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飛天"到底是哪方神聖?
——敦煌飛天
「飛天」女神的露水姻緣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
飛天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學界多從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乾闥婆、緊那羅甚至是金翅鳥等神話形象上追溯飛天的淵源,最常見的說法是將飛天與乾闥婆相關聯,認為飛天是「伎樂天」,即「香音之神」或「音樂之神」。
由於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所以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飛天香音之神
天女本是精靈,被因陀羅帶到天庭娛樂眾神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女的說法便出現了。天女,音譯為「阿波斯羅絲」。從字面意義上說,「阿波」的意思是「水」、「水滴」,「斯羅絲」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羅絲」的意思便是「水滴」或「湖泊之水」。因此,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下凡的天女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仙
飛天
從神話生成的角度看,學界多認為,「阿波斯羅絲」的意思是「水生」、「濕生」、「露生」、「霧生」或「雲生」,她們不僅是「水仙」,更是與露水、霧氣、雲霧或雲雨相關相連的精靈。我們所熟知的「天女散花」、「霓裳羽衣」、「露水姻緣」、「雨花」或「花雨」等等說法,實際上都與佛教以及印度天女原始的象徵意義密切相關。
阿波斯羅絲原本是出沒於湖泊草木之間,與樹神、蛇神等類似的精靈或小神,緣何升入天庭,成了天女呢?印度極其著名、極其古老的攪乳海神話故事對此做出了解釋。說是遠古時代,天神與阿修羅(魔)相互戰鬥,結果是兩敗俱傷,為了恢復體力,他們達成共識,決定壹起攪拌乳海,以便獲得能使他們恢復元氣的甘露。阿波斯羅絲便是隨著乳海的攪動而從水中浮現的美女,但她們出現後,天神與阿修羅卻因其水性而均不願娶之為妻。於是,天帝因陀羅將她們帶到天庭,使之成為眾神共有的財產(眾神之妻)。她們伴隨天庭樂師乾闥婆的演奏,載歌載舞,為眾天神帶來了無盡的歡娛。
許多有關天女的傳說故事,都關涉到仙人即苦行僧
天女也被說成是乾闥婆的配偶,但實際上,她們並不忠誠於乾闥婆,有關天女的傳說故事,更多關涉到的不是乾闥婆,而是仙人(苦行僧)。
麥納迦和蘭跋被認為是因陀羅天庭中最美麗的天女。麥納迦曾被因陀羅派去破壞眾友仙人(Vishwamitra)的修行。因陀羅又指派另一位天女蘭跋去勾引眾友仙人,因為已有前車之鑒,眾友仙人識破了計謀,將蘭跋變成了一塊石頭。
FEITIAN
飛天優哩婆濕是因陀羅天庭中首屈一指的美女,她與洪呼王(補盧羅婆娑)的故事在印度可謂淵遠流長。稍後出現的《百道梵書》中,優哩婆濕則表現出對洪呼王的思念之情;到了公元四、五世紀,古典梵語詩人迦梨陀娑在戲劇《優哩婆濕》中進一步改寫這個天女下凡的古老神話,使之變成了天上人間永恆的愛情故事;而以神話故事為主的各類往世書,則將優哩婆濕描繪成了一個著名的妓女,她如此迷人,以至於正在修鍊苦行的密特羅和伐樓那大仙人看了她一眼,便神魂顛倒,不能自已而壞了金剛之身。
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
《故事海》等民間故事中,麥納迦、蘭跋等天女的典型特徵也不是溫柔多情,而是動人心魂的美麗,而且這種美與她們風流的天性、無拘無束的行為聯繫在壹起,常常使人著迷瘋狂,壹旦墜入她們的「愛河」之中,便無以自拔。因此,天女也常常被印度耆那教等教派歸為惡魔壹類的精靈;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也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楞嚴經》等著名佛經,常常將「夜叉」與「飛天」相提並論,稱作「飛天夜叉」。根據《夷堅甲志·飛天夜叉》(宋·洪邁)的說法,飛天夜叉是唐宋佛教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學者們探討飛天形象的起源時,多是小心翼翼地對夜叉避而不談或是直接否定兩者之間有什麽聯繫,但實際上飛天與夜叉都是印度天女形象發展和演化的結果。
飛天
早在公元壹二世紀,佛教詩人馬鳴創作的《美難陀傳》中就已出現天女的形象,佛教雕塑和壁畫也延續著古老的神話,時有天女形象出現,如《因陀羅與天女》、《乾闥婆與天女禮佛》等阿旃陀壁畫(公元450至650年間)。不過,在印度佛教雕塑和繪畫中,更多出現的是美麗迷人的葯叉女,而不是天女。葯叉(即夜叉)早在吠陀文獻中便出現了,她們與天女本來互不相干,雖然也是半人半神,但葯叉主要歸屬於魔類。後來,尤其是印度各類佛教雕塑和繪畫中,美麗的葯叉女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她們更多地變成了拜佛向善的精靈,與天女並無二致。
天女的形象逐漸變得世俗而複雜,居所也由天庭變為喜馬拉雅山等人間仙境
古老的吠陀文獻中提到的天女共有26位,而在史詩時代,天女已經極為普遍了,到了往世書中,天女更是成千上萬,其形象也變得更為世俗、更為複雜。她們更多地染上了魔幻的色彩,可以隨意變幻自己的形體;她們對賭博和遊戲極為熱衷,可以憑藉自己的魔力,操縱賭博和遊戲;雖然依舊不時地與苦行僧發生糾葛,但她們更渴望與人間的英雄、美男子喜結露水姻緣;再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她們也熱烈地追求財富,天女蘭跋搖身壹變,成了財神俱比羅的兒媳。
在吠陀時代,天女主要與乾闥婆壹起生活在因陀羅的天庭之中,但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她們則更多地與緊那羅、持明、葯叉等半人半神的精靈壹起,混跡於喜馬拉雅山或是其他人間仙境。
「緊那羅」的字面意思是「人乎?」他們的形象常常是馬首人身,這表明他們是半人半神或非人非神,他們是財神俱毗羅的隨從或僕役,隨財神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上;不過,財神俱毗羅的隨從,更常見的說法是葯叉。「持明」的字面意思是「持有知識者」,他們像乾闥婆壹樣多才多藝,也像乾闥婆壹樣是半人半神,但他們既不屬於天帝因陀羅,也不屬於財神,而是印度教濕婆大神的侍從,也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緊那羅的配偶本來是緊那麗,與持明相伴的壹般是持明女,和葯叉生活在壹起的是葯叉女,但或許是因為她們在印度神話傳說中都是同類,即半人半神(仙),緊那麗、持明女、葯叉女也常常與天女混為壹談。本來是天女散花,但在印度大史詩中,極其漂亮迷人的持明女也被刻畫為空中的精靈,在天空中為戰場上倒下的英雄撒落天花。
推薦閱讀:
※壁畫選圖|爽極青崖樹 平流綠峽灘|豎幅山水畫
※敦煌壁畫藻井圖
※中國古代墓室壁畫之——漢魏時期
※劉未|評《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六)—《中亞古寺出土壁畫》1948年