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長治本土地名的由來——潞城(八)
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是一塊風景怡人、歷史悠久、富有靈性的土地。幾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曾經在這裡繁衍生息,做出過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作為他們的後代,我們應該充分地了解這塊土地,了解養育我們的上黨大地曾經怎樣地輝煌過。我們將每天向大家介紹長治本土地名的由來,從中可見一斑。
潞城市
潞城市地處長治市東北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東北邊緣,位於東經112°59"36""~113°25"40"",北緯 36°14"00""~36°29"30""之間。共轄 4鎮、3鄉、2個辦事處、191個村民委員會、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是長治地區唯一的縣級市。
遠在商、周兩代就有微子國與潞子國之稱。秦置潞縣,屬上黨郡, 縣城設於今辛安泉鎮古城村。
潞城市西北與襄垣縣以山為界,東北與黎城縣隔河相望,東南與平順縣谷嶺交錯,西南與長治市郊區接壤,縣境輪廓呈不規則四邊形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 ,適宜於玉米、小麥、穀子等農作物生長和農、林、牧業全面發展。花椒、核桃、柿子、棗,俗稱潞城四大寶。
潞城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區,辛安泉是華北第二大泉,清泉漫布,水勢噴涌,泉域一帶,人稱北國小江南。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萬泉河竹伐漂流是遊客的最佳去處,特別是泉域一帶綠樹成蔭風景優美,且文物古迹眾多。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唐宋時期的寶塔寺廟、八路軍總部帥堂遺風、神頭戰役紀念碑、微子文化 、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色和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相濡相融,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奇麗畫卷,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史回鄉
史回鄉位於潞城市中西部,鄉政府距市區6公里,全鄉總面積45.91平方公里,下轄23個行政村,總人口17068人,位於東經36度21分,北緯113度0.8分,鄉政府設在史回村。下設閆里庄、曲里、馬池溝、任和、黃漳、小常、大常、 橋溝、楊家莊、白家溝、李家溝、向陽坡、王里堡、史回、郭家堡、梨樹凹、辿口、宋家莊、山腦、朱家川 、樓後、小溝、垂陽23個村民委員會。
相傳很久以前,史回村史何兩姓戶數最多,故得名史何村,後來姓史的居多,佔了優勢,逐改名為史回。1949年至1954年歸第四區管轄;1954年至1957年歸潞城鎮垂陽鄉管轄;1958年至1961年歸五一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至1983年成立史回鄉人民公社;1983年至2000年改為史回鄉;2000 年底撤併鄉鎮將王里堡鄉併入史回鄉,鄉政府設在史回村。
該鄉交通便利,長邯高速公路、榆(次)黃(碾)公路、309國道、太焦鐵路穿境而過,濁漳河從曲里入境向北流去;礦藏資源以石膏、石灰石、鋁礬土、鐵礦石著稱,尤其石膏資源儲量大、品位高,現已探明儲量 8000萬噸;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緊鄰亞洲最大的魯晉火力發電廠——王曲電廠,毗鄰晉牌水泥集團。
辿口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3分,緯度113度11分。面積2.268平方公里,人口318人。該村位於三山環抱之中,故得村名。1949年至1954年歸第四區管 轄;1954年至1957年歸潞城鎮垂陽鄉管轄;1958年至1961年歸垂陽管轄;1961年至1983年歸史回人民公社管轄; 1983年至2000年歸史回鄉管轄;2000年撤併鄉鎮歸史回鄉管轄。
該村有20個石膏礦,一個石膏粉加工企業。
李家溝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4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0.575平方公里,人口208人。傳說該村原叫王家溝,後因遷入姓李的較多,遂改名李家溝。
本村以大蔥.土豆為 主要農作物。
白家溝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4分,緯度113度7分。面積1.205平方公里,人口550人。該村是姓白的立村,故名白家溝。
曲里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2分,緯度113度6分。面積1.928平方公里,人口882人。據傳說該村地勢起伏不平,道路曲折數里,人們便定村名為曲里。在村西斷崖上有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
該村以農業為主,近幾年開採地下矸土、汞礦和發展鋼鐵窯等。
馬池溝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2分,緯度113度6分。面積0.83平方公里,人口321人。該村由姓馬者在此立村,故名馬池溝。
任和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2分,緯度113度5分。面積2.112平方公里,人口711人。該村原名任家腦,後因村中姓任者多,彼此不和睦,故改名為任和。
大常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3分,緯度113度7分。面積1.487平方公里,人口488人。
楊家莊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3分,緯度113度7分。面積0.924平方公里,人口516人。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原叫聚寶莊,民國十二年,本村地主楊廷芳,依仗權勢,將村名該為楊家莊。
王里堡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3分,緯度113度7分。面積2.417平方公里,人口1327人。據傳說周朝時有十里墩、五里堡之稱,該村為其中一堡,因該村姓王的多 ,故名王里堡。
隨著經濟的發展,緊靠公路.鐵路,目前發展有大型焦化廠兩個,鐵路專用線一條,地下藏有矸土、汞礦等礦藏 。
向陽坡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3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1.963平方公里,人口614人。該村位於小常村之東,故取名東常,1955年,有一位來此體驗生活的大 學生,看村坐落在半 山坡上,觸景生情,建議該村改名為向陽坡,故得名向陽坡村。
黃漳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1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1.426平方公里,人口908人。該村靠近黃碾和漳河,故名黃漳。
該村因靠近公路,運輸業戶比較發展快。
閻李庄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2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3.423平方公里,人口1309人。該村中有一條丁形溝,自然形成三個庄,李家莊、閻李庄、胡家腦,此三庄均以姓地名,後來,李家莊住戶增多,人們便習慣於李家莊為三庄的共同名。解放後,閻家莊居民增多, 三庄居住連成一片成為一個村 ,人們便定村名為閻李庄。
山腦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3分,36度分,113度10分。面積2.246平方公里,人口352人。相傳該村原來只有五戶人家,叫五家莊,後因移民戶數逐漸增多, 人們就根據村莊位於狼尾山的頂部,而將村名改為山腦村。
小常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3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2.444平方公里,人口1106人。該村位於大常附近,居民是從大常村遷移來的,故得名小常村。
橋溝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4分,緯度113度09分。面積0.532平方公里,人口145人。據說,以前該村有一橋,故得名橋溝。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土豆.大蔥為本村主導產業。
梨樹凹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2分,緯度113度10分。面積1.349平方公里,人口315人。很早以前,此地無人居住,由於此地早有梨樹栽培又處溝凹之中,故名梨樹凹,後來有人移民此地,便將梨樹凹定為村名。
樓後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2分,緯度113度10分。面積1.273平方公里,人口252人。該村原是垂陽的地名,後來移民立村時便以土地名樓後作為村名,該村原屬於垂陽管轄,1970年成立該村。1970年至1983年歸史回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至2000年歸史回鄉管轄;2000年撤 並鄉鎮歸史回鄉管轄。
宋家莊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2分,緯度113度9分。面積1.371平方公里,人口688人。該村原是姓宋的在此立村,故名宋家莊。
垂陽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1分,緯度113度10分。面積7.075平方公里,人口3297人。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只有崔楊兩姓,故定名為崔楊,後來隨著移民增多 ,成了雜姓村,人們就將村名改為垂陽。
朱家川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0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2.55平方公里,人口1496人。該村位於豬頭山下,地處平川,相傳曾取豬家川做過村名,因豬字耳聽不雅,改為朱字,故得名朱家川。
小溝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0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1.065平方公里,人口630人。該村周圍是平川,村莊坐落在河溝之內,故得名小溝。
郭家堡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0分,緯度113度7分。面積1.521平方公里,人口774人。相傳很久以前,該村原叫宏門寺,後因和尚不行正道,國家燒毀寺院, 當時此村姓郭的占多數,因此將村名改為郭家堡。
史回村民委員會
經度36度21分,緯度113度8分。面積3.441平方公里,人口2046人。相傳很久以前,該村姓史、何兩姓最多,故得名史何村,後來姓史的居多,佔了優勢,逐改名為史回。
摘自:《長治市地名志》
特別鳴謝:長治市民政局地名辦
推薦閱讀:
※有一種牽掛,叫鄉愁
※只談鄉愁,就足以認識真實的余光中么...這些話題材料可能成為2018考試熱點(建議收藏)
※舊故里:騎樓里的鄉愁
※鄉愁:遠去的年豬
※站在異鄉的山頭眺望,尋找著那畫中一抹隱隱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