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張經典碟——魯賓斯坦·《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
專輯名稱: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Chopin: Concerto No. 1 & No. 2)專輯藝人: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唱片公司:RCA發行時間:2007年11月07日專輯語種:古典專輯肖邦 Fryderyk Chopin(1810.3.1-1849.10.17)波蘭作曲家、鋼琴家。其父為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自幼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熏陶,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登台演出。12-19歲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5歲開始發表作品,19歲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在此期間染上肺病,1948年赴倫敦演出時,病情惡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歲。肖邦是浪漫樂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樸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他的練習曲作品訓練目的明確,藝術形象鮮明;他的圓舞曲作品,賦予溫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將風格迥異的個曲,自由結合為組曲;他的諧謔曲成為獨立的作品感情激動、富裕戲劇性;他的馬祖卡舞曲作品,曲調單純、和聲簡樸、明朗歡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滿幻想、情調深沉;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主要作品: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練習曲27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興曲4首、埃科塞茲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還有波萊羅舞曲、船歌、搖籃曲、幻想曲、迴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肖邦《第1鋼琴協奏曲》E小調,OP.11,作於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對這首作品有以下說明:「新協奏曲的慢板樂章是E大調,我並不特別要求此部分強勁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靜、略含憂鬱的心情作了這首作品,必須非藉此讓人產生像是在眼望著一個能引起無數快樂的回憶那樣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麗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樣的印象。」這首作品呈獻給鋼琴教師卡爾克布倫納(Kalkbrenner,1788-1849)。共3個樂章:1.莊嚴的快板,E小調。形式是追隨莫扎特確立的古典協奏曲形式,先由管弦樂合奏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由弦樂以E大調奏出。鋼琴出現後,極盡技巧化而華麗地表現這兩個主題,然後以管弦樂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為C大調,鋼琴從處理第一主題後半段始,此後諸主題在多種轉調中發展。再現部調子改為G大調,最後以鋼琴燦爛技巧發揮的激動達到高潮。2.浪漫曲,甚緩板,E大調,有夜曲風格。主題如歌性格,由兩部分構成。其後半段以B大調開始,間奏後進入激動的中段,以強音出現升C小調略呈灰暗的新主題。此主題奏完後以升G大調回到仍裝飾得很複雜的主題後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階與琶音三連音輕快的動態裝飾,然後像煙霧消失般結束。3.迴旋曲,甚快板,E大調。鋼琴諧謔地誘導出第一主題,產生妙趣橫生的反覆進行,插入的方式極有莫扎特的魅力,結尾是華麗的尾奏,以鋼琴奏三連高音階性樂流結束。1830年9月22日,年僅20歲的肖邦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信給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訴他,自己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已經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動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卻感到自己像個生手,……就像我對鍵盤還一無所知那樣。曲子寫得太新奇了,最後連我自己都無法彈好它。」「用燃燒的激情譜寫美麗的樂章;用不息的生命演繹浪漫的詩歌-他是波蘭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遭受了祖國淪陷的創傷,經歷了愛情坎坷的波折,忍受著病痛的折磨,肖邦的音樂記錄了一段祖國的歷史和自己的心路歷程。時光流逝,銘刻在我們心裡的是他那激蕩靈魂的音符。」1830年,春天來了。樹上的嫩芽已經開始萌發。晴朗的夜空中,月亮射出銀光,瀰漫著溫柔的,清絮。在華沙泥濘的街道上,肖邦對自己的朋友莫里斯談到剛剛寫完的第二首鋼琴協奏曲。談話中,冒出一個叫作康斯坦茨婭的名字。莫里斯開玩笑地說:「怎麼樣?快結婚了吧?」肖邦的臉頰泛起紅暈……1928年,在一次舞會上肖邦認識了音樂學院的一個女學生。很快,他就愛上了這位藍眼晴黑頭髮的姑娘。但生性羞怯的肖邦,本敢向她傾訴愛慕之意。年輕的作曲家把對康斯坦茨婭的愛戀,譜寫到美妙的鋼琴音樂中。1830年10月11日,肖邦在即將遠離波蘭的告別音樂會上,與康斯坦獲婭同台演出。次日,他高興地對朋友說。「昨天的音樂會頗為成功,我毫無緊張地彈究協奏曲。康斯坦茨婭獨唱時,身著白衫,頭插薔薇,看上去無限高雅。」肖邦所說的鋼琴協奏曲,是指他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但,寫作在這以前的,是《f小調第M鋼琴協奏曲》。兩部快奏曲時隔一年相繼完成。這兩部被稱為「妹妹篇」的協奏曲,肖邦說過,都是他寫在「幸福時日」的作品。肖邦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反映出一個二十歲青年對初戀之情的體驗。這部協奏曲並不著力於用大型樂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的社會內容,而是在側重於鋼琴演奏技巧的炫示中,寫下了優美的抒情詩行。或許由於惴惴不安的初戀心境,這部協奏曲並未題獻給作曲家心中的戀人,而是贈奉給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肖邦十六歲時就同她相識。在作曲家臨終前,伯爵夫人趕赴巴黎,病榻前為肖邦低吟一曲,使他感到慰藉。1830年3月17日,《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在華沙由肖邦獨奏,舉行首演。第一樂章。小提琴奏出一個下行跳進的音調,構成一支奇異的旋律,顯露出年輕作曲家耽於冥想的天真神情。輕盈的旋律溪流,瞬間又激蕩起大型樂隊那山谷般的熱烈震響,呈現出強烈追求的熱情。接著,小提琴的一個優美的樂句猶如奇妙的虹橋,把音樂引到第二個主題的身邊。柔和的雙簧管奏出溫煦的旋律。平靜的音響,時與弦樂低語,時同樂隊全奏共鳴,把肖邦對戀人纏綿不絕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一併納入這個柔美的段落中:登場的鋼琴,顯示出肖邦作為鋼琴詩人的高超技藝。此刻,管弦樂已黯然失色。華麗的鋼琴獨奏,展開了廣闊的音響世界。奇幻的色彩,細膩的旋律,加上鋼琴鍵盤上不盡奔流的音符,使展開部變化出豐富的神情,鋼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題。圓號與之為伴,弦樂與它同行。再現的樂段變得簡潔凝鍊,並在鋼琴獨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輕作曲家對愛情的幻求。第一樂章在管弦有力的和弦中結束。第二樂章寄託了作曲家對少女康斯坦茨婭繾綣的深情。肖邦把蘊於心底的愛,化作鬱積情熱的音符,猶如火焰灼灼燃燒著整個樂章。肖邦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很感傷,因為我已經有了我的理想,或許這也使我不幸。半年以來,我不曾和她交談,可是我忠實地聽命於這初戀之情,並在夜夢中見到她的倩影影。我的協奏曲的柔板樂章是對於愛情的憶念……」弦樂與木管樂遙遠地輕聲對話,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種空幻的自我絮語。但,獨奏鋼琴從深深的低音區漸漸燃起了熱情的火苗,它在顫音上跳動,在和弦中飄曳;肖邦心中的愛情之聲,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顯得格外純潔真摯:接著,這個主題便幻影一般隱於鋼琴閃爍的音響光輝之中,統麗柔美的曲調,象是黑髮碧眼少女,地迷離地掩映在鋼琴詩人誠摯的抒情詩行之中。中段,肖邦的熱情終於得以酣暢地渲瀉與傾吐。鋼琴上的滾滾春潮灌耳而來,那時強時弱、時涌時斂的音響,築成了肖邦心靈中一座充滿春意的愛情水晶宮。再現的愛情主題,依如呈示時一樣,由鋼琴明晰地賣出。但大管同它的親切對話,似乎給了單戀作曲家一絲慰藉。鋼琴的雙音,猶如星光閃爍在夜色濃重的天幕上。愛情的夜曲正要在弦樂與木管的呢哺絮語中結束。鋼琴突然以一個強勁的低音,引來一串緩緩而起的三連音,攀援到穩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餘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戀人的裊裊麗影。苦澀而柔美的愛情小夜曲餘音未絕,肖邦便毅然踏入祖國大地上的民間歡舞行列。這不是對於無望愛情的規避,而是將戀情融於熱。清舞蹈之中,藉以得到酣暢的抒發,並表達出作曲家對於生活,對於祖國大自然的摯愛。肖邦從小就喜歡民間音樂。一次,他同父親路經一個酒店。裡面的提琴師正奏著馬祖卡和奧別列克民間舞曲。幼小的肖邦為這些清新的音調所震憾,竟在窗前止步。他不顧父親的催促,直到樂聲消逝,琴師停弓,才離開窗前。這部協奏曲的終曲樂章烙印上了肖邦終生喜愛的波蘭民間音樂的痕迹。鋼琴靈巧地奏出圓舞式的主題,把人們從纏綿的愛情中帶到了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在弦樂頓足般的同音反覆節奏型中,鋼琴粗獷地奏出第二主題。活躍的三連音,引來回動的音調,把人們帶到火熱的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置身於馬祖卡的節奏之中,真是心花怒放。渾身上下的血液在筋脈里流動得更加奮熾。馬祖卡樂聲起處,頃刻之間,民間舞手便圍了一大圈,成雙結伴分兩路跳將起來。大圈圈散成了許多小圈圈,每一對都單獨旋舞,好象太陽裂為無數個行星在空中滾動,又象是新從巢里飛擁而出的蜂子,正等待著它們的『蜂后』。」宏大的管弦樂隊戛然而止。圓號用馬祖卡音調喚來鋼琴的華麗音流。作曲家抒發出對於民族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協奏曲在馬祖卡舞曲所獨有的三連音節奏型的持續湧進中,在歡騰火熱的氣氛中結束。《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為肖邦早期作品,雖有某些纖弱矯飾之處,但清新明快的意境,熱情蓬勃的活力,使作品奏響了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純真的心聲。其中不僅有對初戀少女的痴情,也蘊有肖邦成為波蘭民族驕傲的最初的萌芽。正如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說的:「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在內的、祖國的音響,雖然並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肖邦"第1第2鋼琴協奏曲"(全二部)》肖邦的這兩首鋼琴協奏曲是所有鋼琴協奏曲中鋼琴部分最獨立、樂隊部分最簡單的,鋼琴部分無論是從純技巧還是從綜合技術上都是很難演奏的,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經典,它們至今都是音樂會上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曲。魯賓斯坦一生曾多次錄製這兩部協奏曲,比之技藝超群的年輕時代,他晚年的這款演奏顯得更溫暖、細膩,擁有著更高貴的氣質,更寬廣的胸懷,因此也就具有了更加動人的力量。暮年的鋼琴家演繹正值青春時期的作曲家為萌動的愛情和純真的夢幻而作的協奏曲,聽來別有一番意味。
肖邦第二第三鋼琴奏鳴曲,幻想曲這次來到了浪漫主義時期。肖邦算是這個時期耳熟能詳的作曲家了。雖然肖邦的夜曲,馬祖卡和波蘭舞曲的名聲比起這兩首鋼琴奏鳴曲是只高不低,但是我個人還是更喜歡這兩首奏鳴曲,尤其是第二號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作於1828年的c小調奏鳴曲是肖邦第一次嘗試寫作奏鳴曲,這時的肖邦18歲,作曲技法還未到成熟期,因此這首奏鳴曲的質量不是很高,也很少被演奏,甚至在他身前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有這首奏鳴曲,李斯特和舒曼都把他的第二降b小調奏鳴曲當做了第一。)先給出樂曲的介紹: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35,第三樂章著名的送葬進行曲先作於1837年,時肖邦在馬堯卡島療養失敗,住在喬洛·桑的故鄉。舒曼稱之為「神秘莫測的,好像臉帶嘲弄的笑容的獅身人面像」。這自然不是像海頓或莫扎特奏鳴曲那樣「從前好世道」的音樂,這是肖邦獨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第三號鋼琴奏鳴曲:B小調,OP.58,作於1844年夏天,這首作品仍是肖邦與喬治·桑一起在諾昂時創作的,獻給波爾德伯爵。它也包括4個樂章。這兩首奏鳴曲都有著極高的評價:《肖邦第2第3鋼琴奏鳴曲幻想曲》超卓美感,綻放優美鋼琴音色。「鋼琴詩人」肖邦一生寫了三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第二、第三鋼琴奏鳴曲為他創作圓熟時刻的代表作,而第二鋼琴奏鳴曲以第三樂章的「葬禮進行曲」最為著名。第三鋼琴奏鳴曲是規模最龐大的傑作,包含了一位天才所能發揮的天分的極限。這兩首曲子我尤其喜歡在於他們可以讓人清晰的感受到那種充沛的內涵在裡面。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鋼琴的。在以前聽New Age的時候主要聽的是鋼琴。開始聽古典以後發現很多時候鋼琴是很單薄的,但是聽過了這兩首曲子發現單薄的不是鋼琴本身,而是樂譜。這兩首曲子是我聽過的曲子中最能把鋼琴本身的內涵和韻味發揮出來的之一(只包括獨奏,貝多芬的14號,23號奏鳴曲我認為不太比得上這兩首奏鳴曲)。第二首曲子的韻味讓人聽的尤其清楚。其中第三樂章為最。深沉的慢節奏一下下敲在心上,你會覺得你在葬禮中。但是慢慢的,曲子的基調從純粹的悲痛走了出來。裝飾音增多,音高提升。突然,就覺得不再是葬禮,而是靈魂凈化,升華的過程。肖邦的葬禮使用的就是這首曲子。他應該很欣慰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完美的句號。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魯賓斯坦向來有「最正宗的肖邦」之美譽,其演奏的肖邦作品就像是古典樂界的一個最佳搭配和優質品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錄音的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那超卓的美感,「葬禮進行曲」中那傑出的斷句和隱隱生輝的美感,以及全曲中優美的鋼琴音色。這也是《日本唱片藝術》的推薦。這個曲子聽過的版本不多,除了這個還有一個DG出品的肖邦全集中的版本。比起這個版本味道差的不少。錄音是一方面,RCA的錄音還是很值得稱道的,聲音特別的純凈。DG是很真實很有韻味。但是魯賓斯坦的演繹給曲子賦予了靈魂。這曲子請務必在安靜的環境中聆聽,仔細感受其中的韻味。說不定還能帶來點什麼人生小感悟。
推薦閱讀:
※肖邦夜曲全集
※革命練習曲的演奏處理
※這些鋼琴家為什麼都愛彈肖邦 12
※肖邦練習曲全盤介紹,練肖練前必讀~
※幻想即興曲怎麼練?——來自鋼琴之神戈多夫斯基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