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訓練
2009-08-20 13:25:16|分類: 草書指導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第一周:點的練習
斜點:尖鋒入紙後,向右向下重按鋪毫,再將筆向上回鋒至腹部出鋒。
豎點:最後一橫上挑帶出筆尖下拉。稍作加重後順勢出鋒。
兩點水:上點出鋒帶出下點,轉風提筆向右上挑出,與行書類同。
三點水:首點出鋒帶出,連著寫豎,按後折筆上挑,其勢一氣呵成。
上兩點:這兩點都是尖鋒直入後立即鋪毫,回鋒,上一點鋒回入畫中,下一點鋒回後出鋒帶寫下一筆。
上三點:此為並列三點,每一點出鋒後帶寫下一筆,其勢極為連貫。
上四點:先寫一橫,然後連寫四點,用筆極為果斷,最後一點拉長帶下。
腰點:此點寫在字中部的筆畫上,可寫得略長些,這純出自章草。
中三點:中間是橫三點,首兩點都從腰中出鋒帶右點,最後一點出鋒下挑,其勢斜而連綿。
下三點:此三點代表心字,三點雖波浪形連寫,中間要有起伏,末點回鋒畫中。
左右點:此兩點是左右分開,但應遙相呼應,左點上挑,右點凝重。
上下點:上下兩點相互連貫,上點直寫,下點橫寫,其勢含蓄、停頓。
長點:最後一點似捺似點,筆入紙後向右向下拉昂,漸加力,再將筆下頓收鋒。
上挑點:此點也為行草書中所特有,代省略之點畫。
草書第一周:橫的練習
露鋒橫:最後一筆尖鋒入紙,其鋒外露,行筆由輕至重再轉輕,以尖鋒出鋒,極爽利。
藏鋒橫:起筆逆入,將鋒藏起,收筆回鋒,用筆較重,點畫粗壯,使字穩重有力。
帶鉤橫:此橫畫上凸,行筆有重輕變化,收筆處將鋒帶出,似寫一鉤,很是活潑。
重輕橫:此橫畫行筆逆入後,立即鋪毫重按然後右行,由重轉輕,線條也上凸,使字飽滿。
上挑橫:第一筆橫畫向上傾斜,收筆處向上挑出,以便寫豎。
波折橫:最後一橫代表四點,起筆取逆,行筆活潑,然後輕重波折地右行,用筆要勤。
並列橫:中間四橫並列,首筆最重,最後一筆上挑,極富變化。
逆鋒橫:發筆呈上一筆的出鋒,搭鋒後轉變成橫畫,所以又稱「塔鋒」,變化在發筆處。
反旋橫:此筆為草書中所特有,用筆由右向左反旋,出鋒處上挑,以增變化。
下凹橫:羊字第一橫有下凹之勢,第二橫則上凸,第三橫平行,三橫雖短,卻有三種變化。
草書第一周:豎的變化
懸針豎:最後一豎,筆鋒逆入後,即中鋒直下,出鋒處漸提筆空收,使鋒能尖銳、飽滿、不漂浮。
垂露豎:起筆逆入後,著力下行,收筆時筆鋒回入畫中,使頭部圓潤,如露珠下垂。
弧豎:此豎極有情趣,兩頭尖,中間彎,似一鉤新月,此豎中間要有力。
短豎:人字旁左豎,行筆短促,力量稍重,也象一重點,使左旁點畫雖少但是穩固。
露鋒豎:此豎起筆直入,露鋒明顯,象一根兩頭尖的竹針。
帶鉤豎:草書用筆動蕩極強,此豎出鋒處向左鉤出,使下部有上托之勢。
並列豎:數豎並列在起筆輕重、點畫長短、細粗等方面變化,使之參差不齊,不會刻板。
右彎豎:最後一筆應是直的,但將其寫成右彎,既有直勢,也有橫勢,使三豎不孤單。草書第一周:撇的變化
短撇:第一撇短而有力,回鋒畫中,似一雨點,很是渾厚。
平撇:第一筆屬平撇,筆鋒逆入後向左平地撇出,出鋒銳利,如鳥啄木。
回鋒撇:此字一筆完成,至撇時做小頓,調整筆鋒後,順勢下撇,出鋒尖利。
少尖鋒撇:此字一筆完成,致撇時作小頓,調正筆鋒後,順勢下撇,出鋒尖利。
弧撇:此撇尖鋒入紙後作弧形撇出,出現銳利,中間甚是厚實。
曲頭撇:尖鋒入紙後,筆作右彎,再向左撇出,頭部很是活躍。
反撇:此撇作反勢,實是橫畫,但寫成由右向左下撇出,再接寫豎畫,更覺順勢。
並列撇:右邊兩撇並列,一回鋒,一出鋒,一稍輕一稍重,勢極連貫。
曲折撇:此撇長而中間略有曲折、輕重,可見行筆之波動,出鋒處又嘎然而止,回鋒收鋒,很含蓄。
露鋒撇:此撇為側鋒用筆,起筆側入,中間鋪毫時將鋒調中,其形弧彎。
草書第二周:折的練習
橫折:橫畫行筆轉彎處,作提按圓折直下,轉折不露角。
左斜折:第一筆逆鋒入紙後,向左微斜而下,轉折後向右上畫去,此折有楷法。
右斜折:側鋒入紙作橫畫,轉折處行筆圓轉,向內微斜而下,此折用圓筆中鋒。
多折:草書中連續折筆的機會會很多,寫時要連中有斷,方中見圓,即硬又活,不可板滯。
草書第二周:鉤的練習 豎鉤:先作豎畫,至出鉤處,鋒略上提,使得力得勢後向左鉤出。
心鉤:下部心鉤寫法筆順變化很多,其鉤尖鋒入紙後,向右方作弧形行筆,至出鉤處略作頓挫後向上順勢勾出,鉤宜稍長。
戈鉤:筆鋒逆入後,行筆作斜勢下行,中間微彎,但不能太彎,以避軟弱,至出鋒處微頓得勢上鉤。
豎彎鉤:豎彎後向右橫畫,漸行漸重,再順勢向上鉤出,彎應圓潤,鉤應厚重。
夙背拋鉤:即右邊的橫折右彎鉤,此筆宜筆勢帶側,用腕力打彎,順勢上勾,使鉤豐滿有力。
橫折豎鉤:右邊先寫橫畫,折後寫豎畫,其勢微彎,再順勢向左平推出鉤,用筆自然。
橫鉤:長橫至折角處,提筆調鋒後重按,再向左勾出,鉤極鋒利。
下垂鉤:此鉤的特點是出鉤時,筆順勢下垂出鋒,其力由輕至重,其勢彎圓,出鋒自然。
弧鉤:尖鋒入紙後,漸鋪毫而漸彎曲,其勢弧彎,出鋒時並不勾出,將鋒回入畫中。
回鋒鉤:最後一筆原是豎彎鉤然此處並不勾出,似寫一橫,出鋒處將筆重重地回收。
草書第二周:挑的練習
短挑:中間一挑用力在起筆處,得力在出鋒處,故應快速有力,短而不浮。
長挑:左挑長而上斜,使之與撇相呼應。
帶右挑:此字應是木字旁,但草法也可寫成挑手,挑後連著寫右邊的點畫,中間可不必有停頓。
回鋒挑:左挑實是兩筆,先行筆向左下折鋒,由原路向右上挑出,先回鋒蓄力後再上挑,力感更強。
草書第二周:旋的練習正旋:此字有兩個圓圈,關鍵在畫圈時要提按,不使滑過。
正旋:此字之圓圈,用筆由重突然轉輕,再由輕轉重,中間無停頓。
正旋:此字左邊及右半部有旋轉,其旋轉幅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正旋:此字難度在豎後突然輕出鋒再重筆旋轉,一瞬間有重、輕重的變化。
正旋:此字旋轉與寓字相仿,應注意上圈小下圈大。
正旋:此字旋轉仍斷而後起,出勾圓轉而豐滿。
正旋:此字的第二個旋轉並不是畫圈,而是在同一豎中將筆回復畫中,向上轉而豐滿。
正旋:此字左右兩半相同,但寫時應左半小右半大,故左旋小右旋大,才能得變化之妙。
正旋:此字之巧全在旋轉,整個字都是在旋轉中寫成,很有特色。
正旋:這一旋轉是反犬法,上圈有孔,下圈無孔。
反旋:反旋與正旋僅是方向不同,但一般行書中已有正旋,用得較多,反旋則時在草書中應用。
反旋:此字有左右旋,故轉折處要交代清楚,鋒中筆圓,斯能合法。
反旋:從橫轉撇,是為反旋,轉換處似斷似連,需兩筆完成。
正反旋:此字先作正旋,再作反旋,又作正旋,正反旋交替應用,用筆複雜有一定的難度。
正反旋:此字先作反旋再作正旋,其筆順的 方向不能錯亂,否則筆毛絞住易致敗筆。
正反旋:此字有兩個反旋,最後寫小字略作正旋,在旋轉時要將點等筆畫寫清楚。
正反旋:此字要作正反旋多種旋轉,而且點畫的交換點又多,既要旋轉,又應筆筆有交代很是難寫。
正反旋」此字筆畫多而全字都作旋筆,輕重、快慢、旋轉之幅度都應掌握好,不能有失。
草書第三周:用墨特點及練習
中國畫講究墨分五彩,從淡到濃,從枯到潤,水墨交融,層次分明,畫面的立體感就突兀出來。畫家注重用墨,所論也別具慧眼。如近代畫家黃賓虹先生曾說:「墨為黑色,故呼之為墨黑。用之得當,變黑為亮,可稱之為『墨亮』。用墨不當可影響點畫的形質和神采。」其實,書家對用墨也早有研究。東晉女書法家衛鑠就有「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之說。唐孫過庭在研究用墨之法後就提出用墨須「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宋蘇軾喻用墨為「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還精闢地說:「茶欲其白,墨欲其黑」。其意十分明確。清包世臣更是認為:「墨法尤書藝—大關鍵。」綜觀歷代書法名家之作,都是善用墨者,能在墨色的濃淡、燥潤中變化出豐富多彩的墨韻美,使作品能粲然如漆,光亮奪目,生出無窮的情趣來,所以又稱「墨趣」。晉王獻之的《鴨頭丸帖》,雖距今已一千六百餘年,然其用墨燥潤相雜之精妙,見之仍感墨光煥發,潤中得妍,燥中有險,給人以至高的美的享受。明董其昌說得好:「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這也合乎宋米芾的一種說法:「真跡觀之乃得趣。」所以墨的美妙在真跡中才能見到,石刻拓本是墨趣全無的。即使是珂羅版印刷也難以傳神。墨本身是純黑色的,要產生出濃、淡、燥、潤的變化,就必須掌握兩大關鍵,一是墨中摻水的多少,二是行筆速度的快慢。燥與潤,濃與淡是一對矛盾。是相互對立的。高明的書法家就能利用水、墨比例的變化,控制筆內墨流的速度,使作品呈現燥潤、濃淡相間變化的墨韻之美,這是用筆的高度技巧,也反映作者的情趣和個性。 一. 燥 所謂「燥」,是指筆頭含墨量少,又由於迅疾用筆,寫出的點畫中有絲絲空白,墨色乾渴,謂之「渴筆」。或由副毫擦紙而成的乾枯之筆。《鴨頭丸帖》中有的乾枯之筆,即為燥墨的開山之作。懷素草書《自敘帖》中段「伸勁鐵」、「來信手」等字,點畫中間絲絲白色即為用筆迅疾,墨色乾枯之法。王鐸《草書詩卷0中有的字乾枯得簡直難以辨認,是筆頭無墨而在紙上硬擦過去,此法若運用不當,畢竟有拋筋露骨,僵硬浮薄之嫌。所以董其昌告誡我們:「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還是應該「燥潤相雜」,才不致乾枯乏味。懷素和王鐸的草書雖有燥筆,而接著便用潤筆,決不會——燥到底,即是此理。 二. 潤 所謂「潤」,是指筆頭飽含墨汁,以中鋒行筆,寫出滋潤、圓滿的線條,字才會顯出生動氣韻。杜甫詩云:「元氣淋漓嶂猶濕」,形容唐人書畫重於興酣墨飽。故書家喜用長鋒將筆頭全部開通,使筆內飽含墨汁,才能盡情揮運,使墨汁勻稱地流在紙上,寫出遒潤的點畫來。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中指出:「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而筆凝。」這也說明有一種方法是錯誤的,就是有的人取一支新筆,只開其筆尖部分,使用時筆很硬朗,誤以為如此寫出來的字就會有力。其錯誤在於不解書法需要用墨,墨不能潤,則有骨無肉,形神枯峭,難顯精神。草書中智永《千字文》就全用潤墨。當然,潤也不是水淋淋使紙上一片模糊。尤其在薄單宣亡,更應避免下筆即滲化,使字浮薄失神。 三. 濃 所謂「濃」,指墨色厚沉,烏黑髮亮,神采煥發,十分醒目。相傳「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即指墨色烏黑光亮,如幼兒瞳子,既黑又亮,精光內涵,十分有神,老人之瞳就灰而混濁,精神也就不振了。故歷來書家都喜用濃墨。為的是能將字的精神寫出來。當然,「濃」也有一個限度,要濃而不滯,寫草書時更要在濃墨中有一定水分,使行筆流暢,要濃而不濁,黑而不板滯。北宋大書家蘇軾就善用濃墨。另一方面,用濃墨也需注意字距,行距的章法。若字距、行距都極緊密,再用濃墨,則作品滿紙濃墨,一團黑氣,則表現近於粗俗,喪失了美感。 四. 淡 所謂「淡」,是墨未磨濃,有較多的水,能寫出淡淡的自然暈化的墨韻,亦有清雅之趣。明董其昌最得其法,淡而仍應顯黑,不能淡而浮薄,淡得灰暗。淡墨關鍵在於運用得當,近年,許多日本書家喜用淡墨,在宣紙上也能生出奇趣,多了一種變化。淡墨似乎比濃墨更難運用,因為「墨淡則傷神采」,要淡而不傷神采,是要有點技巧的。書畫家潘天壽先生說:「以清水凈 筆,蘸濃墨調用,即無灰暗無采之病。」此法不妨—·試。用墨 法,濃淡也有時尚,古時尚濃,近時尚淡;中國尚濃,日本尚淡。濃淡存乎其人,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清時劉墉喜用濃墨,稱為「濃墨宰相」;王文治善用淡墨,稱為「淡墨探花」,各得其妙。欲掌握墨之濃淡,還需用墨研磨,磨墨要用清水,不可一次加水太多,要漸磨漸加,這樣易出墨,省時間,也不會墨水四濺。墨要垂直向同一方向磨去。磨墨較費時間,但這時間也可利用,一『邊磨墨一邊可以讀帖或構思創作,墨的清香也沁人心肺,醒人頭腦。古人所謂:「把筆如壯夫,磨墨似病夫。」磨時不徐不疾,從容不迫,欲濃多磨,欲淡少磨,自由掌握。墨磨後應立即離水乾燥,也要避免陽光曬,以防墨龜裂後一塊塊脫落。最好磨後置於盒中,以防灰塵,若平時練習,用墨量多,時磨時寫,會使書寫發生停頓,也影響精神貫一,所以也可用墨汁練字,取其方便。若墨汁太濃要黏筆,可加一些清水。熱天加水容易發臭,防臭可加一些硼砂粉。最好用一隻大口小瓶盛少量墨汁使用,用完將瓶洗清再倒墨汁,這樣周轉時間快,又無宿墨遺存,就不易發臭了,但若是創作後要作托裱的,就不能用一般的墨汁,應該用墨磨或專供書畫用的高級墨汁。如北京的「一得閣」、上海的「曹素功」等,使裱時墨色不致散開而影響美觀。 五. 用墨和用筆的關係 用墨還在於用筆,墨色的變化和墨趣的呈現有以下三種不同的情況:一是,利用行筆的時快時慢,使筆在紙上停留的時間有長短之分。行筆快則滲墨量少,線條即燥;行筆慢則滲墨量多,線條即潤。運筆節奏的不同以顯墨色的燥潤。如明詹景鳳之用墨法,字有蒼鬱之感。二是,筆蘸墨後徑直寫去,先是墨多而潤,愈往下寫,墨就漸漸減少,線條也就漸漸地燥,燥到筆在紙上擦不出墨時再蘸墨,墨色的變化是前潤後燥,幾個字潤,幾個字燥,這種變化能反映出書寫者控制墨流的能力。通篇而觀,有立體觀,許多書家用此墨法,如王鐸、吳鎮等。三是,在運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燥潤變化。由於書寫時能運腕不斷翻轉以及肘推動時力量的大小,使墨流不均。更因翻腕時筆心也跟著調換方向,行筆速度極快,在調向的過程中,墨還來不及從筆的根部流向筆尖,所以在上下點畫間也能寫出燥潤來,即上一筆潤,下·一筆忽然變燥,再下一筆又潤了。其間並未蘸墨,全靠腕運的翻動,將同—一個字寫得又潤又燥。墨色變化生動,自然對比度強,立體感也強,精彩之極。這樣的墨色變化有極大的隨意性,不靠主觀做作,而是隨腕變化,它是最符合「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墨趣的用墨法。用墨之法,不宜蘸墨太多,否則寫出的點畫肥而少骨,黑氣太重,見之使人氣悶,也不宜蘸墨太少,使線條幹枯,拋筋露骨,墨不壓低,作品又顯飄浮,總不見貴。這兩種弊病,都是草書用墨所忌。寫草書時一般蘸墨不能一下太多,要「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則筆弱無力」。也不能蘸一次墨寫—個字,這樣寫出的草書其氣必不能連貫。故應蘸墨三分後順其自然地去,中間不作停頓,至墨已枯時再去蘸墨。墨色的變化掌握在有意無意間,不做作也不是毫無考慮。同時,用墨的方法也能刻板教條,要看筆毫的硬軟、紙的厚薄。硬筆含墨量少,線條易燥,軟筆若再長鋒,含墨量多,自然就能筆酣墨飽,可以連續寫較多的字,容易做到氣韻生動連貫。故寫草書極宜用長鋒羊毫,揮毫時自由舒展,輕重變化大,墨色也能潤澤滋華,效果極佳。紙厚行筆速度就應略慢,因厚紙不易吸墨,行筆太快一帶而過,線條中段就會產生空隙,用軟毫尤其如此,應該小心,紙薄行筆速度宜快,若筆在紙上略有停頓,墨立即在紙上滲化,「水太漬則肉散」。總之,用墨之法,要使點畫能有骨有肉。血脈調和,在此基礎上再作多彩的變化。 本周繼續練習上兩周的基本點畫,在練習中要有意地體會墨色的變化。
草書第四周:筆順
先寫中間,橫畫上勾畫,最後寫中間一長點。
橫連斜長撇後,原路回上寫橫折。
先寫左上點,帶寫左下點上挑寫撇,中間弧筆帶右點。
先寫中間短豎,左點挑右點,連寫長撇,最後寫弧鉤。
左點連右兩點,回筆寫中豎後,再寫在兩短橫。
第一筆是橫畫右鉤,再寫左上挑點,最後中豎。
橫後斜豎連橫豎,最後寫一點。
從上而下順勢而寫,上勾後最後下中間一點。
撇後連寫三橫,回筆後向上寫豎彎鉤。
先橫,再寫中豎連點,最後是一長橫。
第一筆是反筆,自右向左,接寫中豎鉤,再中間一長點。
橫後寫豎戈,在寫左豎連圓轉撇。
橫連兩豎,第二橫上挑後寫右三撇。
右半是橫豎橫,回筆向上寫橫豎連下。
左豎勾後左點右挑,接著寫豎彎鉤,上挑寫兩點。
下部先寫橫和中豎,左右兩點連寫下兩橫。
上部豎橫後接寫中豎,回筆想上寫兩橫連口字。
先橫畫,筆回上寫豎橫,上鉤寫戈,最後寫一撇。
橫 到豎到豎鉤再連寫兩橫.
橫後連寫橫彎鉤,鉤上挑寫兩豎。
第一筆是橫,第二筆是豎,回筆向上連寫兩橫及下部「月」字。
右半橫豎後回筆向上寫斜撇及轉折。
右半先左豎,左點挑向右邊兩點,連寫下部「豆」字。
橫後寫中間三點,回筆想中間寫豎及兩橫。
左邊「口」字打一圓圈後向右打一大圓圈,省去左豎,中間先豎再兩橫連「口」。
先寫點到撇到橫連兩點,回筆向上寫左豎橫。
先寫中豎,再回筆向上寫橫及撇和點,再寫下部「子」字。
橫後上挑寫豎彎,再中間一點接右豎彎及大的弧彎。
先中間一長橫,然後三豎,打圈後連兩小橫。
反筆寫豎鉤,左撇再回鋒向右畫圈後,最後一長點。
點到撇到橫後,短撇連豎彎鉤,向上左撇,再右長點。
下部橫後左右點再將筆回至中間寫豎及弧彎
左邊撇豎後,接寫右邊兩點再中間豎彎鉤
左邊先兩點,一橫連中豎出勾後接寫兩橫,再寫右邊「羽」字。
長豎鉤後左點連橫寫戈,再寫中間,最後一撇。
寶蓋頭後,左右兩點,中豎連兩橫。
草書第二階段 草書的結體變化(三周)
要點 ●草書連綿常數字為一筆,線條牽連不斷,有時兩三字連在一起,難以斷字,形態變化極為強烈、各種疏密、俯 仰、向背、迎讓、參差的對比可以誇張到驚人的地步。 ●草法不能脫格,這個「格」就是規矩。 ●凡能在結構上守住重心,則構思不論如何獨特,組合如何險峻,都是符合結構美原則的。
草書第五周:部首變化的練習(一)草書的結構因刪繁就簡,符號化和行筆連環流暢而使結體發生了極大的變異,有些字形與楷書完全不同,有些字又因從篆、隸衍化而來,不熟悉篆、隸也無從理解。草書結體應用了許多筆畫簡單的符號,極易混淆,所以應該對相同或相近的字形要有辨別能力。當然,對那些符號可以代替什麼偏旁應十分熟悉。所以,初學草書,如果還未掌握其結體的規律,就會有撲朔迷離之感。其實,儘管草書結體的可塑性很強,較難繩約,但草書結體仍有其一定的規律,掌握共性,理解個性,那麼對草書的結體也會迎刃而解了。下面就其結體的共性問題作歸納。 一. 簡約為本 若以楷書的結構點畫為標準,則草書的首要特點是簡約,筆畫省而又省、簡而又簡。孫過庭曰:「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也即是草書的結體以使轉為主,字之體勢一筆而成,「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其使轉忌橫平豎直,有稜有角,所以草書點畫線條的運動多呈圓弧形,這是行筆速度快而流暢所必然產生的用筆法。草書連綿常數字為一筆,線條牽連不斷,有時兩三字連在一起,難以斷字,形態變化極為強烈,各種俯仰、疏密、向背、迎讓,參差的對比可以誇張到驚人的地步。問題不在是否連綿,在於連的過程中在轉折等處是否有斷的意思,貴在能似斷似連,故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鐸的草書雖常十數字連綿不斷,而因其筆筆有交代而仍為後世所重。 二. 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號代替 草書結體為求簡約,其偏旁都用符號代替,使草書點畫的形態產生極大的變化,與楷、行書的結字有相當差距,這是草書結字的特點。但草書還應受草法約定俗成的規矩制約,草法是有嚴格規則的,絕對不能信手畫符,隨心所欲,俗語說:「草書脫格,神仙不識。」草法不能脫格,這「格」就是規矩。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草書不難於狂逸,難於狂逸中不違筆意也。」所以,歷來書家都指出,寫草書要有紮實的楷書基本功。趙構《翰墨志》中說:「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則端雅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劍,儼立廟堂草則騰蛟起鳳,振迅筆力,穎脫豪舉,終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筆狂走者,還是孫過庭說得好:「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三. 求整體平衡不求對稱 一般楷、行、隸書的結體都求平正、勻稱、協調,以對立統一的法則,使結字能有疏密,長短、窄闊、伸縮、奇正、俯仰、向背等變化,使結字能長短合度,四面停勻。但是草書的結構它遵循的不是勻稱的原則,而是取決於書寫者內心情緒的變化。一般草書都置乎正、對稱於不顧,追求著不平衡的美,因為在不平衡、不勻稱中使字更具有動蕩感,動蕩是草書的關鍵,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勢,.傾側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幾個字中將字勢向另一側傾側,使整個結構得以平衡。所以草書結體並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體效果的不失重心。漢字是由各種不同的點畫連貫交接而成,書法是將漢字點畫的組合排列,長短輕重各盡其變化之能事,使藝術形象瑰麗多姿,耐人尋味,惟一應遵守的法則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結構上守住重心,則構思不論如何獨特,組合如何險峻,都是符合結構美原則的,變化與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結構之藝術性也就產生在這矛盾之中。
書法作品的鮮明風格往往是在其獨特的結構中反映出來的,書法家各有其結構的奧妙處,有的扁肥,有的瘦長;有的疏朗,有的緊密;有的偏宕,有的端莊,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長的縮短,短的伸長,方的變斜,斜的壓扁……大膽設想,綜合平衡,出奇制勝,不落俗套,能自創出一種形態自然而又符合平衡總原則的煥然一新的面貌來,也就能體現個性。所以結構變化是體現個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平衡則是結構變化的原則。 結構要變化,但要避免落入專重結構的俗套。任何把書法藝術納入固定模式中,把書法曲解成毫無感情的零件裝配,都是舍本求末,會走向死胡同。王羲之早已告誡我們:「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另一方面,故作驚險,實涉詭異,看似奔放,實屬庸俗,以及那些字態扭捏,裝腔作勢地忽大忽小,大幅度地挪動點畫,比例嚴重失調的狂怪之作,則違理失情,不合自然,也是不可取的。變而失態,與拘謹刻板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對「變化」和「平衡」的曲解。若以各人風格而論,孫過庭的雋拔剛斷,米南宮的恣肆奇崛,趙孟順的妍麗勻正,懷素狂草的發瘋動氣,用筆的氣質有極大的差異,而結構的變化總能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平中有奇,奇不納怪,其結構是因用筆而生,所以又稱「用筆生結構」。用筆而生的結構其變化是活的,因為是從腕的圓心運動中來,故能不失重心,絕無機械硬裝;因從中鋒用筆中來,故能不失規矩,點畫線條的內質良好;因從筆勢、筆意的變化而來,姿態各異,秉性各具,能得書法藝術的精神。
草書結體注重變化與隨意,當然,小草結字規範化也很嚴格,但同一字可有多種草法,變化多端。大草結字可用「神秘莫測」四字喻之,自由度更大。自由度大並非可以隨心所欲,實際上是更難把握其正確性。草書結體的不規則是從規則中來,在規則中生出不規則,凡不規則的總比規則的要難以把握,因其不規則,所以能衝破平淡,給人以驚險之感。但又因包含規則,所以又覺很大方、流暢,筆筆相屬,字字顧盼,字中有情、弦外有音,天真自然,生氣勃勃,既曲盡物象又合乎自然法則,既突破常規又合乎情理,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想像。
草書之解構與組合源於書寫者的藝術構思,心的律動和情的宣洩,一句話,藝術來源於思想,思想則受著傳統哲理,倫理道德觀、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等的規約和影響,同時也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中國最古老極深奧的哲學之作《易經》則深刻地闡述了八卦,而八卦就是對線的解構和組合,由八個三線形進而組合成六十四個六線形,這六十四個組合由最基本的兩根線條所組成,一是完整的橫線,一是中間截分為二的橫線。而萬物之本則是一根單線。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即是萬物由一而生,——切以一為開始,書法藝術的結體也是建立在一根單線上,大畫家石濤說:「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正闡說了同樣的道理。一畫決定著漢字的產生和結構,逐漸演變成為書法藝術。一畫之解構可以分析出用筆逆進,順進,波折、平直,回鋒、出鋒,斷與連等,一畫之變化可以有重有輕,有燥有潤、有粗有細,有柔有剛,有強有弱,有瘦有肥……靠著一畫的變化,即可形成不同的風格,當然,一畫的組合更是千變萬化,就成了字的結體。書法中有「一拓直下」和「非一拓直下」之分,也就靠著這一組合產生出兩大派別,區別僅在一畫之中。以此來看待草書藝術,那種狂態的抒情意識,激越外露、筆走龍蛇的氣勢,是將線的變化發展到最高峰,是人將自身的狂態藉助於線作最奔放的表演,狂草書家可將一根線的解構和組合的變化發揮到極端,達到了非理性的、不計工拙的地步。藝術創作的實質在於作者精神力量的釋放,而這種釋放,九九歸一,在書法中靠的是萬物之始的一根線。 以下是結體變化的各種寫法。
草書第五周:部首變化的練習(二)
單人旁:斜撇的角度不同,豎的長短和出鋒有異。
木字旁:一豎或斜或豎或正,一橫起筆或順或逆,鉤都未寫出。
挑手旁:鉤與挑之間有連與不連,橫有長短。
示字旁:一點寫的剛斷而獨立,下部則一筆連寫。
絞絲旁:全用草法符號代替絞絲寫法,第一筆有連與不連。
三點水:上點出鋒下挑,下兩點一筆而下,折後上挑,三點有連有斷,有正有斜。
石字旁:寫法有變,下部口字有寫成兩點,有似畫一圓圈回筆向上寫右半字。
土字旁:用筆有不同,如「牆」字圓而含蓄,「場」筆方而強勁。
牛字旁:此字難在出勾後接著寫挑,鉤與挑之間要有轉換之筆,但有需連寫。
禾字旁:禾字都有左傾之勢,是與右半字能遙相呼應。
米字旁:米字先寫左右兩點,回鋒向上寫豎鉤,在寫橫畫連挑,其勢連貫。
月字旁:第一字和第二字的月字旁寫法有極大不同。
日字旁:大小寬窄各異,如「晦」字寬。
口字旁:有大小高低,高則有依附只勢,如「鳴」字,低則有並列之態。
金字旁:此字寫法一筆完成,上部縮小,便於下部連貫。
火字旁:有四筆分明者,有三筆分明省缺一點,如寫豎心者。
馬字旁:此馬字為草法符號,點下似一子字,最後一筆上挑。
雙人旁:在草法中最混雜,與單人旁或三點水相仿,全看上下字之間的讀句來確定。
草書第六周:部首變化的練習(三)
目字旁:因用筆快速,故中間兩點似寫一點。
左耳旁:耳朵的彎鉤有省略,有與豎畫連與不連的不同。
豎心旁:兩點寫成一短橫,豎畫有出鋒與不出鋒。
言字旁:寫法上變化很大,「詩」字的言字旁寫法較規範。
斜王旁:此字一筆完成,中間有一環轉。有依附右半之勢。
女字旁:第一筆少一折筆,以作省略,橫畫寫成挑,甚至一點,以與右半連貫。
貝字旁:形態變化複雜,許熟悉草法,不然難以辨認。
食字旁:形態不一,最後一字用筆省之又省。
車字旁:寫法迥異,三種寫法,用筆、結體都有不同,要熟記。
寶蓋頭:左邊一點都省卻,或一橫起筆處稍重作代替,其勢斜、其鉤長。
廣字頭:一橫有長短,一撇有藏鋒或連寫,其勢要斜,有利於下部書寫。
雨字頭:中間極為簡省,豎彎代替一豎和四點。
草字頭:寫成兩點一橫略作簡化,寫法上可大可小,依據下部點畫多少而定。
門字頭:省成有橫鉤,其橫可平可波折,其鉤圓轉。
寫法上極為簡省,「當」字更是省之又省。
戈字頭:其勢斜而微彎,極有彈性。
走之底:草法作一弧即成,其勢都是連接上筆而成。
心字底:心字可寫成三點者,也可寫成一橫者。
草書第七周:同形字、合體字的變化練習
左右同形:左右可分大小,也要變形,如「弱」字、「絲」字。
上下同形:「器」字四個口寫成四點,「暑」字下部日字簡寫成兩點。
獨體:獨體者無所依傍,獨立成字,一般點畫較少。
獨體:「州」字以弧筆一筆寫成,「巨」字結體為草法。
長:字形狹長者,長而不能直,故字形有傾斜之勢。
短:字形短闊者,以原有字的結構,順其自然而寫。
大:點畫多而繁複,字形必大,但點畫之來龍去脈仍應寫清楚。
小:點畫少而簡單,字形必小,然小而不散,有緊湊感。
疏:點畫疏朗,點畫雖小而仍應使字形舒展、大方。
密:點畫緊密,甚至寫的比楷、行書更複雜。
左低右高:左邊旁縮小或寫低,以突出右邊,有參差之變。
左高右低:左高右低之勢都有相向之態,「動」字最為特別,更顯字之緊密。
左欹右側:左半向左倒,右半向右傾,上部分開,下部靠緊。
上欹下側:上部向左傾,下部向右倒,反之亦可,仍求整字平衡。
相向:左仰右承,左挑右接,相向相依,力聚於中。
相背:左半左傾、左半右傾,相背而仍能相依。
參差:或左縮右伸,或左伸右縮,務使不齊平呆板。
相讓:相互謙讓,相拒而相呼應,使結字更為舒展、有情。
草書第三階段 草書章法及其原則(二周)
要點 ●得勢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氣,得氣才能得神。 ●書法藝術是有其色彩美的。 ●在章法上,就是要調配好黑白之間的關係,太黑則墨氣一團,氣悶而有窒息感;太白則凋疏空曠,氣懈而有松感。
草書第八周:草書章法
一. 章法的重要性
章法,又稱「布局」或分行布白,是指每——個字以及整幅 作品的構成法則,是字與字、行與行、正文與款識、印章之間組織安排的方法,並體現出它們之間相互關係,表現作品的風格、特徵、韻律和氣勢等等。章法是書法創作中的重要一環,體現出書法藝術的構築之美。一件作品,能奪人眼目的,首先是它的章法。章法好,能一下子將欣賞者的心抓住,產生強烈的共鳴。所以弘一法師曾說:「寫字最要緊是章法。章法七分,書法三分,合成十分,然後可名學書。」
二. 章法的構成
章法是由正文、題款和鈐印三部分構成: (一)正文正文是最主要的。其章法有字字獨立而氣勢相貫者;有字字以筆勢相連,牽絲相接者;有字字相屬,牽絲、點畫難以分辨者;有縱有行,橫有列者,如章章,史游《急就章》等;有縱有行、橫無列者,如王羲之《十七帖》等;有縱無行,橫無列者,如懷素《自敘帖》等。總之,欲如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所說的:「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成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不外散。」 (二)題款 題款是指正文之外的文字。款也稱款識,正文詩詞名,正文作者、受書人,書寫者的姓名、齋號、籍貫,書寫的年月、地點、環境、氣候以及隨感等等。款長者可達數十、上百字,短者僅寫書寫者名字,此又稱「窮款」,完全依據紙的留空大小以及作者審視作品的需要而定。款字應比正文的字小,但也不宜大小過於懸殊。款識又有單款、雙款之分。雙款就是以上列舉內容中包括受書人。受書人稱上款,其他文字稱下款,故名雙款。單款指只有下款,無受書人。在任何情況下,題款只是陪襯,對正文而言,它是處於附屬地位,其篇幅不能多於正文,其字不能大於正文,在草書作品中尤其如此,以免喧賓奪主。 (三)鈐印 創作一幅作品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鈐印」。印分三種,起首印,壓角印和名號、齋號印。起首印多取長方形或橢圓形,形態稍活潑些,內容為作者齋館名、格言、警句或吉祥祝福之言,壓角印與起首印略同,一般蓋在右邊中間或略高處。名號印、齋號印在下款的最後一個字下。蓋兩章者多取一章陽文,——章陰文。其距離也應恰當,章與款之間不能太緊或太疏。鈐印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印章在整幅作品中除其表達的意思外,主要是起點綴作用。若印章蓋得太多,對作品的畫面反有破壞作用,至少給人以凌亂、噪雜之感。至於歷代留傳下來的名作往往印章很多,這是表明時間久遠,經收藏的人極多,凡收藏者視為珍寶,都會蓋上幾枚印章,這樣越蓋越多,這並非是書寫者本人所蓋。二,印章的形式、朱文、白文等。若蓋兩枚以上印章,應該有變化,如名章是正方形的,則起首章,壓角章就不宜用正方形的。但若是連著蓋一枚名章、一枚齋館章,則其大小不能懸殊,以免產生不穩定感。三、印章的大小要與正文字的大小相適應,不能正文的字較小而用上十分醒目的大印章,這就會不協調,不和諧,印章衝突了正文。當然,正文的字很大而用的印章很小,也會有虎頭蛇尾之感,色彩上也不相稱。
書法藝術是有其色彩美的。潔白的宣紙,深湛的黑墨,以及鮮紅的印章,紅、黑、白是色彩中最為鮮明,最為漂亮,最為基本的顏色,在書法作品中已完全具備。這三種對比度十分強烈的顏色,糅合在同一畫面上,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的享受。題款和鈐印是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豐富色彩,又能在整幅作品中起到對角平衡、長短相應,大小參差的作用,處理得當能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所以歷代書畫家在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明清草書大家黃道周、傅山、王鐸等作品中在章法處理上都有上佳表現,讓人細細品味而擊節嘆賞。
三. 章法和筆勢的關係
草書行筆迅疾,在動勢中得字之結體,故字無定勢,無定勢即無定形,字之結體得迷離、變幻之妙,同一字會有多種寫法,各書家之結體又不相同,難以盡言,故其章法也是變化多端。然變化之大難以定規的當屬大草,大草猶似人在狂奔,如躍如飛,雙腿飛奔,雙手飛舞,字字連屬,行行不斷,忽大忽小,忽疏忽密,忽重忽輕,上字斷者,下字連之,上字放者,下字斂之;上字大者,下字小之;上字伸者,—下字屈之;上字正者,下字斜之反之亦然。一切盡在隨機應變之中迅速變化,故要論其章法,實是無定規之法,無法中又全守結字之法,平衡之法,乃書法之最為巧妙,最具匠心又最自然洒脫者。正如蔡邕在《九勢》中所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草書第八周:名作選臨
通過傳世經典名作的選臨,加深對草書章法的理解。
晉 王羲之《遠宦帖》
晉 王獻之《鴨頭丸帖》
唐 張旭《古詩四帖》
唐 孫過庭《書譜》
唐 懷素《自敘帖》
宋 米芾《論書帖》
草書第九周:草書章法三大原則
一. 草書章法的三大原則 草書之章法雖難以定形,但也有其必應遵循的原則。 (一)氣勢貫通 蔡邕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要使靜止的字活起來,就必須講「勢」。勢是發展的、流動的、變化的,所以蔡邕認為筆勢應來去自然,不可遏止。這「勢」就是「血脈」、「筋脈」,是章法氣勢形成的根源,也是草書章法形成的原因之——。唐張懷罐在《書斷》中說得很透徹:「字之體勢—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此言用於小草是最適當的。雖有時點畫不作連寫而仍需氣脈相貫。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顧,意氣相聚,神不外散。字與字之間的貫氣,主要靠上下字之間的欹側斜正的變化,有揖有讓,遞相映帶,有時靠勢的露鋒承上引下,有時靠急速的回鋒以含其氣,在靜止的紙上表現出動態美。清梁同書說「氣須從熟中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下欹正,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所以氣勢還需從用筆的精熟中來。若用筆滯凝,神情呆板,拘謹不暢,則必無勢可言,貫氣更談不上了,所以書法藝術得勢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氣,得氣才能得神,草書之作全在神馳情縱,得心應手之間寫出精神和氣質來。筆勢是多變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崩浪雷奔」、「百鈞弩發」,這些在書法中常見的形容詞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動態中以物喻情的。正是因為草書章法無固定不變之狀,所以見之可以自由想像、思游雲天。 (二)錯綜變化 草書章法之錯綜變化難以名狀,錯綜者指字之大小錯綜、疏密錯綜、用筆輕重錯綜,欹正錯綜等,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首》皆極盡錯綜變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夾雪」喻之。如落葉紛披,令人眼花繚亂,然片片落葉又極規則,規則中有不規則,視覺上是動的。細審之,每一字又靜靜躺在紙上,並不曾動,這就是因其錯綜變化所致的藝術效果。形成草書章法的整體效果是:滿紙盤旋,飛舞,內氣充盈,十分的傳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精闢地指出:「就一字觀之,真之結構密而大草之結構疏,就全幅觀之, 真之結構疏而大草之結構密。」以人求異之心而論,草書之章法最異,最能滿足人們求異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視線。 (三)虛實相生 草書章法理應「虛實相生」。「實」指紙上的點畫,也即有墨的黑處;「虛」指紙上點畫以外的空白,也即無墨的白處。老子日:「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虛實,是對世間萬物矛盾的一種理解和調和的方法。用在書法上,就是要調配好黑白之間的關係,太黑則墨氣一團,氣悶而有窒息感;太白則凋疏空曠,氣懈而有鬆散感。草書章法中還應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虛」處來體現書法藝術的韻致和高雅之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在草書章法的處理上,要「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互補互生,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能融為一體,縝密無間。所以劉熙載說:「古人草書,空白少而神遠,空白多而神密。」空白多反而顯其密,妙在線條的粗細強弱的交替,筆勢的開合聚散的變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錯雜,構成虛實相生的章法效果。字字相插,行行相爭,相爭相插處互擠互擁,相讓相避處又遙相呼應,磊磊落落,洋洋洒洒,體現出草書狂放、瑰奇、縱逸的藝術風格。懷素、徐渭的草書最為典型。虛與實是相互對立的矛盾體,對任何一方的失控,就會使矛盾突出。太虛則疏,太實則悶。但虛實是相對而言的,沒有虛就無所謂實,反之亦然。矛盾雙方都得依賴對方而存在而變化。故最終還應有所調和,使矛盾的雙方違而不犯,和而不同,變而不亂,作品才會有渾然一體的和諧之美。若能在草書章法處理上使矛盾在又衝突、又調和中指揮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險而不怪,瀟洒暢達,超然入勝,毫無雕飾,變化出於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謂之高手。
草書第九周:名作選臨
通過傳世經典名作的選臨,熟悉草書章法的三大原則,並能在實際創作中逐漸運用之。
宋 趙構《洛神賦卷》
元 鮮於樞《唐人水簾洞詩》
元 康里巙巙《臨十七帖冊》
明 張瑞圖行草書
明 祝允明《前赤壁賦卷》
明 陳淳 草書
草書第四階段 偏旁替代及字法辨識(四周)
要點
●草法的環繞連綿、要靠筆的旋轉、循環,靠牽絲的帶動。
●省略一些點畫及局部偏旁,形成連貫筆勢。
●熟悉草法的變化規律。
●掌握以特有的符號代替一種或多種偏旁,簡化用筆和字形。
草書第十周:草法四大要素
一. 草法四大要素——連、省、變、代 草書是一種書寫務求簡捷明快,線條務求活潑多姿的藝術。 雖稱簡捷,但書寫的縈帶、使轉、移位,增減,變形等都有嚴謹的法度,必須「不失其字」。如果為求簡捷,任意省減點畫,自選偏旁,或以簡體字代草法(有些簡體字與草法相同,就是從草書中來),使其與原字的結體相去甚遠,讓人難以辨識,則脫離了草書的本旨。有的為求視覺效果,將草書寫得環繞連綿,奇草書的萌生是根源於實用,篆書書寫太不方便,求其快捷,便有篆草。隸書仍感書寫不便時,便有用筆簡快的章草。草書之名雖有潦草,草稿之意,其本意仍在「實用」二字。至於狂草書法的浪漫性和抽象性,成為純藝術的書體,則是發展到後期 的事。總之,作為書法藝術,首先是讓人能認識,然後才能明白字義。所以得要守法度,有分寸。另一方面,有的不同的幾個字,在草書寫法中完全相同,變成了「混寫字」即異字同寫,成為識別草書的一大困難。所以學習草書又要有辨異的本領。對「草法」要熟悉其規律,明白其替代, 廠解其符號的意思。草法可歸納為四大要素,即「連」、「省」、「變」、「代」,今舉例分述如下: (一)「連」,就是一個字的點畫都連起來寫,這在草書中是最為常用的方法,整個字幾乎一筆完成。其連的方法主要是靠筆的旋轉、循環,靠牽絲的帶動,故多用圓筆。轉折頓挫處似有非有,不十分明顯,有點意思即可。如「步」字的點就成了圓弧筆;「皇」字從上而下,用筆圓轉;「庶」字撇處回鋒即連橫畫;「象」字原有十二筆,草法把它連在一起寫了。最後的左二撇及右二筆雖其形未連,但左點帶出右挑,筆勢仍是連的。
二「省」,就是將有些點畫及局部偏旁或省略,或變化形態,而又不會使字的外形有太大的影響。如「君」字下部口字省為一點;「起」字原應有一筆長捺,現已完全省去,變成了上挑,使能連右半寫;「氣」字應有背拋鉤,現省為一鉤,在用筆上大大省略,而且筆勢也能順,鉤後可接著寫中間的「米」字,若寫成背勢鉤,其筆勢就比較難連,需兜一個大圈子;「良」字省在上部,原須回筆完成的局部,以有耳鉤即完成,最後的撇與點,也省成一小點。所以省筆中有許多是因筆勢連貫應運而生的。
(三)「變」,在章法上是較難捉摸的,有的字只作了適當小部分的變化,這好容易辨認,但有的變化極大,甚至與原的外形完全不同,簡直變成了另外一個字,這就需要熟悉草法才能認識,最好能了解其演變的過程,有的只能強記了。如「事」字,只有最後一豎有一點影子,上部全變了;「知」字左邊的矢字以符號代替,右邊的口字以一點代替,中間一橫稍長,若寫段了就成了「去」字;「真」字也只有下兩點有點影子,上部全變形了;「舊」字中間佳字仍有其形存在,上下都大大的簡化,凡變的字,若不解草法,就無法認識。
(四)「代」,就是以特有的符號代替一種或多種偏旁,簡化了用筆和字形。當然,這種「代」是有規矩和原則的,不能混雜。「談」字以一豎代言旁,「終」字以「子」形代絞絲旁;「躬」字左半的身字以簡化的符號代替,右半弓字去了中間一個彎曲;「馳」字左半的馬字一符號代替,右半省去了一短豎。
草書第十周:草書偏旁的替代練習(一)
下面列舉的是草書偏旁的替代凡例,共分為代左旁、代右旁、代上部、代右上部、代右下部、代中間六個部分,供學書者辯識草法之用。
代左旁
草書第十一周:草書偏旁的替代練習(二)代右旁
代上部
草書第十一周:草書偏旁的替代練習(三)
代右上部
代下部
代中間
草書第十二周:字法辨識的練習(一)二字疑似
草書第十二周:字法辨識的練習(二)
草書第十三周:字法辨識的練習(三)
三字疑似
草書第十三周:字法辨識的練習(四)四字疑似
五字疑似
草書第五階段 草書的創作及欣賞(二周)
要點
●無意於法而筆筆有法,在最為高尚、最為理想的心態下作最佳的發揮,書法藝術的情趣也由此而出。
●藝術有高低雅俗之分,書法藝術以格調為要,格調低下則無藥可救。
●書法創作應該是休閑型的風和日麗、窗明几淨之時,無名利纏心,無雜事纏身,自我陶醉於筆墨的飛舞之中。
●中國書法體現了中國美學乃至中國文化的獨特精神,中國書法已完全不能用狹隘的實用觀點來看待,它以質樸而絢麗、含蘊而變幻的富有哲理的美,反映出人的精神力量,產生出強大的藝術表現力和生命力。
●世界上缺少那一種美都不行,沒有陰柔就無所謂陽剛,沒有陽剛也無所謂陰柔,這就叫相輔相成。
草書第十四周:草書的創作
臨帖是學習、掌握書法技法的必經之路,其最終日的是為了將來能創作出表達個性和情感的書法作品。臨帖只是手段,創作才是目的。反過來,創作又可檢驗自己臨帖功夫的深淺。所以清代大家王覺斯就終生堅守「一日臨仿,一日應請索」的學書方法,相互交替,相互促進。故而,臨帖又不是僅僅為了入門。鞏固成績,嚴守筆法,開創新意都離不開臨帖。然而,從臨摹到創作看似——步之遙,實是歷程艱難,往往讓人在二者之間左右徘徊,進退維谷,深感苦惱,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朱履貞《書學捷要》曰:「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故人而要能出。有了紮實、廣泛的臨帖功夫就是「入」,進入創作階段就是「出」,也即由「博」入「約」,由「熟」入「生」。這時的「生」,不是生疏,而是不落蹊徑,不隨世俗,能自出新意,自創風格。相對而言,臨帖還不是最難,這是由初級的「生」入熟」,而進入創作,由「熟」入「生」則是最難的。難就難在創作之前主客觀兩方面都需要具備—·定的 條件。首先是創作的環境。若創作時,遠處青山綠水,白雲悠 悠,眼前窗明几淨,寂靜無塵,手握佳筆,桌鋪良宣,此時濡墨揮毫,則心情舒坦,物我兩忘,使自己處於最佳的環境中。誠如王覺斯所說:「書畫之事,須於深山松濤雲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安可得耶?」王羲之書《蘭亭序》時,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天時,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地利,得「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得,更有「繭蠶紙,鼠須筆」這樣精美的I:具,在一切外界環境如此完美無缺中,終於創作出這篇「天下第一行書」。羲之他日更書,不能及此,其中就有客觀環境再難重現的情況。王覺斯深嘆:「安可得耶?」即是良好的環境也非人人能遇到的。另有筆、墨、紙、硯等工具常被忽視。有的人以「不擇紙筆」自誇,我不知禿筆、劣紙如何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樣的古訓還是有道理的。趙孟(兆頁)曾說過:「書貴紙筆調和,若紙筆不稱。雖能書亦不能善也,譬之快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有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若無良好的心情也是難有佳作的。所以創作的另—一個問題是創作的心情。綜觀歷代傳世名作,多是信札,便箋、草稿等不經意之作。寫這些作品時,其心情是處於絕對放鬆的狀態,純任自然,毫不介意,筆隨腕舞,腕隨心轉,在有意無意之中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無意於法而筆筆有法,在最為高尚、最為理想的心態下作最佳的發揮,書法藝術的情趣也由此而出。書無情趣,腕下功夫再深,只是入「學」而已,不入「藝」流也。當然,人各有性、性各有別,以創作情緒論,大致可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大類。內向型者楷書名家多,心態平和,神氣內斂,不激不厲,如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夫欲書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強調的是思維集中,考慮周詳,其書則能潤澤。簡靜、典雅、精巧。明項穆於《書法雅言》中說得更具體:「書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則點畫不混雜,整則形體不偏邪;第二要溫潤,溫則性情不驕怒,潤則折挫不枯澀;第三要閑雅,閑則應用不矜持,雅則起伏不恣肆。以斯數語慎思篤行,未必能超人上乘,定可為卓然名家矣。」此類書家於大環境中人聲嘈雜、眾目睽睽之下,往往會心躁意煩,興味索然,難有佳作。外向型者則草書名家居多,喜在飲酒酣醉,心情激動,得意忘形之時作書。此時,抽毫點墨,縱橫揮灑,如狂風驟雨、如漫天飛雪,筆走龍蛇,墨翻驚浪,「志在新奇無定則」,天機神發,信手拈來,狂放之態盡露筆墨之中。正如唐孟郊《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詩曰:「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萬物隨指顧,三光為迴旋。」此類書家屬激情型或發揮型,當人越多熱氣越高時,則越能意氣風發,洋洋自得,佳作生於激情之中。當然,性有別,情有異。創作時,有人喜於室中焚香使思緒歸以寧靜,有人樂於讓手中的筆在輕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起伏揮舞。其次要談的是創作的修養。元盛熙明《法書考》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心」者,人之性格、情感、氣質,涵養、學識、精神之總和也。故書法中的用筆強弱,結體構思、波動頻律,傾斜角度,線條長短,牽絲縈帶,墨色燥潤、章法疏密,書寫詞句等,能反映出書寫者的思想意識、愛好追求,趣味雅俗,以及對書法藝術理解深淺和把握的能力。所以,要提高創作能力,必須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養。有諸中才能形諸外,有修養才能在作品中表現出意境,氣韻和神采。正如姜夔所說:「作書全以鳳神超邁為主。」藝術有高低雅俗之分,書法藝術以格調為要,格調低下則無藥可救。格調難以強求,在於長期的磨練和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在於對歷代法書名作的欣賞、分析水平的高低;在於學識和修養。若為求能創作出新異的面目,走向極端,線條狂亂、字的結體作大幅度的挪動,不講書法藝術的規律和內涵,以「怪」來奪目、驚人,則常會失卻書法藝術的精髓。古人云:「內不足者必外張。」凡張揚至不可名狀的作品,正顯其內涵之不足。作為書法的學習者,凡屬文化、藝術等範疇的最好都能有所涉獵,不一定很精,但要能懂,以期提高修養,如音樂、中國畫、舞蹈、雕刻等藝術範疇和古典文學、哲學、美學等文化範疇。當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廣泛,視野也應拓展至西方音樂,繪畫、心理學、攝影等。這是凡欲使自己的書法藝術達到高層次所必應具備的。必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胸襟志趣、道德品性、精神氣度等。由於社會的經濟化,就有了越來越嚴重的創作的功利問題,以至於點墨入紙即可點墨成金,急功近利者就出現了,書壇有一些混亂,其實,書法只是一種閑趣,創作書法恰恰應該離功利越遠越好。書法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的特殊技巧和客觀規律,需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刻苦專——的努力,長期竭慮專精、砥礪洗磨,才能人其堂奧。歷代名家刻苦學書的故事不勝枚舉,書雖小道,欲修成正果亦非易事,然其動力絕非來自功利,而是對藝術的特殊愛好和執著的追求,在追求和磨練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愉悅和滿足,從中得到人格的升華,獲得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所以書法創作應該是休閑型的:風和日麗、窗明几淨之時,無名利纏心,無雜事纏身,自我陶醉於筆墨的飛舞之中。凡學書者必能體會到,書法創作時最重要的是心中無雜念,若有瑣事掛礙,必無佳作可成。 以上所述,創作的歷程實在是很艱難的。孫過庭總結性地說:「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凋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恬務閑,—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調,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孫過庭認為,當心情閑適、情緒愉悅,工具稱手,天氣晴好,外部環境與內心世界相諧和美,才是書法創作的最佳時機,也就是「五合交臻」。這樣的機會實際上是千載難逢的,若不能求全,則以「志」為要。志者就是要有創作的強烈慾望,要將內心的火花爆發出來。創作之法,仍有三要:一要用筆精能,精研線條質量。筆法是基礎,筆法不精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縱能耍盡變化,也難以使作品高質量、高品位。二要有情趣。素養高則立意高,立意高則品位高,能體現出藝術的「真」、「善」、「美」。關鍵是要有自己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體現和獨特的風神,才能顯現自己人格力量的新意。三要有變化。「凡書,通即變」。要在博的基礎上變出自己的特點,也即在字的結體、章法、鈐印等方面能變得與眾不同,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新見解。同時,這個「變」字又是長期的,不是變一次就定格,而是要在修養等方面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不斷地變化,不輕易將自己固定在一個位置上不活動。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看待自己,讓自己在藝術上處於永不滿足的境地。人貴坦誠,書貴自新,坦誠則能保有獨立不羈的人格和自由,保有自我自新則率直天真、無拘無束,氣脈通暢,新意迭出。莊子曰:「可以言傳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書法者,物之精也,意致而已,一切盡在「悟」字中。 草書創作千變萬化,有極大的即興性。書法家在創作時要憑直覺立即反應、思考、推理、作出最佳效果的變換。所以草書創作時的思維是高度集中的,在情緒上又應放鬆,自然,要憑直覺產生機智和靈感,所以又有「意在筆先」之說。
草書第十五周:草書的欣賞
書法是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幾千年來備受人們的喜愛,它在中國人的心中猶似音樂在西方人的心中一樣,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地位。因為它極具個性化,讓人難以捉摸,所以歷來就有如何欣賞的問題。唐孫過庭曾感慨萬千地說:「吾嘗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轍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竟然會有好的看成壞的,壞的看成好的。儘管歷代對書法欣賞問題論述甚多,但往往用語簡賅,詞藻華麗、駢文玄奧,讀後使人徒感高深,難以理解。所以,直至今日,書法欣賞依然是書法愛好者和學習者所共同注目和感興趣的問題。「金陵八家」之一的龔賢也說:「作畫難而識畫更難,天下之作畫者多矣,而識畫者幾人哉?」作為形象藝術的繪畫的鑒賞尚且如此之難,那麼,屬於抽象藝術的書法作品識之就更難了。為此,有必要談談草書藝術的欣賞問題。 書法欣賞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因為要從一根根線條和空間布白中理解書法家的思維,情感,技藝,品性,修養是不容易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得出公正和確當的評價。但是由於欣賞者的修養不同;品性不同;志趣愛好不同,對藝術理解的角度不同;以及審美力的高低,包括時代的隔閡,無端的偏見等;都可以使欣賞的主觀看法與作品的客觀實際不十分符合。即使以論書十分精闢而著稱的米芾,在評唐朝顏真卿的書法時也說:「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貶得更甚時說:「顏柳挑剔,為後世丑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盪無遺也。」此處所謂的古法,是以魏晉、二王的法式為坐標。對顏真卿的「變法出新意」之舉,自然是不滿意的,這是審美觀不同所帶來的偏見。明朝沈度被永樂帝朱棣稱為「我朝王羲之」,蒙受恩寵。比為右軍,其實際相去甚遠,自是溢美,永樂帝有篡位之嫌,猶恐文人謗已,所以有此籠絡文人之言,以示朝出聖賢,巧妙地標榜太平盛世。這種有意拔高的評賞,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所以也是不會公正的。清末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一書,影響很大,有「尊碑卑唐」之論,乃是為提倡碑學而作出的偏激之詞。南北朝碑固然有其非凡的價值,唐楷又何可輕薄,盡可以互為補充,殊途同歸。任何藝術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存在,完全不必抑此揚彼,故作貶褒。以上僅是舉例,說明品評書法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和統一的標準。推而廣之,在書法欣賞中更不能隨心所欲,妄加論斷。當今碑學,帖學時有爭論,其實,帖學極盡幽遠綽約之美,如清風、如彩霞、如幽篁,如碧溪,可得春風蕩漾,沁人心肺之樂;碑學極盡雄健曠達之美,如崇山,如原野,如林海,如長江。高山大川有雄曠之美,小橋流水得幽靜之雅,陽剛是美,陰柔也是美;這是淵源流澤、地理環境、風俗習性、審美情趣等因素所形成的。世界上缺少那一種美都不行,沒有陰柔就無所謂陽剛,沒有陽剛也無所謂陰柔,這就叫相輔相成。當然,愛好可以不同,但品評應該公正。欣賞書法實際上是欣賞者的心理與書法家的作品在進行交流,是二者間的一次心靈的撞擊和合作。這種交合溝通絕非易事,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書法家的作品要技巧純熟,意圖明朗。欣賞者對書法藝術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實踐能力,要了解歷代書法名家、流派及其代表作;要懂一點筆墨技巧,有一點歷史知識,包括多看多寫這兩方面,不然對書法藝術的內在秘奧是難以洞察的。那麼,怎麼才能具體理解和欣賞富於變化,具有生命力的書法藝術呢?簡言之,可以從「形質」和「性情」人手。
書法作品是書家手中的筆在紙上運動時的真實記錄,任何細微變化都一覽無遺地袒露在紙上,成為通常所稱的墨跡或筆跡。在墨跡中色含著兩種因素,一種是「形質」,一種是「性情」。形質是指點畫的外形和內質,字的構成,它包括線條、重心、筆勢三要素。同時,書法作品又體現作者之精神、氣質,故其面貌因人、因時而異,這種藝術個性的流露謂之性情,它包括氣韻,風格,墨趣之要素。性情則人各有別,千變萬化。欣賞書法若能抓住「形質」和「性情」這兩點,那就是抓住了核心問題。
形質完備即是點畫的外形和內質都符合筆法和字形結構的原理,即成有法之書。具此基礎,才有可能使性情得到充分的表達。因為,性情是書法家內心的獨白,其中包含作者的氣質、稟賦、個性、修養、學問、識見、品德以及情緒的變化等,不是單靠功力所能達到的。「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日如其人而已」(劉熙載《藝概》)。當形質和性情達到和諧統一時,作品才具有個性風格,方有藝術性可言。當然,形質和性情是相互滲透和促進的,眾人臨同一本帖而面目各異,即是不自覺地滲入了自己的性情。而優秀的書家必須有意識地將深邃的情感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從而形成具有藝術個性之風格。欣賞書法實質也是學習,欣賞時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力口深了,從而也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所以說,要提高創作能力,必須提高欣賞能力,反之,自己的藝術水平上升了,那麼欣賞和實踐能力也就能交替上升。所以,書法欣賞又不單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提高自己書法水平的重要環節。孫過庭說得好:「自矜者將窮性域,絕於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可以斷言,具有相當造詣的書家,必是具有相當鑒賞力的評論家。書法是技巧和意境相結合的藝術,是頗具特性的藝術。欣賞時,要有一定的藝術想像力,要大膽地張開藝術想像的翅膀,在作品中自由翱翔,透過外形質樸、自然,毫無雕飾的一個個漢字,觀察到其內在蘊藉的美。也可從外形的「妖嬈」和故作妖媚,以及外形「強悍」故作剛狠,外形「脫略」故作瀟洒中,發現其膚淺和缺乏高尚情趣。王羲之看書法的點畫時就將其與自然界的生態萬物相聯繫,如將一橫看成為「如孤舟之橫江渚」。若能如此充滿遐想地來欣賞書法藝術,則我們的文化生活將豐富多采,精神生活將充滿激情。人們之所以如此需要書法藝術,如此熱愛書法藝術,乃是因為書法藝術能給人高尚的美的享受。清劉熙載曰:「觀人於書,莫如觀其行草。」行草書尤其是狂草書體束縛性最小,可變性最大,最能體現書家的藝術構思、心的律動,情的宣洩。草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朦朧、變幻乃至狂熱的美,所以欣賞書法是享受藝術,享受生活。書法藝術的欣賞需藉助於視覺,覽其表象,深入內核。需玄鑒精識,從形見其神、鉤沉攬玄,追虛探微。草書之美,多半隱匿在形態的中間或後面,線條是外形,是具象的,但線條表現出來的理念和情趣是抽象的,要能在具象中抽取其事物的本質屬性,這樣才不至於在欣賞時覽其淺表而略其神韻。因為書法所表現出來的並非是客觀世界中任何——種形象,如圖畫中的亭台樓閣、茅屋小橋,梅蘭竹菊,飛禽走獸等等。書法之美當然來源於自然,但它不是自然的直接寫照,而是棄去表象,抽其內質。如將一橫稱為千里陣雲,一點稱為高峰墜石,一豎稱為萬歲枯藤,戈稱為百鈞弩發,一捺稱為崩浪雷奔等等。以上所形容的自然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將這些現象與一點一畫聯繫起來,是需要豐富想像的,並不是寫一橫真的像畫天上的雲。現在有—『些書法家,將畫與書法強拉在一起,這種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法只知具象不知抽象,是將藝術庸俗化和膚淺理解了。抽象是造型的根本。著名文學家韓愈稱草聖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一切的自然現象在張旭的草書中都可以體會出來。然而,看張旭的草書,真正存在於紙上的只是線條而已,這就是韓愈在欣賞張旭草書時所產生的移情作用。
韓愈的高度的抽象思維,將線條看成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以韓愈的欣賞水平,他看到了書法藝術的抽象美。正因為書法具有抽象之美,所以評述書法也常以抽象之法。如蘇東坡稱顏真卿「細筋入骨如秋鷹」。趙構稱米芾「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董其昌稱右軍「如鳳翥鸞翔」、稱米芾《蜀素帖》「如獅子捉象」;肖衍《古今書人優劣評》:「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 沒有一句是談書法的筆法、結體、章法,但他們確實是在評述書法。這是一種對書法藝術的高度概括,抽象的評述。我們可以對書法的用筆,結體等分解得十分精細,但仍無法找到最確切的語言將書法二字講得十分明白,仍感到說不情、說不透,所以就有了種種海闊天空的形容。欣賞者只談感受,不談具體,感受是對書法藝術的入神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書法藝術?且聽孫過庭所作的比擬讚歎:「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稿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威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此即是「藝」,即是「書法」。
草書第十五周:歷代草書名作五代 楊凝式 《神仙起居法》明 宋克章草書
宋 白玉蟾 《四言詩卷》
明 徐渭草書
推薦閱讀:
※肩胛骨翼狀突出矯正訓練: 6個動作矯正肩背不良各種姿勢
※如何訓練狗的服從性?
※物德則序--談功法訓練的三調
※胸部訓練全解——5個實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