買下時尚未完全竣工,皇家海軍在改裝時對其動力部分進行了重新設計,把煙囪和艦橋移向艦尾,從而騰出了一塊長約40米的空間作為飛行甲板。該艦擁有機庫和起重機,可搭載水上飛機10架。1914年8月,皇家海軍又把3艘在英吉利海峽運營的航速較高的海峽渡輪——「恩加丹」號、「里埃維拉」號和「女皇」號,改裝成小型水上飛機母艦,每艘母艦可搭載水上飛機3架,載機雖然不多,但由於其航速高達21節,在正常情況下足以隨同艦隊作戰。至此,作為海軍航空兵發展史上的「後起之秀」的英國海軍後來居上,在世界上首次建成了一支主要用於搭載水上飛機的「航母艦隊」,在不能稱為航母的「航母」——水上飛機母艦的發展上可謂獨佔鰲頭。(八)「空對港」攻擊的「處女戰」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大戰的爆發,對於此前一直在傳統勢力的阻撓和不斷的爭論中艱難發展的海軍航空兵來說,無疑是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實戰良機。在這一時期,搭載常規飛機的航空母艦由於仍然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因此其研究發展和作戰使用暫時還是「前途未卜」。而此時「風華正茂」的水上飛機母艦,也就當仁不讓地挑起了海軍航空兵的「大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提供的海戰舞台上,拉開了現代海空戰的「序幕」!8月4日,德軍開始進攻比利時,次日就出動了其秘密珍藏的「超級武器」——「齊柏林」式飛艇,轟炸了列日、安特衛普和華沙等地。同時,德軍的飛艇還對活動在北海海域的協約國艦隻進行監視,1艘「齊柏林」式飛艇的巡邏範圍可以頂得上5到6艘巡洋艦。這樣,德國海軍的主力——「大洋艦隊」,既可以避免與實力佔有優勢的皇家海軍「主力艦隊」進行主力決戰,又能夠及時發現規模較小的英國分遣艦隊,並伺機予以殲滅,因而對英國海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英國海軍將德軍的「齊柏林」式飛艇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為了消滅德軍的飛艇,英國皇家海軍先後五次出動水上飛機母艦,搭載水上飛機前往攻擊歐洲大陸上的德軍飛艇基地,這是艦載航空兵自誕生以來首次實施的對岸攻擊作戰。其中的第二次攻擊,竟在「無意之中」首創了艦載航空兵突襲敵艦隊基地的先例,打了一場「空對港」攻擊的處女戰。1914年11月24日,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在進入赫爾戈蘭島時,首次動用水上飛機母艦予以配合,但由於當時的氣象條件極為惡劣,水上飛機無法起飛,最後只得無功而返。此後,皇家海軍再次準備對德國的庫克斯港實施空襲,其目的主要是襲擊位於庫克斯港以南的德軍飛艇基地,其次才是相機殲滅一部分停泊在港內的德軍艦隻,並誘使其出港作戰。1914年12月24日,聖誕節的前一天,一支神秘的「特混艦隊」從哈里奇悄然出發,默默地行駛在茫茫的北海上。這是一支奇特的艦隊,因為作為該艦隊核心的是3艘外形奇特的「龐然怪物」,它們的艦體上部既沒有高大的上層建築和聳立的桅杆,也沒有巨大的炮塔和昂首的艦炮,整個甲板上非常「平坦」,每艘軍艦的甲板上只停放著3架水上飛機。這3艘「龐然怪物」,就是經過皇家海軍改裝後剛剛裝備的3艘水上飛機母艦——「女皇」號、「恩加丹」號和「里埃維拉」號,是為實施此次對岸空襲而精心準備的。它們在2艘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的護衛下,直撲弗里西亞群島,去執行這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空對港」的攻擊使命。12月25日凌晨4時30分,英軍的「特混編隊」在聖誕節前夜的夜幕掩護下,順利通過了北海。6時,3艘水上飛機母艦及其護航艦隻安全駛抵弗里西亞群島旺格奧格以北約40海里的預定攻擊陣位——東經8°、北緯54°27′。與此同時,2艘驅逐艦和10艘潛艇也在赫爾戈蘭灣展開,以便救援可能會在返航途中迫降的水上飛機乘員。(九)艦載航空兵初步顯示了飛機對海戰的影響7時,9架水上飛機被吊放到海面上,此時天已經放亮,也許是聖誕老人的恩賜,這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海面風平浪靜,天空碧藍如洗,能見度良好,旗艦「恩加丹」號發出了「飛機發動」的命令。由於氣溫太低,發動機啟動非常困難,直到7時15分,才有7架飛機發動起來,其餘2架則因發動機無法啟動只好被吊回母艦上。發動起來的7架飛機開始滑跑,在平靜的海面上犁出了道道雪白的浪花,終於,7架飛機離開了水面,騰空而起,母艦上的地勤人員報之以熱烈的歡呼聲。7時30分,7架水上飛機在空中編成戰鬥隊形,直撲64公里外的庫克斯港……7時35分,水上飛機的轟鳴聲剛剛消失,忽然從赫爾戈蘭島方向飛來了一艘德軍的「齊柏林」式飛艇——「L-6」號,它在飛臨英軍艦隊上空時,向「女皇」號水上飛機母艦投下了幾枚炸彈,但均未命中。英軍驅逐艦立即用152毫米艦炮還擊,有幾發炮彈在「L-6」號飛艇附近爆炸,終於把它趕走了。此時,英軍參加空襲的飛行員們,正坐在敞開式的飛機座艙中,強忍著刺骨的寒風,艱難地操縱著飛機飛行。由於氣溫低,飛機使用的低辛烷值燃料沒有完全汽化,也可能是因為汽化器結冰,飛機的發動機工作很不正常,就像是在喘著粗氣,所有飛機發動機的功率都下降了,飛機的速度也隨之慢了下來,最快的飛機時速也只有126公里,飛行員保持高度非常困難。當飛機編隊飛越東弗里西亞群島時,低空濃霧密布,幾乎完全把地面遮住了。編隊指揮官只好下令放棄對飛艇基地的攻擊,飛機編隊轉而對庫克斯港內停泊的德軍艦船實施攻擊。可以說,正是這位指揮官的「臨機處置」,首創了海戰史上艦載航空兵「空對港」攻擊的先河。7架水上飛機組成的編隊掉頭向庫克斯港撲去,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停泊在港內的德軍艦船。幾乎同時,德軍也發現了來襲的飛機,儘管他們立即開炮還擊,但對於這種前所未見的來自海空的襲擊,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英軍飛機冒著猛烈的炮火,對德軍的一艘巡洋艦和一個水上飛機基地實施了攻擊。由於英軍的飛行員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攻擊敵艦船的經驗,平時也很少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加之飛機攜帶的炸彈威力本來就很小,數量有限的炸彈又大多數投到了海里,因此並沒有給德軍造成多大的損失。英軍的7架飛機中,有4架被德軍的炮火擊傷,所幸的是沒有一架飛機被德軍擊落。在返航途中,有3架飛機在諾德尼島附近迫降,乘員被英軍的「B-11」潛艇救起,飛機則在破壞浮筒後自沉。1架飛機在迫降後,乘員被荷蘭漁船救出,只有3架飛機安全地返回了母艦。海戰史上第一次由艦載航空兵從海上發起的進攻,雖然未能取得預定的戰果,但卻迫使受到空中威脅的德軍艦隊轉移到了波羅的海,初步顯示了飛機對海戰的影響。不僅如此,此次空襲作戰更為重大的意義在於,在實戰中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以艦載航空兵對敵方海軍基地實施空中突擊的設想,並證明了這種設想是切實可行的。正因為如此,在「二戰」中較為經典的塔蘭托之戰和珍珠港之戰,在作戰模式上與此次不甚成功的「空對港」攻擊幾乎如出一轍。(十)世界上首次成功的航空魚雷攻擊,還首創了艦載航空兵擊沉敵艦的先例當時負責制訂此次作戰計劃的塞西爾·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對此次作戰的真正價值作出了精闢的論述:「12月25日發生的事件,是海軍作戰原則可能發生變化的明顯證據,可能想像,如果我們的飛機當時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麼德國的軍艦就完全有可能被擊沉!」由於人微言輕,萊斯克蘭奇的精闢見解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皇家海軍中同樣有著一大批「巨艦大炮主義」的忠實信奉者,他們當時根本不可能,也不願意認識到此次「空對港」攻擊作戰的實際意義。然而真理畢竟是真理,戰爭的實踐很快就證明了萊斯克蘭奇見解的正確性。「一戰」開始後不久,土耳其就加入了德奧同盟,對協約國方面作戰。1915年2月,一支由22艘戰艦和輔助艦船組成的英法聯合艦隊駛向達達尼爾海峽,其中就包括有「皇家方舟」號等幾艘水上飛機母艦,對土耳其發起了加里波利戰役。由於「皇家方舟」號航速太慢,6月12日,「彭米克利」號水上飛機母艦首先趕到了戰區參戰。「彭米克利」號搭載有兩架「肖特」184雙座型雙翼水上飛機,奉命襲擊在馬爾馬拉海區活動的土軍艦船。8月12日,埃德蒙斯海軍上尉奉命駕機出擊。在飛機的兩個浮筒之間掛有1枚重365公斤的「白頭」魚雷,這對於他所駕駛的「肖特」184水上飛機來說實在是太重了,為了減輕重量使飛機能夠正常起飛,埃德蒙斯決定只裝一半的燃油——僅夠飛行45分鐘,而且不帶觀察員,由他獨自駕機去執行攻擊任務。當飛機飛抵熱布努爾附近時,埃德蒙斯發現了1艘排水量為5000噸的土耳其供給艦。他沉著地駕駛著飛機,從250米的高度下降到只有5米左右的高度,然後迅速修正航向,對準目標,在距離土艦約300米處投下了魚雷,魚雷入水後直奔目標,在艦體中部偏後的位置命中了土艦。埃德蒙斯投雷後迅速將飛機拉起,在空中盤旋觀察戰果,只見被命中的土艦上濃煙滾滾、火光衝天,不久,軍艦就在爆炸聲中沉入海底。此次「空對艦」攻擊的成功,不僅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航空魚雷攻擊,而且首創了艦載航空兵擊沉敵艦的先例,使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的預言在實戰中得到了最好的驗證。埃德蒙斯的成功,給熱心於研究和發展航空母艦作戰理論的人們以巨大的鼓舞,以擊沉敵艦的有力事實,為艦載航空兵未來的「空對艦」攻擊作戰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發展天地。然而可笑的是,當時的大多數所謂的「軍事家」們,仍然死抱著「巨艦大炮主義」不放,始終對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另眼相看」,根本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在他們看來,飛機擊沉軍艦簡直是「天方夜譚」,他們寧願相信那艘土耳其軍艦是被英軍的潛艇所擊沉,而埃德蒙斯所駕駛的飛機,只不過是那天「恰巧」飛過那裡而已……(十一)皇家海軍看上去是穩操勝券了,但實際的結果卻並非如此航空兵「加盟」海軍時的「初衷」,並不是作為攻擊性的武器,而是被當做海軍艦隊的「眼睛」,主要用於執行偵察、搜索、火炮校射等一類輔助性的作戰任務。1915年9月29日,德國「柯尼斯堡」號巡洋艦以偷襲的手段,擊沉了正在東非清洗鍋爐的英國「伯加索斯」號輕巡洋艦。此後,在英護衛艦「查塔姆」號的追擊下,「柯尼斯堡」號被迫躲進了坦尚尼亞的魯吉菲河三角洲,而英艦則由於吃水較深,又不熟悉內河航線,無法進入內河追殲德艦。11月,英國海軍在南非的德班,徵用了一架正在當地表演的「柯蒂斯」式水上飛機,進入三角洲搜索德艦。英機雖然很快就發現躲藏的德艦,但在第四次觀測飛行時由於發生故障而迫降,被德軍俘獲。此後,英軍一直對隱藏的德艦無可奈何,直到10個月後,英軍再次調遣了一架「法爾曼」式雙翼飛機前來助戰,在飛機的準確引導下,英軍的艦炮僅用了兩個小時就擊沉了「長期隱蔽」的「柯尼斯堡」號。戰鬥結束後,英護衛艦「查塔姆」號的艦長在給海軍部的報告中寫道:「在殲滅『柯尼斯堡』號的戰鬥中,飛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飛機,這場戰鬥將無法進行,唯一的選擇就是在三角洲地區部署多艘艦艇,對德艦進行長期封鎖……」然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對航空偵察的作用認識得如此透徹的皇家海軍,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唯一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日德蘭海戰中,沒有充分利用己方佔有絕對優勢的艦載航空兵,自動放棄了航空偵察的手段,反而「心甘情願」地同德國海軍打了一場得不償失的遭遇戰。日德蘭海戰,是英德兩國海軍醞釀已久的一次海上決戰,雙方都力求通過此次海戰奪取和掌握北大西洋的制海權。雙方的作戰計劃也頗為相似,都是以一支前衛艦隊作為誘餌,與敵艦隊主力相遇後即行後撤、誘敵深入,隨後投入己方艦隊的主力——英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和德國海軍的「大洋艦隊」,力求殲滅或重創敵方艦隊。所不同的是雙方的作戰目標:德國海軍希望在避免與敵主力艦隊遭遇的情況下,通過誘殲敵方某一支大型水面艦艇編隊,打破英國海軍的戰略封鎖;英國海軍則力圖通過一次海上總決戰,殲滅或重創德國海軍的主力——「大洋艦隊」,以確保其在北大西洋上的「絕對制海權」。手握重兵的皇家海軍「主力艦隊」司令傑利科海軍上將,對此次海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因為他在兵力對比上佔有絕對優勢。皇家海軍的參戰兵力共有作戰艦艇150餘艘,其中包括戰列艦28艘、戰列巡洋艦9艘、裝甲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26艘、驅逐艦79艘、佈雷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1艘(「恩加丹」號)。而其對手——由舍爾海軍上將指揮的德國「大洋艦隊」,共有作戰艦艇99艘,其中包括戰列艦22艘(有些已陳舊)、戰列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61艘。英德雙方參戰的主要兵力——輕巡洋艦以上的大型水面艦隻為45:27,特別是在當時被稱為「無畏艦」的新式戰列巡洋艦方面,英德雙方為9:5。如此的兵力對比,看來皇家海軍是穩操勝券了,但實際的結果卻並非如此。(十二)與勝利失之交臂其實,在傑利科海軍上將所統率的這支強大的「主力艦隊」中,本來還有一艘當時皇家海軍中最大的水上飛機母艦——「坎帕尼亞」號。1915年5月1日,「坎帕尼亞」號首次服役,它是由一艘老式郵船改裝而成的水上飛機母艦,排水量達2萬噸,航速21節,艦上的飛行甲板長36.6米,可搭載水上飛機12架。由於飛行甲板太短,飛機不能直接從甲板上彈射起飛,仍然要用起重機將飛機吊放到海面上滑行起飛。傑利科對此極為不滿,他要求水上飛機必須能夠從甲板上直接彈射起飛,以適應海戰的需要。於是,「坎帕尼亞」號又返回船廠,按照傑利科的要求再次進行改裝。改裝後的「坎帕尼亞」號,其飛行甲板長度達到了61米,保證了水上飛機能夠直接從甲板上彈射起飛。該艦改裝完畢後,就在斯卡帕灣加入了英國海軍的「主力艦隊」。此時,北大西洋上空已經是戰雲密布……1916年5月30日夜,傑利科海軍上將率領著龐大的「主力艦隊」離開了斯卡帕灣的錨地,駛向茫茫的北大西洋,他躊躇滿志,決心給德國海軍的「大洋艦隊」以毀滅性的打擊。然而,不知是他疏忽了,還是他根本就不相信水上飛機母艦上的幾架飛機能夠對付得了德國海軍的「巨艦大炮」,他在出航時竟然沒有通知「坎帕尼亞」號,致使這艘皇家海軍最大的水上飛機母艦,大戰在即卻被孤零零地「遺忘」在了錨地。儘管如此,傑利科海軍上將手中還有另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參加過空襲庫克斯港的「恩加丹」號。但由於這是一艘老艦,航速較慢,只能跟在艦隊主力的後面緩緩而行。實際上,如果此時傑利科海軍上將能夠「想起」派「恩加丹」號上的水上飛機出動,實施航空偵察的話,那麼他很快就會發現幾乎是近在咫尺的德軍艦隊,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立即就可以向對此一無所知的「大洋艦隊」實施決定性的打擊。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在海上決戰即將開始之前最需要準確情報的關鍵時刻,傑利科海軍上將似乎又把「恩加丹」號「遺忘」了,只是率領著「主力艦隊」在茫茫大洋之上「苦苦」地尋覓著德軍艦隊的蹤影,等待著前衛艦隊的報告……5月31日14時30分,雙方的前衛艦隊開始了前衛作戰,雙方的艦隊主力則立即全速趕赴戰場,結果在雙方都缺乏有效偵察的情況下,兩支艦隊的主力在日德蘭半島附近的海面上遭遇了。傑利科海軍上將由於弄不清德軍艦隊的確切方位,加之通信聯絡不暢,等他率領的「主力艦隊」到達戰場時,其前衛艦隊已經被德軍艦隊的主力打得七零八落。到達戰場後,英軍艦隊的盲目射擊,非但未能給德軍艦隊以有力的打擊,反而過早地暴露了其強大的陣容。舍爾海軍上將發現遇到了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不敢戀戰,於當日夜間利用夜色的掩護,突破了皇家海軍優勢兵力的合圍,迅速地撤出了戰鬥,從而使英國海軍殲滅德軍艦隊主力的計劃幾乎完全落空。儘管英國海軍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仍然掌握著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但是一場本應穩操勝券的海戰卻最終打成了一場得不償失的遭遇戰,這個事實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之所以如此,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英軍在戰場上缺乏有效的航空偵察手段,而這種手段和能力,只是由於艦隊司令的「一念之差」,才在大戰開始之前被「遺忘」在了錨地。(十三)墨索里尼狂妄地宣稱,要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湖」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醞釀已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率先在歐洲大陸爆發了。幾乎與此同時,在「環繞」著歐洲大陸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上,一場曠日持久的海空大戰早已拉開了帷幕。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戰場上,由於法西斯軸心國方面的德、意兩國海軍都沒有裝備航空母艦,缺乏遠洋制空能力,從而使英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得以牢牢地掌握著海戰場上的制空權(當然是在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以外)。艦載航空兵的首要使命,就是協同其他兵力積極尋殲德、意兩國的大型水面艦隻(不管它是游弋在大洋之上,還是躲避在港口之中)。於是,夜襲塔蘭托、圍殲「俾斯麥」,皇家海軍的艦載航空兵充分地行使了「空對艦攻擊」的職能。然而,德國海軍畢竟也有自己的「殺手鐧」,憑藉其訓練有素的潛艇部隊,在遼闊的大西洋上向英國海軍那「漫長而又脆弱」的海上交通線頻頻發起攻擊,在水下向皇家海軍的制海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面對德國海軍在茫茫大洋之上掀起的「海狼狂潮」,最初是英國海軍,繼而是整個盟軍的海上力量,都被迫投入了曠日持久的「保交作戰」,以護航航母為主體的艦載航空兵自然又是首當其衝。於是,盟軍的一艘艘護航航母「遊獵」大西洋,力挽「海狼狂潮」,充分顯示了航空反潛作戰的巨大威力。儘管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戰場上,沒有像在太平洋戰場上那樣,出現航母編隊之間波瀾壯闊的海空大戰,但是在這裡,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似乎扮演著更為複雜多樣的「戰場角色」,海空戰「異彩紛呈」的程度絕不亞於太平洋戰場,同樣鑄造著航空母艦的輝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大西洋和地中海戰場上的形勢,對英國海軍來說是極不樂觀的。雖然與德、意兩國海軍相比,英國海軍在總體實力上佔有優勢,但這種優勢只是相對的。在大西洋上,德國海軍的潛艇部隊肆無忌憚地大打出手,皇家海軍被迫抽調了大批的艦隻為運輸船隊護航。此外,德國海軍那為數不多的幾艘大型戰艦也同樣令英國海軍放心不下,它們雖然不足以與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相抗衡,但對於皇家海軍的護航艦隻來說,其中任何一艘都具有令人生畏的戰鬥力,如果放任其中任何一艘大艦溜到大西洋上成為「海上襲擊艦」,對於皇家海軍來說都是難以容忍的。因此,皇家海軍不得不陳重兵於本土,對德艦進行封鎖和圍堵,其本土艦隊幾乎集中了全部的皇家海軍「精銳之師」。大型新式戰列艦,在軍港內枕戈待旦,嚴密地監視著德艦的動向,不敢稍有懈怠,否則一旦出現疏漏,就只能動用龐大的兵力,到茫茫大西洋上去「大洋撈針」了。然而這樣一來,英國海軍能夠投入到地中海戰場上的兵力就受到了相當大的削弱,而英國海軍在地中海上面對的主要對手——義大利海軍,此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可觀的實力。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正式參戰,當時義大利海軍共擁有戰列艦6艘、巡洋艦19艘、驅逐艦61艘、護衛艦69艘,以及潛艇105艘。在意海軍的6艘戰列艦中,有4艘正在船廠建造或進行現代化改裝,都完工在即。這在當時的地中海上,毫無疑問是一支相當強大的海上力量。難怪墨索里尼狂妄地宣稱,要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湖」。(十四)馬爾他島,成了英意雙方關注和爭奪的焦點英國海軍的地中海艦隊由安德魯·坎寧安海軍上將指揮,他統率的兵力有戰列艦3艘(其中2艘為老式戰列艦)、航空母艦1艘(「鷹」號)、巡洋艦7艘、驅逐艦26艘、潛艇10艘、其他艦艇8艘。與義大利海軍相比,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實力明顯處於劣勢。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迅速戰敗,使得地中海上原有英法共同對付義大利海軍的同盟徹底瓦解,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不得不獨自擔負起抗擊義大利海軍的使命。坎寧安海軍上將是皇家海軍中一位果敢剛毅的名將,他機敏過人,不僅能夠正視義大利強大的一面,同時還能抓住對手的弱點大做文章。儘管皇家海軍在地中海上缺少「巨艦大炮」,但擁有一艘義大利海軍沒有的航空母艦。儘管義大利空軍能提供空中保護和遠程偵察,但兩個軍種協同作戰畢竟不便。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地中海上,皇家海軍才真正握有制空權。坎寧安海軍上將準備「充分開發」一下皇家海軍的這個唯一優勢——艦載航空兵。地中海海戰剛一拉開帷幕,英國海軍在地中海上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支撐點」——馬爾他島,立即就成了英、意雙方關注和爭奪的焦點。這是因為小小的馬爾他島,對於即將馳騁廝殺於地中海上的英、意兩國海軍來講,其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馬爾他島位於西西里島和利比亞之間的狹窄水域,像一把鋒利的短劍橫插在地中海的腰部。只要守住了該島,英軍的作戰飛機和作戰艦艇就可以從島上的基地出發,肆意襲擊義大利駛向北非的船隊。同時,又可以接應東來西往的本國船隻。相反,如果馬爾他失守,義大利海軍就將切斷英國的海上運輸線,使在埃及作戰的英軍陷入困境。然而,馬爾他島離義大利西西里島僅70海里,守住它絕非易事。6月11日,也就是墨索里尼宣戰的第二天,義大利空軍就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群,從西西里島的機場起飛,開始對馬爾他島上的英國皇家空軍基地和格蘭德港進行狂轟濫炸。一個月內,義大利空軍共出動72次,幾乎將島上的設施全部夷為平地。萬般無奈之下,坎寧安只好避其鋒芒,率領地中海艦隊暫時從馬爾他島撤出。同時,為了適應戰場的態勢變化,英國海軍部決定將原地中海艦隊一分為二,成立兩支艦隊:一支仍然稱為「地中海艦隊」,由坎寧安海軍上將統轄,司令部設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一支稱為「H艦隊」,由薩默維爾海軍中將指揮,司令部設在直布羅陀。兩支艦隊的作戰分界線以馬爾他島為界,以東屬坎寧安的地中海艦隊,以西歸薩默維爾的H艦隊。不過,英軍並沒有放棄馬爾他島,仍然不遺餘力地不斷向島上增派作戰飛機,準備與意軍血戰到底。坎寧安海軍上將率領地中海艦隊撤到亞歷山大港後,立即毫不遲疑地率領艦隊頻頻出擊,攔截義大利的運輸船隊,並伺機尋殲義大利海軍的護航艦隻。在卡拉布里亞海面,他的旗艦——「厭戰」號戰列艦大顯神威,一舉擊傷了義大利「朱里奧·凱撒」號戰列艦。意艦嚇得屁滾尿流,趕緊施放煙幕,倉皇逃走。儘管打了勝仗,坎寧安依舊憂心忡忡,深感兵力不足。他的戰列艦中有兩艘是老艦,僅有的「鷹」號航空母艦也老態龍鍾,僅靠這點「家底」與義大利海軍決鬥,終究還是有些「底氣不足」。因此,他一再向海軍部提出請求,要求增派作戰艦隻和飛機,以加強地中海艦隊的兵力。(十五)「光輝」號航母臨危受命倫敦同意了坎寧安海軍上將的要求,派出了「勇士」號戰列艦和「光輝」號航空母艦以及兩艘巡洋艦,增兵地中海。1940年8月29日,英國海軍的增援兵力抵達直布羅陀。薩默維爾海軍中將親自率領H艦隊,趁著夜色,掩護「勇士」號、「光輝」號等諸艦穿過了馬爾他和西西里島之間的「恐怖海峽」。與此同時,坎寧安海軍上將也率兵趕來接應,使4艦平安到達了亞歷山大港。現在,雖然坎寧安所擁有的戰列艦和巡洋艦數量仍然不及坎皮奧尼,但由於手頭有了兩艘航空母艦,海軍上將已成竹在胸,自信可以擊敗對手。特別是增援兵力中的「光輝」號航空母艦,是一艘1939年4月5日才下水的新艦,建成服役剛滿4個月,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能力(為此甚至不惜減少艦載機的數量)。艦上搭載有作戰飛機36架,其中「劍魚」式魚雷轟炸機24架、「鼻管燕」式戰鬥機12架。「光輝」號航空母艦的到來,使得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的海上制空能力和空中打擊能力陡然大增,只要作戰海域不在對方的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以內,那麼海戰中的主動權就完全掌握在皇家海軍的手中。然而,最令人頭疼的是義大利海軍消極避戰的保守戰略。其龐大的艦隊終日躲在塔蘭托港內,只是偶爾出動,前往北非護航。但是一有風吹草動,就如驚弓之鳥,立即匆匆返航。這使得坎寧安海軍上將一時無計可施,只得轉移打擊目標,向北非戰場上的義大利陸軍「開刀」。地中海艦隊派出驅逐艦編隊,頻繁炮擊沿海公路和物資堆放場,破壞意軍補給,同時還派出了若干艘炮艇,騷擾意軍的營地,終於迫使正在乘勝追擊英軍的意軍停止了前進。儘管如此,坎寧安海軍上將那犀利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義大利海軍的主力艦隊。1940年9月底,一支護航艦隊發現了義大利海軍,但還沒有交戰,意艦就逃回到塔蘭托港。10月初,坎寧安在此率領艦隊駛入地中海中部,尋機與意海軍交戰。他故意派出幾艘驅逐艦前行,企圖誘使意海軍的主力艦隻出戰,但意軍的戰列艦卻嚴格執行坎皮奧尼的避戰命令,始終「免戰高懸」、「閉港不戰」。到10月中旬,坎寧安終於作出了一個重大抉擇:如果義大利海軍再這樣「深居簡出」,他就乾脆「打上門去」教訓義大利人,讓地中海艦隊的艦載航空兵從空中進入,空襲義大利最大的海軍基地——塔蘭托港!坎寧安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地中海艦隊航空母艦部隊司令——拉姆利·利斯特海軍少將,已經向他提交了一份關於空襲塔蘭托的大膽而又詳盡的作戰計劃。其實,這不是利斯特海軍少將的「一時衝動」。早在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衣索比亞時,作為應急措施,「暴怒」號航空母艦就曾經計劃用艦載機襲擊塔蘭托。但由於英國最終沒有介入,所以該方案被束之高閣。1938年,利斯特出任「暴怒」號航空母艦艦長,在該艦的文件櫃內,意外地發現了空襲塔蘭托的方案。這個方案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所以當他乘「光輝」號航空母艦一到達地中海,就鄭重其事地向坎寧安海軍上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坎寧安非常感興趣,立即讓他著手準備。(十六)一波三折的「判決」計劃「光輝」號和「鷹」號航空母艦搭載的「劍魚」式魚雷機是一種老掉牙的飛機,最高時速只有138海里(255公里)。讓它們在夜間「溜進」塔蘭托港貼著水面低飛,在距目標幾百米時實施魚雷攻擊,簡直是太冒險了。然而執著的利斯特沒有退縮,他從艦隊中挑選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抓緊進行夜間訓練。為了適應空襲作戰的需要,飛機的領航員擠在后座上,炮手被取消,在空出的座位上加放一個270升的副油箱,以增加飛機的續航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和精心籌劃,利斯特向坎寧安報告:「光輝」號和「鷹」號航空母艦上已經有30架飛機做好了空襲準備。坎寧安對此非常滿意,並立即將攻擊的日期定在10月21日。這天為滿月,月夜有利於飛行員發現目標並實施攻擊,同時也便於攻擊後撤離。此外,10月21日這一天還有一層特殊的含義,這天是英國海軍的「特拉法爾加大捷」紀念日。135年前,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曾率領英國艦隊,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擊敗了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坎寧安的這一安排,也許是想借用前輩們的赫赫戰功為即將開始的空襲作戰帶來「幸運」吧。也許是「好事多磨」,坎寧安海軍上將精心安排的時間表,不料竟被一顆意外迸起的火星付之一炬。在「光輝」號航空母艦的機庫里,一名地勤人員在往「劍魚」式飛機的后座上裝副油箱時不慎滑倒,手中的螺絲刀碰到了一個電源開關,電火花點燃了油箱內漏出的汽油,烈火迅速燃燒,一下子便報廢了兩架「劍魚」式飛機。雖然機庫頂上的滅火器噴出的鹽水很快撲滅了大火,可是,被海水淋濕後,機庫和飛機都得用淡水沖洗、乾燥和重新裝配,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不得已,坎寧安海軍上將也只能是「隨機應變」,把攻擊的日期推遲到11月11日,並決定空襲作戰的代號為「判決」作戰。按照原定的空襲計劃,一共將出動30架「劍魚」式飛機,分別由「光輝」號和「鷹」號航空母艦搭載。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已經跟隨坎寧安海軍上將轉戰了一年多的「鷹」號航空母艦,由於在以往的作戰中曾經多次遭到意軍岸基航空兵的攻擊,特別是在7月份曾經被擊傷,經過搶修後雖然勉強航行了幾個月,但到此時實在是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了,只好回國大修。「鷹」號航空母艦上搭載的11架「劍魚」式飛機,「光輝」號由於機庫的容量所限,只能接受並搭載其中的5架,其餘6架只好留在亞歷山大港。這樣,能夠參加空襲作戰的突擊兵力,就從30架減少為24架。然而,「判決」作戰的「麻煩」似乎並沒有到此結束。11月6日,「光輝」號航空母艦在4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大批驅逐艦的伴隨下,駛往地中海中部,擺出了一副為運輸船隊護航的架勢。9日,1架「劍魚」式飛機從「光輝」號上起飛,執行例行的反潛巡邏任務。不久,飛機的發動機就出現故障,隨即一頭栽向大海。在其後的兩天,又有兩架「劍魚」式飛機莫名其妙地墜入大海。「光輝」號的飛行長坐卧不安,他費盡心機,終於找到了事故的原因。原來是航空母艦上的一個汽油艙內混進了沙子、水和海藻,使航空汽油受到污染。事情倒不難解決,但參加空襲作戰的突擊兵力又損失了3架,只剩下了21架。(十七)老式「劍魚」成為戰鬥主力所幸的是,義大利海軍至今似乎仍然對來自海空的威脅一無所知,最近的航空偵察表明,英國海軍空襲作戰的主要目標——意軍的5艘戰列艦仍然待在塔蘭托港內。11月11日下午,當以「光輝」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英軍特混編隊駛近X陣位時,1架偵察機又拍回報告:義大利海軍的第六艘戰列艦正在進港!義大利海軍「在劫難逃」了。1940年11月11日18時,滿載著「劍魚」式攻擊機的「光輝」號航空母艦,取東北航向,直馳希臘克法利尼亞島以西約40海里的起飛水域。為「光輝」號擔任直接護航的,是4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19時30分,「光輝」號航空母艦及其特混編隊駛抵X陣位,此處位於塔蘭托港東南約170海里,利斯特海軍少將命令:艦載機準備出擊!「光輝」號航空母艦上的升降機立即開始忙個不停,將第一波飛機從機庫提升到了飛行甲板的尾部。即將參加空襲塔蘭托的21架「劍魚」式攻擊機,共分為兩個攻擊波:第一攻擊波12架,第二攻擊波9架。第一攻擊波的12架「劍魚」式攻擊機中,有6架各掛載1枚545公斤的航空魚雷,有4架各掛載6枚112公斤的航空炸彈,其餘2架各少掛2枚航空炸彈,而加掛16枚照明彈。19時45分,「光輝」號的航速提高到28節,並開始逆風急駛(逆風有利於艦載機起飛時獲得升力)。在「光輝」號的飛行甲板上,一大群機械師和地勤人員圍著「劍魚」式飛機,進行著最後的準備工作。20時10分,擴音器響了。飛行員和領航員繫緊降落傘背帶,對儀錶進行了最後檢查,接著啟動了發動機。輪擋員趴在甲板上,給飛機塞好了輪擋。螺旋槳飛速運轉著,閃著熠熠光暈。在一片轟鳴聲中,飛行甲板燈大開。20時35分,艦橋上方的信號台上發出一道淡綠色的光束,飛行長下令抽去輪擋。第一攻擊波的指揮官——威廉森海軍少校加大油門,駕駛著L4A「劍魚」式飛機,隆隆滑出了飛行甲板,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幾分鐘內,12架「劍魚」式攻擊機便依次騰空。有9架「劍魚」式爬高到大約2300米高度,其餘3架由於雲層遮斷,未能加入編隊,只好單獨向前飛。經過近3個小時的飛行,攻擊機群距離塔蘭托港還有30海里時,意軍的防空高射炮就已經噴出了火舌。原來,那3架沒有爬高參加編隊的飛機,有一架竟提前15分鐘趕到了塔蘭托。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向意軍的防空部隊報了警,21個高炮連的高炮昂著頭,正在猛烈地射擊。23時02分,空中攻擊開始。兩架「劍魚」式攻擊機在攔阻氣球屏障外投下了照明彈,6架掛載航空魚雷的「劍魚」式攻擊機,直撲港內的意軍戰列艦錨地。第815飛行中隊隊長威廉森海軍少校按下機頭,率領另外兩架魚雷機從西部進入港內。他駕機高速俯衝,在飛機眼看就要撞上戰列艦的時候,他才掀動了投雷把手。忽然,一陣炮火襲來,飛機中彈,L4A拖著一串濃煙,栽進了大海。L4A是第一攻擊波中唯一被擊落的飛機,但它投下的魚雷擊中了「加富爾伯爵」號戰列艦。與此同時,另外3架魚雷機編隊從西北方向突入港內。一枚枚魚雷拖著清晰的尾跡,徑直向戰列艦那碩大的艦體撲去,其中兩枚魚雷分別命中了「利托里奧」號的艦首右舷和艦尾左舷。(十八)被稱為珍珠港事件預演的突襲塔蘭托之戰在英軍的魚雷機群攻擊意軍的戰列艦的同時,其餘4架攜帶炸彈的「劍魚」式飛機開始轟炸港內的巡洋艦、驅逐艦、油罐和碼頭設施。一座水上飛機機庫起火,塔蘭托像一個捅翻了的馬蜂窩,亂作一團。以至於直到英軍的第一波攻擊機撤走後,意軍高射炮火仍在盲目地對空射擊。第一攻擊波收兵後不久,由黑爾海軍少校率領的第二攻擊波又準時飛抵塔蘭托上空。第二攻擊波是21時20分起飛的,由於L5F號機在起飛時被撞壞,L5Q號機在起飛後不久又因為副油箱脫落而返回了母艦,編隊指揮官黑爾海軍少校只好帶領剩下的7架「劍魚」式攻擊機向塔蘭托港飛去。23時55分,英軍空襲的第二攻擊波開始實施攻擊,兩架掛載航空炸彈的「劍魚」式飛機,以15秒的間隔連續投放了24顆照明彈,其餘5架魚雷機則故伎重演,向意軍的戰列艦群實施了猛烈的魚雷攻擊。其中一枚魚雷命中已經遭到重創的「利托里奧」號戰列艦的左舷下部,另一枚魚雷擊中了戰列艦「杜伊里奧」號,並在其1、2號彈藥庫之間爆炸。在攻擊過程中,英軍的E4H號魚雷機在投雷時被意軍的高射炮擊落。此時,在起飛時被撞壞的L5F號飛機,經過20分鐘的緊急搶修,又再次起飛趕來參戰,它使用航空炸彈擊中了巡洋艦「塔蘭托」號,也可謂是「不虛此行」。整個空襲作戰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至12日凌晨,最後一架「劍魚」式攻擊機返回航空母艦。此時此刻,「光輝」號航空母艦及其特混編隊一直在克法利尼亞島外游弋,「焦急」地等候著戰鷹返航。也許是被這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打蒙了吧,意軍的飛機始終也沒有發現「光輝」號特混編隊的位置。12日1時12分,「光輝」號上的雷達熒光屏上出現了一個個尖頭信號。不久,在艦員的歡呼聲中,得勝而歸的「劍魚」式飛機一架接一架地降落在母艦的飛行甲板上,除兩架「劍魚」式飛機被意軍擊落以外,兩個攻擊波全部返回。坎寧安海軍上將立即下令:乘勝收兵!在警戒艦隻的簇擁下,圓滿完成了「判決」作戰的「光輝」號航空母艦勝利返航。此次空襲塔蘭托之戰,英國海軍只出動了21架老式的「劍魚」式攻擊機,僅僅用了65分鐘的時間,就擊沉、重創了意軍的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幾乎使義大利海軍主力折損一半,其戰果之巨,甚至超過了著名的日德蘭大海戰中皇家海軍主力艦隊殲滅的德艦之和。經此一戰,義大利海軍司令坎皮奧尼嚇破了膽,他趕緊下令意軍艦隊北撤,躲進了那不勒斯港,從而把地中海中部的制海權,拱手讓給了坎寧安海軍上將的地中海艦隊。1艘航空母艦外加20餘架老式的作戰飛機,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改變了地中海戰場上雙方的海上實力對比,這充分顯示了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在現代海戰中的巨大威力和決定性作用,這無疑對那些仍然「虔誠」地信奉「巨艦大炮」的海軍將領們提出了警告:失去了空中掩護的戰列艦編隊,已經不再是奪取海上制海權最有力的「砝碼」!空襲塔蘭托之戰,是現代海戰條件下使用艦載航空兵實施「對港攻擊」的第一次成功嘗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1940年地中海戰場上的塔蘭托之戰,為一年多以後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戰打出了一個頗為「成功的範例」。(十九)震驚世界的突襲珍珠港之戰1941年12月8日8時(當地時間),一份十萬火急的加急電報從位於夏威夷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發出:「珍珠港遭受了空襲!這不是演習!」這份在緊急的情況下竟然用明碼發出的電報,越過遼闊的太平洋的海空,傳到大洋東岸的美國,傳到大洋西岸的遠東,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它在向全世界通報:醞釀已久的太平洋戰爭終於無可避免地爆發了!太平洋的戰火首先在珍珠港的海空燃起,這本來已經足夠令人吃驚的了,而電報中的那句「這不是演習」,則又充分說明了當時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遭受海空奇襲後的慘狀和心態。此時的珍珠港,已經是一片狼藉,而且是一片火海之後的狼藉……時間進入1941年,世界大戰的戰火已經在全世界燃起,而在遠東,在美日兩大海軍強國對峙的太平洋上,大戰之前的短暫和平,正籠罩在日益密布的戰爭陰雲之下。此時的日美關係,雲譎波詭,變幻莫測,暗伏殺機。1941年1月7日,在日本豐後海峽佐伯灣內,在帝國海軍聯合艦隊的旗艦——排水量達4萬噸級的「長門」號戰列艦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正在揮筆疾書,在這封給海軍大臣及川志郎的備戰書中,山本第一次用書面形式提出:「要有在開戰之初就決一勝負之思想準備。」他甚至破釜沉舟地寫道:「如美國海軍主力艦隊的大部分停泊在珍珠港內,則用飛機編隊將其徹底擊毀並封閉該港!」正是這封「山本上書」,赫然揭開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的序幕……山本五十六是繼東鄉平八郎之後的日本海軍的「一代名將」,他早年曾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後來又當過幾年駐美使館的海軍武官。在此期間,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後備資源以及軍事潛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慮到日美之間將來可能發生的衝突,甚至是戰爭,山本認為,從日美兩國的總體實力對比來看,美國一旦將整個國家轉入戰爭軌道,其巨大的戰爭潛力,將使國土面積小,資源貧乏的日本根本沒有獲得勝利的可能。山本在戰爭前曾表示不贊同日美開戰,並且相當清醒地指出,聯合艦隊「有效作戰不能超過一年以上」,但是山本畢竟是一個在軍國主義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海軍將領,當他感到日美之間的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時候,他所考慮的就是如何來打好、打贏這場戰爭了。山本認為,憑實力,日本海軍絕對不能與美國海軍打一場「消耗戰」。如果一定要打,日本海軍就必須抓住有利的戰機,先機制敵,以奇襲的手段全殲或至少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在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始運轉之前就奪取太平洋上的制海權,迫使美國締結「城下之盟」,以勝利者的身份結束戰爭。而在究竟如何殲滅或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問題上,曾經擔任過航空母艦艦長、海軍航空本部部長的山本經過慎重的考慮,提出了一個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是「異想天開」的作戰方案——用航空母艦搭載航空兵,遠程奔襲珍珠港!(二十)希特勒偷襲得手的信息像烈酒一樣灌入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大腦空襲珍珠港的作戰方案出籠之後,一度在聯合艦隊內部的高級將領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在「長門」號戰列艦上秘密舉行的一次作戰研討會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官,也是未來奇襲珍珠港作戰的主要戰場指揮官——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就極力反對這個方案,他認為,「應集中全部海軍兵力在南線作戰」,並認為襲擊珍珠港的作戰方案實在是「太冒險」了。「美國艦隊對我太平洋作戰有極大的威脅,我們在進行南線作戰之前,不可置之不理,必須首先對珍珠港給予毀滅性的打擊」,第二航空母艦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海軍少將堅決地反對南雲的主張。正當雙方爭執不下,兩派各不相讓之際,一直緊閉雙眼,一言不發的山本突然開口了,而且一開口就語出驚人:「無論如何一定要打珍珠港!」此時此刻,老謀深算的山本對世界局勢的演變似乎早就洞若觀火,成竹在胸,決心鋌而走險,他斬釘截鐵地說:「諸位請你們理解,只要我還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這個職務,這一仗非打不可,希望你們研究萬全之策!」就這樣,旨在挑起太平洋戰火的龐大「戰爭機器」,從1941年春就開始秘密、緊張而又急速地運轉起來了……1941年9月,山本五十六親自圈定了空襲珍珠港的空中編隊總指揮官——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而在此之前,預定參加空襲珍珠港作戰的第一航空艦隊的各飛行隊,都已集中到九州島南端的鹿兒島,在與珍珠港相似的地形條件下進行針對性極強的作戰訓練。日本海軍的科研部門,則夜以繼日地加速研製可供在珍珠港的淺水中使用的秘密武器——淺海魚雷。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突然向蘇聯發起了大規模的「閃擊戰」,蘇德戰爭爆發。希特勒偷襲得手的信息像烈酒一樣灌入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大腦,日本軍閥欣喜若狂,蠢蠢欲動,意欲遙相呼應,在亞洲大打出手。「決心跨出南進的步伐」,為獨霸中國,獨霸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不辭對英美一戰」。7月2日,經過一番激烈爭論,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侵略性的《帝國國策》。10月17日,綽號「剃頭刀」,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製造「蘆溝橋事變」的大戰犯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馬上點燃了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11月5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進攻時間定於12月初,陸海軍應完成作戰準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山本上書,建議給珍珠港毀滅性一擊的時候,就在日本法西斯磨刀霍霍,準備大打出手之際,1941年1月23日,日本新任駐美大使野村卻肩負著「和平談判」的重任啟程赴美就職。自此開始,日美雙方斷斷續續進行了50餘次馬拉松式的「和平談判」,直至戰爭爆發。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日本為了隱蔽其戰爭企圖所施放的第一道「和平煙幕」而已。(二一)「暗度陳倉」,出其不意地直取珍珠港1941年11月中旬,參加空襲珍珠港作戰的第一航空艦隊所屬各飛行隊,全部返回各自的航空母艦,為避人耳目,各航空母艦分別駛向千島群島。11月22日,整個機動部隊在擇捉島的單冠灣集結完畢,這裡幾乎集中了日本海軍航空母艦部隊的全部精銳,也是海軍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一次航空母艦部隊的「大集結」。準備空襲珍珠港的機動部隊兵力編成第一航空艦隊,下轄第一航空母艦戰隊(「赤城」號、「加賀」號航空母艦)、第二航空母艦戰隊(「蒼龍」號、「飛龍」號航空母艦)、第五航空母艦戰隊(「翔鶴」號、「瑞鶴」號航空母艦),共編有大型航空母艦6艘,搭載有艦載機400餘架。此外,機動部隊還編有戰列艦2艘(「比睿」號、「霧島」號),重巡洋艦2艘(「利根」號、「築摩」號),輕巡洋艦1艘(「阿武隈」號)以及驅逐艦9艘、潛艇3艘、油船8艘。4天以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位於廣島灣的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戰列艦上,向空襲珍珠港的機動部隊指揮官——南雲忠一正式發布了作戰命令:「機動部隊務必於11月26日自單冠灣出發,竭力保持行動隱蔽,12月3日傍晚進入待機海域迅速加油完畢。」集結地點是北緯42°,西經170°海域,在夏威夷群島以北1 000餘海里。11月26日6時,晨空陰雲低壓,機動部隊的28艘艦船開始起錨,依次駛出單冠灣,駛向波濤洶湧的北太平洋。海面上,濃雲低垂,朔風怒吼,龐大的攻擊艦隊以壯觀的環形隊形,向遠在3 500餘海里外的珍珠港殺去……就在日本海軍龐大的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如同離弦之箭射向珍珠港的同時,日本人為了掩人耳目,採取了種種欺騙措施,繼續施放出一道道「和平煙幕」。12月2日,在日本本土的橫濱港,日美之間的定期聯絡船——日本大型豪華郵船「龍田丸」號徐徐駛離了碼頭。當日,《朝日新聞》晚刊以《第二次赴美撤僑,「龍田丸」號起航駛向波瀾壯闊的太平洋》為題,進行了大肆渲染式的報道。但船上的木村船長早已接到密令:一旦戰爭打響,立即掉轉船頭返航日本!12月5日至7日,橫須賀海軍陸戰隊的水兵被弄到東京去遊覽。東京市區立即就顯得異常熱鬧起來,3 000多名頭戴「大日本帝國海軍」標誌的軍帽,身穿鮮艷的藍制服和裹著白綁腿的日本水兵,湧上東京街頭參觀遊覽。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向美國傳遞這樣一種信息:日本海軍仍然悠閑地駐在本土,戰爭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以此作為掩護,使南雲的機動部隊得以「暗度陳倉」,出其不意地直取珍珠港——虎!虎!虎!南雲忠一率領的陣容強大的機動部隊,隱蔽地航行在波濤洶湧的北太平洋上。整個機動部隊排成整齊的巨大環形隊形:6艘大型航空母艦居中,排成兩路縱隊,後面是油輪,四角是2艘戰列艦和2艘重巡洋艦;在這些艦船的外圍,由1艘輕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屏障;在環形隊列前方大約200海里處,有3艘潛艇進行航路巡邏。艦隊以14節的航速直駛待機海域,出海後的第五天,11月30日,艦隊進行了第一次海上加油。(二二)為什麼選定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機動部隊駛離單冠灣後,為對付美國潛艇,實施了嚴密的警戒。美軍巡邏機的巡邏範圍估計有600海里,為了避開巡邏機,機動部隊在阿留申群島和中途島之間的海域航行。另一個問題是要設法避開外國商船。3艘潛艇先行,就是要向機動部隊報告所發現的任何船隻,以便改向行駛,進行規避。機動部隊指揮官南雲忠一接受的命令是:如果在X日(預定的攻擊發起日)前兩天發現敵艦隊,機動部隊必須返航,放棄作戰;如果是在X日前一天發現敵艦隊,那麼機動部隊是返航還是發起攻擊,就由南雲司令長官視情況決定。機動部隊在航行中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但卻聚精會神地收聽東京或檀香山的廣播,以免放過有關開戰的隻言片語。此時,在東京,政府和大本營於11月27日至30日舉行聯席會議,研究美方26日的提案。結論是這一提案旨在使日本屈服,開戰勢不可免。會議還決定,應向美國政府遞交中止談判的通知。12月1日下午4時,在天皇召開的御前會議上,日本最終做出了開戰的決定。第二天,大本營正式下達了作戰命令。12月2日下午5時30分,航行在北太平洋洶湧波濤中的南雲艦隊收到了暗語為「攀登新高山1208」的密電,其含義為:按原計劃於12月8日發起攻擊。那麼,為什麼選定12月8日為X日呢?12月8日,夏威夷時間是12月7日,星期日。利用節假日偷襲美軍艦隊,這當然是個好主意,但是事情遠非如此簡單。這個日期的確定對即將展開的南方戰事有利:對馬來西亞的空襲和登陸都選定在拂曉,因此,天亮前最好有月光,也就是說,滿月後的三四天時間是最合適的,12月8日,是滿月後的第四天。選擇12月8日還有另一原因。情報表明,美軍艦隊通常都是在周末從訓練海域返回珍珠港。星期天早晨,美軍太平洋艦隊在港的可能性最大。綜合這些條件,才把12月8日定為進攻的日子。12月6日,第二補給隊在給第二航空母艦戰隊和警戒部隊補油之後,離開了機動部隊。第二天,第一補給隊給警戒部隊再次補油後,也離開了。接著,作戰艦隊加速到24節,高速逼向珍珠港。就在這一天,南雲又收到了山本五十六發來的一封訓示電報:「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我軍將士務須全力奮戰!」這份電令立即傳達到機動部隊全體人員,與此同時,機動部隊的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的桅杆上升起了「Z」字旗。在三十多年前的對馬海戰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的旗艦——「三笠」號戰列艦上,也曾飄揚過「Z」字旗,激勵著日本海軍在著名的對馬海戰中,一舉擊潰了俄國海軍的第二太平洋分艦隊。「Z」字旗在飄揚,南雲艦隊如同脫韁的野馬,自北向南高速撲向珍珠港……12月7日5時30分(以下為西經日,夏威夷地方時間),「築摩」號和「利根」號重巡洋艦分別彈射了一架零式水上飛機,對珍珠港進行敵前偵察。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已經做好準備的戰鬥機和攻擊機排列成行,飛行員集中在待機室內,等候命令。海濤洶湧,航空母艦顛簸搖晃,在黎明前漆黑的水面上劃開了一道道白色的航跡。(二三)兩種不同的攻擊方案出擊的時刻終於來到了!航空母艦轉向左舵,開始逆風高速行駛,旗艦「赤城」號主桅杆上那面「Z」字旗正迎風抖動。「起飛!」命令一下達,一架接一架的艦載機在搖擺不定的飛行甲板上,驀地離艦騰空,甲板上一片歡騰。東京時間8日凌晨1時45分(夏威夷時間7日6時15分),空襲珍珠港的第一波——總共183架艦載戰鬥機、轟炸機和魚雷機,分別從6艘大型航空母艦上起飛。15分鐘內,飛機全部起飛完畢,以空中指揮官座機的指示燈為基準,在黎明前的海空編好戰鬥隊形。空中攻擊編隊在機動部隊上空盤旋一周,然後徑向南飛,直撲瓦胡島和珍珠港。由空中攻擊編隊指揮官——淵田美津雄直接指揮的,是49架水平轟炸機;在其右面500米空中,飛行高度低200米的,是由村田海軍少佐率領的40架魚雷攻擊機;在其左面500米空中,飛行高度高200米的,是由高橋海軍少佐率領的51架俯衝轟炸機;在其上空擔任制空警戒任務的,是由板谷海軍少佐率領的43架零式戰鬥機。濃雲密布,雲高2000米。機群逐漸升高,在雲上飛行。天空破曉,當一輪紅日從東邊升起時,腳下的雲海也漸漸變白。淵田打開座艙的風擋玻璃,向後看了看龐大的機群編隊。在朝陽的照耀下,一架架飛機熠熠生輝。航速表的指針指著125節,順風,用不了一小時,機群就能飛到瓦胡島。由於在雲層上飛行,淵田看不見海面,無法檢查偏流。他打開了無線電定向儀,調到檀香山電台,很快收到了輕鬆的音樂。通過轉動天線,他找到了接收廣播的準確方向。他校正了航向,機群偏移了5°。機群飛行了一個半小時,快到瓦胡島了。下面的雲層連綿不斷,依然看不到瓦胡島上的山影。這時,腳下的雲海突然散開,出現了一條長長的白色海岸線。機群已經到達瓦胡島北端的卡胡庫角。現在是下達展開命令的時候了。這次作戰,事先規定了兩種不同的攻擊方案:如果是奇襲,就由魚雷機打頭陣,水平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依次進入,俯衝轟炸機負責攻擊航空基地,其中包括離錨地很近的希凱姆機場和福特島機場。因為如果這兩個機場首先遭到俯衝轟炸機的轟炸,騰起的濃煙就會影響魚雷機和水平轟炸機攻擊艦船。相反,如果是強攻,就由俯衝轟炸機先下手,以造成混亂,吸引防空火力,水平轟炸機接踵轟炸,壓制敵高射炮火,魚雷機則趁機進入,攻擊敵艦船。臨戰究竟選擇何種攻擊方案,由空中攻擊編隊指揮官淵田視情況定奪,用手槍打信號彈,一發為奇襲,兩發為強攻。戰鬥機群無論奇襲或強攻,都要立即進入敵上空,負責制空。這時淵田決心已定:實施奇襲!他拿起信號槍,朝座艙外打了一發信號彈。這時的時間是7時40分。看到一發信號彈後,各攻擊機群立即展開。俯衝轟炸機群馬上拉起,爬升到4000米的高度;魚雷機群則朝下飛,高度幾乎貼著海平面;而水平轟炸機隊,則正好在雲層下方飛行。唯一沒有展開的是戰鬥機群,戰鬥機群在雲層上空飛行,看來沒有看到信號。想到這一點,淵田朝戰鬥機群方向,又打了一發信號彈。這一回,戰鬥機看到了信號,立即加大速度,向瓦胡島方向飛去。可是,這發信號彈卻被俯衝轟炸機群的指揮官誤認為是第二發信號彈,即要實施強攻。既然是強攻,就應該由他的俯衝轟炸機隊先下手了。(二四)疏於戒備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仍然在「沉睡之中」這時,派出的「築摩」號偵察機發回報告,珍珠港內有戰列艦10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0艘,並報告了敵艦的錨位。這架偵察機還報告說,珍珠港風向東北偏東,風速14米/秒,敵艦隊上空雲高1700米,雲量七。「利根」號派出的偵察機報告,敵艦隊不在拉哈納錨地。現在,淵田已確認港內沒有航空母艦。攻擊機群接近目標時,天空漸漸開朗,從瓦胡島西北的山谷望去,珍珠港清晰在目。他用望遠鏡觀察著目標,數數戰列艦,正好8艘。「通知各機,發起攻擊!」淵田海軍中佐回頭向無線電兵喊道,無線電兵立即按動電鍵,反覆拍發了密碼命令:「托拉,托拉,托拉!」這三個重複的密碼為日文的「虎」字:「虎!虎!虎!」表示暗語:「我奇襲成功!」這時的時間是7時49分。然而,就在這戰爭的利刃已經揮舞到夏威夷,屠刀正節節逼向瓦胡島之際,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仍然是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7日清晨,港內大小96艘美軍艦隻依然靜靜地睡在那裡,對來自空中的滅頂之災絲毫沒有覺察。實際上,在氣勢洶洶的日機大編隊兵臨城下之前,珍珠港已初露凶端:6時30分,港外發現日本潛艇,美驅逐艦「守護人」號立即實施深水炸彈攻擊,隨著一陣陣沉悶的爆炸聲,1艘日本特種潛艇被擊中,海面上漂起一層油污。同時,美巡邏艇在防禦水域內又擊沉了1艘來歷不明的潛艇。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上將在他的寓所接到電話後說,「我馬上就到司令部去!」上午7時02分,珍珠港設在奧帕納山崗上的雷達站已按規定關閉,兩名新兵出於好奇,又打開了雷達。突然,雷達屏上出現一堆堆閃閃發光的斑點——一支龐大的機群正朝瓦胡島方向飛來。他們將這一發現馬上報告了值班的泰勒中尉,豈料中尉卻將兩人嘲弄了一番:「少為這事操心吧!」原來,美國有一支飛行隊預計12月7日晨7時飛抵珍珠港,這位中尉曾與其中一位駕駛B-17轟炸飛機的朋友相約:飛行隊來時通宵播放夏威夷音樂。當他接到這兩位新兵的報告時,泰勒正陶醉在無線電傳來的夏威夷音樂中,盲目堅信是自己的B-17機群正向珍珠港飛來,而受到嘲弄的兩個新兵,眼瞅著雷達屏上的機群越來越近,心急如焚,束手無策。7時25分,日本機群離瓦胡島100公里;7時30分,相距75公里;7時39分,相距35公里……就這樣,當空襲珍珠港的日軍攻擊編隊已經發出「奇襲成功」的信號之際,疏於戒備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卻仍然在「沉睡之中」!7時55分,由高橋海軍少佐率領的俯衝轟炸機群率先開始攻擊。高橋海軍少佐由於誤解了信號,認為要實施強攻,立即將其所率領的51架九九式俯衝轟炸機分為兩隊:一隊由他率領,直撲福特島和希凱姆機場;一隊由坂本明海軍大尉指揮,飛向惠列爾機場。飛臨希凱姆機場的日軍俯衝轟炸機群,看到停機坪上排列整齊的重型轟炸機,高橋海軍少佐猛地橫搖飛機,進行俯衝,余機緊緊跟隨,第一批炸彈落到了希凱姆機場上,福特島和惠列爾機場也相繼遭到轟炸。剎那間,彈雨如注,鋪天蓋地,在陣陣巨大爆炸聲中,希凱姆機場、福特島機場、惠列爾機場大火熊熊,黑煙騰空,那些排列得整整齊齊,宛如參加一次大檢閱似的美國飛機,轉眼間被炸得破爛不堪,支離破碎。只有少數幾架美機僥倖起飛成功,但很快被機動性極高的日軍零式戰鬥機擊落。(二五)珍珠港遭受了空襲!這不是演習!此時,村田率領的魚雷攻擊機群,正從灣口以南飛過希凱姆,沖向海軍造船廠。希凱姆突然升起的硝煙使村田大吃一驚,他知道,這次攻擊是奇襲,應該由他的魚雷機隊打頭陣。為了不被這些機場升起的濃煙遮住目標,只得趕緊抄近路,實施攻擊。由此,魚雷攻擊機群開始攻擊的時間,比計劃提前了大約5分鐘。7時57分,村田率領的魚雷攻擊機群,共40架九九式魚雷機,對美軍的戰列艦群展開了兇猛的魚雷攻擊……8時整,板谷率領的制空戰鬥機群,共43架零式戰鬥機,開始對地面進行瘋狂掃射……8時05分,淵田美津雄在下達了攻擊命令之後,就率領其直接指揮的水平轟炸機群共49架水平轟炸機,對美軍的戰列艦群實施了猛烈轟炸……淵田將座機略微升高,他在觀察珍珠港上空和地面的戰況。只見珍珠港的上空全是日軍飛機,沒有發生空戰,停泊在港內的美軍艦隻好像仍然在熟睡,檀香山廣播電台和往常一樣,在繼續廣播節目。淵田放心了,奇襲肯定能成功,飛行員們會完成任務的。短短几分鐘的時間,珍珠港水柱突起,火團升騰。機場上,美機被炸得橫七豎八,慘不忍睹;海面上,美艦被炸得東倒西歪,狼狽不堪。沉浸在美夢中的美軍官兵,驚恐萬狀,呆若木雞,有的則對美國海軍大加稱讚,認為選擇這樣一個星期天進行演習,實在是深謀遠慮,有人甚至既風趣幽默又欷歔感嘆地說:「火奴魯魯同美國像是處於不宣而戰的狀態。」上午8時,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用明碼把十萬火急的電報匆匆發出:「珍珠港遭受了空襲!這不是演習!」日機空襲5分鐘後,瓦胡島上32個美軍高炮連中有4個首先對空開火,然而已是無濟於事,日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使珍珠港出現了有史以來最悲慘的情景:戰列艦「亞利桑那」號(排水量34000噸),中彈後引爆了艦首彈藥艙,黑紅色煙雲升騰翻滾,煙柱高達1000米。該艦在水面支撐了幾分鐘就帶著1 100餘名艦員沉入海底。戰列艦「西弗吉尼亞」號(排水量32000噸),被9枚魚雷擊中,左舷被炸開一道長37米,寬4.5米的裂口,艦體傾斜著插入海灣中,艦員死亡105人。戰列艦「田納西」號(排水量33 000噸),被1枚魚雷、2枚炸彈命中,艦上大火熊熊,受到重創。戰列艦「俄克拉荷馬」號(排水量29000噸),被12枚魚雷命中,艦上濃煙滾滾,左傾沉入海底,死亡415人。戰列艦「馬里蘭」號(排水量32000噸),被2枚重磅炸彈命中,縱傾1.5米,遭受重創。戰列艦「加利福尼亞」號(排水量33000噸),被2枚魚雷命中,艦上重油庫騰起驚人烈焰,逐漸傾斜下沉,該艦有100餘人遇難。戰列艦「內華達」號(排水量29000噸),被1枚魚雷和2枚炸彈擊中,黑煙滾滾,傷勢極重。太平洋艦隊的旗艦——戰列艦「賓夕法尼亞」號(排水量34000噸),雖然停在造船廠船塢里,但仍吃了幾枚炸彈,而停在旗艦泊位上的「海倫娜」號重巡洋艦卻成了替死鬼。龐大的「猶他」號靶船,也被當作戰列艦加以攻擊,被命中魚雷6枚,很快就傾覆了。當金梅爾海軍上將來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時,他所指揮這支艦隊的主力——8艘戰列艦均已被擊沉或重創,而奇襲得手,取得赫赫戰果的日軍艦載航空兵第一攻擊波,已於8時25分從容不迫地揚長而去了……(二六)由於機動部隊的指揮官滿足於現有戰果,未能實施第三次攻擊日軍第一攻擊波的攻擊持續了大約一小時,日軍共損失艦載機9架,其中戰鬥機3架,俯衝轟炸機1架,魚雷機5架。然而,珍珠港的災難並未就此結束。就在第一攻擊波向航空母艦返航的時候,第二攻擊波的171架飛機由島崎海軍少佐率領,再次飛臨瓦胡島上空。8時40分,機隊在卡胡庫上空展開完畢。8時55分,日機冒著猛烈的高射炮火,躲開硝煙,開始攻擊。日軍的第二攻擊波,共有零式戰鬥機36架,負責奪取珍珠港上空的制空權;高空水平轟炸機54架,由島崎海軍少佐直接指揮,前往攻擊希凱姆機場和卡內歐黑的海軍航空站;俯衝轟炸機81架,由江草海軍少佐指揮,飛過東面的群山,沖向美軍艦隻。這時,天空烏雲翻滾,濃煙升騰,俯衝轟炸機很難找到轟炸目標。艦炮和地面防空炮火越來越猛,使轟炸更添困難。江草毫無懼色,率隊沖向集束彈幕,並選擇火力最猛的艦隻作為攻擊目標。這個辦法相當有效,第一波攻擊時,這些艦隻肯定損失不大。就這樣,第二波經過認真搜尋,攻擊了那些受傷輕微的戰列艦隻和尚未受傷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隻。日軍第二攻擊波的空襲,同樣持續了大約一小時。但是,由於美軍已經逐漸「清醒了過來」,高射炮火兇猛,使日軍的損失比第一攻擊波要大,共損失零式戰鬥機6架,俯衝轟炸機14架。在第二波向機動部隊返航後,淵田海軍中佐又駕機繞珍珠港盤旋一周,以觀察戰果,拍攝照片。他仔細清點,美軍有4艘戰列艦確定沉沒,3艘嚴重受損,另有1艘戰列艦看來只受了輕微小傷,其他各型艦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福特島的水上飛機基地和機場烈火熊熊,特別是惠列爾機場。由於濃煙瀰漫,要詳細查清戰果是不可能的。機場破壞的情況不明,但是,停機坪上顯然沒有飛機活動,淵田的座機在空中待了3個小時,沒有碰到一架敵機,看來,至少摧毀了島上一半航空兵力。不過,有幾個機庫未受到破壞,裡面可能有飛機尚能作戰。淵田美津雄的座機是最後返回「赤城」號航空母艦的。其時,「赤城」號上加好油、掛好炸彈的飛機正在提上飛行甲板,準備進行第三次攻擊。淵田的座機剛剛停穩,他就被叫上艦橋。南雲司令官和參謀人員,正在就是否要發動下一次攻擊進行著激烈的爭論,他們正在等待淵田的報告。「肯定擊沉了4艘戰列艦,1艘當即沉沒,1艘傾覆,其餘2艘雖然沒有傾覆,但已沉入港底。」淵田報告說。南雲司令官看來比較滿意:「這就是說,我們已經取得了預期戰果。」接著討論了對機場的破壞情況,淵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一切表明,我們已經破壞了大量目標,但不敢肯定已摧毀了一切,仍然有許多可以攻擊的目標,因此,我建議發起另一次攻擊。」儘管淵田海軍中佐極力爭辯,要求再次發起攻擊,但是,最後的決定畢竟要留給機動部隊的司令官去做。最後,偷襲得手,但卻一直心虛膽怯的南雲終於還是選擇了撤退。由於機動部隊的指揮官滿足於現有戰果,未能實施第三次攻擊,致使夏威夷島上的油庫群以及造船廠完好無損,碰巧外出執行任務的3艘美軍航空母艦,也得以幸免於難,這些都對美日雙方以後的作戰產生了重大影響。(二七)「美國海軍在哪裡?」由於山本的大膽決策,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偷襲珍珠港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日軍艦載機共擊沉美國海軍戰列艦5艘(包括「猶他」號)、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2艘和油船1艘;重創美軍戰列艦3艘、巡洋艦2艘和驅逐艦1艘;中創美軍戰列艦1艘、輕巡洋艦4艘。共擊沉、擊傷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各型艦隻40餘艘,幾乎使美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此外,日機的掃射和轟炸、美地面高射炮火誤射共擊毀、擊傷美軍飛機450餘架,美軍陣亡2 409人,受傷1 178人。而日軍方面所付出的代價,卻僅僅是損失艦載機29架,特種潛艇5艘。日軍偷襲珍珠港得手,不僅震驚了全世界,而且再次創造了艦載航空兵對岸、對港攻擊的成功戰例,這也預示著航空母艦在已經打響的太平洋海戰中,必將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決定性作用!對於美國海軍而言,珍珠港之戰不僅在主觀上使其從「巨艦大炮主義」的陳舊觀念中徹底清醒過來,而且也在客觀上徹底摧毀了其所倚仗的「巨艦大炮」,使其只能憑藉劫後餘生的航空母艦去抗擊日本海軍的進攻,從而最終促成了美國海軍作戰指導思想的徹底轉變。這一功勞,當然又被記在了日本人的頭上。太平洋戰爭的戰火從此在珍珠港的海空燃起……1942年4月18日,就在美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仍然在修補「珍珠港慘敗」所帶來的巨大創傷之際,美軍出動的16架B-25遠程轟炸機,成功地空襲了日本本土的東京、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地,使自從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一直趾高氣揚、欣喜若狂的日本國民第一次在自己的本土嘗到了戰爭的滋味,同時也極大地振奮了美國舉國上下的士氣。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更是妙語驚人,他宣布,空襲東京的美軍轟炸機是從「香格里拉」(傳說中的世外桃源)起飛的!事後人們才知道,這個給了當時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軍當頭一棒的所謂的「香格里拉」,竟然是美國海軍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得手之後,很快便對南太平洋東南亞一帶展開了大規模的所謂「南進戰略」的進攻,兵鋒直指印度洋。面對著接連取得的一系列連其自己都始料不及的「輝煌勝利」,日本人不由得欣喜若狂,東京電台的英語廣播經常得意揚揚地調侃:「美國海軍到底在哪裡?」面對如此險惡的局勢,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海軍上將,提出了他的「攻勢防禦」的戰略思想,並且信心十足地作了這樣的回答:「在遠東形勢日趨嚴重和日軍處處佔優勢、先聲奪人的情況下,我們的太平洋艦隊由尼米茲海軍中將指揮,實施了首次海空反擊戰。」1942年1月底,哈爾西海軍中將率領特混艦隊秘密駛離了珍珠港,在途中,哈爾西對整個特混艦隊宣布了此行的作戰任務——空襲日軍佔領下的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此時,哈爾西所率領的兵力,幾乎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當時所能派出的全部家底——「約克城」號、「企業」號航空母艦,「聖路易斯」號、「切斯特」號、「路易斯維爾」號、「北安普頓」號、「鹽湖城」號巡洋艦,以及10艘驅逐艦。(二八)空襲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前往空襲兩群島的美軍特混艦隊兵分兩路:以「企業」號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6艘驅逐艦組成第一特混編隊,由哈爾西親自指揮,攻擊目標是馬紹爾群島中的沃特傑島、誇賈林島、羅伊-納木爾島、塔羅阿島;以「約克城」號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組成第二特混編隊,由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攻擊目標是馬紹爾中群島中的賈盧特島、米利島以及吉爾伯特群島中的馬金島。1942年1月31日,當盟國艦隊正在爪哇海面與日軍浴血苦戰的時候,遠在東面4000餘海里的中太平洋滔滔洋面上,哈爾西和弗萊徹率領的兩支特混編隊分道揚鑣了。雙方計劃在2月1日天亮前15分鐘同時進入各自預定的海域,對日軍的陸海軍基地實施空襲。攻擊的時刻來到了!黎明,第一特混編隊的37架「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9架魚雷機,在楊中校指揮下撲向誇賈林島和羅伊島,格雷中校率領的6架「野貓」式戰鬥機向塔羅阿島飛去。此時,沃特傑島也已經是濃煙滾滾,由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指揮的美軍巡洋艦編隊,開始實施對岸炮擊。與此同時,哈爾西海軍中將又派遣「企業」號航空母艦上的6架戰鬥機,對停泊在礁湖內的9艘巡邏艇和日軍機場進行掃射。不久,8架「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又對該島進行了轟炸。當日6時58分,誇賈林島和羅伊島上日軍駐島部隊的厄運降臨了!楊中校麾下的霍林沃思機群轟炸了羅伊島:1座彈藥庫被擊中,周圍建築物發生災難性大倒塌,島上油庫被炸起火,電台和地面設施悉遭破壞。楊中校親率9架轟炸機空襲誇賈林島。他發現在海面上停泊著日軍的2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2架水上飛機、3艘油船、5艘潛艇、1艘飛機母艦以及若干貨船後,立即率機進行了攻擊。由於「獵物」太多,楊中校電令霍林沃思:「馬上率領18架轟炸機與我會合!」隨後,他又向哈爾西海軍中將報告:「最好用魚雷機去攻擊停泊在誇賈林島海面上的敵艦!」哈爾西立即派9架魚雷機前往助戰。7時15分,誇賈林空戰又掀高潮,日軍損失慘重:1艘潛艇被1枚500磅的炸彈擊中,沉得太快了,幾乎把與它連在一起的那艘補給艦拖到海底;第二艘潛艇在瞬間也被炸毀,1艘巡洋艦中彈後狼狽逃竄;1艘驅逐艦幾乎被炸成兩截,霎時便沉沒了;1艘油船被炸後燃起熊熊大火,1艘飛機母艦的尾部也被擊中1彈,火勢兇猛;此外,美機還轟炸了岸上的軍事設施。與此同時,格雷中校的機群襲擊了馬紹爾群島的塔羅阿島:1座油庫被焚毀,28架日機被炸得橫七豎八,支離破碎,島上大型建築幾乎被炸彈夷平。不久,誇賈林島上空的霍林沃思機群也飛抵塔羅阿島助戰,進一步擴大了戰果。就在哈爾西指揮的「企業」號特混編隊大開殺戒的同時,由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的第二特混編隊在發起攻擊時卻遭到猛烈的暴風雨,從「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中有6架在電閃雷鳴中墜毀,但余者仍頑強地抵達賈盧特島上空,擊沉了日軍的1艘供應艦,擊毀2架水上飛機,炸毀了島上的無線電和幾座水塔。同時,在對吉爾伯特群島馬金島攻擊中,又擊沉1艘小型飛機補給艦。綜合這兩支特混編隊海空襲擊的戰果,美軍共擊毀日軍艦船16艘、飛機41架,摧毀若干地面設施,美軍共損失飛機11架。(二九)東京,報復的目標1942年1月13日,哈爾西率領特混艦隊在返航途中,又與追擊的日機群展開了短時間的空戰。2月4日,美電台廣播了美國海軍成功地襲擊了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的消息。當時,南雲艦隊正高速東駛,企圖追殲美軍艦隊,當收聽到廣播後,頓時感到大勢已去、鞭長莫及,遂掉頭返航了。在珍珠港,一些還包紮著胳膊的人激動地揮舞著手臂,歡迎凱旋的哈爾西特混艦隊。2月24日,哈爾西率領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再次出擊,以艦載機攻擊了日軍佔領下的威克島。在美軍艦載機瘋狂的轟炸和艦炮兇猛的炮擊中,小小的威克島在顫動,日軍損失慘重。當特混艦隊返航時,哈爾西又接到命令:「空襲南鳥島!」「當時,在島上,日本人都在熟睡中」,一名倖存的日本記者在戰後回憶說。由於南鳥島位於日本列島近海,距日本本土僅有975海里,日本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美國人膽敢前來摸「老虎屁股」,因而懈於防守。所以當美軍艦載機的航空炸彈從天而降的時候,高枕而卧的日本人才從夢中驚醒,手忙腳亂地開始對空射擊。然而已經晚了,炸彈已經擊中島上的油庫,燃起衝天大火。當島上電台用最大功率電波向東京報警時,一枚炸彈將放置電台的建築物炸成廢墟。7時05分,轟炸結束,美軍僅僅損失了一架艦載機。就這樣,美國海軍巧出奇兵,利用珍珠港作跳板,成功地對日本實施了一系列的海空反擊戰,美國的電台、報刊對此大加宣揚。這些成功的海空反擊戰,不僅提高了美國海軍的士氣,打擊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而且振奮了人心,增強了美國人民對戰爭必勝的信念,也是自珍珠港事件後對美國公眾輿論的一種撫慰。然而,美國海軍的「報復行動」並沒有就此罷手,為了對珍珠港事件的奇恥大辱進行「最有力的報復」,美國海軍正在策劃一次更為大膽、也更為精彩的海空反擊戰,這一次,美國人把報復的目標,直接選在了日本本土的東京!使用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空襲日本本土,其中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是艦載機的行程有限,航空母艦必須將其運送到距離日本本土海岸很近的地方起飛,而這又勢必使航空母艦及其特混編隊自身的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一旦在日本的近海被當時還相當強大的日本海軍發現並遭到攻擊,美軍的航母編隊很可能就是有去無回。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空襲東京的作戰方案的實施,直到有一天,海軍作戰部長金海軍上將聽到一位作戰參謀提出的一個大膽而又奇特設想:用海軍的航空母艦搭載陸軍航空隊(當時美軍尚未成立獨立的空軍)的遠程轟炸機,從遠離日本海岸的地方起飛,轟炸日本本土後不再返回航空母艦,而是直接飛往中國著陸。對此設想,金海軍上將立即產生了極大興趣。1942年年初,美國海軍終於決定:用航空母艦搭載具有很大續航力的「北美洲」B-25陸基中型轟炸機前往轟炸東京。與此同時,立即著手對B-25陸基轟炸機進行改裝,以適應在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需要。挑選參加空襲東京行動的機組人員的工作,也在同步進行。被選中擔任此次極為重大的空襲行動空中指揮官的,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王牌飛行員」之一,當時世界上多項飛行紀錄的創造者和保持者——杜立特中校。(三十)「大黃蜂」號航空母艦杜立特中校受命之後,立即著手選拔參戰隊員。按照準備用來轟炸東京的是16架B-25轟炸機,每架5名機組人員,他從美國陸軍的數千名飛行員中精心選出了80人,組成了著名的杜立特敢死隊,開始在美國本土的西海岸進行了嚴格的臨戰訓練。把陸軍的重型轟炸機搬到海軍甲板面積非常有限的航空母艦上去,還要在上面完成順利起飛的訓練。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還從來沒有搭載過如此「龐大」的艦載機,在人類的海戰史、空戰史上,這也是一項從未有過的難度極大的試驗。為了最大限度地適應作戰,B-25也經過了一系列的改裝,拆掉用於自衛的一些火炮、機槍,最大限度地減輕B-25機體的重量,以縮短起飛滑跑距離,再加上飛行員近乎於嚴酷的訓練,杜立特敢死隊的所有機組的正副駕駛員,都能夠在「大黃蜂」號航空母艦非常短的跑道上完成陸軍重型轟炸機的起飛。此時,轟炸東京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就緒。4月2日,美國海軍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搭載著16架經過改裝的B-25陸軍遠程轟炸機,在重巡洋艦「維森斯」號和輕巡洋艦「納希維爾」號等6艘護航艦隻的伴隨下,告別了舊金山巍峨的金門大橋,劈波斬浪,向西急駛,踏上了空襲東京的漫漫征途。「大黃蜂」號是一艘剛剛服役的嶄新的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在「二戰」爆發前建造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該艦於1941年10月20日(即日軍襲擊珍珠港的前48天)建成,經過短期的試航剛剛編入現役,參戰後首次出擊就擔負起了轟炸日本首都東京的重任,也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榮幸了。4月14日,「大黃蜂」號空襲編隊與哈爾西海軍中將率領的以「企業」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護航編隊在中途島北部海域會合,組成了空襲東京的特混艦隊,而後繼續向東京方向進發。「企業」號是在「大黃蜂」號之前建成服役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2號艦,是「大黃蜂」號的同級姊妹艦,此次兩艦結伴出擊日本本土,一為「利矛」,一為「堅盾」,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此次空襲東京的作戰計劃是:特混艦隊於4月19日夜間行駛至距日本海岸約450海里(833公里)處,杜立特率領的指揮機群即刻起飛,前往轟炸東京等地,然後直接飛往中國沿海機場降落。然而,日本人對於美國海軍的企圖也並非是毫無預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山本五十六清醒地意識到,珍珠港一戰,並沒有把美軍太平洋艦隊完全「送進墳墓」,特別是作為現代海戰主力的航空母艦以及部分重巡洋艦都得以幸免於難,美國海軍憑藉這些力量,就完全有能力隨時對日本本土甚至是東京進行小規模的、打了就跑的海空襲擊戰。必須絕對保證天皇所在地東京的安全,已成為山本朝夕不忘的事情。有時,他甚至表現出病態的敏感,哪怕在遙遠的西南太平洋指揮作戰,整天被繁重的戰事攪得暈頭轉向的時候,他仍然幾乎每天早晨都不厭其煩地問一下東京的天氣如何,唯恐美機襲擊東京。為防止意外的悲劇發生,山本立即設立了一條「艦艇瞭望線」,其範圍距離日本本土海岸約600~700海里,南北約1000海里,同時,每天輔之以海軍飛機的遠程巡邏。不幸的是,山本的憂慮終於成了事實。(三一)日本人以為是自己的飛機「正前方10海里處發現一艘日本巡邏船!」1942年4月18日清晨,美軍重巡洋艦「維森斯」號發來的報告使哈爾西海軍中將大為惱火,他一邊辱罵日本巡邏船,一邊下令特混艦隊改變航向,然而這一切已是徒勞。6時30分,第二十三號「日本丸」號巡邏船用電台向聯合艦隊司令部報告了這一緊急情報,事態驀地緊張起來。山本五十六接到報告後,立即命令第二艦隊司令官近藤海軍中將率領橫須賀地區所有的水面艦艇部隊出擊,高須海軍中將指揮的4艘戰列艦也奉命從廣島灣緊急起航,就連當時尚且位於中國台灣南端巴士海峽的南雲忠一指揮的航空母艦機動部隊,也被分派了作戰任務。同時,由山縣海軍中將指揮的第二十六航空戰隊,出動32架轟炸機,在12架零式戰鬥機的掩護下,迅速從東京附近的木更津航空基地起飛,直撲美軍的特混艦隊!至此,哈爾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空襲東京的作戰計劃經受著嚴峻考驗。此刻,倘若仍抱住原計劃不放,繼續向日本海岸接近,一旦遇到日軍艦隊有組織的大規模海空反擊,必將艦覆、機毀、人亡。因此,修改原計劃,對東京實施白日轟炸,已勢在必行。哈爾西海軍中將斷然下令:「B-25轟炸機群立即起飛!」此時,特混艦隊距離日本海岸尚有668海里(1237公里)之遙!現在,所有的工作都由海軍在緊張地進行。大約半小時,16架飛機便兩架一排地交錯著沿飛行甲板後部擺好了。天氣很好,可以飛行,但海浪太大。「大黃蜂」號加速至最大速度,但仍然在洶湧的海浪中起伏不定。225公斤的航空炸彈從甲板下部運上來,用掛彈車沿甲板送往飛機,被掛上了位於機腹的彈艙。海軍人員原先已將飛機加好了油,但他們擔心油料可能已有揮發,臨起飛前又往油箱里補充加油。油量表指示油已加滿,一群海軍小夥子又起勁地搖晃他們的飛機,想把巨大的機翼油箱中的氣泡晃出來,這樣,他們多少可以再往裡加點油。在距離日本海岸如此遠的距離上起飛,能夠給B-25轟炸機多加一點油,就等於多了一份成功地飛抵中國機場著陸的希望。海況十分惡劣,「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的巨大艦體在狂濤里顛簸,飛行甲板成了瘋狂起伏的蹺蹺板。8時15分,46歲的優秀飛行員杜立特中校的座機滿載著2噸重的炸彈,顫顫巍巍地迎著狂風,猶如一台升降機似的騰空了。隨後,美機一架接一架飛離航空母艦。當16架B-25轟炸機全部安然升空後,哈爾西海軍中將立即率特混艦隊返航了。美軍的B-25轟炸機群掠過太平洋波濤向東京進發,為節油而採取的低速以及為隱蔽而採取的超低空飛行,使轟炸機群簡直像是在海里行駛一條條小船。3個小時後,他們忽然在一層淡淡的薄霧裡發現了日本海岸!美機在錨泊著的漁船桅杆上空一擦而過,十分擔心會遭到地面機關槍的掃射,但是,很奇怪,只見漁船上許多男人和女人熱烈地向美機揮手歡呼——日本人以為這是自己的飛機。(三二)轟炸東京不久,白色的海灘很快就融合在柔軟起伏的綠色田野里,轟炸機群又很快飛進了河谷。突然,有兩批日軍的戰鬥機群從美機透明的機頭上空掠過,但實施超低空飛行的美軍機群沒有被發現。在陸地上空低飛20餘分鐘,像玻璃一樣平靜的東京灣便映入眼帘,東京在望了!歷史上的巧遇往往令人難以置信。首先與杜立特的轟炸機編隊相遇的日軍飛機,竟然是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的座機。當時,東條正乘飛機去視察水戶航空學校,突然從右方飛來一群雙引擎飛機,東條的秘書西浦大佐覺得飛機「樣子挺怪」,當近到連飛行員的臉都可以看清時,他猛然醒悟:這是美國飛機!雙方一掠而過,一槍未發!5分鐘後,史無前例的東京空襲戰開始了!最初,東京的市民都還以為這場空襲只不過是一次實彈防空演習。當美軍的轟炸機編隊飛入日本上空時,日本無線電台正在用英語廣播日本人生活的樂趣以及他們如何毫無轟炸的恐怖,就在這時,廣播突然停止了,之後播音員都在用急促的語氣講著日語。此時的東京,恐怕不再是一片安全的樂土了。轟炸開始時,正趕上工人下班的時間,當美軍的轟炸機編隊從東京屋頂飛過時,只見日本人滿街跑,許多軍事設施和工業目標都在焚燒著。美機盡情地投彈,「聖土」上黑煙滾滾。一架美機轟炸了東京以南的海軍造船廠,另一架正炸中2艘建造中的巡洋艦,船塢中的潛艇母艦「大鯨」號也被炸開了一個大洞。飛臨東京的美軍轟炸機駕駛員一眼就發現了一個極為誘人的目標——天皇皇宮。但是,每個飛行員都只能嚴守命令:僅僅轟炸日本本土的軍事目標。空襲東京的整個過程,總共歷時僅30秒,當地面發出猛烈的高射炮火時,美軍的轟炸機群已安然飛遠了。與此同時,除日本首都東京以外,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大城市的飛機製造廠、坦克製造廠、鋼鐵廠、煉油廠、船塢、軍需倉庫等目標都不同程度地遭到轟炸。空襲結束後,杜立特率領轟炸機編隊立即從正南方向撤走,然後,向西飛往中國沿海的機場。由於燃油不夠,部分美機在浙贛上空棄機跳傘或迫降。在飛抵東京上空的16架B-25轟炸機的共80名飛行人員中,3人在跳傘時殞命或失蹤;8人被日軍俘虜,其中3名被槍決,1名死於獄中,另4名戰後生還;有1架飛機在海參崴著陸,5名機組人員在蘇聯境內滯留了13個月後獲釋;其餘人在中國著陸,之後陸續返回美國。由於成功地對東京進行了襲擊,杜立特中校和他生還的戰友們都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嘉獎,杜立特榮獲了美國最高國會勳章,並晉陞為準將。美軍此次空襲東京,無論是其目的和動機還是其最終造成的實際結果,都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僅僅投入了16架中型轟炸機,持續了短短30秒鐘的空襲作戰,摧毀了日本的建築物90餘座,造成50餘人死亡,物質上的損失並不很大,然而在精神與心理上,卻極大地震動了日本這個世世代代以為其本土絕對不會遭到攻擊的國家,給當時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軍界以沉重的心理打擊,同時也使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連戰失利、士氣低落的美軍乃至整個盟軍都為之一振。不僅如此,此次空襲還對太平洋戰場上戰局的發展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它對當時正在懸而不決的中途島作戰方案,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日本海軍的高級將領們由於惱羞成怒而對此作出了過激的反應,從而導致了此後在其戰略決策上,出現了一系列戰略性的災難。(三三)航母對決1942年3月末,在偷襲珍珠港後不到4個月,日本在太平洋上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目標就已達到。印度支那半島、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等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入日軍之手;中途島以西中部太平洋數以千計的島嶼和大約3000萬平方海里的廣大海域,一時成了日本的「內陸」和「領海」。最為重要的是,婆羅洲、蘇門答臘和爪哇的高產油井為日本提供了所需要的原油。日本人稱這片地區為「南方資源區」。日本人現在著手建立一個囊括南方資源區、日本諸島和之間的交通線在內的環形防禦圈。但在威克島與千島群島之間還有一個寬闊的缺口使日本人時時感到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澳大利亞,雖然澳大利亞沒有能力向日本人發動反攻,但美國人可以利用澳大利亞建立起足以重新奪回「南方資源區」和菲律賓的力量。顯而易見的是,日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征服和佔領整個澳大利亞。因此,日本最高統帥部計劃將澳大利亞孤立起來。第一步是先拔掉新幾內亞東南岸的美軍重要基地莫爾茲比港和索羅門群島南端澳大利亞基地圖拉吉這兩枚釘子,日本相信從這些據點上他們就可以控制住珊瑚海。第二步就是奪取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最終封閉環形防禦圈的缺口。由於在澳大利亞東南海域出現了美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為了乾淨利落地解決問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海軍大將給執行攻佔莫爾茲比港任務的第四艦隊加派第一航空艦隊的第五航空母艦戰隊(「瑞鶴」號、「翔鶴」號航空母艦)和第五巡洋艦戰隊(「妙高」號、「羽黑」號)以及若干艘驅逐艦,「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也臨時撥給了第四艦隊。由於第五航空母艦戰隊和第五巡洋艦戰隊都預定要參加將在6月初實施的中途島攻擊作戰,第四艦隊司令長官井上成美海軍中將趕緊行動起來。他的作戰計劃要求在5月3日佔領圖拉吉,一個星期後,對莫爾茲比港發動主攻。搭載登陸部隊的輸送船團,將由兩支水面艦艇部隊掩護。一支是由「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和「青葉」號、「衣笠」號、「加古」號、「古鷹」號重巡洋艦及1艘驅逐艦組成的機動部隊,由後藤有公海軍少將指揮,直接掩護登陸部隊作戰。另一支是由「瑞鶴」號、「翔鶴」號航空母艦和「妙高」號、「羽黑」號、「足柄」號重巡洋艦及6艘驅逐艦組成的機動部隊,由高木武雄海軍中將指揮(航空作戰由第五航空母艦戰隊司令官原忠一海軍少將指揮),擔負間接掩護。這兩支部隊分別於4月30日和5月1日從特魯克出發,開赴珊瑚海。日本海軍認為,實施莫爾茲比港攻擊作戰,如果美軍太平洋艦隊屆時出動,日軍不僅可以就地全殲莫港美國守軍,而且還可乘機在珊瑚海一帶尋殲美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完成偷襲珍珠港時未竟的戰略目標。美國海軍儘管在珍珠港遭到日軍的沉重打擊,兵力甚感不足,但這一次,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決心奮起反擊,給日本人還以顏色。尼米茲之所以下這樣的決心也不是意氣用事,他的手上,也有一張日本人意料不到的王牌。原來,1942年1月20日傍晚,日本「伊-124」號潛艇在澳大利亞達爾文港附近布雷時被盟軍艦艇擊沉。從該艇上搜到的日本密碼本給美國人幫了大忙,使尼米茲在4月17日以前就進一步證實並弄清了日軍下一步作戰的企圖:佔領莫爾茲比港,壓制澳大利亞。尼米茲還準確掌握了即將南下的兩支日本機動部隊的兵力編成、行動計劃以及登陸部隊從臘包爾出發的日期。(三四)首次航母編隊大海戰但是,目前尼米茲海軍上將手中的兵力實在有限:「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在1月11日被日本「伊-6」號潛艇擊傷,正在美國西海岸修理,尚未完工;「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4月18日空襲日本本土後正在返航,預定4月25日才能返回珍珠港。儘管如此,為了不失戰機,尼米茲海軍上將傾其所能,命令菲奇海軍少將率領以「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特混艦隊,緊急駛出珍珠港,趕赴珊瑚海,與以「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為首,由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的另一支特混艦隊會合。聯合的特混艦隊仍由弗萊徹指揮。另外,美國的「芝加哥」號和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號、「霍巴特」號重巡洋艦,也受命分別從新喀里多尼亞的美國海軍基地努美阿和澳大利亞火速趕去增援。5月1日,兩支特混艦隊會合,但沒有立即合編。菲奇奉弗萊徹之命前去接應「提皮卡努」號油船和為油船護航的「芝加哥」號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並進行加油。5月2日,「約克城」號的特混艦隊由「尼奧肖」號油船加油後,滿副戎裝,駛往珊瑚海。現在,日美雙方強大的航空母艦部隊都在珊瑚海附近游戈,不斷派出偵察機對艦隊周圍150~200海里的水域進行搜索。雙方飛機不時發生接觸,都用警惕的眼睛竭力尋找對方的航空母艦部隊,以求給予殲滅性打擊。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編隊之間的大海戰已經迫在眉睫了。5月3日,日軍順利佔領了佛羅里達島南岸中部的圖拉吉。當天下午,從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圖拉吉港集結了不少日本艦隻。這天,「列剋星敦」號及其警戒艦隻也開始加油。天黑後,弗萊徹即率領以「約克城」號為首的艦隊高速駛往瓜達爾卡納爾島。5月4日7時,在該島西南100海里的地方,40架飛機從「約克城」號起飛(13架SBD偵察轟炸機、15架SBD俯衝轟炸機和12架TBD魚雷機),對圖拉吉進行了一次攻擊。中午前後,這批飛機再次實施攻擊。兩次攻擊的戰果並不理想,只摧毀了日本1艘驅逐艦、3艘小船和幾架水上飛機。不過,這次行動表明,在戰爭的天平上,美國人也開始加碼了,戰爭的主動權不再僅僅掌握在日本人手裡了。日本人籌劃已久的莫爾茲比港攻擊作戰也在4日開始。由吳港海軍特別陸戰隊和工兵共約4 000人組成的攻擊部隊,分乘10艘運輸船從臘包爾出發,由1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4艘掃雷艇和2艘獵潛艇護航,駛往莫爾茲比港。處在索羅門群島以北很遠地方的高木部隊得知圖拉吉遭到敵艦載機空襲,奉令火速南下尋敵。「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在攻擊圖拉吉後,於5月5日8時45分返回加油地點,與「列剋星敦」號的特混艦隊會合,合編為第十七特混艦隊。菲奇海軍少將在弗萊徹統一領導下負責指揮航空作戰。特混艦隊的編成是:2艘航空母艦(「約克城」號和「列剋星敦」號)、8艘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新奧爾良」號、「阿斯托利亞」號、「徹斯特」號、「波特蘭」號、「澳大利亞」號、「霍巴特」號和「芝加哥」號)和11艘驅逐艦。6日凌晨,排水量25 000噸的大型油船「尼奧肖」號在給「列剋星敦」號及其警戒艦隻加油後,由「西姆斯」號驅逐艦護航,向東南方向繞道駛往本土。這兩艘艦船的艦員急切地盼望著回國,渴望上岸休個短假。而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的特混艦隊同油船分手後,向西駛往珊瑚海。(三五)莫爾茲比港攻擊戰幾乎與此同時,高木海軍中將率領的日本海軍機動部隊,也於6日上午緊靠索羅門群島從東南駛入了珊瑚海。7日拂曉,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偵察機報告說,在高木部隊以南大約160海里處,發現包括1艘航空母艦在內的美軍特混艦隊。「瑞鶴」號和「翔鶴」號的攻擊部隊立即起飛,共有78架轟炸機、魚雷機和戰鬥機,由「瑞鶴」號的飛行隊長高橋赫一海軍少佐統一指揮。他們在飛抵偵察機報告的地點後才發現,這支「特混艦隊」原來是1艘驅逐艦和1艘大型油船。日軍的艦載機當即對這兩艘艦船進行了猛烈攻擊,「西姆斯」號驅逐艦在幾分鐘內挨了3枚炸彈,迅即沉沒。「尼奧肖」號中了7枚炸彈和幾枚魚雷,引起大火,完全喪失了航行能力,但由於它巨大的油艙已經被抽干,具有密封艙那樣的浮力,使它仍然浮在水面,而且還設法救起了「西姆斯」號的倖存者。出事地點離美國特混艦隊很遠,美國人從離那裡較近的新喀里多尼亞努美阿基地派「亨利」號驅逐艦前去援救。5月11日,它救起了這艘破船上的109名艦員和「西姆斯」號的14名倖存人員,隨後用魚雷將油船擊沉。攻擊「尼奧肖」號和「西姆斯」號的日本攻擊部隊起飛不久,負責指揮高木部隊航空作戰的原忠一海軍少將又收到報告,說美特混艦隊的位置在路易西亞德群島東南。但是,日本人顯然來不及發動攻擊了,喪失了首先打擊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的寶貴時機。這一失誤使日本人付出了很大代價,高木艦隊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掩護攻擊莫爾茲比港的日本兩棲部隊,因此,阻止美國航母編隊向兩棲部隊發動攻擊是其任務的關鍵,然而高木海軍中將卻把時間和力量浪費在了價值不大的兩艘一般艦隻上,從而在珊瑚海海戰中已經「先失了一著」。當日本飛機攻擊「尼奧肖」號和「西姆斯」號的時候,美國海軍的艦載機發現了一個更有價值的目標——日軍的「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原名「劍崎」號,原來是日本海軍戰前建造的一艘潛艇供應艦,但在設計和建造中都留有「充分的餘地」,戰時可迅速改裝為航空母艦,這也是屬於日本海軍戰前制訂的「應急造艦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1939年至1942年間,「劍崎」號與另外兩艘具有「類似功能」的潛艇供應艦——「高崎」號和「大鯨」號一起,被「如願以償」地改裝為輕型航空母艦,並被重新命名為「祥鳳」號、「瑞鳳」號和「龍鳳」號。按照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作戰使用觀點,輕型航母主要用於為各種運輸船隊提供直接掩護,一般不參加與敵航母編隊的海空戰,因為輕型航母無論是艦載機數量、還是本艦的防護能力都遠不如大中型航母。「祥鳳」號此次執行的,就是這種輕型航母的「傳統任務」,然而卻冤家路窄地遇上了美國海軍的兩艘大型航空母艦。幾天來,美軍特混艦隊一直向北行駛,不斷派出偵察機在白天對路易西亞德群島一帶海域實施遠程偵察。該群島由許多小島和珊瑚礁組成,從新幾內亞東南角向外延伸200餘海里。除帕那提那尼、塔古拉、羅塞爾和米西馬島外,其他島嶼都很小。早在6日下午,一架偵察機發現位於該群島西端的德博伊納群島附近有十幾艘日本軍艦和運輸船,這正是駛往莫爾茲比港的日本攻擊部隊。(三六)美國人旗開得勝天黑後,弗萊徹海軍少將命令特混艦隊轉向,以25節高速向北猛插,駛向羅塞爾;同時,撥出2艘澳大利亞巡洋艦、1艘美國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趕赴路易西亞德群島和新幾內亞東南角之間的喬馬德水道的南口,以防止日本海軍的攻擊部隊溜進珊瑚海。美軍的兩艘航空母艦合編後,按日輪流實施空中搜索。7日黎明時刻,「約克城」號的偵察機,在半明半暗的天空中,對北面縱深275海里、180°扇面的海面進行仔細搜索,但直到7時還沒發現日本人的蹤跡。7時30分,「約克城」號的一架戰鬥巡邏機發現並擊落了一架川「西二」式水上飛機。這是一架日本海軍四引擎巨型岸基水上飛機,續航力達4000海里(7400公里)。毫無疑問,敵機已把美國艦隊的位置報告給日本艦隊和岸基基地了。大約8時,「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的另一架偵察機在米西馬島以北50海里處發現,一支日本海軍的機動部隊正在向東南方向的路易西亞德群島接近。報告說:「敵軍1艘航空母艦(『祥鳳』號)和4艘巡洋艦。距離180海里,敵航向120°,航速20節,西北西。」這是美國人在太平洋戰爭中第一次發現日軍的航空母艦。弗萊徹海軍少將決心抓住這一戰機,痛殲日本人。上午9時,24架魚雷機、36架偵察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從「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由16架戰鬥機掩護,馳向目標。由76架艦載機組成的攻擊編隊,沿著事先規定的航線到塔古拉島飛了60海里,然後從東邊向北飛過米西馬島。幾分鐘後,飛在最前面的俯衝轟炸機中隊長漢密爾頓海軍少校用望遠鏡仔細觀察遠方的水天線。能見度良好,晴空中沒有一絲雲朵。這位飛行中隊長發現,在東面40海里碧波粼粼的海面上有一道道白色航跡。耀眼的熱帶陽光從日本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反射過來,特別顯眼,美國人認出這正是「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11時整,美軍艦載機開始集中攻擊「祥鳳」號航空母艦,13枚炸彈和幾枚魚雷命中目標,「祥鳳」號的飛行甲板頓時變成了一片火海,冒起了濃煙。11時35分,「祥鳳」號沉沒,800多名艦員,死亡636人。美國人旗開得勝,只損失3架SBD偵察轟炸機,就擊沉了日軍的1艘輕型航母。儘管「祥鳳」號在日本海軍中算不上什麼「名艦」和「主力」,但它畢竟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海戰中的「首開殺戒」,第一次在實戰中擊沉了日軍的航空母艦。日軍攻擊莫爾茲比港的部隊在失去了空中近接支援後,就轉向折回了臘包爾。日本企圖攻克莫爾茲比港的戰役目的沒有達成,應該說,這才是美軍最大的勝利。高木艦隊雖然沒有完成掩護的任務,並喪失了首先打擊敵艦的良機,但他們並不甘心。原忠一海軍少將決定讓攻擊部隊再次起飛,對美國航空母艦實施一次黃昏時刻的攻擊。16時30分,由12架俯衝轟炸機和15架魚雷機組成的攻擊部隊起飛,飛往估計的美國艦隊所在地點。密雲連綿不斷,有時下著暴雨,能見度很低。日本飛行員沒有找到美軍的航空母艦,在返航中不巧碰上了美軍的戰鬥巡邏機,在混戰中被美機擊落8架魚雷機和1架俯衝轟炸機。(三七)天一亮就會爆發一場惡戰剩下的日本飛機繼續返航,在尋找己方航空母艦時正好路過美軍特混艦隊的上空,並誤把「列剋星敦」號當成了日軍的航空母艦。領隊長機朝著「列剋星敦」號開始進入降落航線,不斷發出識別信號,準備降落。湊巧,日本飛行員使用的信號跟美國飛行員使用的識別信號相似。美國人知道,美軍的戰鬥巡邏機大部已經返航降落,而此時上空卻有大批飛機準備降落,數量上與美軍飛機不合;同時,一些日本飛機又沒有遵守降落規則,打開了航行燈。因此美軍認定它們是日軍飛機,幾艘軍艦隨即開火。日本飛機如夢初醒,趕緊關閉航行燈。由於在先前的空戰中日本飛機已經扔掉炸彈和魚雷,未能進行攻擊,只好鑽進漆黑的夜空飛走了。「列剋星敦」號的雷達跟蹤敵機,發現它們在美國特混艦隊東面只有30海里的地方從雷達熒光屏上消失,顯然是在日本航空母艦上降落了。此時,美日雙方都十分清楚,天一亮就會爆發一場惡戰。這場戰鬥,不存在任何突然性因素,因為每一方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交戰雙方的力量旗鼓相當:各自都有2艘大型快速航空母艦,美方有艦載機122架,日方則有艦載機154架。美軍的「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在轟炸機方面較強;而日軍的「瑞鶴」號和「翔鶴」號航空母艦,則在戰鬥機和魚雷機方面佔優勢。美方軍艦裝有雷達,不過,這個有利條件被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日軍飛行員和在當時遠比美方「格魯曼」式戰鬥機優越的日本零式戰鬥機的長處抵銷了。但是,美軍特混艦隊所處的海域能見度良好,軍艦行駛時留下醒目的航跡;而日軍機動部隊將在濃雲密布和不時有滂沱暴雨的海域進行機動,氣象條件對日本人很有利。明天的戰鬥到底鹿死誰手,還是個大問號。但是無論怎樣,這次珊瑚海海戰都將作為在「超視距條件下」發起攻擊的首次航空母艦大海戰,將永遠載入世界海戰史的史冊。5月8日拂曉,美軍和日軍的航空母艦都爭先派出艦載偵察機,對周圍海域進行仔細搜索,以尋找對方的航母編隊。8時22分,美軍「列剋星敦」號上起飛的史密斯海軍少尉駕駛的偵察轟炸機,向東北方向飛完225海里的規定航程,又飛行一段90°直角航線,在返航航線上發現了日海軍高木部隊。他激動地用無線電報告說:「2艘敵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敵航向120°,航速20節。位置在東北175海里。」在附近執行偵察任務的偵察轟炸機中隊長狄克遜海軍少校,聞訊立即趕來。這裡,布滿了大塊低雲,雲下是一道飄移不定的柱狀雨幕,有的地方從海面到2000米上空能見度幾乎是零。在這裡尋找一支艦隊,比在森林裡找一隻野兔還難。突然,他從一塊晴空中發現了日本艦隊,補充報告說:「敵艦隊距離200海里。」美軍艦載機雖然早就做好了起飛準備,但一直停在艦上未動。精明的弗萊徹海軍少將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在弄清己方偵察機搜索區內是否還有其他日軍艦隊後再行動,把兵力集中用於一個方向。9時過後,弗萊徹決定出動全部艦載機,去攻擊狄克遜一直監視著的那支日軍機動部隊。9時30分,第一架艦載機開始升空。從2艘大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81架艦載機,分成5個攻擊編隊,各編隊之間保持5~10分鐘的間隔,風馳電掣般地撲向日軍的航空母艦部隊。(三八)慘烈的航母大海戰布雷特海軍少校指揮的從「列剋星敦」號上起飛的11架魚雷機,在接近敵艦隊水域時,遭到在遠處警戒的日軍零式戰鬥機的攔截。美軍的魚雷機立即躲進雲層,由4架護航的戰鬥機上去迎擊敵機。僅僅在幾秒鐘之內,就有3架美軍戰鬥機被日軍的零式戰鬥機擊落。利用護航的戰鬥機與日軍的零式戰鬥機「糾纏」的時間,布雷特海軍少校率領魚雷機群繼續飛向目標,途中,碰到了奧爾特海軍中校帶領的4架偵察轟炸機,他們兵合一路,開始搜索洋面。密雲和暴雨完全把日軍艦隊遮住了,直到10時50分,美軍艦載機才發現了日軍的「翔鶴」號航空母艦。在搜索過程中,布雷特海軍少校一直試圖跟「列剋星敦」號的俯衝轟炸機取得聯繫,以便實施協同攻擊,但沒有成功。7分鐘後,美機飛抵日艦上空,開始攻擊。奧爾特率領4架偵察轟炸機進行俯衝轟炸,以配合布雷特的魚雷機群對日軍航母實施魚雷攻擊。由於日軍艦隊的高射炮火忙於對付美軍的魚雷機,所以美軍的4架偵察轟炸機在攻擊中沒有受到敵高射火力干擾。「翔鶴」號航空母艦被3枚航空炸彈命中,飛行甲板受到破壞,但是美軍魚雷機的進攻卻一雷未中。「翔鶴」號被擊傷後,由於喪失了航空作戰能力,奉命撤出戰場,其已經派出的艦載機,由「瑞鶴」號航空母艦代為收回。從「約克城」號起飛的美軍攻擊編隊,雖然發現了日軍的「瑞鶴」號航空母艦,但由於「瑞鶴」號再次駛進了暴雨區,它利用暴雨躲開了美軍艦載機的攻擊。布雷特海軍少校的魚雷機群在攻擊後,返回航空母艦的距離還很遠,只好減小油門,放慢速度,盡量節省汽油,最後勉強返回了母艦,但其中1架因汽油燒光,栽進了大海。奧爾特海軍中校的4架偵察轟炸機,在開始返航時同2架己方戰鬥機會合,在脫離敵艦隊水域時遭到10多架日軍零式戰鬥機的有力攔截,結果被全部擊落。幾乎就在美軍艦載機攻擊日軍航空母艦的同時,「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也遭到了日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5月8日當天,「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相隔幾海里,基本上處於單獨作戰狀態。攻擊機群於9時20分起飛後,美日雙方艦隊的距離已縮短到165海里(305公里)。「列剋星敦」號艦長謝爾曼海軍上校一直在艦橋上,尋思著美艦可能遭到的攻擊。他理所當然地認為,雙方的攻擊部隊都已升空,正在飛向目標,要擋住日本人的攻擊部隊是不可能的。眼下的形勢如同拳擊場上兩個對手同時揮拳向對方打去,雙方都會被對方擊中。艦隊突如其來地面臨著直接危險,剛才還是輕鬆的航行,一下子就準備投入生死搏鬥了。這時,「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除了進行蛇形運動外,不時駛出編隊中心,轉向頂風,以便讓在空中擔任掩護任務的戰鬥機起降。為了保護「列剋星敦」號,謝爾曼艦長手裡控制著9架戰鬥機和8架偵察轟炸機,「約克城」號也掌握著8架戰鬥機和8架偵察轟炸機。它們把留下的戰鬥機和偵察機各自一分為二,在上空保持4架或5架戰鬥機和4架偵察機,其餘飛機則在飛行甲板上加油,按照較短間隔進行輪換。裝有增壓式引擎的「格魯曼」式戰鬥機,在高空監視可能出現的日軍俯衝轟炸機,偵察機則負責監視低空的魚雷機。(三九)「約克城」號奇蹟般地僅僅中了一枚炸彈10時55分,「列剋星敦」號的雷達發現在距離68海里處有大股敵機從東北方向飛來。兩艦開始轉向頂風,讓留在飛行甲板上的全部飛機起飛。總共17架戰鬥機和16架偵察轟炸機,由「列剋星敦」號統一指揮,在上空警戒。11時13分,「列剋星敦」號上的瞭望哨喊道:「左舷,敵魚雷機!」11時20分,日本攻擊機群飛抵美軍特混艦隊上空,在美艦高射炮火和戰鬥機的猛烈抗擊下,開始了攻擊。幾分鐘後,一枚魚雷命中「列剋星敦」號左舷前部。劇烈的爆炸使那裡噴出一股夾著海水的巨大火舌,連整個「列剋星敦」號都猛然抖動起來。接著,在同一位置又中了一枚魚雷。俯衝轟炸機同時開始了攻擊。一枚重磅炸彈正好落在左舷前炮位三門127毫米高炮中間,把那裡的火炮全部炸啞了,炮位上的人都被當場炸死。隨即,一枚小型炸彈命中了「列剋星敦」號的煙囪。整個攻擊持續了不到10分鐘。11時30分,日機攻擊結束。「列剋星敦」號負傷,艦尾的航跡中漂著一層燃油,但主機照舊提供所需的速度,航行正常。左舷127毫米高炮炮位向外冒著濃煙,可以看出,是艦內起火了,但不久被損管人員撲滅。在這場角逐中,「約克城」號奇蹟般地僅僅中了一枚炸彈。炸彈穿透了飛行甲板,在下面的儲藏室里爆炸,炸死37人,炸傷多人;艦內起火,受到相當破壞,但航行能力和航空作戰能力未受影響。「列剋星敦」號在4分鐘內至少中了兩枚魚雷,全在左舷中部靠前的地方,其艦體受到嚴重破壞,加上左舷許多被破壞的隔艙進水,造成了7°橫傾。損管勤務主任在損管中央部位指揮堵漏和滅火作業。損管人員把燃油從某些左舷油艙抽到右舷空油艙,不到一個小時,「列剋星敦」號消除了橫傾,恢復平衡。它的飛行甲板幾乎沒有受到破壞,只有左舷127毫米高炮炮位附近的飛行甲板邊部中了一枚重磅炸彈,炸開了一個洞。地勤人員把飛行甲板上的飛機推到艦首,遮住了這塊破壞不大的地方,「列剋星敦」的巡航速度沒有減低,一直以25節航速與艦隊保持相對位置。有一枚炸彈的落點離艦尾很近,曾使3台主鍋爐暫時停止工作,經過一小時搶修,16台主鍋爐全部工作正常。「列剋星敦」號繼續向北疾駛,接近敵人,準備下午再發動一次攻擊。12時47分,損管中央部位附近突然發生一次猛烈爆炸。20分鐘後,又發生一次爆炸。每次爆炸都引起大火,火勢在整個下層區迅速蔓延。原來,艦上幾十個汽油艙在魚雷爆炸時受到破壞,溢出的極易揮發的汽油蒸汽著火,造成了第一次爆炸。氣浪把堅固的鋼製水密門和艙口蓋沖毀,水線以下幾層甲板全被打通,氣流通過破口自由流竄,烈火越燒越旺。爆炸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加劇著這艘大艦的損害程度。不久,濃煙竄進艦上醫院,幾百名傷員(大部分是燒傷的)被迫轉移到寬敞的艦長住艙。兩小時後,由於火勢蔓延,傷員又撤到前部飛行甲板,最後從這裡轉移到一艘驅逐艦上。艦內爆炸摧毀了電話交換台和一些話筒,全艦的通信聯絡受到破壞,軍艦的航行開始受到干擾,艦橋同機艙的聯繫只好通過傳令兵維持。(四十)「列剋星敦」的沉沒13時50分,「列剋星敦」主電纜被燒毀,由艦橋控制的電動舵失靈。控制軍艦運動的唯一辦法只有使用駕駛室里的手操舵輪。艦橋與駕駛室之間,由人建立一條隔著四層甲板的100多米長的傳話「線路」,口頭傳遞艦長下達的舵令。「列剋星敦」號最初還能保持編隊隊形,但不久開始左右擺頭,失去控制,對周圍艦隻構成威脅,只好離開編隊。失去了主電纜,艦內幾千隻照明燈的電源被切斷,全艦一片漆黑,只有幾支手電筒照明,滅火人員只好在黑暗中繼續與烈火搏鬥。14時30分,一次猛烈爆炸毀掉了鍋爐艙和機艙的通風系統,鍋爐艙的氣溫由平時的40℃一下子升到70℃,在那裡堅守崗位的人開始眩暈和神智模糊。16時,謝爾曼艦長下達了鍋爐熄火和放棄機艙的命令。當16台巨型主鍋爐里高壓蒸汽從煙囪放掉時,排汽的長嘯聲勢如倒海翻江,大得嚇人。不久,螺旋槳停止轉動,這艘巨大的航空母艦像一條死魚漂在水面,隨波逐流。存放在機械車間的20枚450公斤炸彈和48枚魚雷里的炸藥,隨時都可能發生毀滅性爆炸。16時30分,謝爾曼派傳令兵告訴領導滅火作業的副艦長塞利格曼海軍中校,讓下面的所有人員都上來。大約17時,艦長終於下達了棄艦的命令。弗萊徹海軍少將派來3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準備接走「列剋星敦」號活著的艦員。特混艦隊的其他艦隻繼續向遠處駛去。「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則始終保持著空中戰鬥巡邏。幾小時前,謝爾曼艦長已經命令他的一些飛機到「約克城」號降落,從而救下了「列剋星敦」號大約1/4的艦載機。17時15分,一艘驅逐艦靠上「列剋星敦」號,接走了400多名艦員。隨後,另一艘驅逐艦接走了「列剋星敦」號的傷員。18時30分,被遺棄的「列剋星敦」號又發生一次大爆炸,顯然是那些重磅炸彈和魚雷被引爆了。衝擊波把停在飛行甲板上的整架飛機和大塊鋼鐵結構拋向幾十米的高空,巨大的火柱夾著白色濃煙和蒸汽直衝雲霄。19時15分,弗萊徹海軍少將命令艦隊重新集中,向南轉移,同時,他命令「菲爾普斯」號驅逐艦朝著熊熊燃燒的「列剋星敦」號殘殼發射了4枚魚雷,想把它擊沉。這艘大艦又在水面漂了幾個小時,於9日0時沉沒。這時,戰場形勢對日本人極為有利,因為雖然損失了「祥鳳」號航空母艦,「翔鶴」號又被擊傷,但「瑞鶴」號航空母艦未傷皮毛,而日本人確信美軍的兩艘航空母艦都已被擊沉。顯而易見,這給高木部隊提供了殲滅殘敵的大好時機。然而,在臘包爾指揮全局作戰的第四艦隊司令官井上成美海軍中將認為,儘管敵兩艘航空母艦都已被擊沉,但日軍方面保存下來的航空兵力不足以掩護攻擊部隊抗擊敵岸基飛機的攻擊。於是,8日17時左右,他命令高木部隊停止戰鬥並撤離戰場,接著又下令推遲莫爾茲比港攻擊作戰,命令臨時北撤待機的輸送船團返回臘包爾。當晚,聯合艦隊司令部收到井上海軍中將的報告,山本海軍大將對未能在上午航空母艦作戰中擴大戰果非常惱火,立即嚴令高木的機動部隊繼續尋殲殘敵。高木隨即率部再度南駛,以便重新與敵接觸,但接連搜索兩天,毫無結果,最後在5月10日夜裡撤出了戰區。(四一)珊瑚海海戰的意義珊瑚海海戰,在大約10萬平方海里的廣大海域整整持續了5天,是史無前例的海戰史上的第一次「超視距海戰」。在海戰中,美日雙方的艦隊自始至終不曾照面,僅靠各自的艦載航空兵在天空中搏殺、攻擊敵方艦隊,這在昔日的「巨艦大炮」時代,是一種根本無法想像的作戰模式。然而正是這種在珊瑚海海戰中「首創」的「超視距海戰」,在此後不久的中途島大海戰又再次上演,而且規模更大,氣勢也更加壯觀,並由此徹底地取代了「巨艦大炮」之間面對面的海上決戰,成為太平洋戰場海戰中的「主旋律」。在珊瑚海海戰中,交戰雙方的損失是:日方「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菊月」號驅逐艦和3艘小船被擊沉,「翔鶴」號受傷,損失飛機約77架,傷亡1047人。美方「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尼奧肖」號油船和「西姆斯」號驅逐艦被擊沉,「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受重創,共損失飛機66架,傷亡543人。從雙方損失的對比來看,美軍的損失略大於日軍方面。日軍大本營因此對珊瑚海海戰的戰況大肆吹噓,東京廣播電台廣播說:「大日本帝國海軍在珊瑚海取得赫赫戰果……」5月12日,天皇頒布敕令,嘉獎參戰官兵。5月28日,海軍大臣島田繁太郎海軍大將在國會會議上報告戰況說,日本海軍在珊瑚海「使在澳大利亞附近活動的美英聯合艦隊主力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如此等等。然而,實際上的情況是,這次海戰不僅使日本聯合艦隊被迫推翻了已經確定下來的作戰時間表,而且不得不放棄從海上佔領莫爾茲比港的企圖。更為重要的是,5月17日,「翔鶴」號帶傷返回吳港,這艘航空母艦至少需要一個月才能修復;幾天後,「瑞鶴」號也回到本土,它雖然沒有受傷,但艦上的飛行人員嚴重減員,即使馬上補充飛行人員和飛機,也來不及進行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完成的艦上訓練。顯然,這兩艘航空母艦都不能參加中途島作戰了。日本海軍第五航空母艦戰隊意外地不能參加中途島作戰,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的第一航空艦隊就減少了1/3的攻擊力量,這對於中途島海戰中美日雙方的實力對比、特別是航空母艦的對比,無疑是具有深遠影響的。可見,日本人在珊瑚海取得的所謂「勝利」,只能算是一種戰術意義上的勝利,而在戰略上,則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敗。而對於美軍方面來講,儘管在珊瑚海海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終究粉碎了日軍的進攻作戰企圖,在太平洋上,將開戰以來一直是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軍第一次「堅決」地擋了回去,從而使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出現了轉機。珊瑚海海戰的戰果不僅使美國人受到鼓舞,就連英國首相丘吉爾後來也在回憶錄中說:「這次遭遇戰所獲得的戰果,不只是具有重要的戰術意義。從戰略上看,這是美國在以日本為對手的交戰中首次告捷……」事實也是如此。美國人同樣及時弄清了日本人將對中途島採取行動的全部秘密企圖後,「約克城」號航空母艦於5月26日(西經日)剛剛趕回珍珠港,便立即進塢,1 400名工人沒等船塢把水抽干就開始搶修。尼米茲海軍上將也挽起袖子,穿著橡皮褲進了船塢。他要求務必在3天內把「約克城」號修復。這位太平洋艦隊司令親臨現場過問此事,大大鼓舞了在場的修理人員,使通常需要3個月才能完成的修理工程,在第三天下午便奇蹟般地突擊完成了。「約克城」號終於及時參加了使日本海軍遭到更大慘敗的中途島海戰。(全文完)——《楚天都市報》悅讀連載
推薦閱讀:
※東南亞率先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竟然是泰國?
※美軍潛艇、航母和戰機,哪個軍事武器對中國最具威脅?
※中英街,明思克航母觀光
※印度航母質量太差嚇倒美國專家?
※西班牙准航母內部什麼樣[12P]
TAG: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